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過度依賴物質獎勵怎麼辦?註定將來會成為媽寶,將會是悲劇!

2020-12-23 家長必懂的核心教育

「做了這個有什麼好處啊?」「我要是做好這個,是不是有獎勵呀?」「不行,比上次的獎勵少,我就不幹!」

你的孩子有沒有對你講過類似於這種的話呢?如果有的話,那就要警惕了,說明孩子已經陷入了依賴物質獎勵的惡性循環!

通常來說,偶爾用物質的方法來鼓勵一下孩子是沒什麼問題的。但是,家長由於缺乏更多有效分方法,以及對於獎勵激勵的方法認識不夠,大多數情況下都會犯一個相同的錯誤。

那就是:讓孩子陷入為獎勵而去做一些事情的錯誤思維方式中,而不是去形成對事情本身的關注。

最終的結果就是,要麼孩子會對於獎勵的要求越來越高,要麼就是物質激勵對孩子不再起作用。

一、錯誤的物質激勵帶給孩子的那些不良後果

近100多年的相關研究都表明,對孩子進行不科學的物質獎勵會帶來以下不好的後果:

相比那些從來沒有得到過物質獎勵的孩子,因為做一些幫助他人等舉動而獲得家長獎勵的那些孩子,在長大之後會更加自私,缺乏合作意識。

學齡前的孩子如果總是因為做一些本應該要做的事情而獲得獎勵的話,孩子們反而會越來越對於做那些事情本身而失卻興趣,總是惦記著那些獎勵的物質本身。

而處於中小學階段的學生,如果總是被物質獎勵激勵學習,學生成績總是無法有很好的突破,而且在各種創造性的思維方面嚴重缺乏。

教育的目的是希望孩子們能夠學到讓他們自己自立自強的各種好習慣,而所有的試驗都發現,錯誤的物質激勵方式卻恰恰起到相反的作用。

錯誤的物質激勵方式,會讓孩子們越來越過多的關注外界的認可和獎勵的物質,嚴重忽視了對自己行為的負責,缺乏對事物本身的興趣。

好奇心和創造力是人類不斷進步的核心動力,一個對外界事物缺乏興趣的人,註定將無法做出讓自己成功的事情。

那為什麼錯誤的過度的物質激勵會造成這種嚴重的心理狀態呢?這就不得不說到一個非常著名的心理學原理了——過度理由效應。

二、需要讓人們重視的過度理由效應

1957年心理學界提出一個理論,叫做「認知不協調理論」,這個理論指出:人們是希望能夠通過尋求認知的一致性來實現內心的平靜與和諧的,但是事實上卻總是會存在一種不協調,必然的導致心理上的不和諧。

最重要的是,這種會影響人心理上不和諧的因素,會對個體構造內心世界的重構,這種重構會將人類行為的動因轉移到認知水平上,造成認知行為的改變。

15年後,也就是1971年,社會心理學家德西等人在研究報酬和興趣度關係的試驗中發現:金錢的刺激在提升人們對事物本身興趣度上幾乎會呈現負向關聯。

通俗的來講就是:金錢等外在的物質刺激,會毀掉一個人對某件事情的興趣愛好等內在驅動力。

衍生來說就是:當對人們的行為增加一些外在的「過度」理由時,人們就會逐漸對自己的行為,從內在興趣愛好驅動轉向外部的理由,而減少和放棄原有的內在理由。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能看到一些遵循「過度理由效應」的現象:比如家庭生活中的妻子和丈夫常常無視對方為自己所做的一切,認為「這是責任和義務」,而不是「愛」和「關心」;親朋好友幫助我們,會覺得因為「他是親戚」、「他是朋友」而變得理所當然,一個陌生人的援手,卻會被認為是「樂於助人」。

當一個孩子對閱讀課外書發生興趣的時候,家長卻以孩子讀了這麼多書而給予美食或者玩具的獎勵,最終的結果就是,孩子對於閱讀的興趣被淹沒在對美食和玩具的吸引中。

那麼如何來規避錯誤的物質獎勵呢?

