文/陽光小房子
我們每個人都知道自律的人才能真正自由,因為人的一生很漫長,如果只靠外界的獎勵或是威脅,想要獲得持續的成長,是不可能的。
畢竟每個人都想擁有一個自己說了算的人生。
自律其實是因為人相信自己有價值,對自己的人生有要求,它強調的是聽自己的話,聽從自己的管理。
除此之外,一切外在東西,都不可能有能力讓一個人持續的變好。
對孩子來講,這個道理依然適用。
西南大學心理學部教授高雪梅老師曾經這樣說:為人父母,最重要的是引導孩子學會獨立思考、獨立決斷、為自己負責,充分釋放自我完善的內驅力,身體力行,體驗成長的困惑與獲得成長的勇氣。
深以為然。
作為一個媽媽,我一直以來都坦然的承認,我其實沒辦法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也沒辦法幫他學習,只能給他提供一個相對包容的環境,讓他自己去探索,去發現自己的使命,並持續不斷的為自己的使命努力。
最近遇上了《內在動機》這本書,作者是美國的兩位學者,一個是愛德華·L. 德西,另一個是理察·弗拉斯特。在這本書裡,兩位作者深度剖析了外在的獎勵或是懲罰,會削弱人的內在動機,讓人找不到持續努力的動力開關。
儘管我認為這本書的翻譯配不上書的名氣,但我還是硬著頭皮把它讀完了,因為太想知道為什麼獎勵會傷人,用控制的方式讓人成長,最終又會成就怎樣的孩子。
曾經有這樣一個故事流傳甚廣:一個老人在鄉間修養,附近住著一群很吵鬧的孩子,這樣的情況讓老人很難好好休息。
他們試過一些方法,讓孩子放棄在這裡玩,可是都沒有見效。
後來,老人告訴這些孩子,讓他們在這裡使勁喊叫,誰的聲音最大,就能得到最多的獎勵。
當孩子們已經習慣老人每天都會給他們獎勵時,老人卻把獎勵減少了,直到最後,老人不給他們獎勵了。
最終,孩子們也不再在這裡玩耍了。
本來孩子們只是因為好玩而玩,玩耍本身就是動機,也是目的。因為老人用了獎勵的手段,成功讓孩子把玩變成了一種任務,把玩耍和獎勵之間建立了直接的關聯,所以才會有這種結果。
在獎勵手段剛流行的時候,很多父母都覺得很好用,跟孩子約定,如果你這次考試能考好,就獎勵你100元,或是你想要的玩具。
孩子其實天生就是學習的機器,他們吸收新知識的能力很強,不需要額外的獎勵,他們看到有趣的現象,就會問為什麼,看到自己對自己有用的字,就想認識下,不斷地成長,孩子內在就會有一種勝任感,就是最好的動力。
可當成年人用獎勵來激勵孩子學習,孩子就有了被控制的感覺。
當人們被金錢獎賞控制時,便會失去與內在自我的聯繫。
無論是獎勵、懲罰或是給孩子設定目標、貼標籤等方式,對孩子來講,都是一種外部控制。
外部控制一旦開始,就很難回頭,人的欲望是無窮的,總會越來越貪心,想要的更多。更重要的是,只要孩子心裡只想著獎賞或是避免懲罰時,就很容易走捷徑。
久而久之,這種思維定式會讓人失去挑戰新事物的信心和能力。
曾經在微博上看到這樣一個信息,上海一個男子,48歲了,大學上的是同濟大學,在滑鐵盧大學拿到了工程學碩士學位,真的很多人口中別人家的孩子。
但他卻堅持在家啃老,並且啃得理直氣壯,靠媽媽的退休金維持生計。
男子的媽媽82歲了,每個月只有3000多元的退休金,加上自身有尿毒症,加上要養育兒子,這確實讓她很惆悵。
最後,她將自己的兒子告上了法庭,一句話卻說到了兒子不肯獨立的關鍵所在:
「我教育不對,樣樣包辦,他從小樣樣現成的,依賴慣了……」
這男子的媽媽用現在很流行的詞語就叫「直升機式的父母」,孩子成長中的大小事,都是包辦,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失去了自主的能力。
這位男子一直被動接受母親的安排,而他卻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這樣做,漸漸的就成了習得性無助的人格,母親對他的教育過程,對男子來講是一種內攝。
內攝就是只知道做什麼,不知道為什麼自己要做這些事。而與此對應的是整合,它就是一種消化的過程,已經不是機械的做,而是能從這些事情本身,找到一些樂趣。
之前在魯豫有約中,徐靜蕾說自己的父親,從小對她就很嚴厲,練字、讀唐詩等功課排的非常滿,當時她並沒有反抗,而是很好的消化了自己學到的知識,並且憑藉著寫字好看,上了不錯的學校,現在發展也不錯。
