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上一代人的影響,在學習的過程中,我也多少期待一些父母對學習結果的獎勵。
這次考試考好了,配的上吃一頓肯德基;
這次做了一件好事,如果家裡人不表揚兩句就覺得缺個「句號」;
也實實在在的總覺得如果做得好,就應該擁有一些格外獎勵,哪怕是讚美。
這種教育方式,又被我潛移默化的融進了教育體系,當我把張口就來的」獎勵「當成最美教育的時候,才發現,孩子們的成長不應該被要求。
當孩子不好好吃飯的時候,我脫口而出:「快,吃完飯,就可以看小豬佩奇,不吃完就不能看「;
當孩子在家裡爬上爬下的時候,我又大聲嚷嚷:「別亂跑了,再跑一會就不要玩遊戲了」;
當孩子不能安穩的坐在那裡畫畫時,我耐著性子說:「兩個小時畫畫時間,不能好好畫畫,就不要吃冰淇淋了」;
我總是習慣性的想用這些他喜歡的東西去跟沒耐心的內容做交換,這樣能換來片刻的安寧和自我滿足。無論方法是威脅還是獎勵,只要孩子照著做了,就是聽話的,方法奏效的。
但我並沒有意識到,這些確實便捷的育兒方法,帶來的是對孩子的傷害。
快到期末考試的時候,孩子在家裡看電視,我有點著急,問:「你複習好了嗎?怎麼還在看電視,趕快去看書」;
孩子回我:「媽,如果這次我考了前五名,你能給我買那個上次商場看到的裙子嗎?」
那條裙子確實好看,但挺貴的,超過了家庭消費需要的開支,我拒絕了孩子,但孩子特別生氣的說:「那我為什麼要複習,隨便考下就好了,我學習也不是很差。」
我更生氣了,說:「學習是給自己學,沒有裙子就不努力了嗎?」
孩子說:「之前都是你給我獎勵,我都不喜歡了,現在我想自己選」
這是我第一次意識到,孩子長大的同時,我的教育方法有多失敗。
捷徑的手段,還給我了一個需要付出更多精力去糾正的路程。
從心理學上來講,獎勵是一種起到積極強化作用的方法。如果一個獎勵可以讓他的好的行為,再次發生,那這種獎勵手段就是有效的。我個人認為,獎勵分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
比如這次滿足孩子一身名牌的獎勵,那下次可能就需要更貴或更多的名牌衣服才能獲得滿足感,富養孩子,如果你的家庭對滿足不設天花板,那大可使用這種便捷的置換教育方法;如果不能事事滿足,建議及時剎車,帶有「條件」的教育手段,大多讓孩子的價值觀也略帶偏移。
比如當孩子幫你接了杯水,或者打掃了房間,那給孩子多獎勵一個睡前故事獲得的愉悅感,一定比買一件衣服有意義和快樂更加持久。
獎勵是家庭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種方法,但獎勵是一種激勵,並不是操縱孩子的工具,獎勵是一種手段,不是目的,孩子需要知道,在學習,工作中,無論有沒有獎勵,都需要自己去認真,努力的完成任務,自身強大的意志力,對自我的要求,才是一個人成長的內驅力。
人是社會群體的一份子,每個人一生會遇到很多人去合作,如果是物質獎勵內驅的孩子,更難融進群體,因為在他們的價值觀中,付出是有置換條件的,那種通過努力獲得滿足的感受,自信心,自尊感也比較低,甚至不能感受到由內而外的幸福感。
什麼孩子最喜歡的禮物,答案一定是:父母的陪伴。沒有什麼比父母就是玩具本身更好的獎勵了。我們總是想通過「玩具」來得到一個聽話,合作的孩子,其實這對親子關係並沒有什麼太大的促進作用,而往往他們哭鬧的緣由,並不一定是沒有得到這個「玩具」,也可能是想要更多來自父母的關注。
一個愉快的獎勵,一定是跟在孩子做了好事之後這樣的順序才能稱得上得當,因為他考了第一名,我們獎勵給他一次旅行;因為他幫媽媽掃地,得到了一次聽故事的機會,因為做了一件好事,得到了一個愉悅的體驗;如果順序反過來,你會發現,獎勵變成了威脅,只要你掃地,媽媽才會給你多講一個故事,只要你考了第一名,我們就去旅行,這樣的內化過程,並不能幫助他積極行為的持續性發生。
如果孩子做了不對的事情,就停止對她的獎勵,這其實是一種懲罰,並不能有效減少錯誤事情的發生頻率,可能孩子會想,那我不要獎勵也可以啊,反正獎勵的時效感,並不那麼強烈。懲罰的方式,在任何時候都是不能起到教育孩子的真正作用。懲罰,最好永遠不用。
這個確實老生常談,如果你做不到承諾,就不要給孩子留下希望,為何讓他多一次失望,去破壞親子關係呢。
親子關係從來不是酒肉朋友,不需要誰的討好來維繫,也更不是因為你的權威和厲害,向你妥協。孩子做錯事情,需要的是你的理解,和指導意見,你的打罵和冷漠,得到的就是孩子的逐漸疏遠,孩子的成長過程本身就是一個不斷試錯的過程,我們家長都不能保證一生無錯,更何況孩子;
正視他們成長路上出現的問題,愉快的體驗才能留在他們心裡,內化他們熱愛生活,熱愛家庭的動力,生活終究要自己面對, 有一個陽光的心理,更加自信,有堅定的信念,他離開的家的時候,家長們才不會那麼擔心吧。
如果此時你還在為期末考試挑選禮物犯愁,不管家庭是否富足,可以不用想了,你能陪他去一趟他想去的科技館,他一定比得到一條裙子更加愛你。
如果物質獎勵方法有效,那誰還不能成為一個學霸呢?
我是蛋卷,關注,分享有料的家庭教育方法。
如需轉載,請私信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