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媽媽跟我說:
「一看到孩子犯錯就控制不了自己脾氣,對孩子又打又罵,導致孩子現在見了我都躲著。其實每次對孩子發完脾氣,我也很後悔,可就是控制不了。有時跟老公吵架一時怒氣無法完全消散,就很容易把孩子當成垃圾桶,導致孩子很怕我。我做事比較追求完美,一旦孩子沒做好,我就很容易發脾氣。事後冷靜下來又覺得特別內疚和自責,提醒自己下次一定不要吼叫,一定要溫柔耐心,但是總是做不到。」
大概有很多媽媽是這樣的吧?媽媽的情緒就是家裡的晴雨表,家庭氛圍是否和諧取決於媽媽情緒是否平和。同樣,在孩子成長期間,媽媽的情緒也起到了很關鍵的影響和作用。不誇張地說,媽媽情緒決定孩子未來是否幸福。那到底媽媽不快樂不平和會對孩子帶來什麼影響呢?
媽媽的情緒影響孩子的世界
一個快樂的媽媽和一個冷漠的媽媽會給孩子帶來完全不同的影響:媽媽是快樂的,孩子的世界就充滿陽光;媽媽是冷漠的,孩子的世界就會充滿冰霜。
研究報告顯示:
一位憤怒的媽媽會讓孩子恐懼,孩子長大沒有安全感;
一位強勢的媽媽會讓孩子沒有主見和自信;
一位愛嘮叨的媽媽讓孩子心裡有負擔;
她們事事包攬,剝奪孩子親自體驗的機會,也就搶走了孩子成長的樂趣。
一個情緒不穩定的媽媽是家裡的黑洞,吞噬孩子的生命力。比如孩子智力發展緩慢,具有攻擊性行為,容易與人吵起來,打起來,不懂得感恩,沒有有愛心,甚至自卑懦弱撒謊,還很有可能影響孩子將來選擇伴侶。
情緒不穩定的媽媽,需要自我成長,學會轉化負面情緒,做情緒的主人。只有自己內心平靜,不急不躁,這樣對孩子的教育才會有效。
有個學員對我說,自己不知道為什麼總是脾氣暴躁,忍不住對女兒發火。我引導她回憶小時候生活中一些印象深刻的場景,原來在她童年時,她的媽媽經常會和爸爸吵架。有一次吵得特別兇,爸爸摔門而去,媽媽就把所有的火發到了當時還在上小學的她身上,不斷的罵她是個拖油瓶,都是因為她才不能離婚,最後直接就一巴掌接著一巴掌甩到她的身上。
到這裡可以看到,這是一個被原生家庭深深傷害了的媽媽,這種傷害烙印在她的潛意識裡。所以當她和自己的女兒相處時,她曾發誓不要像她的媽媽那樣,粗暴嚴厲的對待自己的女兒,但是,當孩子讓自己煩躁,著急時,她卻和媽媽一樣,大吼大叫,甚至打孩子。她的媽媽這樣粗暴的對待她,她也同樣用粗暴的方式對待自己的女兒。
父母如何對待孩子,孩子就會無意識的以父母對待他的方式來對待他的孩子。於是,這種糟糕的關係循環,會一代又一代的傳下去。
媽媽是家庭的靈魂
媽媽快樂,全家快樂,媽媽不快樂,全家遭殃。
可見媽媽是一個家庭多麼重要的存在。這麼說可能會讓很多媽媽產生很大的壓力,但這不是在給媽媽施加壓力,而是提醒媽媽們,與家務完美,自己完美,小孩完美相比,自己的心情愉快才是最需要放在第一位考慮的。
媽媽快樂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媽媽心情愉快就是對家庭最大的貢獻。我們可能在原生家庭裡遭受了很多傷害,心裡積壓了很多痛苦和憤怒,這讓我們的情緒很難快樂起來,平和起來。但是,作為成年人,我們已經有足夠的力量,來改變原生家庭對我們造成的影響。
雖然你的父母對你來說,並不是那麼的理想,那現在的你已經長大了,愛自己,主動去改變和改善現在和將來的生活。
從現在開始你可以無條件的接納自己,不管自己做得好還是不好。從現在開始,你可以多多肯定自己、欣賞自己、讚美自己。
從現在開始,你可以不斷的去覺察,去學習,去提升自己。當我們有意識的覺察的時候,那個小時候的經歷就可以被看到,那個被看到本身就是開始轉變的起點。
當我們學會愛自己的時候,我們內在的小孩就會成長,我們內在的愛就會充盈,愛滿自溢,自然而然我們就會把更多的愛流淌給孩子,對孩子又溫柔又平和。
媽媽是家庭的靈魂,媽媽快樂,全家快樂,全家焦慮,每個25歲以上的人都可以做自己的理想父母,愛好自己主動去改變和改善自己現在和將來的生活。
情緒的來源是人的信念系統
可能你會說,我也知道我的情緒會影響孩子,可是我不會管理我的情緒,也不知道怎麼做。通常,我們會覺得情緒是外在的世界帶給我們的,發生了哪樣事情,別人對我們說了什麼,做了些什麼事兒,也就是外部的一切刺激,導致我產生了情緒。尤其是被親近的人,說了幾句,或者給了一些臉色看這些事兒,我們的情緒就馬上爆發出來。所以我們通常以為是外在世界,影響了我們的情緒,可是真的是這樣嗎?
