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平和孩子快樂》:如何培養自主能力,助孩子通往終極幸福?

2020-12-23 輕描淡寫育兒

我總是相信,一個人的幸福由自己去創造,自己的問題由自己負責,這是一個簡單的哲理。——(美)雷蒙·克羅克

一個人是否幸福取決於兩個因素,第一個是良好的人際關係,而良好的人際關係模型來源於和父母良好的親子關係,前面介紹《父母平和孩子快樂》的第二篇文章詳細講述了父母該怎麼和孩子建立理想親子關係,打下幸福基礎,這裡就不再贅述了。

《父母平和孩子快樂》:怎麼改善親子關係,為孩子打下幸福基礎?

幸福的第二個決定性因素就是亞伯拉罕·馬斯洛所說的「自我實現」或者愛德華·哈洛維爾所說的「自主性實現」。一個人能否達到自我實現的境界取決於這個人是否有自主能力。

怎麼培養孩子的自主能力,讓孩子能過上「自我實現」的人生,體驗終極幸福,就是這篇文章要解決的問題。

自主能力是《父母平和孩子快樂》一書讓父母幫孩子培養的三個能力裡面的最後一個。這篇文章是介紹這本書的第五篇文章也是最後一篇文章,書的前四部分內容:父母正確管理自己的情緒,父母和孩子建立理想的親子關係,父母幫孩子培養情商,父母幫孩子培養自律能力,之前已經分別用四篇文章加以介紹了。

01

什麼是終極幸福?

這世上有一個人,叫克裡希那穆提。

佛學家肯定他是「中觀」的導師,印度教吠檀多學者認為他是徹底的「覺者」,神智學者則認為他是地地道道的「禪」師。

蕭伯納稱他為最卓越的宗教人物,又說:「他是我所見過最美的人類。」亨利·米勒說:「和他相識是人生最光榮的事!」赫胥黎則說:「他的演說是我所聽過最令人難忘的!就像佛陀現身說法一樣具有說服力。」紀伯倫甚至這樣形容:「當他進入我的屋內時,我禁不住對自己說:『這絕對是菩薩無疑了!』」

他不像佛陀出現在和我們相隔千年的古代,生平被世人精心編造成傳奇的故事,智慧被無數次口口相傳和重編加工改頭換面,思想需要通過對各種艱澀佛典的學習才能略知一二,對於普通人實際生活的指導意義無法評估。

克裡希那穆提就出現在上一個世紀,他去世的時候我們很多人都出生了。他不是任何人的代言人,比如上帝。他不希望任何人把他當成權威,甚至解散了把他的思想當信仰的組織「世界明星社」,類似於把耶穌當信仰的基督教。他清楚明白地告訴我們真理只能靠自己獲得。他用淺顯易懂的語言指導我們該怎麼去做。網上有他演講的視頻,他的演講還被整理成了幾十本書,紙質書電子書都可以找到。

他不是一個神話,卻如神一般存在於世人心中,過著神仙一般的愜意生活。

讓他活在人間卻走上神壇的是他的生活哲學。

一種什麼樣的生活哲學呢?

用一句容易聽懂的話來描述就是:每個人都能僅僅通過瞬間改變思想而不做任何事情就和所有痛苦共存而不被折磨,也就是當世頓悟解脫。

他也用他無數的演講提供了這個能消除痛苦的思想:不依賴任何權威,親眼看親耳聽親手做親自想,經歷生活每一秒的真實樣子而不帶有任何看法,根據需要調用思想而不摻雜任何感情,就能從人類所有的痛苦中解脫。

無論我們是希望自己的孩子獲得這種終極幸福,還是獲得其他成就,比如考上名校、成為成功的企業家、成為維護人民利益的政客、成為受人追捧的明星,成為科學家、藝術家、作家,或者只是獲得一份不錯的工作,一個幸福的家庭,都需要用克裡希那穆提所說的這種方式來達到目的,那就是親眼看親耳聽親手做親自想,也就是具有自主能力。靠自主能力實現的人生就是亞伯拉罕·馬斯洛所說的「自我實現」或者愛德華·哈洛維爾所說的「自主性實現」,也是能讓人體驗終極幸福的兩個原因之一。

02

自主能力是怎麼讓一個人體驗幸福的?

