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在動機》:自主掌控人生

2020-12-13 澎湃新聞

你現在的生活是你想要的嗎?

你是否常常覺得自己老了,不再像小時候那樣充滿好奇和活力?

你是否常常在父母的期待、工作的壓力和真正喜歡的生活之間猶豫掙扎?

你是否常常感到焦慮,壓力很大,甚至懷疑生活的意義?

如果你陷入以上狀態,那麼,你很可能是喪失了「內在動機」。

這是著名心理學家愛德華·L·德西提出的概念,基於40多年的研究,德西告訴我們:很多人奮鬥的動力,都來自於獎賞或懲罰,但這是有害的。

世上只有一種成功,那就是感覺自己在自主掌控人生。

如何找到內在動力?

在《內在動機》一書中,德西介紹了以下方法:

從他人角度,促進自主

從探索動機開始,促進健康

擺脫束縛,接納自我:在控制中做到自主

……

祝你我都能有勇氣,過上自己真正想要的一生。

對《內在動機》感興趣的「書米」

第二章

我只是為了錢

關於獎賞和疏離的早期實驗

參觀任何一個城市動物園,甚至是十分先進的動物園,你都可能目睹熟悉的海豹行為。

例如,在布魯克林的展望公園動物園,年輕的飼養員會在指定時間進入海豹保護區,拎著裝滿魚的袋子,著手創造一種「奇觀」,使得擠在圍欄旁邊觀看的年幼孩子及其父母感到極其興奮。

這些飼養員並非為了供人娛樂而在那裡工作,但他們的工作自然而然使得海豹出色地表演,從

而產生額外的收益。

當他們把魚一條一條地放進飢餓的海豹嘴裡時,海豹為了能夠吃到下一條魚,幾乎會做任何事情。它們拍打身體左右兩邊的鰭,向人群揮舞雙鰭,或者像噴泉中的美人魚一樣拱起身體。所有這些表演,觀眾都很喜歡。

海豹飼養員極其高效地利用獎賞來激發海豹的行為,這種場景似乎證明了獎賞作為一種卓越的激勵技巧的威力。

人們可能會想:「如果這種方法在海豹身上效果很好,那麼也應該適用於我的孩子、學生和員工。」這裡傳達出的信息似乎很簡單:對你想要的行為給予獎賞,行為被重複的可能性就會增大。

但事實證明,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你甚至可以親眼看到海豹行為的變化。飼養員剛一消失,娛樂行為也隨之消失,海豹再也沒有興趣拍打或向人群揮舞自己的雙鰭。獎賞可能會增加行為的可能性,但只有在不停地獎賞的情況下才會如此。

對於我們的孩子、學生和員工,我們通常希望理想的行為能夠持續下去,即使我們並不會給他們扔去一條魚。

我們希望他們繼續學習、繼續生產、繼續做他們該做的事務,但我們面臨的問題是怎樣促進這種持續的自我引導,而不至於產生當今世界普遍存在的不負責任或疏離。

這的確是個大問題,而要明確闡述這個問題的答案,首先要從哈裡·哈洛(Harry Harlow)提出的一個有趣的概念入手。哈洛是一位開創性的心理學家,他職業生涯的大部分時間都在研究獼猴。

猴子是一群精力充沛的動物,經常做出各種有趣的滑稽動作。它們跑來跑去,互相戳來戳去,扔東西、做鬼臉,看起來十分開心,但它們並不是把所有的精力和注意力都放在那些懶散的遊戲上。

在實驗中,哈洛把猴子一隻一隻地放在一個裝有拼接玩具的籠子裡,那些玩具包括很多的搭扣、鉤子和鉸鏈。

猴子們對這個機械拼接玩具很感興趣。它們會想辦法拆開它,然後再次裝起來。它們會多次重複自己的行為,這種行為不存在任何實際的獎賞,然而,這些天生好奇的猴子卻專注而堅定。更重要的是,它們似乎玩得很開心。

哈洛用「內在動機」這個術語來解釋為什麼猴子花很多時間來玩這些拼接遊戲,而唯一可能的「獎賞」似乎就是活動本身。

雖然不應拿動物和人類做過多的比較,但是,這些猴子自發的而且明顯是建設性的行為,會激發人們去思考幼兒的類似行為。

孩子的旺盛精力往往來自他們強烈到令人吃驚的好奇心:

他們探索、操縱和提問;

他們拿起東西,晃來晃去,品嘗一番,接著又扔出去,然後問道:「這是什麼?」;

他們對紙板箱的興趣,絲毫不亞於對閃閃發光的新型塑料玩具的興趣;

他們嘗試著做事情,把東西折彎,將一種東西改裝成另一種東西。

他們尋求新穎,渴望學習。很明顯,他們身上的某些東西是鮮活的、有生命的,他們想要掌控生活中的挑戰。「內在動機」這個詞似乎既適用於這些孩子,也適用於哈洛實驗中的猴子。

對年幼的孩子來說,學習是一項主要的工作。當他們不再一心想著滿足自己的溫飽或者服從父母的要求時,就會自然而然地、滿懷激情地學習。

但是,我們在這種文化中面臨的最令人不安的問題之一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的學習動機大為減弱。

例如,在學校裡,他們似乎很少表現出在三四歲時就曾明顯表現出來的那種對學習天生的好奇心和興奮感。到底發生了什麼?為什麼這麼多學生雖然天生就有著再明顯不過的對學習的渴望,如今卻沒有學習動力?

