獎勵教育為什麼越來越不管用了?因為比起物質的獎勵,孩子更需要的是你的認可

2020-08-11 氫口才


隨著鼓勵式教育理念的普及,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重視對孩子的正面激勵。當孩子遇到不想做的事時,家長們常常會通過獎勵來鞭策孩子。

所以,現在採用外部獎勵來教育孩子已經成為了一種常見的手段。

如果你能按時完成功課,媽媽就會獎勵你一個小玩具。

這樣的對話在生活中是不是非常常見呢?

給予獎勵這種手段非常的簡單,有些父母認為,如果他們獎勵正確的行為,就能長期獲得孩子的合作。

短期來看,這個方法好像是有效果的。

可是慢慢地,問題也隨之而來,獎勵有時會慢慢失效。

顯然,獎勵無法起到最好的激勵作用,或是讓孩子獲得滿足感。

如果我們不斷承諾,孩子也會不斷要求,而這並不是孩子的正常成長過程。

其實,相對於玩具來說,孩子更容易為了獲得愛、關注、交流和認可而努力表現。

家長應該依靠和孩子之間的感情來激勵孩子,而不是靠獎勵。

那麼適得其反的獎勵和表揚,會給孩子帶來哪些影響呢?

01

讓孩子喪失主動性,習慣於追求外在的肯定

外部獎勵往往是賄賂孩子的表現之一,家長們通過獎勵去鞭策孩子,讓孩子去做他們原本不願意去做的事情。

但是孩子是真的願意去做嗎?長期這樣下去,孩子的主動性會大大降低,變得過於依賴別人,並習慣通過取悅他人來獲得外在的肯定。

02

加重孩子的心理負擔

為了鼓勵孩子,我們常常稱讚他們的潛力。

加油!你一定可以的!

我相信你一定可以做的更好!

聽起來這些話都十分讓人鼓舞,但其實不然。

在這些言辭中充滿了我們對孩子的期望,期望著他們必須努力超越。因為這些鼓勵的言外之意就是「你現在還不夠好」。這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負面影響。

03

獎勵的本質是一種對孩子的操縱

獎勵和懲罰在本質上其實是相同的,都是對孩子的一種操縱。因為只有當孩子滿足了家長的要求才會得到獎,而沒能贏得獎勵往往會讓孩子感到失敗。

過多的獎勵會讓孩子認為你愛的只是他的表現,而不是他自己。

04

獎勵會降低孩子的個人成就感

當孩子習慣了獎勵時,他們就知道怎樣做才能等到獎賞。

表面上裝作合作很容易,這並不需要太多的努力。

但是這會妨礙孩子表達自己的意願,而且由於自主性的降低,孩子也很難在過程中收穫成就感和滿足感。

那麼我們到底應該用什麼方式來對孩子進行正向鼓勵呢?

其實,不使用獎勵或讚美,並不意味著你不能在孩子每次成功的時候欣賞和鼓勵他們。

只是不要試圖操縱孩子的行為,當孩子的努力得到成年人的認可的時候,他們就會做得更好!


第一

幫助孩子進行自我評價

成就感能夠激發孩子的自主性,提高孩子的積極性。所以當我們看到孩子在進行某項活動時,我們不僅要鼓勵支持他們,同時也要經常詢問他們的感受和看法:

