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不自主 長大難幸福

2020-08-20 中國吉林網

最近,網上幾則關於「神童」的報導引起關注和熱議。某女孩據稱一天能作詩兩千首、舉辦過多場大型演講;某六年級學生因一篇研究癌症基因的論文獲得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獎項。然而兩位「神童」事後都被證實是由父母包裝出來的,是被急功近利的父母推上了「成功的捷徑」。實際上這樣的做法對孩子的成長只會有害無益,既違背孩子的成長規律,又扭曲他們的價值觀,更無法讓孩子成為一個真正有幸福感的人。

不要讓父母的不良價值觀綁架孩子的成長。在這些「神童」光環幻滅的背後,令人痛心的現實是,社會上一些浮躁功利的價值觀正在侵蝕孩子的心靈,甚至影響他們的人生。更令人痛心的是,這樣的價值觀是由孩子最信賴的父母傳遞而來的。為了讓孩子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這些父母不惜讓孩子成為滿足虛榮心的工具,或通過揠苗助長讓孩子實現自己未曾獲得的「成功」。

社會競爭環境的確日益激烈,但這不能成為急功近利走捷徑的藉口。父母是孩子價值選擇的引路人,父母愛慕虛榮,孩子就容易浮華求利。真正有智慧的父母應該讓孩子明白,要想成為卓越優秀的人,要想在競爭中脫穎而出,只有通過自己腳踏實地的努力,沒有捷徑可走,也不能投機取巧。

那個研究癌症基因而獲獎的孩子,後來調查證實是其父「過度參與」了論文的撰寫,結果獎項被撤銷,孩子為此承受了很大的輿論和心理壓力。其實孩子也是受害者,可如果事情沒有敗露,孩子輕易得到本不屬於他的榮譽和光環,又會給孩子的價值觀帶來怎樣的影響?他想必會認為成功不一定非要通過自己的努力,走捷徑也是不錯的選擇。父母這樣做,到底是在愛他還是在害他呢?

不要讓孩子活成沒有人生目標的「空心人」。對孩子進行包裝,試圖幫助孩子更快走向成功,其實也是父母對孩子的一種控制。孩子的道路如果從小就被父母設計好,他們很難自己找到人生的目標和意義,即使獲得了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也可能成為痛苦的「空心人」。

被父母控制的孩子,可能從來沒有機會思考「我是誰」「我要過什麼樣的生活」「我將如何實現自己的價值」。他們只知道,學習是為了考上父母理想中的大學,然後找一份父母認為合適的工作,再找一位符合父母心意的伴侶。這些在父母控制下長大的孩子,有的只會學習卻不懂社交與生活,有的青春期就陷入抑鬱,有的考上大學卻得了「空心病」……即使有些人努力掙脫了父母的束縛,但也經歷了巨大的心靈掙扎與蛻變。

心理治療專家汪衛東教授治療的不少精神與心理疾病患者,從小就是非常聽話的乖孩子,父母讓做什麼就做什麼,幾乎沒有自己作主的機會。有一個17歲的少年就診時,母親竟然非要代替孩子訴說病症,因為覺得孩子說不明白。那些在童年時期沒有自主空間,被父母過度控制、包辦代替的孩子,長大後大多膽小怕事、能力缺乏、意志薄弱、遇事退縮,無法很好適應社會。

那個被過度包裝和宣傳的女「神童」,其實也是深受父母控制之苦的可憐孩子,她的人生被痴迷成功學的父親一手操控。如果讓她自己決定,她會選擇這樣一條路嗎?人生沒有捷徑可走,也沒有輕易的成功。孩子必須學會獨立思考、自主選擇,需要實打實的歷練,才能真正實現個人成長。

不要讓孩子成為外強中乾的人。教育的本質是人自身的發展與完善,是成為身心和諧、學會創造幸福生活的人。而現在不少父母受到一些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唯分數、爭名次、重錢權。把衡量商業成功的外部評價標準直接拿過來衡量一個人的成功。如此功利化的培養方式,製造了很多名利至上,為成功不擇手段的人,也製造了很多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父母應該注重孩子心靈的成長,培養平衡有度、有幸福感的孩子。「爭第一」「做最好」的攀比風氣,製造出無數追求外部成功的現實主義者。這樣的人沒有自我世界,缺少精神滋養,經常生活在焦慮當中,無法享受當下。

只看重結果的控制型父母,很大程度上是孩子這種心靈困境的製造者。如果孩子的學習目的不是為滿足興趣、實現價值而只是為了得第一,當有一天他無法再保持第一、發現還有人比他更優秀的時候,就容易心理崩潰;當有一天沒有父母監管和督促他學習時,孩子就失去了前進的目標和動力。

父母的要求和控制,也許能讓孩子一時取得不錯的成績,但無法讓孩子成為一個自我和諧的人。追求外部成功的教育讓孩子無法悅納自己,永遠以他人的標準來看自己。一個內心和諧的孩子才能很好地平衡自我與他人、與社會的關係,既能看到自己的成績,也能接納自己的不足。這既是一種人生智慧,也是一種獲得幸福的能力。