假如有一天,你穿了一雙新鞋,在公交車上被人踩了一腳,這人非但沒道歉,還佔了你的座位,這時候,你會有什麼樣的情緒反應呢?你可能會感覺很憤怒,會要求這個人站起來把座位還給你,因為你可能在想,這人怎麼這麼沒禮貌,沒公德心,真讓人討厭,我自己做的好好的,憑什麼要把座位讓給他?可當你準備跟他理論時,仔細一看,發現那人是個盲人,這時候,又會有什麼樣的情緒反應呢?你可能會同情他,盲人出門不容易,而且還會想要幫助他,把座位讓給他也可以。
這個故事裡,你因為新鞋被踩,座位被搶,先是產生了憤怒的情緒,後來又產生了同情他人的情緒,同樣一件事情,為什麼先後產生兩種如此不一樣的情緒呢?
是誰在控制了我們的情緒開關?
西方著名心理學家埃利斯,他提出了著名的ABC理論,他認為讓人們產生情緒的,並非是事件本身,而是我們對這件事情的看法、信念。
就如上面提到的事例,讓你產生憤怒情緒的,不是新鞋被踩、座位被佔,因為同樣的新鞋被踩、座位被佔事件,當你發現對方是盲人後,你非但不生氣,而且還同情他,甚至願意幫助他。
可見,不是事件本身讓你產生了情緒,而是事情發生後,你內心的想法打開了你的情緒開關。
原來情緒的來源是人的信念系統,所謂信念系統,也就是我們在過去人生經歷中看見的、聽見的基礎上總結出來的經驗,也就是一般我們口頭上經常會說的「我覺得」。
埃利斯的ABC理論其實就是三個英文單詞的首個字母結合來的。
例如:
新鞋被踩、座位被佔,這是A---激發事件;
你這人怎麼這麼沒禮貌,沒公德心,真讓人討厭,我憑什麼還要把座位讓給他?這是B---信念想法;
這個時候,你對事件產生了情緒,於是你很憤怒。這是C---情緒反應;
要求他道歉,把座位還給你。這是C---行為結果。
很多情況下,我們經常誤以為,是事件A直接導致了情緒。於是我們總把事件的責任全部歸於外在,例如:老闆不好,工作環境不良,伴侶不忠,孩子太頑皮等。實際上我們對事件的信念和想法B才是關鍵。這種想法可能理性,也可能不理性,而對於經常出現嚴重情緒問題。
總覺得不快樂的人來說,他的信念和想法通常都是不理性的。例如,老公說一句話,讓你不舒服,就認為是老公在挑自己毛病,這就是典型的不理性想法。真正理性的想法是,結合實際情況,分析老公說這句話的原因。
所以我們要經常去覺察我們情緒背後的信念是什麼,而這個信念是如何影響我們情緒的。當你對自己的信念了解越多,做了越多的調整之後,你就不再是一個行走的情緒炸彈。
媽媽的快樂平和是一個家庭的幸福來源,媽媽的情緒不僅僅是對孩子的成長有很大影響,而且還對一個家庭的未來和家庭文化的傳承有很大作用。關注媽媽的情緒,關注孩子的成長,關注家庭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