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孩子激發內在動機,掌控自己人生的力量

2020-12-13 滄浪野客

專注中學教育,探索教育本質,解決教育難題。歡迎大家多多關注,私信告訴我您在教育上遇到的問題,我們可以共同探討哦!

剛剛在瀏覽網頁的時候,看到一個家長提出的問題:「怎麼讓高中的孩子開始醒悟過來,拼命學習。」這樣的問題是很多家長為之頭疼的一類問題,不論怎麼威逼利誘,孩子就是不能主動去學習,一會不注意成績就滑到谷底去了。

其實這就涉及到激發孩子內在動機的問題,簡單地說就是讓孩子主動去學習,樂於去學習。一般學習分為兩種現象,一種是「游離式學習」,就是學生不在狀態,需要家長、老師時刻監督這,才能夠學進去一些,一旦沒有外在力量的監督,就會很快脫離這種狀態。

另外一種就是沉浸式學習,學生自己享受學習的樂趣,不需要他人的催促,就可以學得很好,也不會產生過多的勞累。對他們而言,學習就是一種高級的娛樂方式。曾有一個著名的搭積木實驗,一共分為兩組,一組只要成功搭成一個模型,就會拿到一定的獎金;另外一組,則告訴他們,想怎麼搭都可以,就是享受搭積木的樂趣。中間特地安排了休息的時間段,而在休息時,只有享受搭積木樂趣的那組人仍在繼續搭積木。

因此,怎麼才能激發孩子的內在動機呢?把學習變成享受,掌控自己的人生

一、培養孩子的自主感。自主感就是讓孩子有選擇的權利,要讓孩子明確這是他們自己的事,他們可以去選擇並承擔相應的後果。這裡尤其要注意區分獎勵和控制的區別。我們常常把控制當作獎勵,比如:父母常常會給孩子說,你這次考得好了,我就給你買什麼什麼東西。其實這只是包裝下的控制,我們想一想,考得好才給,考得不好就沒有,就會讓孩子採取一些非正常的途徑來獲取。

有一個朋友的女兒學鋼琴,最初他給孩子定了一個獎勵,只要彈夠一個小時,就獎勵她一個小驚喜。結果本來是好心來激勵學習,但是後來發現孩子完全為了獎勵而獎勵,到最後連一首曲子都拉不成了……那獎勵是什麼呢?是看到孩子好的表現,由衷地表達對孩子的讚賞和鼓勵。

二、樹立孩子的勝任感。勝任感指的是對一項工作完成的自信。孩子之所以對學習不感興趣,甚至產生厭學情緒,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在學習中找不到激勵自己的地方。那如何培養孩子的勝任感呢?告訴孩子期望和行為的關係,不要用訓斥的方式來要求孩子,告訴他們你希望他們要達到的程度,並相信他們可以的。感覺自主和勝任的挑戰,才能激發更大的活力、動機和幸福感。

在培養勝任感的過程中,注意不要給孩子施壓。勝任感是對孩子的一種相信,相信孩子能夠完成。在某種程度上,相信是能夠激發孩子內在潛力的。就像著名的皮格馬利翁效應,研究人員對一所小學1~6年級的學生進行一次名為「預測未來發展的測驗」智力測驗。然後,在這些班級中隨機抽取約20%的學生,並讓教師認識到「這些兒童的能力今後會得到發展的」,使教師產生對這一發展可能性的期望。8個月後又進行了第二次智力測驗。結果發現,被期望的學生,特別是一、二年級被期望的學生, 比其他學生在智商上有了明顯的提高。這一傾向,在智商為中等的學生身上表現得較為顯著。而且,從教師所做的行為和性格的鑑定中可知,被期望的學生表現出更有適應能力、更有魅力、求知慾更強、智力更活躍等傾向。