三、3個策略,讓孩子遠離物質獎勵依賴

1、不要輕易給孩子物質獎勵

獎勵是一種方式,可以是物質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同時,家長和孩子都要認知到,不是任何事情都能夠有物質獎勵。

尤其是要讓孩子明白,他們分內的事情是絕對不會有獎勵的!

孩子分內的事情包括:

在家的時候做家務;在學校的時候好好學習;認真參加課外活動;懂禮貌;講衛生;等等,與孩子自身責任、健康、成長有關的習慣培養,都是理所當然需要的事情,這些是不可以給予物質獎勵的。

2、強調內在的興趣

獎勵除了物質的,還可以是精神的激勵,而精神的激勵更有利於內在動力的形成。

比如

告訴孩子家長眼中對於他所做的成績的真實看法,給予他們積極的正面的肯定;聆聽孩子對於自己取得成功的過程中的喜悅,理解他們的內在情感;弱化家長的主管感受,而是多用「你」字來強調孩子的客觀成就,進而提高孩子的成就感。除此之外,家長還可以和孩子一起建立一個記錄孩子成長「戰績」的成長記錄本,讓這些成就不斷的疊加,幫助孩子內在動力的不斷成長。

3、有策略有方法的進行鼓勵

如果在一些必要的情況下,家長確實需要通過物質的形式來給予獎勵,那麼就需要注意方式方法,有幾點是務必要注意的:

要提醒獎勵獲得的條件,讓孩子知道獲得獎勵的原因是什麼,削弱獎勵本身;決對不能獎勵錯誤的行為!!!要做正向的獎勵!不能對孩子還未完成的事情給予獎勵!獎勵必須要合理,不能盲目,否則就會讓孩子失去辨別是非的能力!教育的目的一定是一系列好習慣的養成,是為了讓孩子在獨立生活之前掌握能夠自立的資本。因此,一顆強大的內心,自主努力的內在動力才是能夠伴隨孩子終生成長的核心動力。

雖然現在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但是在孩子的成長中,一定不能讓外在的物質獎勵成為影響孩子成長的絆腳石,家長們需要特別注意!

