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在動機》:別再隨便獎勵孩子了,真的會讓孩子失去真正的動力

2020-10-07 小房子在養娃

文/陽光小房子

我們每個人都知道自律的人才能真正自由,因為人的一生很漫長,如果只靠外界的獎勵或是威脅,想要獲得持續的成長,是不可能的。

畢竟每個人都想擁有一個自己說了算的人生。


自律其實是因為人相信自己有價值,對自己的人生有要求,它強調的是聽自己的話,聽從自己的管理。

除此之外,一切外在東西,都不可能有能力讓一個人持續的變好。

對孩子來講,這個道理依然適用。

西南大學心理學部教授高雪梅老師曾經這樣說:為人父母,最重要的是引導孩子學會獨立思考、獨立決斷、為自己負責,充分釋放自我完善的內驅力,身體力行,體驗成長的困惑與獲得成長的勇氣

深以為然。

作為一個媽媽,我一直以來都坦然的承認,我其實沒辦法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也沒辦法幫他學習,只能給他提供一個相對包容的環境,讓他自己去探索,去發現自己的使命,並持續不斷的為自己的使命努力。


最近遇上了《內在動機》這本書,作者是美國的兩位學者,一個是愛德華·L. 德西,另一個是理察·弗拉斯特。在這本書裡,兩位作者深度剖析了外在的獎勵或是懲罰,會削弱人的內在動機,讓人找不到持續努力的動力開關。

儘管我認為這本書的翻譯配不上書的名氣,但我還是硬著頭皮把它讀完了,因為太想知道為什麼獎勵會傷人,用控制的方式讓人成長,最終又會成就怎樣的孩子。

外在的獎勵,會動搖孩子的內在動機

曾經有這樣一個故事流傳甚廣:一個老人在鄉間修養,附近住著一群很吵鬧的孩子,這樣的情況讓老人很難好好休息。

他們試過一些方法,讓孩子放棄在這裡玩,可是都沒有見效。


後來,老人告訴這些孩子,讓他們在這裡使勁喊叫,誰的聲音最大,就能得到最多的獎勵。

當孩子們已經習慣老人每天都會給他們獎勵時,老人卻把獎勵減少了,直到最後,老人不給他們獎勵了。

最終,孩子們也不再在這裡玩耍了。

本來孩子們只是因為好玩而玩,玩耍本身就是動機,也是目的。因為老人用了獎勵的手段,成功讓孩子把玩變成了一種任務,把玩耍和獎勵之間建立了直接的關聯,所以才會有這種結果。

在獎勵手段剛流行的時候,很多父母都覺得很好用,跟孩子約定,如果你這次考試能考好,就獎勵你100元,或是你想要的玩具。


孩子其實天生就是學習的機器,他們吸收新知識的能力很強,不需要額外的獎勵,他們看到有趣的現象,就會問為什麼,看到自己對自己有用的字,就想認識下,不斷地成長,孩子內在就會有一種勝任感,就是最好的動力。

可當成年人用獎勵來激勵孩子學習,孩子就有了被控制的感覺。

當人們被金錢獎賞控制時,便會失去與內在自我的聯繫。

外在的控制,會讓孩子失去自主的感覺

無論是獎勵、懲罰或是給孩子設定目標、貼標籤等方式,對孩子來講,都是一種外部控制。

外部控制一旦開始,就很難回頭,人的欲望是無窮的,總會越來越貪心,想要的更多。更重要的是,只要孩子心裡只想著獎賞或是避免懲罰時,就很容易走捷徑。


久而久之,這種思維定式會讓人失去挑戰新事物的信心和能力。

曾經在微博上看到這樣一個信息,上海一個男子,48歲了,大學上的是同濟大學,在滑鐵盧大學拿到了工程學碩士學位,真的很多人口中別人家的孩子。

但他卻堅持在家啃老,並且啃得理直氣壯,靠媽媽的退休金維持生計。

男子的媽媽82歲了,每個月只有3000多元的退休金,加上自身有尿毒症,加上要養育兒子,這確實讓她很惆悵。

最後,她將自己的兒子告上了法庭,一句話卻說到了兒子不肯獨立的關鍵所在:

