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平和孩子快樂》:怎麼改善親子關係,為孩子打下幸福基礎?

2020-12-15 輕描淡寫育兒

如果孩子知道自己很安全,知道有人在他身邊,看護著他,他就敢於面對腫包、擦傷和失望。換言之,他就敢於學習、成長和培養毅力。——蘿拉馬卡姆博士《父母平和孩子快樂》

上一篇文章跟大家分享了,採取哪些措施可以讓自己在和孩子說話時保持平和,以便孩子能夠不被我們的情緒嚇住,從而能專心聽我們的指導。這是《父母平和孩子快樂》三個育兒理念中的第一個。

今天要給大家分享的是這三個理念中的第二個:和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讓孩子獲得愛的能力,為孩子打下一生幸福的基礎。

本文將分四個部分來介紹這個育兒理念:為什麼要和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是什麼在破壞親子關係;該怎麼善親子關係;改善親子關係的行動指南。

01

為什麼要和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那些在細心的撫育和親切的培養之下成長起來的人,處於貧困而不沮喪,受了痛苦而能超脫,因為在他們自己心裡就有快樂、滿足和安寧的資料。—— 狄更斯

1.理想的親子關係可以讓孩子和父母都感到幸福。

理想的親子關係是對父母的辛勞的巨大回報,是父母的慰藉。孩子的笑容讓我們覺得為他們付出一切都值得。和父母親密的關係能讓孩子獲得歸屬感和價值感,獲得自尊和自信。當孩子知道他們可以給我們帶來無窮的歡樂時,他們能感覺到自己的價值,相信自己值得被愛。2.理想的親子關係讓父母的育兒工作更容易。

父母溫和的語氣會讓孩子感受到尊重而不是傷害,孩子會更願意滿足我們提出的要求而不是反抗。有時,孩子甚至會因為達到了父母的期望而驕傲。父母對孩子傾注更多的關注,就更容易覺察到孩子低落的情緒和身上的傷痕,能儘早排查孩子是否在學校受到了老師不公平的對待或者被同學欺負了,以便儘早對孩子採取保護措施,避免孩子受到更嚴重的傷害,導致各種心理障礙,從而增加以後的育兒難度。由此可見,良好的親子關係既會讓孩子更願意配合,又會讓父母的育兒能力變得更強,讓育兒變得更簡單。

就像書中蘿拉博士比喻的那樣:

如果親子關係遭到損壞,任何「育兒技巧」都無法彌補。此時,育兒過程就像騎著自行車攀爬極為陡峭的山坡。相反,如果親子關係很好,就像一路下坡。

3.理想的親子關係能幫助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

下面我們具體分析一下在兒童成長的各個階段,良好親子關係是怎麼幫助孩子健康成長的。

1)嬰兒期(1-12個月),良好的親子關係能更好地塑造嬰兒的大腦。周圍的環境對嬰兒的刺激會以生理的形式刻錄在嬰兒的大腦裡。

受到積極刺激的嬰兒,在情感上,能夠繼續探索周圍的環境,與他人建立人際關係;在生理上,大腦的海馬體、前額葉、杏仁核會發育得更成熟。海馬體決定著學習能力;前額葉決定著情緒調節能力;杏仁核決定著情緒反應能力。這是孩子在一生中發展健康情感的基礎。

父母和孩子的肢體接觸,可以幫助孩子在生理上調整自己。新生兒的睡眠周期與母親同步,靠近母親睡覺的嬰兒能更好的調節呼吸狀態。父母和孩子的情感互動,會讓孩子獲得自我安慰的能力。如果孩子微笑,父母也對孩子微笑。孩子手舞足蹈,父母會陪孩子玩耍。孩子把目光移開希望能鎮定下來,父母能意識到孩子需要休息並停止逗孩子。孩子就能建立起對父母的信任。在一周歲前,這種互動會多次重複,讓孩子形成自我安慰的神經通路。2)幼兒期(13-36個月),良好的親子關係能幫孩子建立安全的依附關係。當孩子還只有15個月大的時候,從和父母分離時的表現,就已經能看出這個孩子是否獲得了自我安慰的能力。沒在父母那裡獲得安全感的孩子,在和父母分離時,會表現出抵抗或者迴避,被稱為抵抗型或迴避型。

