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業按時完成,成績卻一塌糊塗?家長得激發小孩的「內在動機」了

2020-12-13 尼莫媽媽日記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01 為什麼孩子努力做作業卻成績不理想

可能在我們的生活中,存在著這麼一類孩子,孩子很懂事,很聽話,平時從來不用監督作業,他總是主動按時完成。可是,當每次孩子碰上考試時,成績卻總是一團糟。父母想教育,卻不知道從哪裡開始,因為孩子每次都已經努力的做完作業,不能說孩子不努力學習….

這時,如果問問這些孩子們:"為什麼你每次都那麼乖的按時完成作業呢?" 孩子可能會回答到:"因為媽媽和老師都說學生要按時完成作業,按時完成作業的孩子就是好孩子。"

通過這句話說明了一個問題,出現這種情況的孩子按時完成家庭作業,僅僅是因為他們想達到父母的期望,而不是因為他們覺得自己想發自內心地學習,也不是真正享受學習的樂趣。

也就是說,他們的思想中做作業只是為了完成任務,而不是因為他的內在動力想要學習而驅使他主動地完成作業。

這也可以清楚地解釋為什麼一個孩子的家庭作業做得很好,但他的成績總是"一團糟",因為他缺乏學習的"內在動力"。

02 "內在動力"的重要性

美國心理學家愛德華德西做了一個實驗, 在實驗中,大學生被分為兩組在實驗室裡做一些心理實驗,他們被分為三個階段:

在第一階段,所有受試者都沒有得到獎勵。在第二階段,B組的學生在完成一道難題後將獲得1美元的獎勵,而A組的學生則不會像往常一樣獲得獎勵。第三階段是休息時間。受試者可以自由選擇活動或繼續解決問題。

結果表明,B組在第二階段很努力地解決問題,但到了第三階段,仍然繼續解決問題的人數明顯減少。相反,在A組中,更多選擇在休息時間繼續解決問題。

以上結果表明,物質獎勵或獎勵所形成的外在動機雖然也能激發學習興趣,但只是暫時的,但從長遠來看,會降低參與者的意願主動性。

這個實驗得出的結論被稱為"德西效應",充分說明了比起外在動機,內在動機是學習的真正動力。

"內在動機"指學生學習的目的是為了學習自身,而不是別人強加給自己的。真正讓學生獲得滿足感和成就感內在動機是促進個體學習和發展的自然動力,它不需要藉助外在的獎賞和壓力,是自發的一種,推動個體行為的力量。

事實上,有一句更為廣為人知的話也說明了這個問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驅使我們行動的"內在動力"。

正如萬科的鬱亮所說的:"從來沒有不快樂而能夠堅持的事情。"

只有當我們對任何事情都很感興趣的時候,我們才能長久並且快樂地做下去。這是激發孩子學習的"內在動力"的根本原因。

怎麼激發孩子學習的"內在動力"?

讓孩子知道為什麼要學習大多數時候,孩子們認為閱讀和學習只是一件必要的事情。他們認為這是一個每個人都必須經歷的階段,只是一種追隨公眾的行為。或者孩子們覺得長大後要上學學習,只是因為他們的父母一直告訴他們:"你需要讀書!"

孩子們往往不真正理解閱讀和學習的目的和意義。對他們來說,閱讀只是成長過程中的一項"任務"。因為他們並不真正了解學習的目的,他們也缺乏推動孩子學習的"內在動力"。

著名作家龍應臺曾對孩子們說過:"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她的這段話啟示父母們應該告訴孩子們讀書的目的,讓孩子知道他們在為什麼而學習,而不是只是盲目地告訴孩子們"你要好好讀書!""你要努力學習!"。

讓孩子保持快樂的學習狀態可能挺多家長總是強迫學習,對孩子來說這是十分不好的,除非是讓孩子們學習他們感興趣的東西。因此,為了讓孩子們在學習過程中保持快樂,我們可以讓他們從自己的興趣出發,讓他們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學習內容。

這樣可以幫助孩子培養學習興趣,讓他們覺得學習不是一件嚴肅而枯燥的事情,讓他們知道學習並不是那麼困難。當孩子有了這樣的意識,他就會逐漸消除心中對學習的"畏難心理"。