「我教育不對,樣樣包辦,他從小樣樣現成的,依賴慣了……」


這男子的媽媽用現在很流行的詞語就叫「直升機式的父母」,孩子成長中的大小事,都是包辦,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失去了自主的能力。

這位男子一直被動接受母親的安排,而他卻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這樣做,漸漸的就成了習得性無助的人格,母親對他的教育過程,對男子來講是一種內攝。

內攝就是只知道做什麼,不知道為什麼自己要做這些事。而與此對應的是整合,它就是一種消化的過程,已經不是機械的做,而是能從這些事情本身,找到一些樂趣。

之前在魯豫有約中,徐靜蕾說自己的父親,從小對她就很嚴厲,練字、讀唐詩等功課排的非常滿,當時她並沒有反抗,而是很好的消化了自己學到的知識,並且憑藉著寫字好看,上了不錯的學校,現在發展也不錯。


雖然有一點小小的後遺症,就是條件反射式的叛逆,但別的方面都還沒有什麼影響。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控制,會讓孩子內在的自我與外在的身體分離,這時候孩子就成了虛假的自我,而這種自我是沒有內在力量的。

所以,說到底,激發孩子內在動機的有三種需求,自主、勝任和人際聯結,其它的激勵手段也許有用,但尺度卻非常不好把握,稍不留意就會用錯。

孩子的成長,始終是要靠自己的力量完成的

鄰居家有個上高中的孩子,據孩子媽媽說,孩子數學成績不是很好,她和孩子爸爸,一個是小學老師,一個是學校的校長,想要利用自己的專業優勢給孩子補課,可孩子就是不接受。

很多時候,我們總以為孩子成績好,是老師教學方法好,但事實真的不是這樣。因為再怎樣的優質老師,班裡也會有進度跟不上的孩子,因為他們自身沒有理解知識,而死記硬背的知識,在靈活多變的考試中,很難真正有優勢。


學習和成長這些事,最終真的只跟孩子自身有關,孩子願意學,會百般嘗試,或是找各種方法努力去理解,如果孩子不願意,別人真的是沒有任何辦法。

所以,想要孩子成為一個有用的人,不是讓他從一開始就不輸在起跑線上,而是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那份力量。

蒙特梭利曾說:任何教育的改革,必須以人為本,人自己必須成為教育的中心。

孩子才是教育的重心,而且孩子自身其實是有追求完美的內在衝動的,比如說孩子從很小就知道要饅頭就要一整個,坐凳子旁邊就要乾乾淨淨等。保護孩子這份衝動,就是所謂的內在動機,真的太重要了。


我時常想到一個發生在自己孩子身上的事,就是他學從一根杆子上,從上到下溜下來的過程。

剛開始,他根本不敢,即便是我說過會保護他,護他周全,他也不會從上面溜下來。他每次只是看別的小朋友玩,不急也不哭。

直到有一天,大風天氣,他非要「任性」的去遊樂場玩,去了之後,他沒有隨便玩,直接爬上高高的滑梯,從旁邊的杆子上,溜下來了。

我問他是什麼時候學會的,他說,他午休的時候,一直在想怎麼才能安全的下來,放學之後,就想讓我帶他去試試,沒想到他自己在大腦中演練的方式,真的可行。

從這一次之後,我真的不敢小瞧孩子的能力了,也儘量在他特別想做什麼的時候,盡力滿足他,因為我不知道他還會突然給我什麼驚喜,我也生怕因為自己的不支持,成為他成長的阻礙。

養育孩子,是幫他們找到自己的道路

很多人都說,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以此來指點孩子的人生。可我們都忘了,身為一個成年人,自己都沒有活明白。