雖然有一點小小的後遺症,就是條件反射式的叛逆,但別的方面都還沒有什麼影響。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控制,會讓孩子內在的自我與外在的身體分離,這時候孩子就成了虛假的自我,而這種自我是沒有內在力量的。
所以,說到底,激發孩子內在動機的有三種需求,自主、勝任和人際聯結,其它的激勵手段也許有用,但尺度卻非常不好把握,稍不留意就會用錯。
鄰居家有個上高中的孩子,據孩子媽媽說,孩子數學成績不是很好,她和孩子爸爸,一個是小學老師,一個是學校的校長,想要利用自己的專業優勢給孩子補課,可孩子就是不接受。
很多時候,我們總以為孩子成績好,是老師教學方法好,但事實真的不是這樣。因為再怎樣的優質老師,班裡也會有進度跟不上的孩子,因為他們自身沒有理解知識,而死記硬背的知識,在靈活多變的考試中,很難真正有優勢。
學習和成長這些事,最終真的只跟孩子自身有關,孩子願意學,會百般嘗試,或是找各種方法努力去理解,如果孩子不願意,別人真的是沒有任何辦法。
所以,想要孩子成為一個有用的人,不是讓他從一開始就不輸在起跑線上,而是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那份力量。
蒙特梭利曾說:任何教育的改革,必須以人為本,人自己必須成為教育的中心。
孩子才是教育的重心,而且孩子自身其實是有追求完美的內在衝動的,比如說孩子從很小就知道要饅頭就要一整個,坐凳子旁邊就要乾乾淨淨等。保護孩子這份衝動,就是所謂的內在動機,真的太重要了。
我時常想到一個發生在自己孩子身上的事,就是他學從一根杆子上,從上到下溜下來的過程。
剛開始,他根本不敢,即便是我說過會保護他,護他周全,他也不會從上面溜下來。他每次只是看別的小朋友玩,不急也不哭。
直到有一天,大風天氣,他非要「任性」的去遊樂場玩,去了之後,他沒有隨便玩,直接爬上高高的滑梯,從旁邊的杆子上,溜下來了。
我問他是什麼時候學會的,他說,他午休的時候,一直在想怎麼才能安全的下來,放學之後,就想讓我帶他去試試,沒想到他自己在大腦中演練的方式,真的可行。
從這一次之後,我真的不敢小瞧孩子的能力了,也儘量在他特別想做什麼的時候,盡力滿足他,因為我不知道他還會突然給我什麼驚喜,我也生怕因為自己的不支持,成為他成長的阻礙。
很多人都說,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以此來指點孩子的人生。可我們都忘了,身為一個成年人,自己都沒有活明白。
養育孩子,其實並不是給他們指明方向,塑造他們的人生,而是幫助他們找到自己的使命和道路,即便這條路跟我們預想的不同,即便我們幫不上任何忙,也要義無反顧的支持孩子。
這中間無條件的愛,就是孩子成長需要的養分。
另外,要給孩子足夠豐富的支持環境。很多父母在給孩子報課外興趣班的時候,會先看看別人家的孩子在學什麼,而不是問自己的孩子想學什麼。
初期,孩子想學什麼,也並不意味著孩子未來就能一直對它保持足夠的興趣,孩子總要體驗的足夠多,才能選出自己最愛的那一項。
這時候父母擺正自己的態度,非常關鍵。
最後,還要給孩子設定邊界,我們一直強調支持孩子自主,並不是說要縱容孩子,而是讓孩子有得選,並且確保他們能夠選到自己喜歡的東西。
但父母不是萬能的,我們也會有極限,有情緒,要提前設定要相應的邊界,讓孩子在一定的界限裡,有相對的自由,這就已經很了不起了。
我們始終要相信,孩子能夠靠自己的力量,找到一條屬於自己的路,只有他們自己選擇的,才會心甘情願對後果負責。
作為父母,我們能做的,只是做一個搖旗吶喊的啦啦隊員,無論孩子累了渴了,我們能讓他們依靠,能用愛給他們補給能量,這就足夠了。
最後送上《園丁與木匠》中一句我非常喜歡的話,跟所有的父母共勉:我們不可能事先知道未來的孩子將面臨怎樣前所未有的挑戰。以我們自己的樣子或者當前理想中的樣子來塑造他們,可能會使他們無法適應未來的變化。
真心祝願所有的孩子,都能找到畢生所愛。也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守好自己做父母的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