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心理學會二十條之9:內在動機當然是最愛,關鍵是外在如何促內在

2021-02-26 圖形公式不煩惱


說明

    內在動機是指投入某項活動純粹是因對活動自身的興趣。內在動機意味著既有能力也有自主(如,「我可以自己做」)。具有內在動機的學生幹事情,是因為他們覺得事情本身有趣。換句話說,參與是幹事情自身的獎勵,而與表揚,成績或其他外部因素等有形獎勵的關係不大。

    相反,具有外在動機的學生將學習任務作為達到目的的手段,如獲得好成績,獲得父母的讚揚,或避免受到懲罰。

    必須指出,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並非處於動機連續譜的兩個極端位置,而是一個多點,另外一個就少點而已。比如學生參與學術任務既有內在動機,也有外在動機(因為他們既喜歡學術,也想獲得好成績)。儘管如此,內在動機式參與任務不僅令他更愉快,而且與更持久地學習、成就和感知能力正相關,並與焦慮負相關。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大量的實驗研究表明,正確使用外在動機對產生積極的教育結果非常重要。研究還表明,學生在以精心地建設性方式反覆完成某項任務的做法,可以培養學術能力,使學術基本技能成為習慣。隨著更多基本技能習慣化,完成任務需要努力的強度變低,並且更加愉快。就像在體育運動一樣,當學生在教練的反覆指導和反饋下完成任務時,他們會提高閱讀、寫作和數學技能,逐漸從不太複雜的任務過渡到較困難的任務。學生參與這些活動,往往需要教師鼓勵和讚揚才能取得進步。隨著學生培養能力的提高,所發展的知識和技能為完成更複雜的任務提供了基礎,使得這些任務變得更加輕鬆和愉快。當學生達到這一點時,學習往就往成為內在獎勵了。


對教師的啟示

    促進內在驅動需要活動與實踐相結合,以滿足能讓學生感到能力和自主的基本需求:

    •對成績,教師可以突出顯示其信息(反饋)而不是獎懲功能。

    •當使用外部約束(例如截止日期)時,有用的策略是從學生角度考慮是否會將約束視為過度控制。對控制所感知的大部分可以通過將任務交給學生的方式來管理。當學生有選擇權時,自主需求就更有可能得到滿足。允許學生從一系列活動中進行選擇,並在建立規則和程序中發揮學生的作用,這有助於培養自主的觀點。這種方法還可以幫助學生在完成中等難度的任務過程中知道選擇的價值。當任務既不太容易也不太難時,任務是最為有效。

    •因為內在動機僅僅與喜歡任務自身有關,所以教師可能希望將原則8中原理創造性地結合進來,以便引入新穎性來實現某種程度的suprise或衝突,和創造性解決問題。

    支持學生實現的內在動機並不意味著教師應該完全取消獎勵的使用。 課堂和生活中的某些任務,比如練習新技能,對學生來說本身就是無趣的。重要的是要教導學生一些任務,甚至是掌握必要的任務,一開始可能是無趣的,但需要持續的,甚至是乏味的學習投入。 一旦學會了,新技能可能成為他們自己的獎勵。

Principle 9  Students tend to enjoy learning and to do better when they are moreintrinsically rather than extrinsically motivated to achieve.

 

Explanation

Intrinsic motivation refers to engaging inan activity for its own sake. To be intrinsically motivated means to feel bothcompetent and autonomous (e.g., 「I can do it for myself」). Students who areintrinsically motivated work on tasks because they find them enjoyable. Inother words, participation is its own reward and is not contingent on tangiblerewards such as praise, grades, or other external factors. In contrast,students who are extrinsically motivated engage in learning tasks as a means toan end, such as to get a good grade, to get praise from their parents, or toavoid punishment. It is not the case that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motivationare at opposite ends of a motivation continuum, such that having more of onemeans having less of the other. Instead, students engage in academic tasks forboth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reasons (e.g., because they enjoy it and to get agood grade). Nonetheless, intrinsically motivated task engagement is not onlymore enjoyable, it is positively related to more enduring learning,achievement, and perceived competence and is negatively related to anxiety.

 

These benefits occur because students whoare intrinsically motivated are more likely to approach their tasks in waysthat enhance learning, such as attending more closely to instruction,organizing new information effectively, and relating it to what they alreadyknow. They also feel more self-efficacious and are not burdened by achievementanxiety. On the other hand,  students whoare more extrinsically motivated may be so focused on the reward (e.g., gettinga high grade) that learning is superficial (e.g., the student may resort toshortcuts such as skimming the reading for specific terms rather than absorbingthe entire lesson), or they may become discouraged if the pressures are toohigh. Furthermore, externally motivated students may disengage once theexternal rewards are no longer provided, whereas intrinsically motivatedstudents show more long-lived mastery of learning goals.

