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連接自我內在與外在

2020-09-25 快樂健康生活

如何連接自我內在與外在?關鍵之鑰在「呼吸」——不帶評斷的觀察





假設我們現在面對一個人類的物質身 ,就好像小小孩子在其中成長。接著從這個物質身升起了心魂的生命。


這個心魂生命,它以多樣的面貌與顯化來表達自己,可能是正常也可能是不正常。


當我們提到孩子心魂生命的正常與不正常,抑或任何人類的心魂生命之正常與不正常,我們唯一能夠自處的立場,得牢記在心的是,某事物的正常意指是在平均值內


人們只不過是遵循了約定俗成的通習,除此之外並沒有其他標準;這樣的人對於什麼是合理的、什麼是聰明的,已有自己的定見,任何不是這個想法下的「正常」心魂生命所該表現出的,對他們來說就屬於不正常。


假若我們運用這一類標準,我們將一事無成,醫生和老師首先要做的是拒絕這種標準,並且超越做出何者為聰明或合理的這種判讀的階段,同時也要超越今日所盛行的思惟習慣。


在這個領域裡, 我們一定要特別避免驟下結論,單純地去看待事物之所是――在我們眼前的這個人,實際上有著什麼?


首先是那自由――跳脫出我們被告知有關「正常」與「不正常」的觀點來看每一件事物的自由。


每一種評量和每一個評估都是奠基在這種標尺的概念之下。某個人隨意創造出一個「正常」與「不正常」的標準,任何落在這尺規「正常」範圍之外的孩子,就被貼上一個標籤,註記著某種「不正常」。這「正常」與「不正常」兩個字眼築起了重重高牆,隔離了我們,也讓真正的了解變得遙不可及。


但史代納對我們說,沒有「正常」與「不正常」之分,這似乎也讓試圖篩檢出「不正常」的過程走入了一個死胡同,因而顯得如此令人困惑。


我們評估一個小孩,給了小孩一個標籤,條列出我們認為這個孩子在這標籤籠罩下無法做到的事,然後我們讓孩子坐進一個我們為他創造的箱子,其中沒有涉及任何真正的療愈。


史代納說出一番更為強烈的言論,他說我們這麼做,是在摧毀孩子的天才。這讓身為家長與老師的我們感到如此痛心。


我們被教導去看到孩子的那份天賦,是我們的責任。這是老師每日清晨與每個孩子握手的當 下所企圖尋找的。這是我們每日帶入睡眠生命的圖景,以此做為冥想。而我們將最需要我們的這些孩子們,送去做出某種摧毀這圖景裡的實相,但我們卻是由這珍貴的圖景給予我們希望和往前走的勇氣啊!


另一個字眼是「評斷」。我們必須超越評斷。這是史代納提到「呼吸」時所說的阿里曼影響,它導致呼吸變得僵化而成為消耗性的。所以史代納告訴我們必須做什麼,他提醒我們學習「看事物要如其所是」。


換句話說,就是以觀察來代替評斷――「在我們面前的這個人,實際上有著什麼?」


我們有許多人自認為知道如何去觀察,但有可能驚訝地發現有太多的評斷滲入了觀察。

在此提供一個簡單的例子。想像一顆石頭,或就去找一顆石頭來觀察。想出四或五個形容詞來描述這顆石頭。當我們看著一顆石頭,要找出五個不帶評斷的形容詞並不難,你很容易想到一些諸如黑的、白的、有斑點的、粗糙的、平滑的或尖銳的等等字眼。唯獨最花俏的描述反倒容易成為評斷的來源,像是「它正傾聽著地球的話語」或是「它在訴說著它對地精們的愛。」



觀察,僅僅意味著以你一般日常的各種感官來進行觀察。也許對一個已具有天眼通能力的人,他能感知石頭正在對地精們說話,但我們大部分的人畢竟無法達到這種能力。


任何不屬於觀察的,就是一種評斷。它或許充滿詩意,但它絕非史代納所提醒我們,要我們學習去療愈孩子們所進行的第一步。


我們往上移到植物界,在這領域僅做觀察尚屬容易。植物可以是綠色、葉片上有紅色的葉脈、葉片有可能是厚的或薄的、有著銳角或圓角、可能開著一朵花,紅色、粉紅、橘色、黃色…… 但我們不能說那植物「在風中跳舞」。