我們養育孩子,希望他們有願望,有勇氣處理各種挑戰,徵服它們,這才是成功的真正源泉。——《父母平和孩子快樂》

自主能力是指做任何決定、處理任何事情、遇到任何困難都靠自己的智慧、勇氣、能力解決,而不依賴別人。

所以自主能力的三要素是:有以自己為出發點的願望、有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快樂。

我們上學、培養興趣愛好、工作、結婚、養育孩子、贍養老人,都會遇到很多困難,這些困難都需要用自主能力來解決。

有自主能力的人,可以評估自己的天賦並努力完善,充分開發自己所有潛能,並積極表達出來,與世界分享。他們喜歡探索、學習、成長、實踐,不管在別人眼中是成功還是失敗,都會享受整個過程,完成一個個目標。我們會認為有這些品質的孩子更有天賦或者更有能力,但這只是結果,而不是原因,原因是是否有自主能力。每個孩子出生時都有獲得自主能力的潛力,都能成為這樣的孩子。

雖然孩子們長大後不可能每個人都成為克裡希那穆提、孔子、王陽明、楊絳、樊登、董卿,但是所有的孩子,都可以加入自我探索和自我表現的行列。精神病學家愛德華·哈洛維爾把這個過程稱為「自主性實現」,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把這個過程稱為「自我實現」。比如成為一個自主的木匠、一個自主的教師、一個自主的吉他手。

在我們使用自主能力解決問題的過程當中,會出現一個狀態,這個狀態叫做「心流」。「心流」這個概念最早是心理學家米哈裡·契克森米哈賴提出來的,是指把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某個活動上,進入純粹的關注狀態,能感覺到高度的興奮和充實快樂。

使心流發生的活動有以下特徵:

我們喜歡從事的活動。我們能專心從事的活動。有清楚目標的活動。會馬上回饋的活動。我們覺得自己能控制的活動。在從事活動時我們的憂慮感消失。在從事活動時我們對時間的感受發生改變,例如已經從事了很長時間但感覺不到時間的流逝。在從事活動時我們覺得力所能及且有一定挑戰,可以通過不斷地練習來增強克服障礙的能力。心流的產生不需要以上全部特徵同時存在。但不會缺少這三個特點:是自己願意做的,是有能力解決的,能帶來忘我的快樂。這正是自主能力的三要素所帶來的。

心流狀態也就是克裡希那穆提所說的全然覺知的狀態,對事件產生了徹底的覺察,思想自動產生,然後產生自動的行為,因為不需要選擇所以沒有困惑,而沒有困惑的行動帶來的是沒有任何幹擾的愉快體驗,既終極幸福。

一個個接連不斷能產生心流狀態的活動,可以讓一個人戰勝困難獲得成功且充滿快樂。也就是樊登在講創業講教育孩子時經常說到的,看一個人有沒有把事情做對,而且容不容易成功,就看他做得輕不輕鬆快不快樂。做得越輕鬆越快樂,就越容易成功,因為持續不斷的進入了心流狀態。相反,做得越痛苦的企業家越不容易成功,教育孩子越痛苦的父母越不容易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自主能力、終極幸福和成就這三者之間的關係是這樣的,在用自主能力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會因為進入心流狀態而體驗到終極幸福,通過持續不斷地解決成功所需要克服的各種問題,最終能帶來成功取得成就。

自主能力是條件,體驗終極幸福是過程,取得成就是結果。這個成就可大可小。大的成就就是被世人認可的成功,小的成就是讓自己滿意的成果。

03

怎麼讓孩子獲得自主能力?