讓孩子在學習中獲得成就感可以說,在很多情況下,成就感是我們不斷做事的最大動力。成就感能帶給我們自信,自信能讓我們勇敢地面對許多困難。

很多時候,孩子不喜歡學習是因為他們在學習中沒有獲得"成就感",對於無法獲得成就感的東西,他們自然會失去興趣,不喜歡慢慢學習。

為了幫助孩子們在學習中獲得成就感,我們可以從一個簡單的問題開始,比如某種類型的問題,孩子們做不出來的時候。這時我們可以拿最基礎的題型,讓孩子解出來。當孩子解決問題時,父母應該大力鼓勵孩子。

通過這種方式,孩子們可以感覺到他們在這個領域是有能力的。當他們開始對某一領域有信心時,他們就會有繼續努力做下去的動力。

減少對孩子的外在獎勵在激發兒童"內在動機"的過程中,特別需要注意:當孩子在某項活動中已經有了"內在動機"時,儘量減少對孩子外在獎勵。

上述"德西效應"已經證明,雖然外部獎勵能刺激孩子一時的做事動機,但持續使用不僅沒有效果,反而會削弱孩子的動力。

假如一個女孩總喜歡塗塗畫畫,母親看到她對繪畫感興趣,所以她想發展她的繪畫能力。為了更快地提高孩子的繪畫能力,她對孩子說:"如果你每天都能畫一幅畫,我就每天獎勵你一根棒棒糖。"孩子聽到十分的開心,所以她每天努力地畫畫。但總有一天,當媽媽不再給他棒棒糖時,孩子會失去繪畫的力量,激發她繪畫的這個"動力"也會被消除。

上面的故事,包括上面的實驗,告訴我們外在的獎勵可以把孩子自己本身存在的"內在動機"轉化為外在的動機。這是一個錯誤的做法,因為這樣就會把孩子學習的主動權化為對外部的依賴。當外在的獎勵有一天消失了,孩子就會失去對某事的動力。

還是那句話: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句很短的話,卻準確地道出了學習的本質。只有當孩子有了學習的"內在動力",才能快樂地、持續地把學習進行到底。

學習能力是伴隨孩子一生的財富,所以激發孩子學習的"內在動力"是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步。