我們可能觀察到植物,因為風的吹動而搖擺,但我們不能觀察說植物具有源自本身、足以讓自己移動的任何情況,甚至我們真的不能說植物正在生長。我們或許知道它的確如此。我們可能從它剛萌芽之際就予以測量,但對我們而言,成長的發生速度在一個片刻裡的時間實在太過緩慢,以致我們只能臆測植物是否還會繼續成長。



當我們再度上移到了動物界,事情變得有一點困難。


我們可以說動物有四隻腳或白色的皮毛,牠可能有觸鬚或有尖耳朵,牠的毛可能是捲曲、柔軟或粗糙的,牠可能有鱗片或有翅膀,但我們不能在說出動物是友善的、美好的、倔強的或快樂之時,毫不牽涉到評斷。這是評斷有趣的地方

一個評斷可能是正面或負面的,但為了要學會只是觀察,我們必須願意放下所有種類的評斷。


這點在觀察動物時變得比較困難,而當我們看著人類時,它真正變得困難重重了。

我們可以觀察某一個人有著藍色的眼睛,我們可以說他的手和四肢的比例來看是小的。他們可能有黑色、棕色、金色或紅色的頭髮,頭髮也可能是直的、捲曲的或有波浪的。他們可能長了雀斑,耳朵可能平貼著頭或者沒有。這些都是我們能觀察到的實相,但我們不能在觀察說他們很愉悅、憂鬱、調皮或樂於助人時毫不涉及到評斷。

了解這種不同的重要性就和史代納在《人類經驗的基礎》 裡所談論的有關,也就是和融合感 (sympathy) 與離斥感 (antipathy),以及它們與愛之間的關係等這樣的重要性有關。


史代納告訴我們,愛就是融合感和離斥感這兩者間的平衡。能做出不帶評斷的觀察,這種能力和我們去愛的能力有關。


評斷阻擋我們去愛的能力,因為它絕對是出自於我們自身意見的創造物。我們出自於融合感而做出正面的評斷,我們也出自離斥感而做出負面的評斷。這兩者都是自我投射的反映。愛需要的是平衡 ,它要求心魂上的平衡。

當我們教導自己要不帶評斷的觀察時,我們就是在構築心魂的平衡。一旦我們能做到這一點,我們便於內在創造了一個安祥、靜 止的空間,極重要的事物在此一空間裡變得可能。


平衡在我們的內在創造了一處靜謐之地,在那兒事物可以開始被聽見。當我們和某個孩子一起工作,這個平靜、安寧的平衡之地讓我們有可能開始看到孩子的天才或天賦。這是孩子高我的意像。


我們帶著這個意像透過冥想,進入我們的睡眠生命。這是我們交給孩子的天使這個意像,來讓天使可以開始與我們共工,一起療愈孩子。孩子的天使得以在第二天早晨,喃喃低語著某些新事物,於是該如何以不同的方式和孩子一起工作,我們有了新想法。


學習不帶評斷的觀察,就是學習呼吸,這是學習去連結在外的與在內的。在孩子和老師之間創造一條精微的線,讓了解得以開始流動在這兩者之間――我們就從這地方開啟了療愈的工作!