相關焦點

  • 寶爸寶媽在教育中運用獎勵方法,應該是精神獎勵還是物質獎勵呢?
    隨著社會的發展,家庭生活條件的改善,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用到了很多獎勵方法,形式上也出現多樣化和人性化的趨勢。那麼在家庭教育中,應該是更多的給孩子精神獎勵還是物質獎勵呢?歡迎大家留言評論!許多家長對孩子更多的是注重物質獎勵,而精神獎勵運用的比較少。
  • 「乖乖吃飯,給你買玩具」,毀掉孩子最快的方法,就是物質獎勵
    對家長來說,孩子不聽話可能是非常令人苦惱的事,尤其是對於那些剛剛當上父母不久的媽媽們來說。所以一些家長會抱怨自己的孩子很難帶,為了讓寶寶聽話,媽媽可以說是各顯神通,演技加騙技,威逼加利誘,手段層出不窮。 不過,寶媽們,你們真的會獎勵孩子嗎?
  • 教養小孩,物質獎勵有弊端,使用不當反受其害,孩子越來越自卑
    美國有位心理學家發現,一個人參與有趣的活動時,若對其提供的外界的物質獎賞,或許會讓其對這個活動的熱愛度下降。他把一部分學生回答有意外的智力測試題,開始的時候,對學生統一不獎賞。隨後將學生劃分為兩組,當一部分學生回答一個智力題就獎勵一塊錢,另一部分學生不給獎賞。
  • 家長引以為傲的物質獎勵,正在使孩子喪失行動力
    讓孩子自己賺零花錢,是寶爸寶媽圈裡很很熱的做法。每當孩子完成父母指定的一個小目標,都可以得到一定的物質獎勵,很多家長天真的認為,這樣顯得家庭非常民主,孩子會更獨立更有積極性。實際上,用物質獎勵法教育孩子,弊端良多。家庭教育,家長為何認準物質獎勵?
  • 過度獎勵孩子將來會變成什麼樣?看了這個視頻你就知道多可怕
    最近我在知乎上看到一個視頻,說的是過度獎勵孩子造成的後果。看完之後我瞬間明白了很多道理。視頻來源於騰訊視頻:https://v.qq.com/x/page/e3128ptvbzk.html視頻中女孩子是家裡的老二,父母從小就非常疼愛她,做任何事都用金錢進行獎勵。
  • 寶媽在以下方面越「懶」,孩子將來越有出息,別再盲目勤快了
    可惜時代變化,賢妻良母並未能得出好的結果,尤其在子女的教育上,越勤快的寶媽越容易養出沒出息的孩子。於是,有育兒專家站出來發言了,以下方面寶媽越懶越好,千萬不要盲目勤快,不然只會讓孩子變成媽寶,不管不問才能讓孩子更有出息。一語激起千層浪,網友們紛紛質疑專家的說法,認為是在為女性的懶惰找藉口。
  • 為何多數女性怕嫁「媽寶男」?當媽的須反思,四種行為可能是禍首
    媽媽的幾種行為,易養出「媽寶男」1、性格上十分強勢如果母親在家獨攬大權,大小事都由自己做主,不讓孩子有話語權,久而久之,孩子會習慣這種生活狀態,並且不敢跟媽媽唱反調,長大後缺少主見和想法,覺得只要凡事聽媽媽的就好。
  • 嫁給媽寶男,如何讓他開竅,和媽寶男溝通的5大技巧
    小芬與阿凱交往時很欣賞他孝順的特質,但婚後搬入阿凱家,她才發現阿凱根本是個十足的媽寶,不但茶來伸手飯來張口,還要求她配合父母作息,每天清晨6點起床準備早餐,讓身為上班族的她苦不堪言,幾次試圖和阿凱溝通卻總是不了了之。小芬感嘆,難道嫁給媽寶男就註定要被吃得死死的嗎?
  • 媽寶男的悲劇根源
    媽寶男,你是一個徹徹底底的悲劇角色,因為你有一個控制欲極強的母親,從小在精神上閹割你,控制你,用道德壓制你讓你一心想用順從去討好她。哪怕你成年了,生兒育女了,你還是不敢違背她任何意願,否則你就有深深的愧疚感。哪怕她喝著你的血,啃著你的骨,對你一味索取,處處控制你,事事用孝道要挾你報恩,你還是不覺得她有任何問題。
  • 義大利35歲媽寶男為討生活費狀告父母,這4點避免孩子成為媽寶男
    在中國,也有不少女性為媽寶男頭疼不已。沒有責任心、沒有自己的主見、凡事都「我媽說」、面對親媽毫無原則並且讓親媽肆意插手小家庭的事情,這些都成為「媽寶男」被控訴的點。看來,在對於媽寶男的看法上,中外女性難得達成了一致。
  • 這三種寶媽,孩子長大了會瞧不上,往往會越來越疏遠
    現實中,以下這幾類媽媽,孩子的長大後會瞧不上,越來越疏遠,必須引起重視了。小編建議:媽媽要對孩子寬鬆有度,別過度控制,不然孩子將沒有一點自由,就像將鳥兒關籠子裡,這不僅不健康,而且以後一旦有機會就會遠走高飛。