我是尼莫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焦點

  • 作業按時完成,成績一塌糊塗?父母要引導孩子的「內在動機」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01為什麼孩子即使努力寫作業,成績也不理想?在我們的生活中,也許有這樣的孩子,孩子很懂事,很聽話,平時不監督一次作業,他總是自主地按時完成但是,如果孩子遇到考試,成績總是一塌糊塗父母想教育,但是不管從哪裡開始,孩子每次都已經為了努力完成作業,孩子不能說不努力學習…然後對孩子們說:「為什麼總是按時完成作業呢?」
  • 作業按時完成,成績卻一塌糊塗?激發孩子的「內在動機」尤為重要
    家長會對於孩子成績一般的家長來說真是特別尷尬的一場家長之間的聚會,特別是當老師念到孩子成績的時候那真是有人歡喜有人悲,孩子成績優異的家長就會有股"鶴立雞群"的優越感,而我們這些孩子成績一般的家長只能默默地低頭不出聲。其實我一直很納悶為什麼我女兒明明有按時完成作業,課後也有上輔導班補習,怎麼成績就是上不去呢???
  • 作業按時完成,成績一塌糊塗?重要的是引導孩子的「內在動機」
    其實我一直在問為什麼我女兒按時完成作業,放學後也去補習班,為什麼成績上不去???想著馬上就要考試了,我真像熱鍋上的螞蟻一樣為我女兒沉默的成績著急認真聽了班主任分班後,各科教師也走進教室,分析孩子的成績我當著你的面和各科的負責所有的老師一次告訴我,他們都是我的反饋是默默平時上課的態度是很溫馴,作業也按時提交,絕對別磨蹭了,但是,她有點太安靜了,平時上課認真筆試,筆試,但大部分主動舉手發言我的女兒沉默是典型的女孩性格
  • 孩子都按時完成作業,成績卻上不去?激發孩子"內在動機"是關鍵
    很多時候家長認為孩子每天能按時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就是一種學習:孩子一回到家不需要家長的反覆催促就能立馬打開書包開始寫作業,甚至還會寫一點課外的提升作業來補補自己的薄弱學科。家長會感到很欣慰,更會在潛意識裡覺得自家孩子的學習成績也一定不賴,不說是年級的前幾名吧,至少在班上是有一席之位的,但每次的考試結果往往會讓家長感到難以接受。
  • 《內在動機》:激發孩子內在動機,使他們主動做枯燥又重要的事情
    可是,很多事情卻對孩子來說有些枯燥,卻十分重要,比如:按時完成作業、主動收拾家務、中途即將放棄,家長卻感知到孩子天賦的興趣班……面對各種枯燥的事情,很少有孩子一開始就會主動完成。為此,許多家長嘗試了各種各樣的方法,他們不停地鼓勵孩子,通過獎勵或嚴厲地督促孩子,希望孩子主動去做這些事情。
  • 《內在動機》:激發孩子內在動機,使他們主動做枯燥又重要的事情
    可是,很多事情卻對孩子來說有些枯燥,卻十分重要,比如:按時完成作業、主動收拾家務、中途即將放棄,家長卻感知到孩子天賦的興趣班……面對各種枯燥的事情,很少有孩子一開始就會主動完成。當一個人真正全身心投入進去,進入一種忘我境界,對某件事情感興趣的時候,他才能夠發揮出最大潛能,激發出更多的創造力,更深入地去處理接收的信息,更加投入地參與活動,更積極主動做事情,也會在做事情的時候,感受到發自內心的愉悅,內心也會獲得滿滿的幸福。那麼,家長該如何引導孩子,才能激發孩子的內在動機呢?接下來,我們就來談一談。
  • 激發一個人內在動機的正確姿勢?
    1.獎勵正在削弱我們的內在動力家長們經常會對孩子這樣說,寶貝,只有寫完作業,才可以去玩,只有考一個好成績,才可以有獎勵哦!長期以往,你會發現,孩子就不是出去對求知的樂趣學習,而是為了獎勵,寫作業,獎勵沒有了,也就沒有動力去學習了。
  • 讓孩子真正理解「內在動機」,孩子才能自主學習,家長要懂激發
    我們家長需要做的是讓孩子真正的理解"內在動機",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夠學會去自主的學習,因此家長要懂去激發孩子,但是不能總是以物質獎勵去激發孩子。愛默比爾曾經就說過:"內在動機原則是創造力的社會心理學基礎,當人們被工作本身的滿意和挑戰所激發,而不是被外在壓力所激發時,才表現得最有創造力。"一個人的內在動力如果比較的高那麼他往往能夠更加敏銳地知覺較為隱蔽的與解決問題有關的重要線索、此外他也會敢於冒險、思維新穎、獨特,進而能夠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 幫助孩子激發內在動機,掌控自己人生的力量
    剛剛在瀏覽網頁的時候,看到一個家長提出的問題:「怎麼讓高中的孩子開始醒悟過來,拼命學習。」這樣的問題是很多家長為之頭疼的一類問題,不論怎麼威逼利誘,孩子就是不能主動去學習,一會不注意成績就滑到谷底去了。
  • 激發內在動機離不開這三種根本的心理需要
    Deci )的書《內在動機》。現實中這兩種情況好像都存在,有的人因為有競爭而顯得更有幹勁兒,而有的人會因為競爭的壓力表現得更差。德西做過一個實驗,他請參加者來玩拼圖遊戲,告訴其中一半的人,他們的任務就是贏得比賽,越快完成拼圖就越能戰勝對手;對於另一半的人,他只說讓他們儘可能快地完成,沒提到勝負。