正是這個令人不安的問題,促使我著手研究動機,試圖更多地理解真實的天性與社會的相互作用。

畢竟,還有什麼能比一個正常的三歲孩子的好奇心和活力更真實的呢?

編輯|林尉

對《內在動機》感興趣的「書米」

原標題:《每日新書|《內在動機》:豆瓣9.4心理學神作,教你自主掌控人生》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幫助孩子激發內在動機,掌控自己人生的力量
    其實這就涉及到激發孩子內在動機的問題,簡單地說就是讓孩子主動去學習,樂於去學習。一般學習分為兩種現象,一種是「游離式學習」,就是學生不在狀態,需要家長、老師時刻監督這,才能夠學進去一些,一旦沒有外在力量的監督,就會很快脫離這種狀態。
  • 《內在動機:自主掌控人生的力量》| 帶著好奇心和樂趣 | 每天寫1500字隨筆 第27天
    讓日常閱讀成為砍向我們內心冰封大海的斧頭Miraitowa點擊上方 藍字 關注 開始我們的故事《內在動機:自主掌控人生的力量》| 帶著好奇心和樂趣 了解幾個詞:疏離:疏離是你沒有沉浸在當下生活的一種感受。
  • 讀書筆記 |《內在動機》:擁有自主的力量
    這本書是上世紀90年代出版的,其中關於獎勵的惡果裡面「外部動機會侵蝕內部動機」的證據主要來自上世紀70年代德西和瑞恩提出的一個理論叫做自我決定理論。今天我要說的這本《內在動機》就是在說這個理論。作者Edward L.
  • 激發一個人內在動機的正確姿勢?
    這位老人通過獎勵的方式,反而減弱了孩子們玩鬧的動機。今天我們講的書《內在動機:自主掌控人生的力量》,將會告訴我們,如何激發一個人的內在動機,掌控自己的人生。作者是愛德華·L.外部獎勵在損害內在動機。作者在書中說:只是追求那些外界強加給他的價值和目標的人是不自由的,因為他喪失了內在動機和真正的自主,也無法獲得持久的幸福。真正的自主意味著人們的行為來自自己的真正選擇,意味著人們在行為中被真正的自我所掌控。
  • 如何構建內在動機?
    自我決定論創始人、著名心理學家愛德華·L.德西基於40餘年的科學研究,一步步闡明了人類動機這一深刻而本質的問題,告訴我們,相對於追求外在的金錢、名聲和社會強加的評價標準,只有滿足內心對自主、勝任和聯結的基本心理需要,人們才能產生內在動機,保持對學習和工作的興趣,過上真正自主和幸福的生活。我們就來研究研究他的研究成果。《內在動機》,[美]愛德華·L.
  • 自主掌控人生的力量
    基於40餘年的科學研究,《內在動機》的作者,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自我決定論(Self Determination Theory)的創始人之一愛德華·L. 德西告訴我們,陷入以上的生活困境是因為人們在工作和學習中喪失了內在動機和自主感。
  • 心理學:正確激活孩子的內在動機,實現孩子的自主學習
    這是一個關於「內在動機」的廣為人知的小故事。在這個故事中,孩子們最開始玩耍是出於內在動機,所以他們玩的很純粹,也很開心,但是後來他們的內在動機受到了外在獎勵的汙染和幹擾,最終的結果是他們喪失了玩耍的初心,放棄了玩耍。
  • 心理學:正確激活孩子的內在動機,實現孩子的自主學習
    這是一個關於「內在動機」的廣為人知的小故事。在這個故事中,孩子們最開始玩耍是出於內在動機,所以他們玩的很純粹,也很開心,但是後來他們的內在動機受到了外在獎勵的汙染和幹擾,最終的結果是他們喪失了玩耍的初心,放棄了玩耍。 其實生活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在我的評論區和後臺私信中,焦慮孩子學習問題的家長佔比最多。
  • 讓孩子真正理解「內在動機」,孩子才能自主學習,家長要懂激發
    我們家長需要做的是讓孩子真正的理解"內在動機",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夠學會去自主的學習,因此家長要懂去激發孩子,但是不能總是以物質獎勵去激發孩子。二、一個人擁有"內在動機"的重要性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有"內在動機",因為它對於我們來說是非常的重要。
  • 激發孩子學習的內在動機,先從讓孩子回答自己「為什麼學習」開始
    談到「孩子為什麼學習」這個話題,源於在看了《內在動機》這本書後,讓我觸發了一個關於孩子學習動力的思考。現在的孩子為什麼大多都不愛學習,反感做作業,對學習沒有一點動力?可為什麼又無比喜歡玩遊戲?《內在動機》的作者愛德華L德西用40多年的時間一直致力於研究人們的內在動機、外在動機與基本心理需求,以告訴人們如何用科學的方法激發自己和他人的內在動機,讓人們獲得自主掌控人生的力量,從而幸福的生活。內在動機是一個人發自內心地想要做一件事,並且能夠從這件事中獲得滿足感與成就感。
  • 科學網—幸福來自真正的自主
