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構建內在動機?

2021-03-01 學習與踐行

我們如何才能做到帶著樂趣、好奇,快樂地學習和工作呢?這是個非常有價值的問題。

古往今來,特別厲害的人物往往有個共通之處,就是他們自己並不覺得自己很「自律」、「嚴格」,但他們的生活確實常人很難做到。

比如施一公院士,每天的作息時間大致如此:早上6點半起床,和夫人一起準備早餐,送孩子上學,8點前到辦公室開始工作,晚上一般11點回到家,繼續寫文章、處理未完成的事情或者打國際長途電話,同美國的朋友討論學術問題。後半夜1點前睡覺;

康德,每天下午3點半,工作了一天的康德先生便會踱出家門,開始他那著名的散步,鄰居們紛紛以此來校對時間,而教堂的鐘聲也同時響起;

傅高義教授九十高齡,依然處在每天不斷學習、思考的緊繃狀態……

並沒有什麼人去逼迫他們這麼做,是他們自己願意度過這樣的一生。如果說他們的成就是果,那他們自己選擇的生活方式,無疑就是因了。但是深究下去,我們得思考思考他們究竟為什麼主動選擇那種在旁人看來並不輕鬆的生活方式,而他們自己卻樂在其中,並且還為社會做出了那麼多的貢獻呢?

自我決定論創始人、著名心理學家愛德華·L.德西基於40餘年的科學研究,一步步闡明了人類動機這一深刻而本質的問題,告訴我們,相對於追求外在的金錢、名聲和社會強加的評價標準,只有滿足內心對自主、勝任和聯結的基本心理需要,人們才能產生內在動機,保持對學習和工作的興趣,過上真正自主和幸福的生活。我們就來研究研究他的研究成果。

《內在動機》,[美]愛德華·L. 德西,理察·弗拉斯特,機械工業出版社,2020年8月出版。

這本書的整體脈絡是:人內心中有三種基本的心理需要,包括自主、勝任、聯結。只有滿足這些需要,人們才能產生內在動機。詳細闡釋了自主、勝任、聯結的意義與作用,傳授幫助人們學會促進他人和自己構建內在動機的方法。

先介紹一下自主、勝任、聯結這三個概念:

自主:人們根據自己的意願行事,並感到自由。

勝任:人們感覺自己能夠勝任某種工作,是人們獲得內在滿足感的重要方面。

聯結:即愛與被愛的需要,關心與被關心的需要。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打過投訴電話、客服電話。如果有,你會明顯地體會到不同的接線員的態度有所差異。有些接線員十分熱情,解決問題效率高,而有些則不然,會讓你感覺到他/她冷若冰霜,像是機器一樣在應付。那種冷若冰霜的工作態度,其實就是沒有沉浸到工作本身中去,這種狀態被稱作疏離

怎麼說呢?就像人在曹營心在漢的感覺。雖然也在做事,但是心不在焉。

本書的第一個洞見就是,過去我們常問「我們要如何激勵別人」?這個問題本身是有問題的。因為一談到激勵,無非就是胡蘿蔔加大棒,用外在的動機去驅動人,那就成為外部控制

外部控制是有風險的:

一旦我們使用獎賞控制別人,就很難回頭。比如小時候給孩子定要求,如果期末考試一百分,給你買個xx,到了大學,可能得給他買跑車才能讓他完成正常人本該完成的任務。

人們一旦想著獲得獎賞,就會本能地走捷徑。比如近期被大力宣揚的「破四唯」,就是因為以前,人們用論文、職稱、學歷、獎項這四件事衡量一個人的能力水平,造成很多人就在這四件事上努力,不管自己的努力是否有價值,反正先發足夠多的sci,再拿足夠多的獎項、足夠高的職稱,然後再申請各類經費、做項目賺錢。最終,我們精緻的利己主義者過多,真正有所建樹、有實際貢獻的學者少了。

帶來公平性問題。當我們使用過多的外部控制標準來「激勵」人時,人們會對自己的付出產生懷疑。比如,A員工按照KPI的指示獲得了很多獎金,B員工按照自己的方式為公司做了貢獻,雖然KPI完成得一般,但是他的存在為公司提供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在他的幫助下,公司凝聚力強、戰鬥力高。年終時,B員工不可避免地懷疑獎勵制度,人們為了制定更有效的績效評價,又開始爭論,或許外部激勵本身就是有問題的。

那怎麼辦呢?得構建內在動機。

要把「如何激勵他人」這個問題改為「應該怎樣創造條件讓他人自我激勵」

進而,我們研究的核心在今天變成了如何使人們從疏離的狀態中走出來,變成沉浸的狀態。

當你沉浸、自主時,就能獲得心流體驗、更好地學習工作、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就像那些著名人物一樣,不再為了某種外在指標而努力,而是為了心中的信念、責任、熱愛等在努力。比如同樣是官員,有的人只是為了當上處長而努力,有的人則是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你說哪個人更容易做到親民、愛民?