Notably, however, a substantial body ofexperimental research studies shows that extrinsic motivation, when properlyused, is very important to producing positive educational outcomes. Researchalso shows that students develop academic competence when they do tasksrepeatedly in carefully constructed ways so that the basic skills becomeautomatic. As more basic skills become automatic, the tasks require less effortand are more enjoyable. Just as in sports, students improve their reading,writing, and mathematics skills when they do these activities repeatedly withteacher guidance and feedback, gradually progressing from less complex tasks tomore difficult ones. Students』 engagement in these activities often requiresteacher encouragement and praise for making progress. As students develop increasingcompetence, the knowledge and skills that have been developed provide afoundation to support the more complex tasks, which become less effortful andmore enjoyable. When students have reached this point, learning often becomesits own intrinsic reward.

 

Relevance for teachers

 

Promoting intrinsic motivation requires theincorporation of practices and activities that support students』 fundamentalneed to feel competent and autonomous:

• When using grades, teachers might want tohighlight their informational (feedback) rather than controlling(rewarding/punishing) function.

• A useful strategy when using any externalconstraints such as deadlines is to think about whether the constraints will beperceived by students as too controlling. Much of the perception of control canbe managed by the way in which a task is communicated to students. Autonomyneeds are more likely to be satisfied when students have choices. Allowingstudents to select from an array of achievement activities and to have a rolein establishing rules and procedures helps foster perceptions of autonomy. Thisapproach can also help students learn the value of choosing tasks that are ofintermediate difficulty for them. Tasks are optimally challenging when they areneither too easy nor too hard. 

• Because intrinsic motivation involvesenjoying a task for its own sake, teachers might want to incorporate the ideaspresented for Principle 8 on creativity so as to introduce novelty by providingsome level of surprise or incongruity and allowing for creative problemsolving.

 

Supporting students』 intrinsic motivationto achieve does not mean that teachers should completely eliminate the use ofrewards. Certain tasks in the classroom and in life, like practicing newskills, are going to be inherently uninteresting to students. It is importantto teach students that some tasks, even tasks that are necessary to master,might be uninteresting at first yet require consistent, sometimes tedious,engagement for learning. Once learned, new skills may become their own reward.

關注很用心的陳奎孚公眾號吧


從這裡去購買商品,KFC有約16%的分成

相關文章

美國心理學會20條之8:培育學生的創造力

美國心理學會20條之11:教師期望值很關鍵

美心理學會20條之7:自我管控很有用,自控技能要學通

美生理學會20條原理之3:年齡區分謹慎用,最近發展區神通

美國心理學會20條原理之6:反饋及時且明晰,有的放矢加鼓勵

孩子究竟能不能誇:20條原理的第1條

美國心理學會20條原理之2:白紙好畫圖,已塗用心助

美國心理學會20條原理之5--要想知識記得牢,用心苦練是訣竅

專業課德育功能展示

講授順序、科學邏輯體系和科學史往往不一致

想對新生說的六句話

陳奎孚|美國娃的學習是否輕鬆呢?