「你看起來好像很開心嘛!」

「你感覺好嗎?」

「你做的不錯嘛!你一定很滿意吧?」

「你覺得你畫得怎麼樣?」

「你喜歡你搭的城堡嗎?」

讓孩子看到你對他的感受和經歷感興趣,會增進你們之間的感情。

第二

不對孩子進行論斷

當你表達你的真實情感的時候,孩子會感受到你話語中的真誠。

以「我」為主語的句子,例如「我喜歡你穿的衣服!」或「我愛看你在舞臺上表演的樣子」,要比「你真會穿衣服」、「你是個很棒的演員!」這樣的論斷式評價更有勉勵意味。

一定要強調你的感受,而不要評價孩子的表現。「我」字開頭的句子可以避免讓孩子感覺你在試圖操縱他,這樣的句子既不會干擾到孩子的體驗,又鞏固了你們之間的感情。

第三

要對孩子表現出興趣和認可

父母應該對孩子表現出興趣和認可。如果孩子向你展示他的繪畫作品,不要說:「你真是個出色的畫家!」相反,你應該告訴他,你有多喜歡他的藝術作品,你尤其喜歡的是什麼——例如顏色的搭配、構圖的設計或者是奇妙的想像力等。

表揚和獎勵是根深蒂固的習慣,因為我們大多數人就是這樣被教育和撫養長大的。想要用讚賞和認可來取而代之是需要付出努力的。後者會讓你和孩子都感覺更加充實,並加深你們的親子關係。