單志豔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

相關焦點

  • 銅陵:幼兒自主遊戲 點亮幸福童年
    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初秋時節,在安徽省銅陵市羅家村幼兒園戶外自主遊戲活動區,孩子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快樂地玩耍,在遊戲中快樂成長。銅陵市郊區羅家村幼兒園是一所公辦幼兒園,2018年省級民生工程實施後,政府撥付資金45萬元用於幼兒園改擴建,新建了戶外自主遊戲場地近3000平方米,增添了攀爬區、沙水區、野戰區等10個戶外功能區,學前教育促進民生工程的實施,讓羅家村幼兒園的面貌煥然一新,辦園條件和辦園質量進一步提升。
  • 什麼樣的童年,能治癒一生?出生在這3種家庭,想不幸福都難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人這一生,受原生家庭的影響很大。有的人終其一生,都因原生家庭的缺憾而鬱鬱寡歡;有的人卻無論處在什麼逆境,都能乘風破浪勇往直前。而什麼樣的家庭,才能養出幸福一生的孩子呢?這3種家庭出生的孩子,想不幸福都難。
  • 小時候幸福很簡單,長大後簡單很幸福
    憶童年,思緒瞬時洶湧心間,童年如那風鈴聲漸行漸遠,消失不見,唯獨留下了成長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隨著歲月流淌沉澱,無比想念過去,因為那童年的歡樂為真歡樂,童年的哀愁是假哀愁。 童年的樂趣:人之初,性本善。
  • 期待長大小時候,長大回憶我的童年
    在蝴蝶飛,蝴蝶舞,自由追逐在田野,我們童年的快樂是無比快樂的,經常放學後,扔書包,去放逐。做紙牌遊戲,得到大富翁桌遊,甚至在遊戲大廳裡玩遊戲,只要你高興。不管作業是什麼,等到第二天再抄,那種無憂無慮的生活,可是嚮往長大。
  • 哈佛大學研究表明:童年時期有這5個特點,長大後想不優秀都難
    哈佛大學對於成功人士做過一個研究,主題就是:一個人的成就與童年的關係程度研究者共計調查了1000名成功人士,他們的年齡都在25歲到45歲之間。在調查過程中,研究者不僅調查了這些成功人士,還調查了他們的父母。結果就是,這些成功人士的家庭都非常溫馨幸福,其中有85%的父母都完成了大學學業,並且他們的童年都具有以下5個特徵。
  • 被「窮養」的女孩長大後會幸福嗎?這些傷痛,可能一生都難治癒
    李艾(22)-早早嫁人,誤信渣男,過得並不幸福李艾就是從小被窮養長大,家庭條件本來就不好的李艾,所穿的衣服,都是其他堂哥堂姐剩下來的。不僅款式不好看,就連尺碼也不對,可沒少受到別人的嘲笑。看到別人吃好的,穿好的,漸漸的,這個小女孩陷入了自卑,陷入了抑鬱,甚至開始極度渴望「愛」。
  • 不錯過童年每一幀的幸福 巴迪龍就是你的成長日記本
    我們不可能再有一個童年,不可能再有一個初中,不可能再有從前的快樂、幸福、悲傷、痛苦。昨天、前一秒,通通都不可能再回去。成長沒有彩排,每天都是現場直播。童年時,我們總在幻想,希望有個時空隧道,能夠去到未來,看看未來的世界,未來的我們是什麼樣的。
  • 從小缺乏父愛的女孩子長大後容易出現這3個問題,也很難幸福
    特別是對於女孩來說,父親角色的缺位對孩子的成長更為不利,缺乏父愛的女孩子長大後容易遇到這三個問題,也很難找到自己的幸福。1、缺愛的女孩很難和他人建立親密關係因為從小缺乏父愛,女孩在長大後可能會對周圍的人缺乏信任,沒有安全感,對於那些想要和她親近的人有一種排斥的心理。
  • 不用長大的孩子是幸運的,順利長大的孩子是幸福的
    和別的童話不一樣1911年,巴裡在原有的基礎上增設「溫迪長大了」一章。這一章使得《彼得·潘》在立意上更高於同類型的作品。藉由彼得和溫迪的視角,巴裡為我們揭開了記憶中童年的面紗:長不大的彼得代表我們心中永存不滅的童真,而接受長大的溫迪象徵了我們在成長路上的勇氣和擔當。
  • 幸福的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去治癒……
    成長一個孩子,幸福一個家庭, 影響一個社會。 著名心理學家,心理學界的開山鼻祖弗洛伊德認為童年時期習得的情緒經驗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就拿自卑這件事來說,對於一個成年人而言,他總是會在不同場合莫名其妙的感到自卑,這可能就與他童年時期遭受的經歷有關。
  • 《童年不缺愛》:這三個字決定孩子一生的幸福
    魯迅先生說:童年的情形,便是將來的命運。童年的經歷決定了孩子未來的命運。有句話說:幸福童年療愈一生。作為父母,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幸福?我們已經看過聽過太多令人傷心落淚的事件:前不久,一名初中生,因為被媽媽打了一巴掌,從教學樓縱身跳下,14的生命戛然而止。