我們知道孩子所體驗的困難對應著我們自己的困難,這就能夠帶領我們走向下一步。

相關焦點

  • 內在學院|正念穿衣:連接衣服的能量
    1穿衣是一種內在狀態的呈現透過一個人的外在服飾的變化來可以呈現出他內在的狀態。一場女性力量的活動,引發我們對正念穿衣的思考,覺知到正念穿衣帶來的變化,意識到原來的自己也存在「無知和傲慢」這一面。可這往往,會讓人們忽略掉,穿衣其實是呈現內在狀態和療愈自我的一個很好的方式。當女神們穿上新衣後發現,感覺到這一身衣服,又把她們的內在狀態往上抬了一個層次。
  • 外在美和內在美,女人如何打扮才會「精緻」
    外在美和內在美哪個更重要呢,其實都重要,外在決定了對方想不想了解你,而內在決定了他想不想一直了解你,人的長相是天生的,可你的品位和氣質卻是後天可以改變的,那麼首先改變你的髮型提升你的妝容,學穿搭學健身這些都可以讓你變得更美,與此同時豐富自己的內涵,改善自身的修養,做一個真正內外兼修的女人,這樣才會更好
  • 《內在美》到底是「外在美」重要,還是「內在美」重要?
    《內在美》Beauty Inside男主徐道載(李民基 飾),在家族企業航空公司的戰略企劃部擔任本部長一職,西裝三件套襯的他身形如玉,一米八多的身高光腿長就一米二。多金、英俊、有背景,這麼看徐道載就是一百分完美男人。
  • 內在美與外在美兼有的女生是什麼樣的?帶你看看第一位女生吧
    不管天氣如何變化,愛美的女生始終有著自己的信念:一直想要表現出優美的那一面。雖然聽上去比較容易,但是真正能做到的沒有幾個。想要把自己表現得很優美,主要還是分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個人外在整體的體現,另一方面就是內在氣質的體現。
  • 當你發現:一個人內在比外在重要,說明你成熟了
    人的外在指的是什麼?內在又是什麼?外在它是指事物自身以外的,內在則反之。從時間上看,就短期而言,外在是比內在重要;但要論起長期,就是內在比外在重要了。當你能看到一個人內在含有的氣質,而不是注重千篇一律的外在,你的看法、見識也就隨之成熟。
  • 《掌控自我》:化解內心衝突,解決外在矛盾,獲得自我掌控的力量
    《掌控自我》則另闢蹊徑,結合15個心理訓練遊戲及獨家錄製的音頻,用形象化的語言揭示人的負面情緒如何產生,如何緩解心理衝突,如何化解內在及外在矛盾衝突,是一本心理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實用性著作。現在,讓我們一起走進這本《掌控自我》,我將從心理衝突的本質、化解內在衝突、解決外在矛盾三個方面來介紹本書內容。一、心理衝突的本質我們常感到自己生活在糾結之中。
  • 如何激發孩子的內在動力,培養自我驅動的孩子?
    今天,我們將和大家分享《自驅型成長》這本書的最後一講:如何激發孩子的內在動力,培養自我驅動的孩子?做事情缺乏內在動力的孩子就像一輛沒有油的汽車或者一頭不想拉磨的驢一樣。對於一輛沒油的汽車來說,要想推動它,只能使用外在的力量,比如用叉車推,或者用另一輛車拉。
  • 人的特質:外在和內在哪個更加重要?
    大家都知道外在和內在對於每個人來說重要程度不一。有的人注重外在,追求完美的外貌;有的人注重內在,追求美好的品質品行。那麼這兩者之間哪個更能吸引人呢?內在與外在各有各自的價值,小於認為時間不同對內在外在的要求會不一樣,大概分為兩個時期。
  • 美國心理學會二十條之9:內在動機當然是最愛,關鍵是外在如何促內在
    內在動機意味著既有能力也有自主(如,「我可以自己做」)。具有內在動機的學生幹事情,是因為他們覺得事情本身有趣。換句話說,參與是幹事情自身的獎勵,而與表揚,成績或其他外部因素等有形獎勵的關係不大。    相反,具有外在動機的學生將學習任務作為達到目的的手段,如獲得好成績,獲得父母的讚揚,或避免受到懲罰。
  • 內在美和外在美,到底哪個更重要
    你喜歡內在美還是外在美?對於這樣一個問題很多人有不同的思考。一個人很善良,她學習好,對人有禮貌那都屬於內在美。而這個人很漂亮,身高一米七八,身材像模特一樣就屬於外在美了。  每個人都有內在和外在,至於他們美不美可能每個人對於同樣一個人的感覺都不一樣。
  • 外在是內在的投射,想擁有外在美,首先要擁有一顆美麗的內心