養育孩子,其實並不是給他們指明方向,塑造他們的人生,而是幫助他們找到自己的使命和道路,即便這條路跟我們預想的不同,即便我們幫不上任何忙,也要義無反顧的支持孩子。


這中間無條件的愛,就是孩子成長需要的養分。

另外,要給孩子足夠豐富的支持環境。很多父母在給孩子報課外興趣班的時候,會先看看別人家的孩子在學什麼,而不是問自己的孩子想學什麼。

初期,孩子想學什麼,也並不意味著孩子未來就能一直對它保持足夠的興趣,孩子總要體驗的足夠多,才能選出自己最愛的那一項。

這時候父母擺正自己的態度,非常關鍵。

最後,還要給孩子設定邊界,我們一直強調支持孩子自主,並不是說要縱容孩子,而是讓孩子有得選,並且確保他們能夠選到自己喜歡的東西。

但父母不是萬能的,我們也會有極限,有情緒,要提前設定要相應的邊界,讓孩子在一定的界限裡,有相對的自由,這就已經很了不起了。


我們始終要相信,孩子能夠靠自己的力量,找到一條屬於自己的路,只有他們自己選擇的,才會心甘情願對後果負責。

作為父母,我們能做的,只是做一個搖旗吶喊的啦啦隊員,無論孩子累了渴了,我們能讓他們依靠,能用愛給他們補給能量,這就足夠了。

最後送上《園丁與木匠》中一句我非常喜歡的話,跟所有的父母共勉:我們不可能事先知道未來的孩子將面臨怎樣前所未有的挑戰。以我們自己的樣子或者當前理想中的樣子來塑造他們,可能會使他們無法適應未來的變化。

真心祝願所有的孩子,都能找到畢生所愛。也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守好自己做父母的本分。