要讓孩子獲得自主能力,父母只需要向孩子提供三樣東西:無條件的愛、尊重和最低限度的幫助。這三樣東西能讓孩子實現屬於自己的願望,保護孩子的安全感和自尊水平,讓孩子對自己有清醒的認識,能勇敢的行動,不會過度依賴父母。

下面我們分嬰兒和大孩子兩種情況來舉例說明。

我們先來看該怎麼培養嬰兒的自主能力。

如果一個七八個月大,還不會上下床的嬰兒爬到了床邊,我們不要擋住他不讓他爬到邊緣,也不要把他抱到裡面去,而是應該在地板上墊上柔軟的墊子,待在他的身邊以防他掉下去,保證他的安全之後觀察他是怎麼學習、成長和實踐的

我們會發現,當他爬到床邊之後,他會仔細衡量床和地板的距離,思考是否應該繼續往前爬。當發現不能往前爬之後,就會迅速返回床中間,然後又爬到床邊再次思考該怎麼辦。

反覆很多次之後,突然有一次他想到了一個辦法,用坐著的姿勢,把腳吊到床沿,他發現他的腳距離地面很近了,於是他試著讓自己的身體向下滑。這可能又要試很多次,終於有一次他用了更大的力氣向下滑,腳夠到了地面,但很可能因為重心不穩向前倒,之前就已經在他前面時刻關注著他的父母要把他抱住,避免他真的摔倒。

當他發現每次坐著下來都要靠你的幫助才能避免摔倒時,他可能會換一個策略,比如改為趴著向下滑,開始幾次他可能會因為害怕不敢用力滑不下來,偶然一次用力過猛站到地面之後還可能會向後仰,這時他因為驚恐順手抓住了床單,竟然在沒有你幫助的情況下穩住了身體,他興奮不已。這是我們不妨抱抱他親親他給他鼓勵。

問題來了,他雖然下來了,但是上不去了,這時如果他想往上爬再多來幾次,我們可以在他掙扎著往上爬的時候推他一把,讓他多練習幾次鞏固一下剛剛學會的技能,直到最後他能熟練地趴著滑下床。再到他不需要你的幫助也能爬上床。

參照這個例子,培養嬰兒的自主能力我們需要做到這幾點:

尊重孩子,不要拒絕他想要下床的願望。我們要最大限度避免拒絕孩子。保護孩子的安全,支持他的探索。不要提供過度的幫助,我們無條件地接受了孩子現有的能力,給了孩子鍛鍊自己的機會。僅僅在他要摔倒的時候抱住他,在他要爬上床的時候推他一把。我們再來看看該怎麼培養一個六七歲大孩子的自主能力。

如果我們的孩子剛上二年級,家庭作業越來越難,他磨磨蹭蹭不願意坐下來寫作業,我們要避免對他放任不管,因為現在孩子遇到了他解決不了的困難,需要我們的幫助。我們首先接納孩子的情緒,在周末陪他好好玩耍,和他建立更深的感情。

周一,再次邀請他做作業並給他放學後要做的事情排好序:「寶貝,我們和每天一樣,首先吃東西,然後寫作業,最後出去玩。」如果遭到拒絕,以玩笑的方式拉住他,邊撓他痒痒邊叫他動起來,還可以這樣說:「到這裡來,你這個永遠不做作業的小孩。就是你,我們必須寫作業!」

最後盯著孩子的眼睛:「好了、寶貝。我們不鬧了。現在,你應該坐下來寫作業」,如果他還是不情願地說:「作業太難了,我不會寫。」這時我們應該和孩子一起了解作業內容和他遇到的困難,通過玩漢字卡片遊戲或者數學計算玩具等,再學習一次沒掌握的內容,並通過遊戲幫孩子恢復愉快的情緒,然後再讓孩子試著獨立完成作業。

作業是孩子必須完成的任務,我們幫他恢復好情緒,就可以繼續幫他清除學習障礙,幫他複習掌握得不紮實的內容,把作業難度從無法完成降低到通過努力可以獨立完成的程度,增強孩子的信心。