抵抗型的孩子,既抗議父母的離開,在父母回來時,又拒絕馬上投入父母的懷抱。這時孩子的情況還不算嚴重,因為他還有表達情緒的自信。只是這類孩子,在今後的成長中,會把很多精力放在關係的重複確認上,對朋友、戀人或子女過度依賴,以彌補沒能在父母那裡獲得的關愛,這會阻礙他們在學業和事業上的發展。最糟糕的是迴避型,而這類最需要幫助的孩子卻最容易被父母誤以為已經能獨立了,因為他們對父母的離去和返回都表現得不太在意,但實際上他們在陌生環境中心跳更快,皮質醇水平更高,內心更加不安。他們之所以不再發出求救信號,因為他們認為自己不重要,自己的需要不會被滿足,長此以往,孩子就會變得自卑。而此時他們才15個月大,在此後的人生中,他們對情感的需求會非常強烈,如果沒機會得到強烈的愛或者心理治療,他們強烈的自卑感會阻礙他們和別人建立良好的親密關係。但是往往之前沒能照顧好他們的父母,之後也不太可能有太大的改變。這些孩子可能會把注意力集中到某一方面來緩解不安,但即便他們能在這一方面獲得成功,但封閉的情感世界也會讓他們更難獲得幸福。生活中這種例子很多,比如那些能力出眾卻因為抑鬱症自殺的明星、高管,甚至名校學生等。和父母分離時表現健康的孩子,屬於安全型。他們雖然會對父母的離去表示抗議,但當父母回來時,會很容易被父母安慰,因為他們相信父母會重新給自己帶來安全。這樣的孩子,在以後的人生中,都會有很好的調整能力,這對他們的學業、事業和人際關係都會有積極的影響。同時教育安全型的孩子,父母遇到的阻力也會比教育抵抗型和迴避型的孩子要小得多。3)學前期(3-5歲),良好的親子關係有助於增強孩子的獨立性。

孩子雖然能一整天離開父母,但是他們已經明白了離開父母意味著要獨自面對潛在的危險,所以孩子會在離開父母去上幼兒園之前和父母討價還價。如果這時父母強迫孩子離家,會讓孩子更加依賴父母,或者向同伴尋求安慰,過度參與同伴的活動。父母的安慰和鼓勵才能給孩子增加面對未知的信心。獨立並不意味著孩子能單獨出行,而意味著孩子能自信地面對世界,完成與他年齡段相符的成長任務。

4)小學階段(6-12歲),良好的親子關係能幫孩子建立正確的行為標準。

小學階段孩子會花更長時間和同伴玩耍,給父母騰出更多時間處理自己的事情。但是這時如果工作日忙碌的父母,在周末還不能抽出時間陪孩子的話,你對孩子的影響會越來越弱。你的孩子會花更多的時間在同伴、電視或者遊戲上,他們會逐漸按照同伴和媒體的標準來塑造自己。長此以往,父母很容易失去對孩子的控制,無法確保孩子的順利成長。而和孩子保持親密關係的父母,更能影響孩子按照正確的標準來要求自己。

02

是什麼在破壞親子關係

以上我們分析了親子關係的作用,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是什麼在破壞親子關係。

如果父母粗暴的對待孩子,比如打罵吼叫等,當然會把孩子推向父母的對立面,不再信任父母。但是有時候父母並沒有對孩子做出不當的行為,為什麼孩子依然會和父母日漸疏遠呢?

有兩個在無形中破壞親子關係的原因要引起重視:生活分離和注意力分散。這兩樣東西在日復一日悄悄地侵蝕著我們和孩子之間的親密關係。

第一個很好理解,就是父母因為生活和工作需要,和孩子短時間或者長期的分離。物理距離會造成父母和孩子之間的心理距離第二個通常會被大多數父母忽視,那就是注意力分散。很多父母都不會想到,僅僅是沒把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就會降低親子關係的質量。那是不是說,父母就得時刻把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呢?這當然是不可能的。

即便我們在和孩子交流時,愛德華·特羅尼克也說,父母與孩子「處於'完美'同步的交流時間是全部時間的20%-30%。無論你多麼努力,你都不可能完美。」

但是父母們或許可以回憶一下,你上一次專門陪孩子玩一個遊戲是什麼時候?而這期間你並沒有中途離開去做別的事情或者刷手機。

或者回想一下,你每天把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的時間是多久?有半個小時嗎?

