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小學生運動會上喊出「我愛學習,學習使我媽快樂;我媽快樂,全家快樂」口號的短視頻在網上熱傳。
據悉,這群學生來自深圳市南山區第二外國語學校(集團)海德學校初二年級四班,當天是學校運動會開幕式。
很多網友表示說的很對、很真實、很有道理。
的確,媽媽的情緒,直接影響著孩子的性格,也決定了一個家庭的氣氛。有一個情緒平和的媽媽,家庭也會變得舒適、溫暖。
1957年8月的某一天,英國倫敦,黃逸梵託人給遠在中國的女兒張愛玲帶話,說臨終前的自己很想看看她。張愛玲沒有去,只寄回了一張鈔票。
許多年後的美國,張愛玲常常面壁喃喃自語,外人不解,問她在幹什麼,她答道:「我在和我的母親說話」。
張愛玲的一生過得很驚豔,但驚豔的底色卻是灰色的。你總能從她的故事或者書裡讀到一點冷峻。有人說,那是她的爸爸帶給她的,也有人說,那是她的愛情帶給她的。
但是,張愛玲卻在自傳體小說《易經》中以女主角琵琶的口吻說道:「爸爸從來沒有傷過我的心,因為我從來沒有愛過他。可你(她的母親)不一樣。你比他還過分」。
張愛玲人生裡的灰色格調,是她的母親帶來的。
一個常常感到快樂的媽媽,才是孩子成長中最珍貴的禮物。只有媽媽自身是溫暖向上的,才能用愛點燃孩子的正能量,引領他的人生走向輝煌。
熱播劇《小歡喜》中,有個非常受歡迎的角色,那就是溫文爾雅的楊楊媽媽——劉靜。
她的鏡頭不多,但每次出現都給人一種很舒服的感覺,就像相識已久的老朋友。英子喜歡跟她做朋友,跟她在一起沒有壓力。
在所有人為孩子高考絞盡腦汁,急的焦頭爛額的時候。她有理有據的給楊楊分析,尊重孩子自己的意願。
平時忙於事業很少陪伴孩子,在孩子高三這個關鍵時間,想儘量多給他些彌補。但是劉靜選擇的補償方式不是給錢,而是儘可能地陪伴和溝通、交流,讓父母和孩子間慢慢地打開心扉。
劇中楊楊的成績雖不算拔尖,但有這對穩重的父母,尤其是母親的影響,他在幾個孩子中,顯得更為穩重、暖心。
母親的好情緒,是決定孩子良好性格的最重要因素。很多時候,對媽媽來說,情緒發洩出來了,過會就好了。但是在孩子心裡,情緒不穩定的母親令人不由自主地害怕。
母親的情緒決定著一個家的溫度,也在潛移默化中決定著一個孩子的性格走向。
陳小春和應採兒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明星。陳小春曾在電視節目中坦言,自己會和應採兒結婚,最重要的原因,是她來自一個非常有愛的家庭,非常開朗、快樂,這彌補了自己由於原生家庭而導致的抑鬱氣質。
應採兒的快樂不僅影響了陳小春,更影響了自己的兒子Jasper。第五季《爸爸去哪兒》中,陳小春因為Jasper拿著大喇叭嬉笑大喊,格外生氣,那氣場之大,讓大人看了都想退避三分。
可Jasper不僅沒被嚇哭,反而拿起揚聲器:「Can you stop angry now?(你現在能不生氣嗎?)」然後自動關閉了揚聲器。
小小年紀的Jasper面對外界的怒火,並沒有恐懼,反而要求平等對話、溫柔有力地表達自己,無疑展現了一個孩子的勇氣和自信。
一個快樂的媽媽,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是被接納的、是有支持的、可愛的、勇敢的、自信的。
所有人都在說媽媽的情緒,決定孩子的未來,但生活有壓力和煩惱,難免會不開心、不順心、尤其在孩子不聽話的時候,很可能會情緒失控。
在這種情況下的媽媽們,怎麼給自己減壓呢?怎麼管理自己的情緒呢?小博有這幾個小方法,媽媽們不妨嘗試一下。
很多時候,我們都把自己陷入了特定環境中,然後發洩自己的負面情緒。如果我們待在原地不動,就會繼續生氣,甚至越想越氣,持續憤怒,而這種行為被稱作「思想反芻」,所以,我們要離開那個環境,大聲地對自己喊「暫停」。冷靜下來,再尋求解決辦法,是最妥當的。
突然的情緒失控,不僅於事無補,更讓媽媽和孩子都不快樂。很多時候,需要多給孩子一些自由,允許他慢慢來、允許他犯一些小錯誤,快樂似乎就容易得多。急於要孩子有成績,總會很焦慮。
很多媽媽覺得孩子離了自己肯定不行的。你要相信他可以,很多時候很多事情讓他自己來。這畢竟是他自己的人生。
每天給自己留一個小時,放空一下。每個星期給自己放一天假,哪怕只是短暫的離開了一成不變的繁雜,也是輕鬆的。調整好自己再出發。
臺灣心理學博士洪蘭女士曾說:「從人類演化角度,母親是家庭的靈魂,母親快樂全家快樂,母親焦慮全家焦慮。」可見媽媽的情緒在家庭裡是還能重要的。
一個情緒穩定溫和、臉上常掛笑容的母親,也會培養出同樣情緒穩定,待人溫和的孩子。
養育孩子是一場修行,情緒穩定是媽媽們能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和愛。所以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自己就要先以身作則。當然,這句話也適用爸爸們。畢竟養育孩子,不是媽媽一個人的責任。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涉及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