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在動機:自主掌控人生的力量》,[美]愛德華·L.德西、理察·弗拉斯特著,王正林譯,機械工業出版社2020年9月出版,定價:59元
■彭凱平
中國有句諺語「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似乎必須要追求比別人更高的地位,賺比別人更多的錢,才能獲得快樂,而為了這種所謂的「快樂」,吃苦受累都是值得的。
但是你有沒有想過,這個說法本身就是錯的呢?這是不是外界社會強加給我們的想法呢?
對於以上問題,《內在動機:自主掌控人生的力量》一書的作者愛德華·L.德西早已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只是追求那些外界強加給他的價值和目標的人是不自由的,因為他喪失了內在動機和真正的自主,也無法獲得真正持久的幸福。
愛德華·L.德西是社會心理學界知名的學者,他和合作者理察·瑞安共同提出的自我決定論,推翻了長久以來人們對於獎勵才是激勵行為的最佳方式的信念,在心理學領域影響很大,而該理論最核心的概念之一就是內在動機。
1969年,德西還是一名心理學博士生時,就開始痴迷於一個問題:小孩子在剛出生的幾年內,往往對外界有著極其強烈的好奇心,他們像海綿一樣不停地吸收著一切新的知識,渴望探索和學習。可是為什麼到了學校,那麼多的孩子逐漸喪失了學習的動力?
當時的主流思想是受行為主義主導的,即認為人的行為是被動的,要麼追求獎勵,要麼避免懲罰,因此老師和家長應該用獎勵的方式激勵孩子學習。不過,德西對此產生了懷疑,也許人們長期以來的思考方式就錯了:不應該問「我們要如何激勵他人」,而應該問「如何做才能讓人們激勵自己」。
這種讓人主動激勵自己的東西就是內在動機,即人們為自己而做某件事,為了行為本身固有的回報而做某件事。
當然,作為有數學背景的心理學家,德西對於內在動機的研究和探索沒有停留在概念與哲學思辨的層面,而是運用科學實證的研究方法來驗證自己的觀點。
在1971年發表的研究報告中,德西讓兩組被試者在三個不同的環節中玩一種叫作索瑪的拼圖遊戲。有意思的是,從未獲得報酬的被試者更願意繼續解決拼圖問題。
由此,德西得出結論,那些被提供報酬的人不再有主動解決問題的動力,外部獎勵反而會損害內在動機。不僅是獎勵,其他研究者還發現,最後期限、強加的目標、外在的監督和評價都可能會破壞內在動機,這與人們常用的激勵策略恰恰相反。
德西的研究在當時引起了很多爭議和討論,當然也讓他在1977年遇到了後來的合作者,他最好的朋友理察·瑞安。瑞安具有哲學和精神分析的背景,與德西在數學和實驗心理學方面的背景形成了完美的互補。
德西和瑞安最初的研究聚焦於什麼樣的環境和條件會激發或者損害人們的內在動機。通過研究,他們發現:每個人都有3種最基本的心理需求:自主、勝任和聯結。滿足這些需求,特別是自主的需求,才能持續激發人們的內在動機,讓人們全心全意地投入某件事情,同時擁有最好的體驗和表現。
在德西寫作本書的時代,美國社會盛行物質主義,人們對消費有著狂熱的追求,他們相信,只要努力工作,就會得到他們日思夜想的休閒和奢侈。然而很多人並沒有實現所謂的「美國夢」,反而出現了心理健康問題。
當然這一問題在當今美國社會仍然存在,而且在逐漸富裕起來的中國社會也變得越來越常見。看上去生活富足、家庭事業美滿的中年人,卻壓力重重,在焦慮、抑鬱中掙扎;學習成績優異的名校學生,卻找不到人生的意義,在茫然困惑中迷失。類似的故事屢見不鮮。
德西在書中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反思和分析。也許很多人認為,努力追求財富、名譽、地位和美貌這些目標,是一種只要「按正確的方式」做事就能成功的自由。但德西警告我們,這正是社會在限制我們真正的自主,也就是說,社會環境在向我們灌輸某種單一的價值觀和規則。
德西指出,當今社會對物質積累的高度重視,使得人們特別容易受到有條件的經濟回報和有條件的愛的控制。現代社會為人們追求期望的結果提供了極大的自由,但矛盾的是,人們的心理自主往往最終受到追求這些結果的限制。
那麼,什麼才是真正的自主呢?
德西認為:真正的自主意味著人們的行為來自自己的真正選擇,意味著人們在行動中被真正的自我所掌控。
德西的觀點,也正是我想說的: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實現心靈的自由,幸福最終來自心靈的解放。
(作者系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本文為《內在動機:自主掌控人生的力量》一書序言,有刪減。)
《中國科學報》 (2020-09-24 第7版 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