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01 為什麼孩子努力做作業卻成績不理想
可能在我們的生活中,存在著這麼一類孩子,孩子很懂事,很聽話,平時從來不用監督作業,他總是主動按時完成。可是,當每次孩子碰上考試時,成績卻總是一團糟。父母想教育,卻不知道從哪裡開始,因為孩子每次都已經努力的做完作業,不能說孩子不努力學習….
這時,如果問問這些孩子們:"為什麼你每次都那麼乖的按時完成作業呢?" 孩子可能會回答到:"因為媽媽和老師都說學生要按時完成作業,按時完成作業的孩子就是好孩子。"
通過這句話說明了一個問題,出現這種情況的孩子按時完成家庭作業,僅僅是因為他們想達到父母的期望,而不是因為他們覺得自己想發自內心地學習,也不是真正享受學習的樂趣。
也就是說,他們的思想中做作業只是為了完成任務,而不是因為他的內在動力想要學習而驅使他主動地完成作業。
這也可以清楚地解釋為什麼一個孩子的家庭作業做得很好,但他的成績總是"一團糟",因為他缺乏學習的"內在動力"。
02 "內在動力"的重要性
美國心理學家愛德華德西做了一個實驗, 在實驗中,大學生被分為兩組在實驗室裡做一些心理實驗,他們被分為三個階段:
在第一階段,所有受試者都沒有得到獎勵。在第二階段,B組的學生在完成一道難題後將獲得1美元的獎勵,而A組的學生則不會像往常一樣獲得獎勵。第三階段是休息時間。受試者可以自由選擇活動或繼續解決問題。
結果表明,B組在第二階段很努力地解決問題,但到了第三階段,仍然繼續解決問題的人數明顯減少。相反,在A組中,更多選擇在休息時間繼續解決問題。
以上結果表明,物質獎勵或獎勵所形成的外在動機雖然也能激發學習興趣,但只是暫時的,但從長遠來看,會降低參與者的意願主動性。
這個實驗得出的結論被稱為"德西效應",充分說明了比起外在動機,內在動機是學習的真正動力。
"內在動機"指學生學習的目的是為了學習自身,而不是別人強加給自己的。真正讓學生獲得滿足感和成就感內在動機是促進個體學習和發展的自然動力,它不需要藉助外在的獎賞和壓力,是自發的一種,推動個體行為的力量。
事實上,有一句更為廣為人知的話也說明了這個問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驅使我們行動的"內在動力"。
正如萬科的鬱亮所說的:"從來沒有不快樂而能夠堅持的事情。"
只有當我們對任何事情都很感興趣的時候,我們才能長久並且快樂地做下去。這是激發孩子學習的"內在動力"的根本原因。
怎麼激發孩子學習的"內在動力"?
讓孩子知道為什麼要學習大多數時候,孩子們認為閱讀和學習只是一件必要的事情。他們認為這是一個每個人都必須經歷的階段,只是一種追隨公眾的行為。或者孩子們覺得長大後要上學學習,只是因為他們的父母一直告訴他們:"你需要讀書!"
孩子們往往不真正理解閱讀和學習的目的和意義。對他們來說,閱讀只是成長過程中的一項"任務"。因為他們並不真正了解學習的目的,他們也缺乏推動孩子學習的"內在動力"。
著名作家龍應臺曾對孩子們說過:"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她的這段話啟示父母們應該告訴孩子們讀書的目的,讓孩子知道他們在為什麼而學習,而不是只是盲目地告訴孩子們"你要好好讀書!""你要努力學習!"。
讓孩子保持快樂的學習狀態可能挺多家長總是強迫學習,對孩子來說這是十分不好的,除非是讓孩子們學習他們感興趣的東西。因此,為了讓孩子們在學習過程中保持快樂,我們可以讓他們從自己的興趣出發,讓他們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學習內容。
這樣可以幫助孩子培養學習興趣,讓他們覺得學習不是一件嚴肅而枯燥的事情,讓他們知道學習並不是那麼困難。當孩子有了這樣的意識,他就會逐漸消除心中對學習的"畏難心理"。
讓孩子在學習中獲得成就感可以說,在很多情況下,成就感是我們不斷做事的最大動力。成就感能帶給我們自信,自信能讓我們勇敢地面對許多困難。
很多時候,孩子不喜歡學習是因為他們在學習中沒有獲得"成就感",對於無法獲得成就感的東西,他們自然會失去興趣,不喜歡慢慢學習。
為了幫助孩子們在學習中獲得成就感,我們可以從一個簡單的問題開始,比如某種類型的問題,孩子們做不出來的時候。這時我們可以拿最基礎的題型,讓孩子解出來。當孩子解決問題時,父母應該大力鼓勵孩子。
通過這種方式,孩子們可以感覺到他們在這個領域是有能力的。當他們開始對某一領域有信心時,他們就會有繼續努力做下去的動力。
減少對孩子的外在獎勵在激發兒童"內在動機"的過程中,特別需要注意:當孩子在某項活動中已經有了"內在動機"時,儘量減少對孩子外在獎勵。
上述"德西效應"已經證明,雖然外部獎勵能刺激孩子一時的做事動機,但持續使用不僅沒有效果,反而會削弱孩子的動力。
假如一個女孩總喜歡塗塗畫畫,母親看到她對繪畫感興趣,所以她想發展她的繪畫能力。為了更快地提高孩子的繪畫能力,她對孩子說:"如果你每天都能畫一幅畫,我就每天獎勵你一根棒棒糖。"孩子聽到十分的開心,所以她每天努力地畫畫。但總有一天,當媽媽不再給他棒棒糖時,孩子會失去繪畫的力量,激發她繪畫的這個"動力"也會被消除。
上面的故事,包括上面的實驗,告訴我們外在的獎勵可以把孩子自己本身存在的"內在動機"轉化為外在的動機。這是一個錯誤的做法,因為這樣就會把孩子學習的主動權化為對外部的依賴。當外在的獎勵有一天消失了,孩子就會失去對某事的動力。
還是那句話: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句很短的話,卻準確地道出了學習的本質。只有當孩子有了學習的"內在動力",才能快樂地、持續地把學習進行到底。
學習能力是伴隨孩子一生的財富,所以激發孩子學習的"內在動力"是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步。
我是尼莫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