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注中學教育,探索教育本質,解決教育難題。歡迎大家多多關注,私信告訴我您在教育上遇到的問題,我們可以共同探討哦!
剛剛在瀏覽網頁的時候,看到一個家長提出的問題:「怎麼讓高中的孩子開始醒悟過來,拼命學習。」這樣的問題是很多家長為之頭疼的一類問題,不論怎麼威逼利誘,孩子就是不能主動去學習,一會不注意成績就滑到谷底去了。
其實這就涉及到激發孩子內在動機的問題,簡單地說就是讓孩子主動去學習,樂於去學習。一般學習分為兩種現象,一種是「游離式學習」,就是學生不在狀態,需要家長、老師時刻監督這,才能夠學進去一些,一旦沒有外在力量的監督,就會很快脫離這種狀態。
另外一種就是沉浸式學習,學生自己享受學習的樂趣,不需要他人的催促,就可以學得很好,也不會產生過多的勞累。對他們而言,學習就是一種高級的娛樂方式。曾有一個著名的搭積木實驗,一共分為兩組,一組只要成功搭成一個模型,就會拿到一定的獎金;另外一組,則告訴他們,想怎麼搭都可以,就是享受搭積木的樂趣。中間特地安排了休息的時間段,而在休息時,只有享受搭積木樂趣的那組人仍在繼續搭積木。
因此,怎麼才能激發孩子的內在動機呢?把學習變成享受,掌控自己的人生。
一、培養孩子的自主感。自主感就是讓孩子有選擇的權利,要讓孩子明確這是他們自己的事,他們可以去選擇並承擔相應的後果。這裡尤其要注意區分獎勵和控制的區別。我們常常把控制當作獎勵,比如:父母常常會給孩子說,你這次考得好了,我就給你買什麼什麼東西。其實這只是包裝下的控制,我們想一想,考得好才給,考得不好就沒有,就會讓孩子採取一些非正常的途徑來獲取。
有一個朋友的女兒學鋼琴,最初他給孩子定了一個獎勵,只要彈夠一個小時,就獎勵她一個小驚喜。結果本來是好心來激勵學習,但是後來發現孩子完全為了獎勵而獎勵,到最後連一首曲子都拉不成了……那獎勵是什麼呢?是看到孩子好的表現,由衷地表達對孩子的讚賞和鼓勵。
二、樹立孩子的勝任感。勝任感指的是對一項工作完成的自信。孩子之所以對學習不感興趣,甚至產生厭學情緒,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在學習中找不到激勵自己的地方。那如何培養孩子的勝任感呢?告訴孩子期望和行為的關係,不要用訓斥的方式來要求孩子,告訴他們你希望他們要達到的程度,並相信他們可以的。感覺自主和勝任的挑戰,才能激發更大的活力、動機和幸福感。
在培養勝任感的過程中,注意不要給孩子施壓。勝任感是對孩子的一種相信,相信孩子能夠完成。在某種程度上,相信是能夠激發孩子內在潛力的。就像著名的皮格馬利翁效應,研究人員對一所小學1~6年級的學生進行一次名為「預測未來發展的測驗」智力測驗。然後,在這些班級中隨機抽取約20%的學生,並讓教師認識到「這些兒童的能力今後會得到發展的」,使教師產生對這一發展可能性的期望。8個月後又進行了第二次智力測驗。結果發現,被期望的學生,特別是一、二年級被期望的學生, 比其他學生在智商上有了明顯的提高。這一傾向,在智商為中等的學生身上表現得較為顯著。而且,從教師所做的行為和性格的鑑定中可知,被期望的學生表現出更有適應能力、更有魅力、求知慾更強、智力更活躍等傾向。
對激發孩子內在學習動機,您有什麼好的建議?可以在留言區分享哦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