對激發孩子內在學習動機,您有什麼好的建議?可以在留言區分享哦

編輯

相關焦點

  • 《內在動機》:自主掌控人生
    你是否常常覺得自己老了,不再像小時候那樣充滿好奇和活力?你是否常常在父母的期待、工作的壓力和真正喜歡的生活之間猶豫掙扎?你是否常常感到焦慮,壓力很大,甚至懷疑生活的意義?如果你陷入以上狀態,那麼,你很可能是喪失了「內在動機」。
  • 激發孩子學習的內在動機,先從讓孩子回答自己「為什麼學習」開始
    雖然孩子每天每月每年都在學習,可家長們若要是問問自己孩子是「為什麼學習」,估計會有很多孩子都回答不上來,又或者直接回答一句「不知道」,因為大部分孩子從未想過這個問題。採訪到的結果大致都是,學習很重要,能增長見識,獲得前人的知識和經驗,可以更好的生活,所以我們要好好學習等諸如此類的回答,這足以說明孩子們根本沒有去認真思考過自己是為了什麼而學習。談到「孩子為什麼學習」這個話題,源於在看了《內在動機》這本書後,讓我觸發了一個關於孩子學習動力的思考。
  • 激發一個人內在動機的正確姿勢?
    今天我們講的書《內在動機:自主掌控人生的力量》,將會告訴我們,如何激發一個人的內在動機,掌控自己的人生。作者是愛德華·L. 德西和他的合作者理察·瑞安,共同提出了自我決定論,推翻了長久以以來人們對於獎勵是激勵行為的最佳方式的信念。
  • 《內在動機》:激發孩子內在動機,使他們主動做枯燥又重要的事情
    他們更多的是:在意家長的看法,做著「家長希望他們做的事情」,卻並非「他們自己發自內心的願意去做」。一切,都停留在「外在動機」的層面。那麼,如何才能引導孩子真正發自內心願意主動去做重要的事情?《內在動機》這本書,將會幫助我們解決內心深處的類似疑慮。這本書能夠使我們不斷反思人生,拋棄各種充滿條件的束縛。
  • 《內在動機》:激發孩子內在動機,使他們主動做枯燥又重要的事情
    於是,家長和孩子之間的戰爭愈演愈烈。即使,孩子在家長的督促下,明白了「應該如何去做」?他們更多的是:在意家長的看法,做著「家長希望他們做的事情」,卻並非「他們自己發自內心的願意去做」。一切,都停留在「外在動機」的層面。那麼,如何才能引導孩子真正發自內心願意主動去做重要的事情?《內在動機》這本書,將會幫助我們解決內心深處的類似疑慮。
  • 激發孩子的「內在動機」尤為重要
    通俗地說法,就是讓學生把"要我學"改變成"我要學",是學生自己主動的學習,是學生發自內心的想要學習。內在動機為學習的個體提供了一種能夠促進他們學習和發展的自然力量,使得內在動機在沒有來自外在的壓力和獎賞的情況下,也可以激發學生的行為。
  • 讓孩子真正理解「內在動機」,孩子才能自主學習,家長要懂激發
    我們家長需要做的是讓孩子真正的理解"內在動機",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夠學會去自主的學習,因此家長要懂去激發孩子,但是不能總是以物質獎勵去激發孩子。一、"內在動機"的定義來自搜狗百科對"內在動機"的解釋是這樣的:指學生的學習目的是指向學習活動本身的,因為學習活動本身能夠使學生得到情緒上的滿足,從而產生成功感。此外,"內在動機"也提供了一個可以促進孩子主動的去學習以及尋求發展的自然力量,也就是說孩子在沒有任何的外在獎賞和壓力的情況下,可以激發行為的發生。
  • 家長需要幫助孩子完成從「外在動機」向「內在動機」的轉換
    掌握了孩子抗拒學習的原因,幫助孩子解決這些問題,是父母需要去做的,家庭教育是最佳選擇。家庭教育首先需要有「興趣」和「動力」 孩子一般不喜歡學習的主要原因就是沒有興趣,沒有興趣也就沒有動力去學習,缺少學習的熱情;這樣即使強迫孩子去學習,也不會有進步。
  • 如何激發孩子的內在動力,培養自我驅動的孩子?
    今天,我們將和大家分享《自驅型成長》這本書的最後一講:如何激發孩子的內在動力,培養自我驅動的孩子?這些內在力量和外在力量就是我們所說的「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這兩位心理學家認為,自主感、勝任感和歸屬感是培養孩子內在動機的三要素,它們之間的關係就像一個鼎的三條腿一樣,缺一不可。也就是說,家長要同時考慮孩子這三方面的需求,才能更好的激發孩子的內在動力。
  • 孩子都按時完成作業,成績卻上不去?激發孩子"內在動機"是關鍵
    後來經同事跟媛媛聊過之後才明白,原來媛媛每天按時完成作業並不是她的主觀意願,她想儘快跟上學習進度,也是因為老師、家長希望自己這麼做。媛媛每次做完作業也不能對知識點留下比較深刻的印象,經常是一寫完就忘記。媛媛為什麼會這樣,說白了,就是缺乏內在動機,而內在動機是推動學習的真正動力,是激發孩子學習的關鍵。
  • 家長得激發小孩的「內在動機」了