又或者你有沒有每天拿出那麼一個瞬間的注意力,仔細地觀察你孩子的身體狀況,仔細地體會你孩子的情緒狀態?

僅僅待在孩子身邊做自己的事情,雖然能讓孩子感受到你的存在,但是並不能讓你和孩子變得親密無間,也無法讓孩子學會正確表達親情的方法。因為這樣不能在你和孩子之間產生情感的交流,所以無法促進你們之間的感情。

這樣做除了能起到安慰父母的作用之外,不僅不會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還會讓孩子更受傷覺得自己沒有朋友圈裡別人的動態重要,沒有網上的文章和視頻重要。

那我們怎麼知道什麼時候我們的親子關係需要維護了呢?對於因忙碌的生活實在無法安排出特定的時間陪孩子的父母來說,最明顯的一個信號就是孩子不聽話。當我們發現和孩子很難溝通,或者孩子不願意按我們的指示行動,我們就要反思,是不是最近陪孩子的時間少了,讓孩子覺得和我們疏遠了,不再願意信任我們了。

03

該怎麼改善親子關係

了解了親子關係的作用,和破壞親子關係的因素之後,我們將針對這些原因逐一分析父母在孩子童年的各個階段改採取哪些行動來改善親子關係。

改善親子關係總的原則是滿足孩子的生理和情感需求。僅僅記住這一點就能幫助父母改善和孩子的互動方式。

嬰兒期(1-12個月):塑造大腦

父母自身保持積極的情緒,多和孩子進行肢體接觸,讓嬰兒跟著母親睡覺。父母根據嬰兒的情緒狀態來選擇和嬰兒互動的方式。孩子高興時逗孩子玩,孩子情緒狀態不佳時讓孩子休息。孩子哭鬧時,及時給孩子安慰。幼兒期(13-36個月):建立安全依附

這時孩子還沒有到上幼兒園的年齡,儘量不要送孩子去託兒所,要送也要儘量減少孩子待在託兒所的時間。在孩子回到家時,不要直接把孩子扔給電視,至少應該先跟孩子有肢體互動和遊戲時間,來幫孩子釋放在外面獨自面對外部世界挑戰的壓力。還要儘量等到第一個孩子開始上幼兒園了,再要第二個孩子,這樣可以增加你陪伴兩個孩子的時間。學前期(3-5歲):培養獨立性

鼓勵孩子單獨完成任務。比如通過思考單獨完成遊戲;單獨完成洗臉刷牙穿衣服等個人事務;單獨完成一些簡單的家務,比如把髒碗放到水槽裡、把髒衣服放到洗衣籃裡、把媽媽疊好的衣服放到衣櫃裡、把玩具放進玩具收納盒裡。父母用引導的方式逐漸降低參與度,讓孩子獨立完成,讓孩子感受自己的力量,增強獨立能力和信心。鼓勵孩子獨自面對外部世界。比如去上幼兒園,參加夏令營等。在分開和團聚的時候給孩子安慰和鼓勵,必要時給孩子電話支持,讓孩子能夠依賴父母,那麼他們就能勇敢行動了。小學期(6-12歲):樹立行為標準

保持和孩子定期的親子活動,比如周末聚餐、購物、看電影、去遊樂場、去摘草莓,或者在家一起做手工。在和孩子玩耍的時候,用理解孩子感受的語言和正確的傾聽方法跟孩子交流,引導孩子敞開心扉,以便及時發現孩子的問題,並用正確的行為標準予以糾正,避免孩子被同伴和媒體的標準越帶越遠。04

