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這個有什麼好處啊?」「我要是做好這個,是不是有獎勵呀?」「不行,比上次的獎勵少,我就不幹!」
你的孩子有沒有對你講過類似於這種的話呢?如果有的話,那就要警惕了,說明孩子已經陷入了依賴物質獎勵的惡性循環!
通常來說,偶爾用物質的方法來鼓勵一下孩子是沒什麼問題的。但是,家長由於缺乏更多有效分方法,以及對於獎勵激勵的方法認識不夠,大多數情況下都會犯一個相同的錯誤。
那就是:讓孩子陷入為獎勵而去做一些事情的錯誤思維方式中,而不是去形成對事情本身的關注。
最終的結果就是,要麼孩子會對於獎勵的要求越來越高,要麼就是物質激勵對孩子不再起作用。
一、錯誤的物質激勵帶給孩子的那些不良後果
近100多年的相關研究都表明,對孩子進行不科學的物質獎勵會帶來以下不好的後果:
相比那些從來沒有得到過物質獎勵的孩子,因為做一些幫助他人等舉動而獲得家長獎勵的那些孩子,在長大之後會更加自私,缺乏合作意識。
學齡前的孩子如果總是因為做一些本應該要做的事情而獲得獎勵的話,孩子們反而會越來越對於做那些事情本身而失卻興趣,總是惦記著那些獎勵的物質本身。
而處於中小學階段的學生,如果總是被物質獎勵激勵學習,學生成績總是無法有很好的突破,而且在各種創造性的思維方面嚴重缺乏。
教育的目的是希望孩子們能夠學到讓他們自己自立自強的各種好習慣,而所有的試驗都發現,錯誤的物質激勵方式卻恰恰起到相反的作用。
錯誤的物質激勵方式,會讓孩子們越來越過多的關注外界的認可和獎勵的物質,嚴重忽視了對自己行為的負責,缺乏對事物本身的興趣。
好奇心和創造力是人類不斷進步的核心動力,一個對外界事物缺乏興趣的人,註定將無法做出讓自己成功的事情。
那為什麼錯誤的過度的物質激勵會造成這種嚴重的心理狀態呢?這就不得不說到一個非常著名的心理學原理了——過度理由效應。
二、需要讓人們重視的過度理由效應
1957年心理學界提出一個理論,叫做「認知不協調理論」,這個理論指出:人們是希望能夠通過尋求認知的一致性來實現內心的平靜與和諧的,但是事實上卻總是會存在一種不協調,必然的導致心理上的不和諧。
最重要的是,這種會影響人心理上不和諧的因素,會對個體構造內心世界的重構,這種重構會將人類行為的動因轉移到認知水平上,造成認知行為的改變。
15年後,也就是1971年,社會心理學家德西等人在研究報酬和興趣度關係的試驗中發現:金錢的刺激在提升人們對事物本身興趣度上幾乎會呈現負向關聯。
通俗的來講就是:金錢等外在的物質刺激,會毀掉一個人對某件事情的興趣愛好等內在驅動力。
衍生來說就是:當對人們的行為增加一些外在的「過度」理由時,人們就會逐漸對自己的行為,從內在興趣愛好驅動轉向外部的理由,而減少和放棄原有的內在理由。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能看到一些遵循「過度理由效應」的現象:比如家庭生活中的妻子和丈夫常常無視對方為自己所做的一切,認為「這是責任和義務」,而不是「愛」和「關心」;親朋好友幫助我們,會覺得因為「他是親戚」、「他是朋友」而變得理所當然,一個陌生人的援手,卻會被認為是「樂於助人」。
當一個孩子對閱讀課外書發生興趣的時候,家長卻以孩子讀了這麼多書而給予美食或者玩具的獎勵,最終的結果就是,孩子對於閱讀的興趣被淹沒在對美食和玩具的吸引中。
那麼如何來規避錯誤的物質獎勵呢?
三、3個策略,讓孩子遠離物質獎勵依賴
1、不要輕易給孩子物質獎勵
獎勵是一種方式,可以是物質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同時,家長和孩子都要認知到,不是任何事情都能夠有物質獎勵。
尤其是要讓孩子明白,他們分內的事情是絕對不會有獎勵的!
孩子分內的事情包括:
在家的時候做家務;在學校的時候好好學習;認真參加課外活動;懂禮貌;講衛生;等等,與孩子自身責任、健康、成長有關的習慣培養,都是理所當然需要的事情,這些是不可以給予物質獎勵的。
2、強調內在的興趣
獎勵除了物質的,還可以是精神的激勵,而精神的激勵更有利於內在動力的形成。
比如
告訴孩子家長眼中對於他所做的成績的真實看法,給予他們積極的正面的肯定;聆聽孩子對於自己取得成功的過程中的喜悅,理解他們的內在情感;弱化家長的主管感受,而是多用「你」字來強調孩子的客觀成就,進而提高孩子的成就感。除此之外,家長還可以和孩子一起建立一個記錄孩子成長「戰績」的成長記錄本,讓這些成就不斷的疊加,幫助孩子內在動力的不斷成長。
3、有策略有方法的進行鼓勵
如果在一些必要的情況下,家長確實需要通過物質的形式來給予獎勵,那麼就需要注意方式方法,有幾點是務必要注意的:
要提醒獎勵獲得的條件,讓孩子知道獲得獎勵的原因是什麼,削弱獎勵本身;決對不能獎勵錯誤的行為!!!要做正向的獎勵!不能對孩子還未完成的事情給予獎勵!獎勵必須要合理,不能盲目,否則就會讓孩子失去辨別是非的能力!教育的目的一定是一系列好習慣的養成,是為了讓孩子在獨立生活之前掌握能夠自立的資本。因此,一顆強大的內心,自主努力的內在動力才是能夠伴隨孩子終生成長的核心動力。
雖然現在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但是在孩子的成長中,一定不能讓外在的物質獎勵成為影響孩子成長的絆腳石,家長們需要特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