  • 激發內在動機,促成深度學習 ——《內在動機》學習筆記整理
    學生們學完材料後,通過問卷調查來評估他們的內在動機,結果發現,正如預期的那樣,為了測試而學習的學生,內在動機更弱。然後,又進一步探討了主要問題,即已經發生的實際學習。對兩組學生進行了測試,儘管其中一組並沒有料到他們會參加測試。結果顯示,為了積極地運用材料而學習的學生,比為了參加測試而學習的學生更能從概念上理解材料。
  • 心理學:物質獎勵也可以激發內在動機,養出有主動性的孩子
    比如按時洗洗睡獎勵5元,認真完成作業獎勵10元,收拾房間獎勵5元等。然後孩子可以用積攢的虛擬幣來消費,比如要玩手機遊戲,10元玩10分鐘。在一次次掙錢和消費過程中,孩子的行為更好了,數學算術也練得特別溜,這位媽媽覺得,這個方法簡直不要太好。不過有的家長可能憂慮了,這樣教育孩子會不會讓他變得唯利是圖,一切向錢看?
  • 心理學:物質獎勵也可以激發內在動機,養出有主動性的孩子
    比如按時洗洗睡獎勵5元,認真完成作業獎勵10元,收拾房間獎勵5元等。然後孩子可以用積攢的虛擬幣來消費,比如要玩手機遊戲,10元玩10分鐘。在一次次掙錢和消費過程中,孩子的行為更好了,數學算術也練得特別溜,這位媽媽覺得,這個方法簡直不要太好。不過有的家長可能憂慮了,這樣教育孩子會不會讓他變得唯利是圖,一切向錢看?這個方法科學嗎?怎樣把握這裡面的度?
  • 家長需要幫助孩子完成從「外在動機」向「內在動機」的轉換
    從外在動機到內在動機的四個過程孩子需要的動機分為兩種類型:「外在動機」和「內在動機」。 外在動機實際上是通過「外在影響」來激發動力,例如父母和老師的譴責和稱讚,獎賞,獎勵或與同學和兄弟姐妹的競爭。 內在動機來自學習者內部的衝動和欲望,例如好奇心,探索,成就、欲望和渴望。 其中,內在動機對學習很重要。這是因為「從樂趣中學習」的目標(即不斷學習的目標)是「一種內在動力的狀態」。 對於那些內心排斥學習的孩子,就需要家長幫忙了。
  • 激發孩子學習的內在動機,先從讓孩子回答自己「為什麼學習」開始
    談到「孩子為什麼學習」這個話題,源於在看了《內在動機》這本書後,讓我觸發了一個關於孩子學習動力的思考。現在的孩子為什麼大多都不愛學習,反感做作業,對學習沒有一點動力?可為什麼又無比喜歡玩遊戲?《內在動機》的作者愛德華L德西用40多年的時間一直致力於研究人們的內在動機、外在動機與基本心理需求,以告訴人們如何用科學的方法激發自己和他人的內在動機,讓人們獲得自主掌控人生的力量,從而幸福的生活。內在動機是一個人發自內心地想要做一件事,並且能夠從這件事中獲得滿足感與成就感。
  • 家長不要用金錢和物質去控制小孩,要學會激勵孩子的內在動機
    小孩不要用外在的東西來控制或者小孩,你本來想讓小孩變得更加聽話,但可能會適得其反。比如說,你這次成績考到前三名,我獎勵你一個自行車。如果你考不到,不給。所以,這裡邊我們家長們,或者是老師們,最難拿捏的東西是什麼呢?他們說,那如果我都沒有這樣的規矩,沒有這樣控制,那會不會亂成一鍋粥了?會不會沒有邊界,最後變成了縱容?不是。《內在的動機》一書作者的朋友及其團隊專門用一個兒童藝術項目的研究說,支持自主和設定規則之間,是可以共存的。
  • 教育重磅課題: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動力
    教學亦是如此,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力應該放到首位,一旦學生有了學習的內驅力,他便會自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那麼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呢?這就要提到學習動機這個概念。也就是學生內心認為為什麼要學習,而且是持續學習。學習動機是學習最關鍵的因素之一,也是一個最難測量的因素。
  • 想激發孩子學習的內在驅動力,可利用自我決定理論,父母要清楚
    明明已經儘量不給孩子壓力了,輔導作業的時候也盡心盡力,可孩子不知怎麼的,一碰上學習就像蔫了的茄子。一會兒轉筆,一會兒喝水,一會兒上廁所,到最後作業也只是草草率率完成,正確率低得可憐。這要是不在旁邊盯著,乾脆作業都寫不完了,簡直讓人氣到懷疑人生。用一句簡單的話來說,孩子不愛學習是因為對學習沒興趣。但究竟差在哪裡,孩子要怎樣才能對學習有興趣呢?
  • 讀書筆記 |《內在動機》:擁有自主的力量
    他對這個事情很反感,還寫過一篇作業,從老鼠的角度描述了它是怎樣憑著不斷按壓槓桿訓練一名大學生養成不斷給它餵早餐的行為的。當然老師差點給了不過。作者還採訪過斯金納本人,雖然斯金納回答了他的所有問題,但除了感嘆斯金納對行為主義的熱情之外,他並沒有被這個理論所限制。
  • 《安家》:真正理解 「內在動機」,孩子才會「自然」愛上學習
    事實上,沒有一個孩子不求上進,只是在這場與學校、家長的拉鋸戰中,孩子對於學習的「內在動機」已經消失殆盡。「內在動機」激發自然學習行為內在動機是指學生的學習目的是指向學習活動本身的,學習活動本身能使學生得到情緒上的滿足,從而產生成功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