改善親子關係的行動指南

上面給出了改善親子關係的方法,在使用這些方法的過程中,有一些具體的行動指南可供參考。

1. 改變與孩子相處時的一些微小卻有重大影響的習慣

每天12次擁抱,著名家庭醫生維琴尼亞·薩提亞說我們每天需要4次擁抱才能生存,需要8次擁抱才能維持正常狀態,需要12次擁抱才能有所進步。與孩子在一起時關閉各種電子設備,在車上時關掉音樂或者收音機,方便和孩子交流,讓孩子感覺到被重視。和孩子的正面交流與負面交流的比例至少要控制在5:1,這是科學家研究出來的能維持良好婚姻關係的方法,同樣也適用於維護親子關係,在至少表揚了孩子5次之後,才能進行一次批評。2. 利用「特別時光」和孩子加深感情

經常和孩子一起共度一段15分鐘的「特別時光」來增進你和孩子的感情,將這種做法當成對親子關係的預防性維護。

用一個定時器定好15分鐘時間,和孩子約定好定時器一響「特別時光」就會結束。可以以你孩子的名字命名這段時光,比如叫「宇軒時光」。而在這15分鐘之內,你完全由孩子支配,得遵守孩子的遊戲規則。下次則可以讓孩子完全聽你的。關閉所有電子設備,確保全情投入不被打擾。偶爾表達你看到的:「你的大樓越來越高了」,一定不要對孩子進行評價或者提出建議。3. 睡眠訓練

讓孩子睡覺之所以會困難是因為父母和孩子的需要發生了衝突。父母希望孩子睡覺來獲得個人時間,而孩子卻要停止玩耍離開父母獨自面對黑暗。

孤獨、呵斥和淚水都會增加孩子的壓力,讓入睡變得更加困難。所以在孩子入睡前,儘量讓孩子感覺到溫暖的愛,而不是憤怒的威脅。

在吃完晚飯之後,先進行洗漱,然後優先安排需要用電子設備來完成的學習任務,再進行其他任務如家庭作業、親子閱讀等,讓孩子總能在固定的時間上床。可以用列清單的方式讓孩子了解進程,形成心裡預期。在床上和孩子擁抱一會兒,講個故事或者玩一些類似再見遊戲或者假裝變成石頭的遊戲等來幫助孩子入睡。無論孩子是否能夠快速入睡,都要關燈並保持安靜,營造適合睡眠的環境。4. 出門訓練

在早上起床的時候用關愛代替吼叫,不僅會讓孩子更願意配合,還能讓孩子保持愉快積極情緒來面對白天可能遇到的挑戰。當你和孩子養成了在愉快的氣氛中做好出門的準備的習慣之後,你以後的工作就會變得越來越輕鬆。

自己和孩子都要在晚上早點上床睡覺,保證早上能儘早起床。孩子每少睡一個小時,大腦功能就會降低一歲。我們自己缺少睡眠也會缺少耐心。我們要比孩子早點起床,做好準備,留出足夠的時間叫他們起床,或者晚上提前準備好孩子的書包和自己的包包,用廚具的預約功能做好早餐等。叫孩子起床時和孩子擁抱5分鐘,牽著孩子一起去洗手間洗刷,或者撓孩子痒痒讓他在歡樂中動起來,不要把時間浪費在催促上。讓孩子自己挑選喜歡的衣服,拿著衣服到廚房,在你準備早餐時把衣服穿好,不要幹涉孩子該選擇什麼衣服或者是該先穿上衣還是褲子,儘量讓孩子自己決定,沒有人喜歡被強迫。5. 做一個優秀的傾聽者

專心傾聽。不要看手機或者做別的事情,或者讓孩子等你完成手頭的事情。讓孩子感受到你的重視,保護孩子傾訴的欲望。只聽不評價。聽孩子說話時,認真理解孩子的意思,仔細感受孩子的情緒。說出認同孩子情緒的話,比如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打碎了杯子你也害怕受到懲罰。僅僅只是認同孩子的感受就能讓孩子的情緒恢復正常水平了。在孩子平靜之後,用提問而非命令的方式引導孩子自己思考解決辦法。比如,那你有什麼辦法能避免這種情況再次發生嗎?而不是直接命令孩子下次不要把球亂扔了,讓孩子自己想出這個辦法。6. 如何讓孩子聽你說話