自主學習還需教師精細助航

力學課程自主學習的糾結讓課堂和學生和諧的細節

讓課堂和學生和諧的細節

相關焦點

  • 如何構建內在動機?
    古往今來,特別厲害的人物往往有個共通之處,就是他們自己並不覺得自己很「自律」、「嚴格」,但他們的生活確實常人很難做到。比如施一公院士,每天的作息時間大致如此:早上6點半起床,和夫人一起準備早餐,送孩子上學,8點前到辦公室開始工作,晚上一般11點回到家,繼續寫文章、處理未完成的事情或者打國際長途電話,同美國的朋友討論學術問題。
  • 內在動機或為成功關鍵
    新研究顯示,外在動機可能難以達成目標。圖片來源:ZUMA PRESS INC./ALAMY 你想減肥?賺更多錢?學習彈鋼琴嗎?美國西點軍校的一項新研究顯示,實現這些目標的機率不僅取決於你的積極性如何,還依賴於積極性的來源。 一般而言,人存在兩類動機,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前者驅使人們為目標本身的益處而達成目標,後者則與目標沒有直接關係。例如,假如你在學習拉小提琴,可能是由對這種樂器的喜愛導致的內在動機,或是父母獎勵等外在動機所驅使。 有觀點認為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均會起作用。
  • 強化學習如何使用內在動機?
    一、內在動機的生理學背景介紹 [1]從生理學的角度討論,因為進化(Evolution)是理解任何生物學現象的關鍵原理,所以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都可以看成進化的關鍵因素:生物所有行為的存在都是由有機體的生存和生殖的進化需要引起的:為了補償有機體的生理缺陷(「組織需求」)、減少缺陷,生物激發了各種行為。
  • 家長需要幫助孩子完成從「外在動機」向「內在動機」的轉換
    從外在動機到內在動機的四個過程孩子需要的動機分為兩種類型:「外在動機」和「內在動機」。 外在動機實際上是通過「外在影響」來激發動力,例如父母和老師的譴責和稱讚,獎賞,獎勵或與同學和兄弟姐妹的競爭。 內在動機來自學習者內部的衝動和欲望,例如好奇心,探索,成就、欲望和渴望。 其中,內在動機對學習很重要。這是因為「從樂趣中學習」的目標(即不斷學習的目標)是「一種內在動力的狀態」。 對於那些內心排斥學習的孩子,就需要家長幫忙了。
  • 《密室大逃脫2》心理專業周峻緯談內在動機:成就的永動機
    心理專業出身的周峻緯直接從內在動機與外在動機作出選擇:內在動機讓我們成長,獲得成就感。外在動機是外界附加給你,用來評判你的東西,這個東西讓人越來越偏激。因為想要保存內在動機和內在動機驅使的人格,所以周峻緯選擇了保留。內在動機是出於喜好,而外在東西則是為了達成某種目的。
  • 66「積極意義」動機|內在動機就是決定你外在生命呈現的DNA
    昨天提過,人如果能夠找到自己終其一生想要去奮鬥的目標,就如手裡握緊了一根線,面對生命中各種如珍珠般的機會時,也不會迷茫,會清晰地知道,我們應該如何去選擇珍珠,並把它們串成自己獨一無二的人生項鍊!這條項鍊之所以是獨一無二的,是因為每個人做事的動機和你們追尋的人生意義不完全一樣!
  • 最重要的就是區分內在的「動機」和外在的「行為」
    可是了解人類內心世界的精華在於「動機」,在於知道「做什麼」背後的「為什麼」。如此,我們才能學習如何更成功妥善地安排自己的內心生活,學習怎樣改進我們的人際關係在後面,我在每章的最後歸納總結了每種性格色彩的行為,以便您能最終溯本歸原.回到每個性格色彩的「動機」。
  • 教練、心理諮詢與內在動機
    很多出版物或網絡資料都認為心理諮詢是解決案主過去的創傷性問題,而教練更多是聚焦於案主的目標。我認為,這種對心理諮詢的理解是非常片面的。 現代的心理諮詢已經離弗洛伊德時代很遙遠了。對於尋找心理諮詢的人來說,他們可能是有一個工作或生活上的問題造成了個人的困擾,甚至出現了一些社交、心理、身體上的「症狀」,比如情緒持續低落、失眠、社交困難等;對於尋求教練的人來說,他們更多地是有一些目標想要達成而需要教練的支持,比如演講、領導力、績效目標等。
  • 找到「內在動機」是關鍵
    那麼作為父母,應該如何培養孩子的專注力?讓孩子改掉做什麼都三分鐘熱度的毛病,關鍵是要找到孩子的"內在動機"。 談到內在動機,我們首先需要談一下對當代動機理論有重大影響的兩位心理學——家德西和瑞恩,他們創立的自我決定理論對於內在動機的闡釋最為深入。 這個理論闡述了三種人類最基本的心理需要:歸屬感(relatedness)、自主感(autonomy)和勝任感(competence)。
  • 激發內在動機,促成深度學習 ——《內在動機》學習筆記整理