最後我們再說怎麼做到構建內在動機。

這是激發我們內在動機的第二個基本心理需求。它能夠幫助我們明確行為與期望之間的關係。如果你在生活當中想要感受到幸福,你必須得感受到,你所追求的和你正在做的是相適應的,你所做的工作是你能夠勝任的工作。

勝任感與自主相結合,將會激發人的活力,提升幸福感。

這是激發人內在動機的第三個心理需要。

人是社會動物,有聯結的需要。比如很多人會講「我害怕孤單」、「我需要傾訴」、「我需要懂我的人」等等,都是對聯結的渴望。

但是,我們遇到的問題是,大量的聯結帶來的後果是不好的。以接線員為例,很多人在自己的崗位上都感到不滿,總覺得自己「屈才了」。他們非常痛苦,想來想去總結出來一句話:「人都是被逼的,我只能這麼做」。最終,總處於疏離的狀態下。

為什麼呢?

這是我們在聯結的過程中,陷入了不自主的、未經審視的價值觀內化中(書中以「內攝」來定義這一情況:沒有消化地吞下一條規則)。

比如,你爸告訴你,做人要靠譜、要誠實。當你不加思考地吞下這一價值觀時:

你會逐漸形成一個虛假的自我。當你遇到重大抉擇時,你會告訴自己「我爸說做人要靠譜,要誠實,所以我不得不這麼做」,即便你的內心充滿了矛盾,依然選擇靠譜、誠實,這就導致你的生活不夠靈活、有韌性;

你可能會半信半疑地堅持。比如有時你覺得實在不應該再誠實了,依然想不通。

可能會導致徹底反抗。可能你在很多次與人相處、合作時都選擇了毫無保留地誠實、靠譜,卻遇到了很多次欺騙、傷害,於是選擇放棄這條準則,反而把「不誠實、不靠譜」當做新的信條。

所以,你需要的是整合觀念,而非內攝觀念。

整合,就是多一步消化。比如你拿到觀念、思想的時候,不能直接拿來用,而是要考慮考慮,它的適用情境是什麼。這才能幫助我們建立好的聯結。

本書其實圍繞自己實現自主和幫助他人實現自主都講了很多,但是咱們能把自己先照顧好就很好了,我們就介紹一下作者關於構建自我內在動機的方法。

1.找到特定的支持、促進自身發展。

作者舉了林肯的例子。林肯從小被人打罵、控制,但是林肯長大後成長為積極主動,有所作為的人。為什麼?

可能有三種原因:一是每個人的心理特徵不同,精神世界不同,林肯可能就是天生對環境控制不那麼在乎;二是人在成長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帶來不同影響、深刻影響的人,比如好的老師,或者真愛,都會給人帶來深刻的影響,轉變人的觀念;三是每個人對所處環境的解釋不一樣。比如《風雨哈佛路》裡講述的女孩,她對自身所處的糟糕環境沒有選擇沉淪,而是選擇提升自己,向高處行,最終改變了生活。

所以,永遠有人會在逆境中成功。

進一步,每個人的動機是有差異的,不可一概而論。你得不斷發現自己的動機,並且主動做出些調整。如果你真的願意審視自己的動機,那麼你的人生可能就從這篇文章開始發生巨大的轉變。

書中的一段話送給大家:

環境對我們的影響是無比強大的——周圍的環境,肯定會對我們產生巨大的影響,但是你知道,人卻可以改變這一切。

愛德華·L. 德西,理察·弗拉斯特

所以,與其坐等這個世界發生改變,不如我們更為主動地去為自己做一些事,主動給自己提供動機上的支持、轉變。

2.轉變思維方式。

包括認知情緒、調節情緒、管理行為。

先講一個概念:自我捲入。這是指人把外在指標視作內在價值的誤解。比如你認為財富是很重要的,是衡量你價值的一個指標。自我捲入之後,你把你的自我跟財富融為一體了。你覺得,我能不能夠活得好,就取決於我到底掙多少錢。