第一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孩子經常都沉浸在他自己的世界裡,有他自己關心的事情要做。我們要先和孩子有肢體或者眼神的接觸,來讓孩子注意到你,或者問孩子是否可以跟他說點事情。第二步,不要重複講過的話。如果孩子沒有回答你的提問,那說明你沒有吸引孩子的注意力,那就不要再重複剛才的問題,而要重新返回第一步,再次吸引孩子的注意。第三步,說話言簡意賅。當父母說話太多,就會弱化要傳遞的信息,失去孩子的注意力。所以當我們對孩子提供指導的時候,要儘量簡單清晰。第四步,理解孩子的感受。當我們需要孩子停下手頭的事情,做我們希望他們去做的事情時,要理解孩子並不情願的心情。這時我們可以這樣開頭:「我知道,你現在很難停下來,但是,親愛的,我需要你......」第五步,語氣溫和,給出選擇。所有人都討厭被命令,孩子也是。「現在該關電視去洗澡了,你是想現在去,還是看完這一集再去。說好了,看完這一集就去,好嗎?我們拉鉤。」切忌責備,當我們責備時,孩子會關注我們的情緒而忽略我們的要求。7. 耐心對待沉默或憤怒的孩子

當孩子對我們的靠近表現出敵意,並且不願意溝通時。可能的原因有三點:一、他對發生的事情感到尷尬,覺得丟人,所以不願意說出來。比如被欺負了。二、他對我們的反應感到擔心。我們是否會斥責他,是否會給欺負他的孩子的媽媽打電話讓他難堪。三、他經歷的感受太強烈了,所以他不想提起,再經歷一次那種感受,只想儘快忘記。有時孩子甚至會以攻擊弟弟妹妹的方式來發洩憤怒。

先要求他停止用不恰當的方式向別人表達憤怒。然後留在他身邊,適當表達你的關懷。用遊戲來轉移他的注意力,比如一場枕頭大戰弄得你們最後都哈哈大笑可以幫助他釋放情緒。他們可能不想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只想通過歡笑、哭泣或玩耍來釋放壓力。當孩子願意跟我們講述他的感受時,我們要調整好自己,帶著理解和同情傾聽孩子,感受孩子內心的痛苦,而不要急於糾正或者斥責孩子的想法,以免他們以後永遠對你閉上嘴巴。8. 原諒都處於負面狀態的自己和孩子

如果我們和孩子都度過了難熬的一天,我們要牢記,我們和孩子關係是最重要的。無論孩子的表現多麼惡劣,無論我們自己多麼失控,我們都需要牢記愛。當我們時刻牢記愛自己和孩子,我們總有辦法恢復平靜,恢復和孩子的溝通。不要責備自己和孩子,要接納自己和孩子的不完美。

