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如何才能做到帶著樂趣、好奇,快樂地學習和工作呢?這是個非常有價值的問題。
古往今來,特別厲害的人物往往有個共通之處,就是他們自己並不覺得自己很「自律」、「嚴格」,但他們的生活確實常人很難做到。
比如施一公院士,每天的作息時間大致如此:早上6點半起床,和夫人一起準備早餐,送孩子上學,8點前到辦公室開始工作,晚上一般11點回到家,繼續寫文章、處理未完成的事情或者打國際長途電話,同美國的朋友討論學術問題。後半夜1點前睡覺;
康德,每天下午3點半,工作了一天的康德先生便會踱出家門,開始他那著名的散步,鄰居們紛紛以此來校對時間,而教堂的鐘聲也同時響起;
傅高義教授九十高齡,依然處在每天不斷學習、思考的緊繃狀態……
並沒有什麼人去逼迫他們這麼做,是他們自己願意度過這樣的一生。如果說他們的成就是果,那他們自己選擇的生活方式,無疑就是因了。但是深究下去,我們得思考思考他們究竟為什麼主動選擇那種在旁人看來並不輕鬆的生活方式,而他們自己卻樂在其中,並且還為社會做出了那麼多的貢獻呢?
自我決定論創始人、著名心理學家愛德華·L.德西基於40餘年的科學研究,一步步闡明了人類動機這一深刻而本質的問題,告訴我們,相對於追求外在的金錢、名聲和社會強加的評價標準,只有滿足內心對自主、勝任和聯結的基本心理需要,人們才能產生內在動機,保持對學習和工作的興趣,過上真正自主和幸福的生活。我們就來研究研究他的研究成果。
《內在動機》,[美]愛德華·L. 德西,理察·弗拉斯特,機械工業出版社,2020年8月出版。
這本書的整體脈絡是:人內心中有三種基本的心理需要,包括自主、勝任、聯結。只有滿足這些需要,人們才能產生內在動機。詳細闡釋了自主、勝任、聯結的意義與作用,傳授幫助人們學會促進他人和自己構建內在動機的方法。
先介紹一下自主、勝任、聯結這三個概念:
自主:人們根據自己的意願行事,並感到自由。
勝任:人們感覺自己能夠勝任某種工作,是人們獲得內在滿足感的重要方面。
聯結:即愛與被愛的需要,關心與被關心的需要。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打過投訴電話、客服電話。如果有,你會明顯地體會到不同的接線員的態度有所差異。有些接線員十分熱情,解決問題效率高,而有些則不然,會讓你感覺到他/她冷若冰霜,像是機器一樣在應付。那種冷若冰霜的工作態度,其實就是沒有沉浸到工作本身中去,這種狀態被稱作疏離。
怎麼說呢?就像人在曹營心在漢的感覺。雖然也在做事,但是心不在焉。
本書的第一個洞見就是,過去我們常問「我們要如何激勵別人」?這個問題本身是有問題的。因為一談到激勵,無非就是胡蘿蔔加大棒,用外在的動機去驅動人,那就成為外部控制。
外部控制是有風險的:
一旦我們使用獎賞控制別人,就很難回頭。比如小時候給孩子定要求,如果期末考試一百分,給你買個xx,到了大學,可能得給他買跑車才能讓他完成正常人本該完成的任務。
人們一旦想著獲得獎賞,就會本能地走捷徑。比如近期被大力宣揚的「破四唯」,就是因為以前,人們用論文、職稱、學歷、獎項這四件事衡量一個人的能力水平,造成很多人就在這四件事上努力,不管自己的努力是否有價值,反正先發足夠多的sci,再拿足夠多的獎項、足夠高的職稱,然後再申請各類經費、做項目賺錢。最終,我們精緻的利己主義者過多,真正有所建樹、有實際貢獻的學者少了。
帶來公平性問題。當我們使用過多的外部控制標準來「激勵」人時,人們會對自己的付出產生懷疑。比如,A員工按照KPI的指示獲得了很多獎金,B員工按照自己的方式為公司做了貢獻,雖然KPI完成得一般,但是他的存在為公司提供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在他的幫助下,公司凝聚力強、戰鬥力高。年終時,B員工不可避免地懷疑獎勵制度,人們為了制定更有效的績效評價,又開始爭論,或許外部激勵本身就是有問題的。
那怎麼辦呢?得構建內在動機。
要把「如何激勵他人」這個問題改為「應該怎樣創造條件讓他人自我激勵」?
進而,我們研究的核心在今天變成了如何使人們從疏離的狀態中走出來,變成沉浸的狀態。
當你沉浸、自主時,就能獲得心流體驗、更好地學習工作、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就像那些著名人物一樣,不再為了某種外在指標而努力,而是為了心中的信念、責任、熱愛等在努力。比如同樣是官員,有的人只是為了當上處長而努力,有的人則是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你說哪個人更容易做到親民、愛民?
最後我們再說怎麼做到構建內在動機。
這是激發我們內在動機的第二個基本心理需求。它能夠幫助我們明確行為與期望之間的關係。如果你在生活當中想要感受到幸福,你必須得感受到,你所追求的和你正在做的是相適應的,你所做的工作是你能夠勝任的工作。
勝任感與自主相結合,將會激發人的活力,提升幸福感。
這是激發人內在動機的第三個心理需要。
人是社會動物,有聯結的需要。比如很多人會講「我害怕孤單」、「我需要傾訴」、「我需要懂我的人」等等,都是對聯結的渴望。
但是,我們遇到的問題是,大量的聯結帶來的後果是不好的。以接線員為例,很多人在自己的崗位上都感到不滿,總覺得自己「屈才了」。他們非常痛苦,想來想去總結出來一句話:「人都是被逼的,我只能這麼做」。最終,總處於疏離的狀態下。
為什麼呢?