在孩子完成任務之後肯定孩子的努力,並向孩子傳達我們的價值觀,對於不能完成的任務,要控制好情緒,思考解決的辦法,偶爾可以求助別人。

類似上面的例子,培養一個大孩子的自主能力,父母要做到以下幾點:

1. 向孩子提供明確的技能指導,清晰地向孩子描述正確的價值觀。比如還可以示範怎麼做家務,怎麼做運動,在這個過程中向孩子傳達更多有意義的價值觀。

2. 提供工具和策略。可以像例子當中一樣藉助卡片和玩具等,用玩遊戲的方式來學習。還可以在孩子夠不著洗臉池的時候提供小凳子,在孩子分食物的時候建議由一個孩子分、由另一個孩子先選。

3. 幫孩子安排好順序。比如放學後先吃東西恢復能量,再寫作業,寫完作業再安心地玩。讓孩子養成規劃一系列任務的習慣,並認真完成。

4. 幫孩子處理情緒問題。和孩子增加互動,幫他恢復情緒,然後以平和的方式引導孩子再次嘗試去完成任務。

5. 提醒孩子,避免孩子忘了任務。孩子雖然知道要刷牙,但是在他的列表裡可能有10件更有吸引力的事情要做。在幫孩子鞏固習慣的過程中,父母需要長期耐心地提醒孩子,這是父母的職責,我們最好能接受這個現實,而不是悶悶不樂。

6. 提供對過程的鼓勵,而不是對結果的表揚。比如在剛剛的例子中,對於孩子能重新開始寫作業進行鼓勵,而不過分關注孩子最後作業的正確率。比如當孩子畫好了一幅畫,不要只是誇獎孩子畫得好,而要對孩子花了很長時間認真作畫進行鼓勵。甚至可以問孩子畫的是什麼,讓孩子感覺到你對他的作畫思路的興趣。如果他對自己的畫沒有信心,還可以提供輔助幫助,給孩子講一些著名畫家遇到作畫困難的故事,給孩子提供同類的作品,讓孩子觀察別人的畫法。