相關焦點

  • 獎勵會讓娃失去內在成長動力?如何獎勵孩子,是每位家長的必修課
    90後小時候上幼兒園,為了小紅花,午睡時都能背著小手一動不動去嚴格要求自己,在家長看來不值錢的小紅花,在孩子這裡就是為了積少成多獲得最終獎勵,這久而久之也就讓孩子們在無形中養成了良好的習慣。可是近年來,關於獎勵孩子一直存在一些爭議,爭議的點就是獎勵孩子是否會讓孩子失去內在成長動力。
  • 為什麼獎勵對你的孩子不起作用?因為他缺少的,是內在動機
    一旦沒有女兒得到想要的物質獎勵了,她便會馬上失去學習的動力。糖果與鞭子,只具備短期效果我記得在海洋館看海獅表演的時候會發現,每次小海獅完成一個指令,馴養員便會獎勵給它一些食物。實際上,如果外在因素添加過量的話,相對的,會削弱內在因素的作用。外在動機會削弱內在動機心理學家愛德華·德西做過一個實驗,他招募了一批大學生在實驗室裡解答智力題。這批學生被分為有獎勵組與無獎勵組。
  • 讓孩子真正理解「內在動機」,孩子才能自主學習,家長要懂激發
    其實這樣的一種教育方式,並不是一種好的教育方式;因為很有可能孩子為了僅僅只是為了得到獎勵而去做這件事情,並不是孩子發自內心的真正的想去做這件事情。我們家長需要做的是讓孩子真正的理解"內在動機",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夠學會去自主的學習,因此家長要懂去激發孩子,但是不能總是以物質獎勵去激發孩子。
  • 《安家》:真正理解 「內在動機」,孩子才會「自然」愛上學習
    他發現,A 組在自由活動時間往往會放下積木拼圖跑去翻雜誌,而 B 組則會繼續玩積木拼圖。實驗結果表明:內在動機更有可能激發自然學習行為。因為A 組學生行為的動力來源是金錢獎勵,即外在動機,因此當被告知實驗結束的時候,這種動機起到的作用就失效了,他們會轉而去尋找別的目標。
  • 父母獎勵越高,孩子學習動力越低?激發成就感遠比物質獎勵更重要
    文丨郝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當心父母面對孩子學習動力不夠,為了激發孩子的學習動力,常常會許諾孩子非常多的物質獎勵,比如說大禮包,周末看電影,或者是一頓大餐等等。可是這些獎勵過後,孩子的學習動力真的會提高嗎?
  • 培養積極主動的孩子4——警惕獎勵不當危害孩子的內在動機
    這裡面還用到了心理學裡面的錨定效應,老人一開始給孩子們錨定了一個較高的價格,再之後逐漸降低,讓孩子們感覺自己的付出和回報不符,從而產生了立竿見影的效果。那麼獎勵一定會削弱孩子的內在動機嗎?答案是不一定,適度的獎勵會促進孩子內部動機的形成,只有獎勵不當才會削弱孩子的內在動機。那麼關於獎勵我們需要注意些什麼呢?一.什麼情境下需要使用獎勵激發孩子的內在動機?
  • 《內在動機》:激發孩子內在動機,使他們主動做枯燥又重要的事情
    一切,都停留在「外在動機」的層面。那麼,如何才能引導孩子真正發自內心願意主動去做重要的事情?《內在動機》這本書,將會幫助我們解決內心深處的類似疑慮。這本書能夠使我們不斷反思人生,拋棄各種充滿條件的束縛。使人們真正發自內心地主動承擔起各種事情,在做事情的時候,真正感受到內心的愉悅。
  • 《內在動機》:激發孩子內在動機,使他們主動做枯燥又重要的事情
    於是,家長和孩子之間的戰爭愈演愈烈。即使,孩子在家長的督促下,明白了「應該如何去做」?他們更多的是:在意家長的看法,做著「家長希望他們做的事情」,卻並非「他們自己發自內心的願意去做」。一切,都停留在「外在動機」的層面。那麼,如何才能引導孩子真正發自內心願意主動去做重要的事情?《內在動機》這本書,將會幫助我們解決內心深處的類似疑慮。
  • 父母要引導孩子的「內在動機」
    雖然是暫時的,但會降低長期參與的意願這一實驗的結論充分說明了「西德效應」的外在動機,動機才是學習的真正動力「內在動機」是指學生學習的目的是為了學習自己,而不是別人強迫自己學生真正的滿足和成就動機是學習個體的促進和自然發展的動力,而沒有必要藉助外在的獎賞和壓力,是自發的一種推動個體行為的力量
  • 獎勵孩子就能讓他們好好學習?錯!破壞內在動機更沒學習熱情
    我注意到每次一表演完,小海豚和海獅都會得到一條魚的獎勵,之後吃飽的小傢伙們又開始賣力地準備下一場。 這種場景似乎證明了獎賞作為一種卓越的激勵技巧的威力。人們可能會想:「這個方法對動物管用,那麼對孩子也應該適用。」確實,家長們最通常適用的就是用獎勵來激發孩子的學習動力。
  • 心理學:物質獎勵也可以激發內在動機,養出有主動性的孩子