    《內在動機:自主掌控人生的力量》,[美]愛德華·L.德西、理察·弗拉斯特著,王正林譯,機械工業出版社2020年9月出版,定價:59元 ■彭凱平 對於以上問題,《內在動機:自主掌控人生的力量》一書的作者愛德華·L.德西早已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只是追求那些外界強加給他的價值和目標的人是不自由的,因為他喪失了內在動機和真正的自主,也無法獲得真正持久的幸福。
  • 快尋找神奇的內在動機
    01內在動機的核心要素當前,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企業績效管理從外在動機轉向內在動機?因為內在動機才是激勵的本質。在死亡以前,希望永遠存在,人生也絕對充滿了美好的希望。潘多拉為什麼不顧反覆叮囑,非要打開魔盒一看究竟?這就是好奇心的魔力所在,人類天性好奇,凡事總想探索一番。心理學家愛德華·德西(Edward L Deci)等,將這種不由外部力量驅使,根植於人內心的三大基本需求,稱為內在動機。
  • 「德西效應」:獎勵沒有錯,內在動機才是關鍵
    其實很簡單,一開始,孩子們為自己的快樂而玩,這是「內在動機」,而老人通過外在獎勵把這個「內在動機」轉變為「外在動機」,而這個外在獎勵掌握在老人手中,所以也就掌握了孩子們的行為。02 美國心理學家愛德華·德西在1971年專門做了一個實驗。
  • 《內在動機》:激發孩子內在動機,使他們主動做枯燥又重要的事情
    一切,都停留在「外在動機」的層面。那麼,如何才能引導孩子真正發自內心願意主動去做重要的事情?《內在動機》這本書,將會幫助我們解決內心深處的類似疑慮。這本書能夠使我們不斷反思人生,拋棄各種充滿條件的束縛。使人們真正發自內心地主動承擔起各種事情,在做事情的時候,真正感受到內心的愉悅。
  • 《內在動機》:激發孩子內在動機,使他們主動做枯燥又重要的事情
    一切,都停留在「外在動機」的層面。那麼,如何才能引導孩子真正發自內心願意主動去做重要的事情?《內在動機》這本書,將會幫助我們解決內心深處的類似疑慮。這本書能夠使我們不斷反思人生,拋棄各種充滿條件的束縛。使人們真正發自內心地主動承擔起各種事情,在做事情的時候,真正感受到內心的愉悅。
  • 內在動機學習筆記:你需要獎勵和懲罰麼?
    最近在學《內在動機》「只是追求那些外界強加給他的價值和目標的人是不自由的,因為他喪失了內在動機和真正的自主,也無法獲得真正持久的幸福。」動機大概是自我意識覺醒時才有的吧,關於這一點,高中時代開啟了反思自己的人生~具體表現為:①為什麼我一定要從幼兒園開始進入學堂,之後小學,中學,高中~最終沿著這條路走到了大學畢業~
  • 《安家》:真正理解 「內在動機」,孩子才會「自然」愛上學習
    而在蘇天培看來,自己的學習、生活不被掌控,喜歡的電腦、電器成了別人眼中的「不務正業」,成為「學渣」變得理所當然。事實上,沒有一個孩子不求上進,只是在這場與學校、家長的拉鋸戰中,孩子對於學習的「內在動機」已經消失殆盡。
  • 強化學習如何使用內在動機?
    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研究內在動機的主要目的是解釋克服行為主義學習和驅動理論的困難,例如:解釋為什麼動物會對一些中性刺激(突然的光照、餵食等)產生特定的條件反射等反應。另一方面,研究內在動機的目的是探討行動在內在動機中的重要性,例如解釋一個人設法通過其行為來影響環境或可以自主地設定自己的事實有關的重要性。
  • 內在動機或為成功關鍵
    新研究顯示,外在動機可能難以達成目標。圖片來源:ZUMA PRESS INC./ALAMY 你想減肥?賺更多錢?學習彈鋼琴嗎? 一般而言,人存在兩類動機,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前者驅使人們為目標本身的益處而達成目標,後者則與目標沒有直接關係。例如,假如你在學習拉小提琴,可能是由對這種樂器的喜愛導致的內在動機,或是父母獎勵等外在動機所驅使。 有觀點認為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均會起作用。但一些心理學家認為只有內在動機能對長期目標的達成有幫助。於是,心理學家開始求助於自然實驗。
  • 激發內在動機,促成深度學習 ——《內在動機》學習筆記整理
    學生們學完材料後,通過問卷調查來評估他們的內在動機,結果發現,正如預期的那樣,為了測試而學習的學生,內在動機更弱。然後,又進一步探討了主要問題,即已經發生的實際學習。對兩組學生進行了測試,儘管其中一組並沒有料到他們會參加測試。結果顯示,為了積極地運用材料而學習的學生,比為了參加測試而學習的學生更能從概念上理解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