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CAR」心理需要模型幫助孩子建立內驅力。
既然我們要研究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提高孩子的內驅力,我們就要遵照科學的理論方法。
在動機理論研究中,德西和瑞恩是兩位著名的心理學家,他們將人的內驅力分為三個基本的心理需要:勝任感(competence)、自主感(autonomy),歸屬感(relatedness)。
孩子厭學,可能是你的教養方式出問題,心理學教你激發孩子內驅力
研究發現,如果這3個心理動機都得到了滿足,那麼孩子的內在驅動力就高了。
所以,要想提高孩子的內驅力,只需要在這三個方面著手努力就好了,依據該理論心理學界提出了「CAR」心理模型,來幫助孩子提高內驅力。
我們分別來看。
01、
C即competence,勝任感:孩子會通過自己所做的行為、努力而獲得積極的對自我價值感的體驗,所以,「勝任感」又可以成為「自我價值感」。
通俗理解,就是「我能做好,所以我是有價值的,既然我是有價值的,那我更有幹勁繼續做下去了。」
在這一點上,我們可以向電子遊戲學習。
為什麼孩子們一旦玩上電子遊戲,就很容易沉迷其中?
因為它的設計是符合心理學規律的,遊戲中不斷給孩子提供正向的即時反饋,這些即時反饋像一個個鉤子,牢牢勾住了孩子。
小孩子玩遊戲其實大部分時間總是輸,但是他們為什麼還愛玩呢?
因為雖然他們不斷輸,但是他們的得分是不斷提高的啊,上次是100分,這次居然的的道理240分,他們的勝任感提高了。
孩子厭學,可能是你的教養方式出問題,心理學教你激發孩子內驅力
學習跟遊戲相比,是不同的,因為孩子得到的是延遲滿足,所以,在孩子對於學習的興趣還沒有真正形成的時候,家長應該注意多給孩子製造即時反饋。
應該怎麼做呢?應該及時給與孩子正向反饋。
你可能會困惑了,「你前面不是說不能用物質獎勵嗎?不是說外部獎勵不好使嗎?」
這裡要分情況,你要看物質獎勵對孩子來說意味著什麼。
如果家長說:你只有……才可以……,那麼孩子會感受到獎勵其實是家長的操控,孩子的自主感下降,受控感增強,的確會削弱孩子的內驅力。
但如果獎勵代表的是某種榮譽或者肯定,就能夠強化孩子的勝任感, 例如孩子參加物理競賽獲得獎金1000元,這和你這次好好考,考第一名獎勵1000帶給孩子的感受是不同的。
孩子厭學,可能是你的教養方式出問題,心理學教你激發孩子內驅力
具體建議:
描述性的稱讚比籠統的稱讚,更給孩子帶來更多勝任感。
不太理想的做法:你真棒!繼續加油。
比較理想的做法:你這次的物理考試考了90分,你這段時間為此付出的努力,看到的成果,你的成績進步了,我為你這段時間的自律和堅持感到驕傲。
單純的「你好棒」,孩子是感受不到太多勝任感的,聽多了之後效果就更差,家長要注意觀察孩子的進步和變化,對他每一次的進步給予準確的正面反饋,這孩子才有不斷前進的動力。
孩子厭學,可能是你的教養方式出問題,心理學教你激發孩子內驅力
02、
A,autonomy,即自主感,就是要讓孩子知道對於他自己的生活,他是有能力去對此進行控制的。
我們都有同感 ,一件事情如果是我們自主選擇的,那完成的機率就較大,但是如果是被迫被要求的,那麼我們內心就會有逆反心理,就會排斥和抗拒。
放在孩子身上,也是一樣的,沒有人喜歡被控制、被脅迫。
所以當孩子需要去做某件事的時候,家長可以給孩子選擇權,讓孩子感覺到他是有發言權的,有主動權的,這樣他的配合度也要更高一些。
比如,孩子不主動做作業,那家長可以給孩子出選擇題,讓他自己選擇,是先做作業還是先畫畫?
如果孩子參與了約定和協商,他們會體會到被尊重的感覺,也會體會到自主感,這有利於他們更好的完成學習任務,而這又會帶來更大的勝任感,自然就有助於形成內在動機。
孩子厭學,可能是你的教養方式出問題,心理學教你激發孩子內驅力
需要避免的雷區是:
勿用「如果你……那麼才可以……」「你有你……才能……」等脅迫的語氣,這樣會削弱孩子的自主感。
不要去對孩子進行無謂的時間限制以及威脅,如果非要有時間的話,我們也要讓孩子自己去進行設定。
孩子厭學,可能是你的教養方式出問題,心理學教你激發孩子內驅力
03、
R,relatedness,即歸屬感,歸屬感是孩子內心中的一種安全感,是孩子感到被父母認可並接納時內心的一種滿足的感受。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相信大家都或多或少地知道,人的需求是分層次的,其中尊重和愛的需求是每個人都會有的,不分大人和孩子。
換位思考,如果我們感受到家裡是愛意滿滿的,是無限溫暖的,那麼走出家門,在職場上我們更有幹勁去努力拼搏。因為我們擁有足夠堅強的後盾。
反之,如果家裡總是有個對你勞動訓斥的伴侶,嫌棄你為什麼這次沒做到最高的業績,嘲笑你為什麼沒升職到更高的職位,你內心會是什麼感受?
對孩子而言也是一樣,如果他們因為成績不好而總被批評和訓斥,他們感受到父母更加在乎成績而不是在乎他,他們同樣會倍感失敗和失落。
所以,做家長的,首先要做的是讓孩子感受到尊重、接納和無條件的愛,只有這樣才會增強他們做事的效率和信心。
孩子厭學,可能是你的教養方式出問題,心理學教你激發孩子內驅力
在網上有人給我留言講過她的親身經歷,她的兒子從小成績就不好,老師都覺得孩子很笨,但是自始至終她從不給孩子傳遞這樣的信息。
每次開完家長會後,回到家她都騙孩子說:老師表揚你了,老師說雖然你的成績還不太好,但是你最近特別努力和用功,我們都相信你的成績會慢慢好的。
每次聽完,孩子都驚喜地睜大雙眼問:「老師真的這麼說嗎?」
這位媽媽每天晚上都陪伴孩子一起寫作業,孩子寫作業,她就在一旁看書,孩子有不懂的問題,他們就一起討論,就這樣她堅持了很多年。
她告訴我說,雖然孩子最後只考上了普通本科,但是她很滿意,因為孩子性格開朗,自信樂觀。
這個故事當時深深感動了我!
我想這才是媽媽對孩子真正的愛,接納孩子的普通,並陪著孩子一起努力,給孩子全然的接納和無條件的愛,這並不是每一個媽媽都能做到的。
孩子厭學,可能是你的教養方式出問題,心理學教你激發孩子內驅力
結語
父母對孩子的愛,是天生的;但是,做父母的能力,卻不是天生的。這需要每一個為人父母者,自覺去精進。
做父母不需要經過考試,但是不代表,做父母的不需要學習,畢竟我們孕育的是一個生命,我們的教養方式可能影響到孩子的一生。
激發孩子的內驅力,不光是解決孩子的學習問題,還能激發孩子的自主性,培養他為自己負責的能力。而這,是做父母的,可以送給孩子的最好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