80%的育兒工作是培養感情,只有20%的育兒工作是提供指導

相關焦點

  • 《父母平和孩子快樂》:怎麼改善親子關係,為孩子打下幸福基礎?
    ——蘿拉•馬卡姆博士《父母平和孩子快樂》父母平和孩子快樂上一篇文章跟大家分享了這是《父母平和孩子快樂》三個育兒理念中的第一個。今天要給大家分享的是這三個理念中的第二個:和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讓孩子獲得愛的能力,為孩子打下一生幸福的基礎。
  • 《父母平和孩子快樂》:如何培養自主能力,助孩子通往終極幸福?
    ——(美)雷蒙·克羅克一個人是否幸福取決於兩個因素,第一個是良好的人際關係,而良好的人際關係模型來源於和父母良好的親子關係,前面介紹《父母平和孩子快樂》的第二篇文章詳細講述了父母該怎麼和孩子建立理想親子關係,打下幸福基礎,這裡就不再贅述了。《父母平和孩子快樂》:怎麼改善親子關係,為孩子打下幸福基礎?
  • 《父母平和孩子快樂》:如何培養自主能力,助孩子通往終極幸福?
    ——(美)雷蒙·克羅克一個人是否幸福取決於兩個因素,第一個是良好的人際關係,而良好的人際關係模型來源於和父母良好的親子關係,前面介紹《父母平和孩子快樂》的第二篇文章詳細講述了父母該怎麼和孩子建立理想親子關係,打下幸福基礎,這裡就不再贅述了。
  • 《父母平和孩子快樂》:和孩子溝通前,父母該怎么正確管理情緒?
    但總還是有少數父母,能夠用平和的方式讓孩子和他們達成共識,參考他們的建議順利成長。蘿拉•馬卡姆博士在她的《父母平和孩子快樂》一書中分析了父母的情緒來源,並提供了正確控制情緒的方法。這就是本文想跟大家分享的內容。
  • 父母做好這三點,有助於改善親子關係,幫助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很多父母比較苦惱,當孩子越長大,親子關係卻越疏遠了,這很大原因是過往的相處當中家長從不去理解和體諒孩子,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對待孩子,這會對親子關係造成很大的傷害,沒有好的親子關係,再好的教育方式也無法發揮作用,父母做好這3點有助於改善親子關係,幫助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
  • 《父母平和孩子快樂》:培養孩子自律,為什麼該用引導而非懲罰?
    ——松下幸之助《父母平和孩子快樂》一書中提出了三大育兒理念,分別是父母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和孩子建立親密的關係,用引導而非懲罰的方法培養孩子的三大能力:情商、自律、自主。我們一共會用五篇文章來分別講述。父母平和孩子快樂前面用三篇文章講了父母控制情緒,培養親子關係,提高孩子情商的方法
  • 《父母平和孩子快樂》:怎麼引導孩子管理情緒,從小收穫高情商?
    ——丹尼爾·戈爾曼《情商》前面我們用兩篇文章介紹了《父母平和孩子快樂》一書三個育兒理念中的前兩個,分別是父母怎麼管理自己的情緒和父母怎麼跟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接下來我們將用三篇文章為大家講解書中的第三個理論:用引導而非控制的方法幫助孩子培養情商、自律精神和自主能力。每篇文章解鎖一個能力,所以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就是怎麼幫助孩子培養情商。
  • 如何改善家庭中不健康的親子關係
    我們要做的是確保這樣的悲劇不發生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每一位父母,不妨問一下自己孩子的內心,他們的內心健康嗎,快樂嗎?大人不以為意的一次誤會、可能對於孩子來說,是一輩子的事,家長要和孩子一起成長,經營好親子關係。本篇為大家介紹一下薩提亞模式的親子關係,藉助薩提亞模式中的家庭雕塑、冰山模型等方式改善不健康親子關係。1. 什麼是親子關係?
  • 《父母平和孩子快樂》:培養孩子自律,為什麼該用引導而非懲罰?
    ——松下幸之助《父母平和孩子快樂》一書中提出了三大育兒理念,分別是父母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和孩子建立親密的關係,用引導而非懲罰的方法培養孩子的三大能力:情商、自律、自主。我們一共會用五篇文章來分別講述。前面用三篇文章講了父母控制情緒,培養親子關係,提高孩子情商的方法。
  • 我們養育的是孩子,不是鮮花-《父母平和孩子快樂》書評
    一位爸爸在教孩子怎麼使用割草機,可是孩子一不小心,把爸爸精心培育的花朵給夷平了,爸爸非常憤怒,他的妻子拍了拍他的肩膀說,我們養育的是孩子,不是鮮花。有人說教師不好當,因為做的是育人的事業;有人說醫生不好當,因為你要與死神搶人,其實最難當的應該是父母,因為沒有一本教科書會告訴你,你的孩子是什麼版本,你要怎麼養育他。