結語

用無條件的愛、尊重和最低限度的幫助讓孩子逐漸獲得自主能力,讓孩子僅靠自己就能獲得想要的成就或幸福,父母育兒的終極目標就算完成了。

全心依賴自己,在自己之中擁有一切,如果說,這樣的人還不幸福,你又能相信誰呢?——(古羅馬)西塞羅《反論》

相關焦點

  • 《父母平和孩子快樂》:如何培養自主能力,助孩子通往終極幸福?
    ——(美)雷蒙·克羅克一個人是否幸福取決於兩個因素,第一個是良好的人際關係,而良好的人際關係模型來源於和父母良好的親子關係,前面介紹《父母平和孩子快樂》的第二篇文章詳細講述了父母該怎麼和孩子建立理想親子關係,打下幸福基礎,這裡就不再贅述了。
  • 培養孩子自主能力,父母需要做什麼?
    父母應從小培養孩子的自主能力,但是培養自主能力並不是簡單的放手,而是適當放手,父母從旁監督引導。那麼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主能力呢?父母需為孩子創造十大條件。條件一:擴大孩子的活動空間,讓他學會自己往前走孩子從出生開始就在母親的懷抱裡尋求安全感,但是他總有一天要長大,要離開母親的懷抱,到外面的世界去。
  • 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主能力
    讓孩子成為具有選擇力的人是每個父母最應該做的事情!畢竟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而父母不可能陪伴孩子一輩子,孩子總要學會長大和獨立!       要成為孩子探索未知的「引導者」,而不是「阻礙者」。有句老話說「七歲八歲狗都嫌」。這是因為孩子形成自主意識的過程中,會經歷一個極其重要的階段—自主敏感期。
  • 父母想給孩子的幸福在哪裡
    當問及父母培養孩子的目的時,父母的回答是一致的:讓孩子一生幸福。亞里斯多德說:幸福是人一切行為的終極目的,就是為了它,人們才做所有其它的事情。由於家庭文化背景價值觀等方面的不同,人們對幸福的理解也不同。幸福觀會傳遞,家長的觀念會影響到孩子。價值觀和幸福觀決定了孩子將來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那麼,幸福是什麼?
  • 《父母平和,孩子快樂》:三步教你如何陪伴孩子一起成長
    我們什麼時候也變得讓人面目可憎,對自家孩子這麼不滿意呢?我們都知道,父母的情緒直接影響孩子的情緒,不快樂的父母,養不出快樂的孩子。今天要介紹的這本書《父母平和,孩子快樂》作者蘿拉·馬卡姆博士是一位盛行的「父母和孩子並重」理論的主要倡導者。這本書與其他育兒書籍的最大不同在於,作者將矛頭對準父母,只有父母的自我成長,修煉自我,才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 《父母平和孩子快樂》:怎麼改善親子關係,為孩子打下幸福基礎?
    ——蘿拉•馬卡姆博士《父母平和孩子快樂》父母平和孩子快樂上一篇文章跟大家分享了,採取哪些措施可以讓自己在和孩子說話時保持平和,以便孩子能夠不被我們的情緒嚇住,從而能專心聽我們的指導。這是《父母平和孩子快樂》三個育兒理念中的第一個。今天要給大家分享的是這三個理念中的第二個:和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讓孩子獲得愛的能力,為孩子打下一生幸福的基礎。
  • 如何培養孩子自主閱讀的能力?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讓孩子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但如何讓孩子順利地從親子閱讀過渡到自主閱讀,培養孩子自主閱讀的能力,成為困擾許多父母的難題。自主閱讀是培養孩子閱讀能力的最終指向,也是循序漸進的過程。語言學習的順序大體上是一樣,從沉浸式輸入,到單詞、句子的循序漸進式學習,再到語法和應用,聽說讀寫四個環節是環環相扣的。所以要先明白自己的孩子基礎在哪裡,再選擇合適的環節,配合使用。例如,如果你覺得孩子的基礎比較差,那麼建議你先從簡單的日常英語,結合基礎的單詞句子(高頻詞、自然拼讀,分級閱讀低階)開始。
  • 《父母平和孩子快樂》:怎麼改善親子關係,為孩子打下幸福基礎?
    如果孩子知道自己很安全,知道有人在他身邊,看護著他,他就敢於面對腫包、擦傷和失望。換言之,他就敢於學習、成長和培養毅力。——蘿拉馬卡姆博士《父母平和孩子快樂》上一篇文章跟大家分享了,採取哪些措施可以讓自己在和孩子說話時保持平和,以便孩子能夠不被我們的情緒嚇住,從而能專心聽我們的指導。
  • 《父母平和孩子快樂》:培養孩子自律,為什麼該用引導而非懲罰?
    ——松下幸之助《父母平和孩子快樂》一書中提出了三大育兒理念,分別是父母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和孩子建立親密的關係,用引導而非懲罰的方法培養孩子的三大能力:情商、自律、自主。我們一共會用五篇文章來分別講述。父母平和孩子快樂前面用三篇文章講了父母控制情緒,培養親子關係,提高孩子情商的方法