    他們認為,為了測試而學習,對學生來說是一種被控制的感覺,而學會如何將知識積極運用起來,則是一種令人興奮的挑戰。學生們學完材料後,通過問卷調查來評估他們的內在動機,結果發現,正如預期的那樣,為了測試而學習的學生,內在動機更弱。然後,又進一步探討了主要問題,即已經發生的實際學習。對兩組學生進行了測試,儘管其中一組並沒有料到他們會參加測試。
  • 找到你的內在動機,你才會願意持續行動
    動機是驅使我們做事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動機要分為兩種主要類型,即內在動機(也稱為內部動機)和外在動機(外部動機)。 內在動機的本質是,當你做某件事時,由於它能夠給予我們內部心理的滿足,或有趣或愉悅,而不依賴別人給予的獎勵或認可。
  • 「德西效應」:獎勵沒有錯,內在動機才是關鍵
    其實很簡單,一開始,孩子們為自己的快樂而玩,這是「內在動機」,而老人通過外在獎勵把這個「內在動機」轉變為「外在動機」,而這個外在獎勵掌握在老人手中,所以也就掌握了孩子們的行為。02 美國心理學家愛德華·德西在1971年專門做了一個實驗。
  • 如何連接自我內在與外在
    如何連接自我內在與外在?關鍵之鑰在「呼吸」——不帶評斷的觀察 假設我們現在面對一個人類的物質身 ,就好像小小孩子在其中成長。 但史代納對我們說,沒有「正常」與「不正常」之分,這似乎也讓試圖篩檢出「不正常」的過程走入了一個死胡同,因而顯得如此令人困惑。 我們評估一個小孩,給了小孩一個標籤,條列出我們認為這個孩子在這標籤籠罩下無法做到的事,然後我們讓孩子坐進一個我們為他創造的箱子,其中沒有涉及任何真正的療愈。
  • 激發一個人內在動機的正確姿勢?
    這位老人通過獎勵的方式,反而減弱了孩子們玩鬧的動機。今天我們講的書《內在動機:自主掌控人生的力量》,將會告訴我們,如何激發一個人的內在動機,掌控自己的人生。作者是愛德華·L.外部獎勵在損害內在動機。作者在書中說:只是追求那些外界強加給他的價值和目標的人是不自由的,因為他喪失了內在動機和真正的自主,也無法獲得持久的幸福。真正的自主意味著人們的行為來自自己的真正選擇,意味著人們在行為中被真正的自我所掌控。
  • 培養積極主動的孩子2——內在動機形成的必要條件
    三種基本心理需要如果得不到滿足,孩子會表現為各種行為問題 。三種基本心理需要如果得到滿足,會促進孩子從外在動機向內在動機轉化,並感受到高的幸福感 。換句話來說,如果滿足孩子相應的心理需要,孩子的行為問題也就改善了。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不管是老師還是家長,我們都要時刻注意保護好青少年兒童的這三個基本需要,這是孩子形成內在動機的必要條件。一.
  • 《內在動機》:別再隨便獎勵孩子了,真的會讓孩子失去真正的動力
    除此之外,一切外在東西,都不可能有能力讓一個人持續的變好。對孩子來講,這個道理依然適用。西南大學心理學部教授高雪梅老師曾經這樣說:為人父母,最重要的是引導孩子學會獨立思考、獨立決斷、為自己負責,充分釋放自我完善的內驅力,身體力行,體驗成長的困惑與獲得成長的勇氣。深以為然。
  • 《安家》:真正理解 「內在動機」,孩子才會「自然」愛上學習
    內在動機提供了一個促進學習和發展的自然力量,它在沒有外在獎賞和壓力的情況下,可以激發行為。」促使一個人產生行為的動機有兩種: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兩種動機從激發的行為本身來看似乎是相同的,但實際上提供的動力來源不足。
  • 激發內在動機離不開這三種根本的心理需要
    今天八段錦想分享的是當代最傑出的200位心理學家之一德西教授( Edward L. Deci )的書《內在動機》。、外在動機和基本心理需求,提出了顛覆性的動機理論「自我決定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 《內在動機》:激發孩子內在動機,使他們主動做枯燥又重要的事情
    即使,孩子在家長的督促下,明白了「應該如何去做」?他們更多的是:在意家長的看法,做著「家長希望他們做的事情」,卻並非「他們自己發自內心的願意去做」。一切,都停留在「外在動機」的層面。那麼,如何才能引導孩子真正發自內心願意主動去做重要的事情?《內在動機》這本書,將會幫助我們解決內心深處的類似疑慮。這本書能夠使我們不斷反思人生,拋棄各種充滿條件的束縛。
  • 《內在動機》:激發孩子內在動機,使他們主動做枯燥又重要的事情
    即使,孩子在家長的督促下,明白了「應該如何去做」?他們更多的是:在意家長的看法,做著「家長希望他們做的事情」,卻並非「他們自己發自內心的願意去做」。一切,都停留在「外在動機」的層面。那麼,如何才能引導孩子真正發自內心願意主動去做重要的事情?《內在動機》這本書,將會幫助我們解決內心深處的類似疑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