    看到這句話,我想和大家討論一下關於外在美和內在美的話題:究竟外在美重要,還是內在美更重要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我們有必要清楚為什麼大家都追求「美」?無可否認,外在美很容易被大家所認可,即便每一個人對美的定義不盡相同,但是每個人都願意享受美的事物,而不願看到醜的事物,這是人性使然,無可批判。
  • 如何提升自我的能量,學會放空自我,真正內在的成長才會發生
    放空自我的本質是帶有平和的心境去感受一切,不帶入自我的批判,更不帶入自我的成見以及自我的觀點,而是全然的聆聽和感受,這是我們重新認識世界的開始,也是自我成長的開始。
  • 如何激活自我的潛能:學會看見你的內在小孩,修復成長的創傷
    一個人的潛能受限,往往來自我們內在小孩的成長創傷。如果我們內在成長創傷沒有得到修復,我們內在就會受阻,這份成長的受阻往往影響我們自身的探索。如果我們想要讓自己恢復自我的具足,從本質上來說,就是深入內心深處看見內在小孩,我們越能深處看見,我們越能收穫豐盛的自我。
  • 如何激活自我的潛能:學會看見你的內在小孩,修復成長的創傷
    一個人的潛能受限,往往來自我們內在小孩的成長創傷。如果我們內在成長創傷沒有得到修復,我們內在就會受阻,這份成長的受阻往往影響我們自身的探索。 如果我們想要讓自己恢復自我的具足,從本質上來說,就是深入內心深處看見內在小孩,我們越能深處看見,我們越能收穫豐盛的自我。
  • 如何構建內在動機?
    自我決定論創始人、著名心理學家愛德華·L.德西基於40餘年的科學研究,一步步闡明了人類動機這一深刻而本質的問題,告訴我們,相對於追求外在的金錢、名聲和社會強加的評價標準,只有滿足內心對自主、勝任和聯結的基本心理需要,人們才能產生內在動機,保持對學習和工作的興趣,過上真正自主和幸福的生活。我們就來研究研究他的研究成果。《內在動機》,[美]愛德華·L.
  • 外在還是內在?
    Sermon Series: Legalism to Freedom 2 外在還是內在?當今的家庭受到極大的攻擊,因為許多人不再過聖潔的生活,尤其是在婚姻方面,許多關係因為工作、態度、行動和作為而受到影響或者變得緊張。今天魔鬼仍在忙著牠分裂和佔領的營生。牠越試圖分裂,我們越需要通過愛和寬恕相互依附。
  • 張子夏:關於自我知識及其與內容外在論的衝突
    張子夏:關於自我知識及其與內容外在論的衝突 2017年06月30日 11:23 來源:《浙江社會科學》 作者:張子夏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 《我的成長技能書》:內在成長和外在成長一樣重要,自信這樣練就
    人跟人接觸和相處就會發現,現在的孩子們會自動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落落大方渾身自信灑脫勁兒的孩子們,還有一種是有些害怕眼神怯懦滿臉不自信的孩子們,接觸久了之後,會發現自信的孩子們做事情會比不自信的孩子們更主動也更有主見,自我意識形態比較好,往往做事情的成功率也會高出許多。
  • 家長需要幫助孩子完成從「外在動機」向「內在動機」的轉換
    從外在動機到內在動機的四個過程孩子需要的動機分為兩種類型:「外在動機」和「內在動機」。 外在動機實際上是通過「外在影響」來激發動力,例如父母和老師的譴責和稱讚,獎賞,獎勵或與同學和兄弟姐妹的競爭。 內在動機來自學習者內部的衝動和欲望,例如好奇心,探索,成就、欲望和渴望。 其中,內在動機對學習很重要。這是因為「從樂趣中學習」的目標(即不斷學習的目標)是「一種內在動力的狀態」。 對於那些內心排斥學習的孩子,就需要家長幫忙了。
  • 如何激活自我的潛能:學會三個內在心法,你的潛能會得到充分釋放
    認識自我從本質上來說,就是認識我的意識是如何來的,為何我會成為今天的我。深入去了解自己,是確保我們未來能夠做到身心合一,更能幫助我們實現能量的自由流動。如何深入了解自己,從從本質上來說,大都是從我們原生家庭入手。有人說幸福的家庭可以治癒人的一生,不幸的家庭用一生來治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