首先,情緒力量強。當你沉淪在傷心、痛苦、憤怒的情緒裡時,你的大腦裡情緒部分的能量是相當強勁的,它會主宰你的思緒。比如路怒症發作後,兩輛車都造成了相當大的損害,而當事人下車後打一架,進派出所關一夜後突然開始後悔:「當時讓一步就好了,真沒啥必要」。為什麼會這樣?因為情緒的力量很強勁,它讓你失去理性思考的機會。與此相對,有些人的情緒並不來自於突發事件,而是長期的、自己未清晰認知到的自我捲入。

書中講到:

控制情緒就是一個重新評估的過程。

愛德華·L. 德西,理察·弗拉斯特

什麼叫重新評估?就是你得琢磨琢磨你所秉承的價值觀、信念究竟對不對?

比如有些幹部,為了能升一格,和昔日的同事不惜爭個你死我活,就是他們把「當上更大的官」等同於「人生的意義」了。實際上呢?值得深思啊。

我們大家進入到現代化社會,很少有什麼是你拿到我就永遠得不到的了,就算同事競聘成功了又能怎樣呢?所以,如果我們沒有過度地自我捲入,活著不是為了外在的指標、面子、錢、地位等,那你就不會把身邊發生一些的事情視作是一種侵犯、威脅。你就容易變得很淡定從容。而這種很淡定,就帶來了重新思考情緒的機會,你才能夠掌控好自己的情緒。

3.接納自己。

任何改變的起點都是接納自己。告訴自己,雖然我是一個有缺點的人、是一個犯過錯的人、是一個曾經傷害過別人的人,但是我依然願意接納自己,我可以做得更好。當你接納了自己以後,你才能夠產生自主,才能夠有新的選擇。

本書作者在最後說:

與此同時,人的弱點是顯而易見的,並且能從本質上限制人的自由,存在主義的立場給我們每個人都帶來了重大挑戰。它告訴我們,我們確實要對自己負責,它要求我們接受這一責任,而不是屈服於混亂和控制的力量。

愛德華·L. 德西,理察·弗拉斯特

他能夠理解人們不容易,我們確實有諸多人性的弱點,這些弱點會從根本上限制人的自由。但是,我們還是要堅定地相信,雖然外部世界、自己的腦子裡有很多混亂、控制,我們依然要負起自主選擇的責任,不要屈服,要不斷向自己發起挑戰。