這是我們在聯結的過程中,陷入了不自主的、未經審視的價值觀內化中(書中以「內攝」來定義這一情況:沒有消化地吞下一條規則)。
比如,你爸告訴你,做人要靠譜、要誠實。當你不加思考地吞下這一價值觀時:
你會逐漸形成一個虛假的自我。當你遇到重大抉擇時,你會告訴自己「我爸說做人要靠譜,要誠實,所以我不得不這麼做」,即便你的內心充滿了矛盾,依然選擇靠譜、誠實,這就導致你的生活不夠靈活、有韌性;
你可能會半信半疑地堅持。比如有時你覺得實在不應該再誠實了,依然想不通。
可能會導致徹底反抗。可能你在很多次與人相處、合作時都選擇了毫無保留地誠實、靠譜,卻遇到了很多次欺騙、傷害,於是選擇放棄這條準則,反而把「不誠實、不靠譜」當做新的信條。
所以,你需要的是整合觀念,而非內攝觀念。
整合,就是多一步消化。比如你拿到觀念、思想的時候,不能直接拿來用,而是要考慮考慮,它的適用情境是什麼。這才能幫助我們建立好的聯結。
本書其實圍繞自己實現自主和幫助他人實現自主都講了很多,但是咱們能把自己先照顧好就很好了,我們就介紹一下作者關於構建自我內在動機的方法。
1.找到特定的支持、促進自身發展。
作者舉了林肯的例子。林肯從小被人打罵、控制,但是林肯長大後成長為積極主動,有所作為的人。為什麼?
可能有三種原因:一是每個人的心理特徵不同,精神世界不同,林肯可能就是天生對環境控制不那麼在乎;二是人在成長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帶來不同影響、深刻影響的人,比如好的老師,或者真愛,都會給人帶來深刻的影響,轉變人的觀念;三是每個人對所處環境的解釋不一樣。比如《風雨哈佛路》裡講述的女孩,她對自身所處的糟糕環境沒有選擇沉淪,而是選擇提升自己,向高處行,最終改變了生活。
所以,永遠有人會在逆境中成功。
進一步,每個人的動機是有差異的,不可一概而論。你得不斷發現自己的動機,並且主動做出些調整。如果你真的願意審視自己的動機,那麼你的人生可能就從這篇文章開始發生巨大的轉變。
書中的一段話送給大家:
環境對我們的影響是無比強大的——周圍的環境,肯定會對我們產生巨大的影響,但是你知道,人卻可以改變這一切。
愛德華·L. 德西,理察·弗拉斯特
所以,與其坐等這個世界發生改變,不如我們更為主動地去為自己做一些事,主動給自己提供動機上的支持、轉變。
2.轉變思維方式。
包括認知情緒、調節情緒、管理行為。
先講一個概念:自我捲入。這是指人把外在指標視作內在價值的誤解。比如你認為財富是很重要的,是衡量你價值的一個指標。自我捲入之後,你把你的自我跟財富融為一體了。你覺得,我能不能夠活得好,就取決於我到底掙多少錢。
首先,情緒力量強。當你沉淪在傷心、痛苦、憤怒的情緒裡時,你的大腦裡情緒部分的能量是相當強勁的,它會主宰你的思緒。比如路怒症發作後,兩輛車都造成了相當大的損害,而當事人下車後打一架,進派出所關一夜後突然開始後悔:「當時讓一步就好了,真沒啥必要」。為什麼會這樣?因為情緒的力量很強勁,它讓你失去理性思考的機會。與此相對,有些人的情緒並不來自於突發事件,而是長期的、自己未清晰認知到的自我捲入。
書中講到:
控制情緒就是一個重新評估的過程。
愛德華·L. 德西,理察·弗拉斯特
什麼叫重新評估?就是你得琢磨琢磨你所秉承的價值觀、信念究竟對不對?
比如有些幹部,為了能升一格,和昔日的同事不惜爭個你死我活,就是他們把「當上更大的官」等同於「人生的意義」了。實際上呢?值得深思啊。
我們大家進入到現代化社會,很少有什麼是你拿到我就永遠得不到的了,就算同事競聘成功了又能怎樣呢?所以,如果我們沒有過度地自我捲入,活著不是為了外在的指標、面子、錢、地位等,那你就不會把身邊發生一些的事情視作是一種侵犯、威脅。你就容易變得很淡定從容。而這種很淡定,就帶來了重新思考情緒的機會,你才能夠掌控好自己的情緒。
3.接納自己。
任何改變的起點都是接納自己。告訴自己,雖然我是一個有缺點的人、是一個犯過錯的人、是一個曾經傷害過別人的人,但是我依然願意接納自己,我可以做得更好。當你接納了自己以後,你才能夠產生自主,才能夠有新的選擇。
本書作者在最後說:
與此同時,人的弱點是顯而易見的,並且能從本質上限制人的自由,存在主義的立場給我們每個人都帶來了重大挑戰。它告訴我們,我們確實要對自己負責,它要求我們接受這一責任,而不是屈服於混亂和控制的力量。
愛德華·L. 德西,理察·弗拉斯特
他能夠理解人們不容易,我們確實有諸多人性的弱點,這些弱點會從根本上限制人的自由。但是,我們還是要堅定地相信,雖然外部世界、自己的腦子裡有很多混亂、控制,我們依然要負起自主選擇的責任,不要屈服,要不斷向自己發起挑戰。
祝你有所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