比起褒獎孩子,父母們更應該做的是欣賞孩子,並引導孩子進行自我評價。

因為幸福只能來自讓我們的內心感到滿足的東西。真正自信的孩子,內心是擁有著強大力量的。

而真正強大的力量從不來自外界,而是來自於自己的內心。

我們都不希望孩子成為獎勵的癮君子或是大眾的取悅者,而是希望他們成為能夠自我激勵、走自己的路、追求自己的理想的人。

編輯:琦琦

相關焦點

  • 你還在用物質獎勵鼓勵孩子嗎?深圳過來人:物質獎勵容易害了孩子
    當你有一天你不給孩子獎勵了,孩子還會聽你的話嗎?媽媽說,孩子過來幫一下媽媽,把水果捧出去。孩子問,那有什麼獎勵嗎?媽媽回答道,沒有。孩子說,沒有獎勵我幹嘛要去做,我不做。一旦物質獎勵消失,孩子的積極性也會降低,孩子還會覺得,做事情有獎勵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 父母獎勵越高,孩子學習動力越低?激發成就感遠比物質獎勵更重要
    或者這些獎勵真的能讓孩子的學習動力提高進而去學習嗎?還是只是一時的敷衍為了得到獎勵而做的「豆腐渣工程」呢?不知道父母有沒有想過以上問題,實際上父母們也許不知道,挖掘出孩子的成就感其實比物質獎勵更有用。媽媽這才意識到,一味地進行物質獎勵,不僅自己負擔不起,更不能讓孩子長久的保持好習慣
  • 還在對孩子使用物質獎勵嗎?不恰當的物質獎勵反而不利於孩子成長
    導讀:還在對孩子使用物質獎勵嗎?不恰當的物質獎勵反而不利於孩子成長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還在對孩子使用物質獎勵嗎?不恰當的物質獎勵反而不利於孩子成長!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父母越獎勵孩子越不愛學?成就感提供的動力,大於一切物質獎勵
    等孩子長大了之後他會不經意的發現原來媽媽編的這個故事是那麼的有趣!所以你看有很多的強化不一定說物質上的是最管用的,但他一定是最直接的。用物質來強化的話,那麼你每次強化孩子的一個好的行為,那麼家長給的獎勵就要越來越好。
  • 獎勵孩子,別再用「物質」了,精神獎勵更加高級、有效
    不少家長抱怨,孩子長到一定年齡,開始叛逆,越來越難帶。想要他乖乖聽話,必須給點獎勵,比如一顆糖、一塊兒餅乾、一個玩具,孩子抵抗不住誘惑,就會積極配合。用物質獎勵孩子,實現孩子聽話的目的,幾乎是所有家長的「必殺技」。
  • 為什麼獎勵對你的孩子不起作用?因為他缺少的,是內在動機
    這種糖果與鞭子的教育方法,長期下來會變成「因為有獎勵所以才會去做」「因為擔心懲罰所以才會做」,一旦沒有了這些外在條件,令人期待的行為便會立刻消失。外在因素刺激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斯納金的實驗很好的表達了這種現象。
  • 還在用物質獎勵孩子?懂得德西效應,了解獎勵會讓孩子更不愛學習
    如果到了學習的時間,孩子依然拖拖拉拉或者我行我素不願學,父母該怎麼辦呢?有的人可能會說:「打一頓就老實了,不用多費口舌。」而有的人可能會說:「用獎勵的方式促使他們學習就可以了。」我的朋友曉雪曾經就遇到過這個問題,因為她向來都是不贊成「不打不成器」的教育方式的,所以她遇到這個問題的時候第一反應就是採用獎勵的方式讓孩子願意學習。
  • 物質獎勵能更好地鼓勵孩子嗎?如何做到適度獎賞
    利用物質獎勵可能會破壞孩子的求知和探索欲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為了能讓他們努力,口頭表揚覺得沒有效果,就會用物質或者金錢的方式想讓孩子有更大的動力。的確相對於表揚,年紀大一些的孩子會對實際的獎勵更感興趣,但是如果家長總是用這種方式去獎勵孩子的話,一開始可能會有用,時間久了不僅效果會減弱,還有可能會讓孩子形成物質的思維方式,變得唯利是圖。如何恰當掌握用物質獎勵孩子的度,是每個家長都需要根據自己家的情況需要考量的一件事。
  • 教養小孩,物質獎勵有弊端,使用不當反受其害,孩子越來越自卑
    開始時孩子積極性高,很多時間都花在了學習上。時間長了,孩子對學習的興趣下降,我們答應給加錢,但是仍沒有太大效果,真愁人,不知道該怎麼辦了?事實上,許多父母都有相同的困惑,嘴巴一張就給零花錢和物質獎賞,剛開始有效果,時間一長就失去作用了,可能還會出現負面效果。引發小孩過度追求物質,甚至出現不給錢或獎賞就不學習的局面。
  • 家長引以為傲的物質獎勵,正在使孩子喪失行動力
    讓孩子自己賺零花錢,是寶爸寶媽圈裡很很熱的做法。每當孩子完成父母指定的一個小目標,都可以得到一定的物質獎勵,很多家長天真的認為,這樣顯得家庭非常民主,孩子會更獨立更有積極性。實際上,用物質獎勵法教育孩子,弊端良多。家庭教育,家長為何認準物質獎勵?