祝你有所收穫。

相關焦點

  • 強化學習如何使用內在動機?
    針對具有學習預測因子(即世界模型)的系統所捕獲的內在動機因素,通過構建自適應的神經網絡模型生成基於預測誤差或預測誤差減少的內在學習信號,從而找到能夠學習到最多知識的環境因素 [7]。RL 算法解決了行為智能體如何在與環境直接交互的同時學習最佳行為策略(通常稱為策略 Policy)的問題。強化學習之父 Barto 在文獻 [2] 中闡述了在 RL 框架中引入內在動機的可能性和重要性。由於環境學習的局限性,RL 存在智能體無法學習可靠策略的問題,通過引入內在動機可以幫助智能體解決環境局限性所帶來的問題:內在動機可使智能體能夠學習有用的環境模型,從而幫助其更有效地學習其最終任務。
  • 激發內在動機,促成深度學習 ——《內在動機》學習筆記整理
    他們認為,為了測試而學習,對學生來說是一種被控制的感覺,而學會如何將知識積極運用起來,則是一種令人興奮的挑戰。學生們學完材料後,通過問卷調查來評估他們的內在動機,結果發現,正如預期的那樣,為了測試而學習的學生,內在動機更弱。然後,又進一步探討了主要問題,即已經發生的實際學習。對兩組學生進行了測試,儘管其中一組並沒有料到他們會參加測試。
  • 內在動機或為成功關鍵
    新研究顯示,外在動機可能難以達成目標。圖片來源:ZUMA PRESS INC./ALAMY 你想減肥?賺更多錢?學習彈鋼琴嗎?美國西點軍校的一項新研究顯示,實現這些目標的機率不僅取決於你的積極性如何,還依賴於積極性的來源。 一般而言,人存在兩類動機,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前者驅使人們為目標本身的益處而達成目標,後者則與目標沒有直接關係。例如,假如你在學習拉小提琴,可能是由對這種樂器的喜愛導致的內在動機,或是父母獎勵等外在動機所驅使。 有觀點認為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均會起作用。
  • 《內在動機》:激發孩子內在動機,使他們主動做枯燥又重要的事情
    即使,孩子在家長的督促下,明白了「應該如何去做」?他們更多的是:在意家長的看法,做著「家長希望他們做的事情」,卻並非「他們自己發自內心的願意去做」。一切,都停留在「外在動機」的層面。那麼,如何才能引導孩子真正發自內心願意主動去做重要的事情?《內在動機》這本書,將會幫助我們解決內心深處的類似疑慮。這本書能夠使我們不斷反思人生,拋棄各種充滿條件的束縛。
  • 《內在動機》:激發孩子內在動機,使他們主動做枯燥又重要的事情
    即使,孩子在家長的督促下,明白了「應該如何去做」?他們更多的是:在意家長的看法,做著「家長希望他們做的事情」,卻並非「他們自己發自內心的願意去做」。一切,都停留在「外在動機」的層面。那麼,如何才能引導孩子真正發自內心願意主動去做重要的事情?《內在動機》這本書,將會幫助我們解決內心深處的類似疑慮。
  • 人類動機的所有重要謎團,如何讓孩子擁有內在驅動力!
    為什麼很難讓孩子擁有內在驅動力呢?最新的科學研究能告訴我們胡蘿蔔加大棒的功效嗎?什麼是心流,我們如何進入它?因此,失去動機是一種可見有形的「價值」,它能真正影響一個人在生活中的成功。掌握和操作相關實驗以促進提高動機和進入心流人類動機的複雜機制而在築心園積極心理學能夠在動機過程中提供突破性的發現,讓我們更好地理解動機的驅動力,以及通過價值激活(自主、能力、關係和意義)從外在到內在動機的逐漸變化過程
  • 《內在動機》:自主掌控人生
    如果你陷入以上狀態,那麼,你很可能是喪失了「內在動機」。這是著名心理學家愛德華·L·德西提出的概念,基於40多年的研究,德西告訴我們:很多人奮鬥的動力,都來自於獎賞或懲罰,但這是有害的。世上只有一種成功,那就是感覺自己在自主掌控人生。如何找到內在動力?
  • 激發一個人內在動機的正確姿勢?
    這位老人通過獎勵的方式,反而減弱了孩子們玩鬧的動機。今天我們講的書《內在動機:自主掌控人生的力量》,將會告訴我們,如何激發一個人的內在動機,掌控自己的人生。作者是愛德華·L.外部獎勵在損害內在動機。作者在書中說:只是追求那些外界強加給他的價值和目標的人是不自由的,因為他喪失了內在動機和真正的自主,也無法獲得持久的幸福。真正的自主意味著人們的行為來自自己的真正選擇,意味著人們在行為中被真正的自我所掌控。
  • 家長需要幫助孩子完成從「外在動機」向「內在動機」的轉換
    從外在動機到內在動機的四個過程孩子需要的動機分為兩種類型:「外在動機」和「內在動機」。 外在動機實際上是通過「外在影響」來激發動力,例如父母和老師的譴責和稱讚,獎賞,獎勵或與同學和兄弟姐妹的競爭。 內在動機來自學習者內部的衝動和欲望,例如好奇心,探索,成就、欲望和渴望。 其中,內在動機對學習很重要。這是因為「從樂趣中學習」的目標(即不斷學習的目標)是「一種內在動力的狀態」。 對於那些內心排斥學習的孩子,就需要家長幫忙了。