  • 父母必修課:如何培養提高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
    特殊時期,每天宅在家裡的線上學習成為孩子們的日常,父母在時還可以進行監督指導,但面臨復工上班,孩子們不得不「孤軍奮戰」了。但話說回來,學習本身就是給自己學的,作為家長只能管得了一時,卻管不了一世。所以,學會如何培養提高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已是每個父母必修課。
  • 《父母平和孩子快樂》:培養孩子自律,為什麼該用引導而非懲罰?
    ——松下幸之助《父母平和孩子快樂》一書中提出了三大育兒理念,分別是父母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和孩子建立親密的關係,用引導而非懲罰的方法培養孩子的三大能力:情商、自律、自主。我們一共會用五篇文章來分別講述。前面用三篇文章講了父母控制情緒,培養親子關係,提高孩子情商的方法。
  • 家長應該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
    在孩子的漫長學習生涯中,家長們不可能時時刻刻都監督孩子的學習,所以培養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那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呢?下面幾個方法來幫助你。>學習在很多學生眼中都是一件枯燥無味的事情,時間久了,大家都會對它產生厭倦感,所以,要讓孩子懂得學習是一件令人快樂的事情,比如,可以給孩子講一些關於學習的寓言故事,讓他們知道故事中的孩子是怎樣在學習中收穫快樂的。
  • 如何培養孩子的抗壓能力,父母看這四點
    我們在唏噓嘆息花兒還沒開就已經枯萎的同時,也不經疑惑:這一代的孩子為什麼抗壓能力如此弱。所以在現代家庭教育中,在專注孩子「分數」教育的同時也要加強他們的心理素質教育,特別是在逆境中成長的心理承受能力。那麼該如何培養孩子的抗壓能力呢?
  • 《父母平和孩子快樂》:怎麼引導孩子管理情緒,從小收穫高情商?
    ——丹尼爾·戈爾曼《情商》前面我們用兩篇文章介紹了《父母平和孩子快樂》一書三個育兒理念中的前兩個,分別是父母怎麼管理自己的情緒和父母怎麼跟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接下來我們將用三篇文章為大家講解書中的第三個理論:用引導而非控制的方法幫助孩子培養情商、自律精神和自主能力。每篇文章解鎖一個能力,所以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就是怎麼幫助孩子培養情商。
  • 我們養育的是孩子,不是鮮花-《父母平和孩子快樂》書評
    在撫養孩子的過程中,我們會遇到很多難題,有些被認為是父母自身的問題,有些被認為是孩子的問題。而《父母平和孩子快樂》這本書會給你所想知道的答案。」 理論的主要倡導者、「平和式教養法」的創始人,曾為無數家庭擔任育兒指導工作。
  • 如何培養孩子邏輯思維能力?父母要抓住2-8歲關鍵期,助孩子成長
    因此,現在越來越多的父母,都重視對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那如何培養孩子邏輯思維能力?先看一下孩子邏輯思維的發育過程。一般情況下,孩子在2歲以前的動作,基本是雜亂無章的,他們想到什麼就做什麼,其中沒有邏輯可言。
  • 如何培養孩子邏輯思維能力?父母要抓住2-8歲關鍵期,助孩子成長
    因此,現在越來越多的父母,都重視對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那如何培養孩子邏輯思維能力?所以說,父母要抓住2-8歲關鍵期,助孩子成長。如果父母給孩子玩一些益智的遊戲,就可以刺激孩子的大腦發育,並且鍛鍊邏輯思維能力。比如分類和歸納的遊戲。
  • 如何培養一個幸福的孩子?
    幸福的孩子是愛生活,愛父母,愛這個美好的世界!> 人一生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解決這些問題的能力和個人自身素質、社會環境都有一定關係,但早期教育具有奠基作用,對於個人事業成功和生活幸福能產生很大影響。
  • 健康的人生靠自主意識來推動,培養孩子自主能力,讓孩子受益終生
    孩子越早擁有自主能力,說明其對自己的生活非常在意,也能夠將生活的節奏把控,能夠按照自己的方式來組織生活,不易受到客觀環境的阻擾,在做事時,心中是快樂的,是向上的,心理是健康的,積極的。2、遇事堅定有主見。
  • 孩子在快樂的家庭,也會成長為快樂的孩子
    在鄰居們看來,尖尖的一家,是幸福快樂的一家人。尖尖有幸福快樂的家庭,她也成長了一個活潑快樂的孩子,這並不是偶然的巧合。我們常說有什麼樣的家庭就會有什麼樣的孩子,其實就是說有什麼樣的父母就會有什麼樣的孩子。孩子一出生,就開始在父母營造的家庭環境中成長。家庭情緒環境對孩子情緒發展起到關鍵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