    不過有的家長可能憂慮了,這樣教育孩子會不會讓他變得唯利是圖,一切向錢看?這個方法科學嗎?怎樣把握這裡面的度?確實,虛擬幣也好,積分也好,還有其他形式的物質獎勵,有一定風險,一個負面影響就是破壞孩子的內在動機。怎樣獎勵不傷害內在動機,讓孩子真正變得主動呢?
  • 心理學:物質獎勵也可以激發內在動機,養出有主動性的孩子
    確實,虛擬幣也好,積分也好,還有其他形式的物質獎勵,有一定風險,一個負面影響就是破壞孩子的內在動機。怎樣獎勵不傷害內在動機,讓孩子真正變得主動呢?孩子玩些小遊戲,哪怕總是輸也願意一直玩,為什麼呢?一個原因是遊戲給了及時的反饋,上次得200分,這次得了300分,孩子看到了自己能力的提高,勝任感提高了。自我決定論認為,如果以上三種心理需求得到滿足,會促進孩子從外在動機向內在動機轉化(如上圖從左往右)。
  • 心理學:正確激活孩子的內在動機,實現孩子的自主學習
    這是一個關於「內在動機」的廣為人知的小故事。在這個故事中,孩子們最開始玩耍是出於內在動機,所以他們玩的很純粹,也很開心,但是後來他們的內在動機受到了外在獎勵的汙染和幹擾,最終的結果是他們喪失了玩耍的初心,放棄了玩耍。
  • 心理學:正確激活孩子的內在動機,實現孩子的自主學習
    這是一個關於「內在動機」的廣為人知的小故事。在這個故事中,孩子們最開始玩耍是出於內在動機,所以他們玩的很純粹,也很開心,但是後來他們的內在動機受到了外在獎勵的汙染和幹擾,最終的結果是他們喪失了玩耍的初心,放棄了玩耍。 其實生活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在我的評論區和後臺私信中,焦慮孩子學習問題的家長佔比最多。
  • 孩子都按時完成作業,成績卻上不去?激發孩子"內在動機"是關鍵
    媛媛為什麼會這樣,說白了,就是缺乏內在動機,而內在動機是推動學習的真正動力,是激發孩子學習的關鍵。內在動機是可以促進學生學習和發展的自然力量,不需要藉助外在的力量,是一種自發性的推動學生學習。外在的物質確實會在短時間內促進孩子的主動學習,但若是有一天激勵孩子學習的外在物質沒有了,孩子的學習性就會立馬下降,隨之演變成對&34;的狀況。
  • 物質獎勵不管用?「德西效應」:獎勵沒有錯,內在動機才是關鍵
    於是老人想了一個辦法,有一天,孩子們再來玩耍時,老人給他們每人5分錢,微笑地跟他們說:「孩子們,這是給你們的獎勵,你們每天在這裡玩耍,給我帶來了很多歡樂,這些錢是用來感謝你們的。」得到獎勵的孩子們都很開心,第二天繼續來玩耍,老人又每人給了5分錢,孩子們興高採烈地走了。
  • 如何激發孩子的內在動力,培養自我驅動的孩子?
    這些內在力量和外在力量就是我們所說的「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所以,要想長久的解決孩子的學習動力問題,必須要培養孩子的內在動機,給他們加滿油,讓他們自我驅動。這兩位心理學家認為,自主感、勝任感和歸屬感是培養孩子內在動機的三要素,它們之間的關係就像一個鼎的三條腿一樣,缺一不可。也就是說,家長要同時考慮孩子這三方面的需求,才能更好的激發孩子的內在動力。
  • 不要隨便獎勵孩子,並不是所有的獎勵都會讓孩子更願意做一件事
    實驗證明: 當一個人做一件事很開心時,提供獎勵反而會減少這項活動對他的內在吸引力,這就是所謂的「德西效應」。現實中,有過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正是「德西效應」的體現:一個孩子,上小學四年級,性格很好,成績也還不錯。
  • 你「獎勵」孩子的方式正確嗎?別再用「過度獎勵」毀了你的孩子
    孩子嘗到了獎勵的「甜頭」,一開始會很積極,可是次數多了,做事就變得非常被動。獎勵改變了人們做事的動機,從最初的體驗樂趣,演變成了為了獲得獎勵在付出努力。學習本是孩子自己的事,因為家長的「獎勵摻和」,讓孩子變得功利,對「沒利可圖」的學習再也沒了興趣。兒童行為與心理學家稱: 孩子的學習動力其實有兩種,一種是內生動力,一種是外在動力。這兩種動力就像緊挨在一起生長的兩棵大樹,它們的生長經常不是同步的,而是此消彼長的。
  • 你真的會「獎勵」孩子嗎?心理學家給出3個建議,讓獎勵更有效
    在鼓勵孩子這方面,正確的獎勵是一大關鍵,可是,你真的會"獎勵"孩子嗎?有的家長會想:這不是廢話嗎?對孩子說一句"你真棒",給孩子送玩具和零食,不都是獎勵?但是,如果這麼想,那你就有可能走進了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