  • 克里斯多福羅賓長大了!小熊維尼喚起童年記憶
    你的童年是伴隨什麼長大的?西遊記?海綿寶寶?唐老鴨米老鼠?火影忍者、海賊王?還是,小熊維尼?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就像是沒有人會永遠停留在童年一樣。和百畝林的動物們一起玩耍一起長大的克里斯多福·羅賓將要到寄宿學校去上學,也就意味著他要離開這裡,和童年的夥伴們告別。
  • 「幸福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這裡是隨機掉落的不知道什麼君。今天心情不怎麼好我就隨性寫,剛剛也看到了孫僑潞的熱搜,我就隨便說說什麼吧。我從小是一個留守兒童,所以呢野蠻生長長到現在這個樣子我都不知道怎麼形容自己。有一位教育家是誰來著說過一句話「幸福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 童年越叛逆,長大越幸福,兒童心理專家:請認真對待孩子叛逆期
    孩子處於叛逆期的父母,總希望他們能乖一點,聽話一點,但是孩子"叛逆期"的表現,卻和日後的幸福程度息息相關。,長大越幸福美國知名積極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曾經說過:叛逆其實是孩子在學會掌控自我,通過童年時的學習,未來他們更容易形成樂觀的心態,也更容易獲得幸福。
  • 全世界都在催你長大,人工智慧卻帶你找童年:哆啦A夢回來了
    經典不存在翻紅。只是一直在「推陳出新」。為什麼80、90後,那麼喜歡重溫經典影視劇?並且還能看著看著,完全顛覆自己小時候的想法。當明明白白洪世賢變成表情包、猶猶豫豫何書桓走下白馬王子神壇、唐僧九九八十一難最難過的可能是女兒國……小時候理解的故事人物和情節,突然就反轉了。那是長大後的我們,被成熟掀開了「童年濾鏡」。但長大後的我們,也看童年的動畫來抓住童心。
  • 原生家庭與幸福童年,這兩者相加,能影響孩子的後半生
    、青少年、成年三個年齡段,不管年齡幾何,經歷多少,他們都有可能都正經歷著來自原生家庭的傷害,這種由至親關係的人帶來的不幸福的童年甚至會一直影響我們到成年。阿德勒說:「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癒,而不幸的人用一生在治癒童年。」這其實也就是說原生家庭對童年時期的孩子產生的影響會持續他們的一生。
  • 《童年不缺愛》:從小沒有安全感的孩子,長大很難「富」起來
    她從自己以及朋友真實生動的育兒案例出發,用聊天的方式,從「看見」孩子、懂得孩子、建立聯結、有效溝通、情緒平和、家庭和諧六大方面,闡述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的安全感,給孩子不缺愛的童年,讀完受益匪淺。養孩子不容易,養好一個孩子更不容易。關鍵就在這頭幾年,父母怎麼跟他(她)互動, 他(她)經由父母怎麼看待這個世界,深刻影響著以後的人生發展。
  • 《童年不缺愛》:從小缺安全感的孩子,長大很難「富」起來
    很幸運能在此時讀到《童年不缺愛》這本書,我的寶寶3個月,每天醒來,那小眼神尋到我,會咧開還沒長牙的小嘴衝我笑。而我,除了滿足寶寶的吃喝拉撒,接下來,就該關注他的精神層面了。她從自己以及朋友真實生動的育兒案例出發,用聊天的方式,從「看見」孩子、懂得孩子、建立聯結、有效溝通、情緒平和、家庭和諧六大方面,闡述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的安全感,給孩子不缺愛的童年,讀完受益匪淺。養孩子不容易,養好一個孩子更不容易。關鍵就在這頭幾年,父母怎麼跟他(她)互動, 他(她)經由父母怎麼看待這個世界,深刻影響著以後的人生發展。書中讓我感觸最深的兩點,摘出來跟大家分享。
  • 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是童年的幸福記憶
    一方自然天地,給孩子一個色彩斑斕的童年。 長大後再多的經歷,也比不過童年裡的第一次。在中駿·麗景府約3500㎡的精築園林中,幸福奔跑嬉戲,與小夥伴來一輪探險、玩一會捉迷藏,伴著鳥語花香,感受四季更迭的神奇和植物蓬勃的生命力…… 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大自然是第一本教科書,是世界上最有趣的老師,她的教益無窮無盡」。園林是座博物館。
  • 每個在童年裡見過世面的孩子,長大後都遇見了理想中的自己
    先生克勞德·旁帝是一位插圖畫家,他和記者妻子瑪麗·德布萊辛於2018年出版了兒童繪本《童年》。《童年》就像是一個「兒童版」的「傳記合集」。書中一共收集了56個小故事,涉及56個精彩的童年。這些人有神人、智者,也有許多不知名的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