    以上結果表明,物質獎勵或獎勵所形成的外在動機雖然也能激發學習興趣,但只是暫時的,但從長遠來看,會降低參與者的意願主動性。這個實驗得出的結論被稱為"德西效應",充分說明了比起外在動機,內在動機是學習的真正動力。"內在動機"指學生學習的目的是為了學習自身,而不是別人強加給自己的。
  • 想激發孩子學習的內在驅動力,可利用自我決定理論,父母要清楚
    3)缺乏成就動機所謂的成就動機,其實就可以理解為內在驅動力,這是指孩子想要達成一種成就而能自我驅動。美國心理學家麥克利蘭,對人的需求進行了層次歸納,其中高層次的就屬於對成就、權利以及親和的需求。學習就是如此,其實孩子自己也知道,未來想找份好工作,過上更好的生活,需要學習和學歷來做「敲門磚」。
  • 心理學:物質獎勵也可以激發內在動機,養出有主動性的孩子
    確實,虛擬幣也好,積分也好,還有其他形式的物質獎勵,有一定風險,一個負面影響就是破壞孩子的內在動機。怎樣獎勵不傷害內在動機,讓孩子真正變得主動呢?另一個是撒手不管,比如讓六七歲的孩子自己寫作業,自己檢查。認為這樣是信任孩子,放手讓孩子管理自己。放手不是放任,讓孩子自己做主要看孩子的能力水平,該給幫助時要幫助。在幫助過程中還要注意語言表達和做法,讓孩子有自主感。 3,勝任感:孩子覺得「我能做到」。
  • 心理學:物質獎勵也可以激發內在動機,養出有主動性的孩子
    確實,虛擬幣也好,積分也好,還有其他形式的物質獎勵,有一定風險,一個負面影響就是破壞孩子的內在動機。怎樣獎勵不傷害內在動機,讓孩子真正變得主動呢?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可不容易,很容易走兩個極端。一個是凡事包辦,比如剛學會爬的寶寶,他爬著去拿一個東西,我們可能隨手就幫他拿了。另一個是撒手不管,比如讓六七歲的孩子自己寫作業,自己檢查。認為這樣是信任孩子,放手讓孩子管理自己。放手不是放任,讓孩子自己做主要看孩子的能力水平,該給幫助時要幫助。
  • 激發內在動機,促成深度學習 ——《內在動機》學習筆記整理
    學生們學完材料後,通過問卷調查來評估他們的內在動機,結果發現,正如預期的那樣,為了測試而學習的學生,內在動機更弱。然後,又進一步探討了主要問題,即已經發生的實際學習。對兩組學生進行了測試,儘管其中一組並沒有料到他們會參加測試。結果顯示,為了積極地運用材料而學習的學生,比為了參加測試而學習的學生更能從概念上理解材料。
  • 讚賞給予孩子信心,但具備內在成就動機,孩子才會真·自信
    讚揚是激發孩子做出正確行為的動力,只有在平時的生活中發現孩子的閃光點,並及時給予肯定,才能讓他開始認識到自己的長處,明朗優勢所在,強化榮譽感。如果能伴隨參加各種豐富的課外活動,效果會更加明顯。02外在讚賞必不可少,但真正的自信源於內在成就動機心理學上有兩種成就動機,一種是外在的成就動機,比如財富、獎勵等比較物質的東西;另一種是內在成就動機,比如渴望實現自我價值、希望自己能取得更大的突破,能真實幫助到別人等,屬於精神上的內在驅動力。
  • 《安家》:真正理解 「內在動機」,孩子才會「自然」愛上學習
    而在蘇天培看來,自己的學習、生活不被掌控,喜歡的電腦、電器成了別人眼中的「不務正業」,成為「學渣」變得理所當然。事實上,沒有一個孩子不求上進,只是在這場與學校、家長的拉鋸戰中,孩子對於學習的「內在動機」已經消失殆盡。
  • 重要的是引導孩子的「內在動機」
    ,首先,內在動機與學習無關的其他事情,而是學生的學習目標指向了學習活動本身,也就是說,學習活動本身就是學生的情緒帶來滿足,意味著產生成就感,應明確簡單地說,讓學生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就是學生自主學習,學生真心學習內在動機為學習個體提供促進學習和發展的自然力量,內在動機在沒有外部壓力和補償的情況下也能引發學生的行為人類通常通過觀察個體是否能夠自主選擇或持續某一活動
  • 父母要引導孩子的「內在動機」
    你可能會說:「媽媽和老師都說作業做得很好,做得很好的孩子是好孩子」清晰明了,通過語言,為了一個問題,像孩子一樣的情況,認真完成作業,達到他們和家長的期望,而不是他們,自己真心的想學習,真正的享受學習也就是說,在他們的思維中做作業,只是為了完成作業,而不是為了讓他的內在動力去學習,去驅使他能動性地去完成作業
  • 《內在動機》:別再隨便獎勵孩子了,真的會讓孩子失去真正的動力
    畢竟每個人都想擁有一個自己說了算的人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控制,會讓孩子內在的自我與外在的身體分離,這時候孩子就成了虛假的自我,而這種自我是沒有內在力量的。所以,說到底,激發孩子內在動機的有三種需求,自主、勝任和人際聯結,其它的激勵手段也許有用,但尺度卻非常不好把握,稍不留意就會用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