  • 「媽寶男」是什麼意思?「媽寶男」的特徵及婚姻狀況
    生活中有這樣一類人,他們雖已成年卻凡事依賴媽媽,認為媽媽說得都是對的,儼然一副離開了媽媽就沒法獨自生活的狀態,這樣的人也被成為媽寶男或媽寶女。  日前,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02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61.0%的受訪者表示身邊有媽寶男,57.5%的受訪者表示身邊有媽寶女。
  • 寶媽堅持四個方法,孩子會越來越聰明,將來大有出息
    導讀:寶媽堅持四個方法,孩子會越來越聰明,將來大有出息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寶媽堅持四個方法,孩子會越來越聰明,將來大有出息!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你還在用物質獎勵鼓勵孩子嗎?深圳過來人:物質獎勵容易害了孩子
    當你有一天你不給孩子獎勵了,孩子還會聽你的話嗎?媽媽說,孩子過來幫一下媽媽,把水果捧出去。孩子問,那有什麼獎勵嗎?媽媽回答道,沒有。孩子說,沒有獎勵我幹嘛要去做,我不做。一旦物質獎勵消失,孩子的積極性也會降低,孩子還會覺得,做事情有獎勵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 孩子過度依賴電腦該怎麼辦?
    原標題:孩子過度依賴電腦該怎麼辦?齊魯晚報訊 當今社會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作為信息傳播最為重要的載體,手機、PC、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人類對他們的依賴已經達到空前的規模。不用多解釋,看看滿大街的「低頭族」就可見一斑了。近年來電子產品對人體的危害,特別是對孩子視力的危害,不時見諸報端,長時間的看平板電腦導致孩子視力極速下降的例子層出不窮。
  • 女人嫁給媽寶男,註定會離婚?聽聽這個離婚女人的忠告
    從那天開始,他在我心中的形象就崩塌了,我以前最牴觸媽寶男,可現在我竟然嫁了個媽寶男。意識到這些之後,再和他單獨在一起時,我就發現了他「媽寶男」的痕跡越來越嚴重,動不動就「我媽說」「我得先問問我媽」「我媽不同意怎麼辦」「我得徵求下我媽的意見」。以前我沒有刻意地去在意這些,所以沒發現。
  • 十個媽寶九個渣?心理學「媽寶定律」帶你解讀媽寶渣男羅志祥
    母親的溺愛和過度的幹涉,最終導致兒子與媽媽進行情緒上的分離較難完成,表現為自我分化水平低下,沒有獨立的自我人格,缺乏理性判斷,做事完全憑感覺與情緒。同時,父親的缺位,男性力量的虛空,母親的溺愛,讓媽寶男成為自戀王,變得無比自私,又十分自大,一切以我為中心,一切以滿足自己為最高需要。
  • 「媽寶男」背後的家庭教育
    媽寶男可以說是心理上離不開媽媽的襁褓;生活中的一切事情都會告知媽媽;情感上依賴於媽媽的包辦;內心裡忌憚媽媽的管教,覺得媽媽說的話都要聽,媽媽說的都是對的。二、媽寶男是怎麼形成的?從古至今,重男輕女的現象一直都是很嚴重的,現在有的家裡生得少,可能就只有一個男孩,就會對孩子過度寵溺。
  • 孩子不聽話物質獎勵好用,可不要貪多
    現在有很多父母費盡心機地想要操縱孩子的行為,而給予物質獎勵或者表揚是目前流行的一種手段。給予物質獎勵這種手段非常簡單,而且幾乎不需要花費太多的心思就能達到自己想要的結果。比如說想要說服孩子去上興趣班,要花費很多時間和跟心力,但如果我們承諾在放學後帶他去吃肯德基,孩子很大可能會選擇妥協。
  • 4-6歲孩子過度依賴父母怎麼辦?找準原因,5種方法"對症下藥"
    經過對比發現,女兒雖然在家很粘我,但是外出有小夥伴的時候可以很愉快的和小夥伴玩耍,每次上班的時候,也可以好好的說再見,並說她會在家裡等我下班回家。目前她這種行為只能說過在家裡比較依賴媽媽,而不是&34;;如果不注意也會發展成&34;。和身邊寶媽聊天時,發現很多3-6歲的孩子會出現上面的&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