  • 想讓孩子省心懂事,良好親子關係是基礎,簡單3招改善親子關係
    如果你正遭遇這些,請重視與改善你們的親子關係!親子關係,對於家長而言也十分重要,因為良好的親子關係是家庭教育的基礎,只有建立了良好的親子關係良好的親子關係是「1」,其他都是後面的「0」。沒有良好的親子關係,就甭提家庭教育了。所以如果想讓孩子省心、懂事,作為父母先和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吧! 目前獨生子女居多,對於孩子的管教也成為了父母最頭疼的問題。在建立親子關係的時候,總是存在著顧慮,擔心關係太親密了,恐怕產生溺愛;關係疏遠了,又恐孩子抱怨。很多父母覺得難以平衡,感到焦慮。
  • 《父母平和,孩子快樂》:有效育兒,是以愛為前提的聯結與引導
    這時孩子乖乖地閉上了嘴巴,點點頭表示自己知道錯了。這就是不同的育兒方式帶來的不同效果。很明顯,吼叫式教育並不能帶來理想的成果。那麼,真正的有效育兒應該是什麼樣子的呢?作者蘿拉 · 馬卡姆博士在這本《父母平和,孩子快樂》中給出了詳盡答案。書中詳細講述了有效育兒的三個步驟,每個步驟裡都包含了可行性極高的行動指南,堪稱「革命性的育兒指南」。
  • 媽媽的快樂平和是家庭的幸福
    同樣,在孩子成長期間,媽媽的情緒也起到了很關鍵的影響和作用。不誇張地說,媽媽情緒決定孩子未來是否幸福。那到底媽媽不快樂不平和會對孩子帶來什麼影響呢?媽媽的情緒影響孩子的世界一個快樂的媽媽和一個冷漠的媽媽會給孩子帶來完全不同的影響:媽媽是快樂的,孩子的世界就充滿陽光;媽媽是冷漠的,孩子的世界就會充滿冰霜。
  • 《父母平和,孩子快樂》:三步教你如何陪伴孩子一起成長
    我們什麼時候也變得讓人面目可憎,對自家孩子這麼不滿意呢?我們都知道,父母的情緒直接影響孩子的情緒,不快樂的父母,養不出快樂的孩子。今天要介紹的這本書《父母平和,孩子快樂》作者蘿拉·馬卡姆博士是一位盛行的「父母和孩子並重」理論的主要倡導者。這本書與其他育兒書籍的最大不同在於,作者將矛頭對準父母,只有父母的自我成長,修煉自我,才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 孩子叛逆期是改善親子關係的契機,父母要懂得自我成長
    文/輕雲在孩子教育上,很多父母都是「新手」。即使孩子有幾歲了,父母也不太懂得如何更好的教育孩子,因為他們很少去成長自己。很多人做父母都沒有學習過太多育兒知識,可能都是憑藉著自己的經驗在教育孩子。這些經驗可能不足以讓父母教育出一個很好的孩子。
  • 當父母與孩子共情,才能真正形成良好的親子關係
    她發現,那些被父母稱為「叛逆」的孩子最喜歡說這兩個字。而家長越是把孩子理解為「叛逆」,父母和孩子未來溝通越會很難進行下去。現實生活中,我們發現,大多數父母只關注孩子對事情做出的反應,卻沒有真正理解孩子行為背後隱藏的真實需求,因而往往做出不恰當的回應,而這樣的回應常常會造成親子隔閡,還可能傷害到孩子幼小的心靈,這是導致親子問題的一個主要障礙。
  • 孩子總跟父母作對,父母如何巧妙化解,看綜藝換角度改善親子關係
    我們的小天使怎麼就變成氣人的小魔鬼了?孩子為什麼變得愛頂嘴、愛和家長唱反調呢?一、為什麼孩子喜歡和父母頂嘴1、愛頂嘴是孩子長大的一種表現。這聽起來似乎還不錯,孩子長到一定年齡,有了獨立的思維能力,就敢於說"不"了。
  • 教會孩子平和、自信,讓孩子學會幸福,給孩子一顆強大的內心
    當我們的寶寶學會了生存的技能,做人,做事,孩子的人生應該可以走得很穩當,最後我們希望孩子學會幸福。那麼幸福到底是什麼呢?幸福其實只是一種主觀感受,你的幸福,在你自己的手裡和心裡。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他們認定自己有多幸福,就有多幸福。(美國總統 林肯. A.)
  • 親子關係真的會影響孩子一生!改善親子關係,從改變自己開始
    親子關係,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從字面的意思上來說它就是父母和子女之間的關係。親子關係是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的第一份關係,這種關係無論是對於父母還是孩子都是很重要的一種關係。同時,親子關係也有好壞之分。良好的親子關係會讓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而不好的親子關係則很有可能會對雙方都造成傷害。
  • 想要改善親子關係?每天跟孩子說這四句話,孩子就不再跟你對著幹
    導讀:想要改善親子關係?每天跟孩子說這四句話,孩子就不再跟你對著幹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想要改善親子關係?每天跟孩子說這四句話,孩子就不再跟你對著幹!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