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鼓勵式教育理念的普及,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重視對孩子的正面激勵。當孩子遇到不想做的事時,家長們常常會通過獎勵來鞭策孩子。
所以,現在採用外部獎勵來教育孩子已經成為了一種常見的手段。
如果你能按時完成功課,媽媽就會獎勵你一個小玩具。
這樣的對話在生活中是不是非常常見呢?
給予獎勵這種手段非常的簡單,有些父母認為,如果他們獎勵正確的行為,就能長期獲得孩子的合作。
短期來看,這個方法好像是有效果的。
可是慢慢地,問題也隨之而來,獎勵有時會慢慢失效。
顯然,獎勵無法起到最好的激勵作用,或是讓孩子獲得滿足感。
如果我們不斷承諾,孩子也會不斷要求,而這並不是孩子的正常成長過程。
其實,相對於玩具來說,孩子更容易為了獲得愛、關注、交流和認可而努力表現。
家長應該依靠和孩子之間的感情來激勵孩子,而不是靠獎勵。
那麼適得其反的獎勵和表揚,會給孩子帶來哪些影響呢?
01
讓孩子喪失主動性,習慣於追求外在的肯定
外部獎勵往往是賄賂孩子的表現之一,家長們通過獎勵去鞭策孩子,讓孩子去做他們原本不願意去做的事情。
但是孩子是真的願意去做嗎?長期這樣下去,孩子的主動性會大大降低,變得過於依賴別人,並習慣通過取悅他人來獲得外在的肯定。
02
加重孩子的心理負擔
為了鼓勵孩子,我們常常稱讚他們的潛力。
加油!你一定可以的!
我相信你一定可以做的更好!
聽起來這些話都十分讓人鼓舞,但其實不然。
在這些言辭中充滿了我們對孩子的期望,期望著他們必須努力超越。因為這些鼓勵的言外之意就是「你現在還不夠好」。這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負面影響。
03
獎勵的本質是一種對孩子的操縱
獎勵和懲罰在本質上其實是相同的,都是對孩子的一種操縱。因為只有當孩子滿足了家長的要求才會得到獎,而沒能贏得獎勵往往會讓孩子感到失敗。
過多的獎勵會讓孩子認為你愛的只是他的表現,而不是他自己。
04
獎勵會降低孩子的個人成就感
當孩子習慣了獎勵時,他們就知道怎樣做才能等到獎賞。
表面上裝作合作很容易,這並不需要太多的努力。
但是這會妨礙孩子表達自己的意願,而且由於自主性的降低,孩子也很難在過程中收穫成就感和滿足感。
那麼我們到底應該用什麼方式來對孩子進行正向鼓勵呢?
其實,不使用獎勵或讚美,並不意味著你不能在孩子每次成功的時候欣賞和鼓勵他們。
只是不要試圖操縱孩子的行為,當孩子的努力得到成年人的認可的時候,他們就會做得更好!
第一
幫助孩子進行自我評價
成就感能夠激發孩子的自主性,提高孩子的積極性。所以當我們看到孩子在進行某項活動時,我們不僅要鼓勵支持他們,同時也要經常詢問他們的感受和看法:
「你看起來好像很開心嘛!」
「你感覺好嗎?」
「你做的不錯嘛!你一定很滿意吧?」
「你覺得你畫得怎麼樣?」
「你喜歡你搭的城堡嗎?」
讓孩子看到你對他的感受和經歷感興趣,會增進你們之間的感情。
第二
不對孩子進行論斷
當你表達你的真實情感的時候,孩子會感受到你話語中的真誠。
以「我」為主語的句子,例如「我喜歡你穿的衣服!」或「我愛看你在舞臺上表演的樣子」,要比「你真會穿衣服」、「你是個很棒的演員!」這樣的論斷式評價更有勉勵意味。
一定要強調你的感受,而不要評價孩子的表現。「我」字開頭的句子可以避免讓孩子感覺你在試圖操縱他,這樣的句子既不會干擾到孩子的體驗,又鞏固了你們之間的感情。
第三
要對孩子表現出興趣和認可
父母應該對孩子表現出興趣和認可。如果孩子向你展示他的繪畫作品,不要說:「你真是個出色的畫家!」相反,你應該告訴他,你有多喜歡他的藝術作品,你尤其喜歡的是什麼——例如顏色的搭配、構圖的設計或者是奇妙的想像力等。
表揚和獎勵是根深蒂固的習慣,因為我們大多數人就是這樣被教育和撫養長大的。想要用讚賞和認可來取而代之是需要付出努力的。後者會讓你和孩子都感覺更加充實,並加深你們的親子關係。
比起褒獎孩子,父母們更應該做的是欣賞孩子,並引導孩子進行自我評價。
因為幸福只能來自讓我們的內心感到滿足的東西。真正自信的孩子,內心是擁有著強大力量的。
而真正強大的力量從不來自外界,而是來自於自己的內心。
我們都不希望孩子成為獎勵的癮君子或是大眾的取悅者,而是希望他們成為能夠自我激勵、走自己的路、追求自己的理想的人。
編輯:琦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