  • 激發孩子的「內在動機」尤為重要
    在我跟班主任請教應該如何提高默默的成績的時候,明明的家長安娜湊了過來說,其實孩子的成績你不用太過操心,你越是操心反而會給孩子帶來壓力,他們的成績自然就上不去了,想要提高孩子的成績,最重要的還是要激發他們的內在動機。明明的成績每回都是全班第一名,安娜在明明的成績上是放一百個心的,被她這麼一說我猶如醍醐灌頂一般。
  • 讀書筆記 |《內在動機》:擁有自主的力量
    這本書是上世紀90年代出版的,其中關於獎勵的惡果裡面「外部動機會侵蝕內部動機」的證據主要來自上世紀70年代德西和瑞恩提出的一個理論叫做自我決定理論。今天我要說的這本《內在動機》就是在說這個理論。作者Edward L.
  • 心理學:正確激活孩子的內在動機,實現孩子的自主學習
    這是一個關於「內在動機」的廣為人知的小故事。在這個故事中,孩子們最開始玩耍是出於內在動機,所以他們玩的很純粹,也很開心,但是後來他們的內在動機受到了外在獎勵的汙染和幹擾,最終的結果是他們喪失了玩耍的初心,放棄了玩耍。
  • 心理學:正確激活孩子的內在動機,實現孩子的自主學習
    這是一個關於「內在動機」的廣為人知的小故事。在這個故事中,孩子們最開始玩耍是出於內在動機,所以他們玩的很純粹,也很開心,但是後來他們的內在動機受到了外在獎勵的汙染和幹擾,最終的結果是他們喪失了玩耍的初心,放棄了玩耍。 其實生活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在我的評論區和後臺私信中,焦慮孩子學習問題的家長佔比最多。
  • 如何激活自己的內在學習動機?
    我們每個人都有學習(求知)的欲望和本能,只是很多時候這個「想學」的動機被一些因素給關閉了,我們要做的就是激活或者啟動這個內在動機。下面是6個切實可行的方法、策略。1、訓練時間管理的能力我們先給自己(或孩子)準備一個喜歡的計時器。
  • 重要的是引導孩子的「內在動機」
    ,如果家長的安娜來說,其實孩子的成績是那麼擔心你太,你越擔心,反而給孩子壓力,他們的成績自然上不去,提高孩子的成績,最重要的是他們的動機刺激明明的成績每次都是全班第一,明明的成績讓擁有百人之心的安娜醍醐灌頂那麼什麼是「內在動機」呢?
  • 美國心理學會二十條之9:內在動機當然是最愛,關鍵是外在如何促內在
    內在動機意味著既有能力也有自主(如,「我可以自己做」)。具有內在動機的學生幹事情,是因為他們覺得事情本身有趣。換句話說,參與是幹事情自身的獎勵,而與表揚,成績或其他外部因素等有形獎勵的關係不大。    相反,具有外在動機的學生將學習任務作為達到目的的手段,如獲得好成績,獲得父母的讚揚,或避免受到懲罰。
  • 教練、心理諮詢與內在動機
    說到區別的話,我倒更傾向於認為是案主求助動機的差異這個過程中,如果教練過分熱心,無形中就把本應該由案主本人承擔的責任攬了過來,即使短期內由於外在的壓力「屈服」了,但長期來看,由於教練沒有激發起案主強烈的意願和內在動機,改變也往往是不能持續的。 教練的空間感背後,其實是有心理學的理論基礎的。
  • 內在動機學習筆記:你需要獎勵和懲罰麼?
    最近在學《內在動機》「只是追求那些外界強加給他的價值和目標的人是不自由的,因為他喪失了內在動機和真正的自主,也無法獲得真正持久的幸福。」還有開始思考學的知識信息,我有點討厭和其他人學一樣的課本~③開始意識到我們在學校教育這條「生產線」上,最終成品出來即帶著學校和專業的標籤④開始陷入抑鬱…因為自己的無知和少知,導致思考不出有效解決方法,於是繼續「被生產」,那時的內在動機
  • 找到你的內在動機,你才會願意持續行動
    動機是驅使我們做事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動機要分為兩種主要類型,即內在動機(也稱為內部動機)和外在動機(外部動機)。 內在動機的本質是,當你做某件事時,由於它能夠給予我們內部心理的滿足,或有趣或愉悅,而不依賴別人給予的獎勵或認可。
  • 66「積極意義」動機|內在動機就是決定你外在生命呈現的DNA
    昨天提過,人如果能夠找到自己終其一生想要去奮鬥的目標,就如手裡握緊了一根線,面對生命中各種如珍珠般的機會時,也不會迷茫,會清晰地知道,我們應該如何去選擇珍珠,並把它們串成自己獨一無二的人生項鍊!這條項鍊之所以是獨一無二的,是因為每個人做事的動機和你們追尋的人生意義不完全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