  • 物質獎勵和精神成就,哪個更重要?
    很多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總是給對方很多的物質獎勵,雖然當時小朋友們都會感覺很興奮,但是對孩子本身後期的成長影響並不是很大,也不是很持久,反而給他一些精神獎勵會讓他越來越喜歡這種成功的感覺,這種感覺會被記憶很長一段時間,這才是最重要的,這種成就感會伴隨一生,也是他自信的根本,特別是小孩子階段最需要的就是這樣的稱讚和獎勵
  • 「獎勵教育」對孩子越來越沒效果?了解「德西效應」你就明白了
    現在的家長們幾乎都很喜歡用獎勵的方式來教育孩子,老趙就是這樣的一位家長,當孩子找藉口不想去幼兒園的時候,老趙就對孩子說,你今天上學可以獎勵你一盒巧克力,明天孩子不好好學習,老趙又說,好好學習獎勵一輛遙控小汽車。
  • 「乖乖吃飯,給你買玩具」,毀掉孩子最快的方法,就是物質獎勵
    作為一個寶媽,我以前就不大會獎勵孩子,比如晚飯時,孩子總是不願意吃飯,只好騙他,等吃完飯帶他去買零食,結果是吃飽了飯還要再加餐;或偶爾也會騙他乖乖睡覺明天買糖,直到發現這樣的獎勵越來越不管用
  • 寶爸寶媽在教育中運用獎勵方法,應該是精神獎勵還是物質獎勵呢?
    隨著社會的發展,家庭生活條件的改善,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用到了很多獎勵方法,形式上也出現多樣化和人性化的趨勢。那麼在家庭教育中,應該是更多的給孩子精神獎勵還是物質獎勵呢?歡迎大家留言評論!許多家長對孩子更多的是注重物質獎勵,而精神獎勵運用的比較少。
  • 想教好孩子,就不能給太多獎勵!獎勵不能太「物質」
    其實,想要教育好孩子,就得知道幾個基本的道理!第三天孩子們又過來吵,老人卻不給他們糖了,小孩子就說,你都不給糖,誰來幫你吵!於是他們再也不來了。原本小孩在院子裡吵鬧,是因為「想吵鬧」。當老人給孩子糖果之後,小孩吵鬧的原因變成了「有糖果獎勵,所以吵鬧」。當老人不再給糖果之後,小孩就不吵鬧了——因為沒有糖果。這就是一種「歸因」。
  • 你真的會「獎勵」孩子嗎?心理學家給出3個建議,讓獎勵更有效
    如今家長越來越重視育兒方法,"打擊式教育"已經被摒棄,"鼓勵式教育"更加受歡迎。在鼓勵孩子這方面,正確的獎勵是一大關鍵,可是,你真的會"獎勵"孩子嗎?有的家長會想:這不是廢話嗎?對孩子說一句"你真棒",給孩子送玩具和零食,不都是獎勵?但是,如果這麼想,那你就有可能走進了誤區。
  • 總對孩子實行物質獎勵?小心觸犯「德西效應」,不當獎勵變懲罰
    文章/熊二編輯/琳姐許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經常對孩子實行物質獎勵,一方面是因為物質獎勵對於孩子的激勵作用比較大,另一方面是因為直接用物質獎勵比起帶孩子出遊等行為獎勵來得更加簡單方便。從小的只要能夠乖乖坐著就獎勵一根棒棒糖,到大一點的能夠考到前十名,就可以獎勵一個玩具,在他的生活中物質獎勵無處不在,做家務、認真寫作業,仿佛一切都是可以物化的。在爸爸媽媽的心中,他是一個乖巧又積極向上的孩子,父母對孩子的要求不需要過多的嘮叨,孩子就能夠積極主動的完成,但是在老師和朋友的眼裡,就不太認可孩子這樣的行為了,有時候看到了也會對孩子的行為皺一下眉頭。
  • 孩子過度依賴物質獎勵怎麼辦?註定將來會成為媽寶,將會是悲劇!
    「我要是做好這個,是不是有獎勵呀?」「不行,比上次的獎勵少,我就不幹!」你的孩子有沒有對你講過類似於這種的話呢?如果有的話,那就要警惕了,說明孩子已經陷入了依賴物質獎勵的惡性循環!通常來說,偶爾用物質的方法來鼓勵一下孩子是沒什麼問題的。
  • 還用物質獎勵孩子?了解德西效應,物質獎勵只會讓孩子厭惡學習
    ,所以總會覺得通過物質獎勵可以使得孩子變得更加優秀。但往往在學習這方面,物質獎勵所存在的影響是非常嚴重的。物質獎勵的潛在影響?物質獎勵在學習當中最容易存在的影響,就是孩子可能會因為物質而去學習。這樣的話,孩子在學習的過程當中絕對不會是走心的,因為他們只是想要一些物質上的獎勵而已。當孩子得不到這些物質獎勵的時候,他們就會覺得學習是沒有意義的事情,甚至會荒廢自己的時間。
  • 不要用物質獎勵,降低孩子的幸福感
    「補償式」物質獎勵,用錯方法會讓孩子與家長的親情越來越淡薄很多時候家長都知道,鼓勵和讚賞對孩子激勵的重要性,但是,如果使用了不正確的鼓勵方式,很有可能造成孩子盲目自大,又或者是錯誤地使用了物質獎勵,會導致孩子虛榮,為了達到目的不擇手段等等。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不正確的物質獎勵造成的另外一個後果:降低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