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CAR」心理需要模型幫助孩子建立內驅力

2020-08-30 章老師奧數課堂

通過「CAR」心理需要模型幫助孩子建立內驅力。

既然我們要研究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提高孩子的內驅力,我們就要遵照科學的理論方法。

在動機理論研究中,德西和瑞恩是兩位著名的心理學家,他們將人的內驅力分為三個基本的心理需要:勝任感(competence)、自主感(autonomy),歸屬感(relatedness)。

孩子厭學,可能是你的教養方式出問題,心理學教你激發孩子內驅力

研究發現,如果這3個心理動機都得到了滿足,那麼孩子的內在驅動力就高了。

所以,要想提高孩子的內驅力,只需要在這三個方面著手努力就好了,依據該理論心理學界提出了「CAR」心理模型,來幫助孩子提高內驅力。

我們分別來看。

01、

C即competence,勝任感:孩子會通過自己所做的行為、努力而獲得積極的對自我價值感的體驗,所以,「勝任感」又可以成為「自我價值感」。

通俗理解,就是「我能做好,所以我是有價值的,既然我是有價值的,那我更有幹勁繼續做下去了。」

在這一點上,我們可以向電子遊戲學習。

為什麼孩子們一旦玩上電子遊戲,就很容易沉迷其中?

因為它的設計是符合心理學規律的,遊戲中不斷給孩子提供正向的即時反饋,這些即時反饋像一個個鉤子,牢牢勾住了孩子。

小孩子玩遊戲其實大部分時間總是輸,但是他們為什麼還愛玩呢?

因為雖然他們不斷輸,但是他們的得分是不斷提高的啊,上次是100分,這次居然的的道理240分,他們的勝任感提高了。

孩子厭學,可能是你的教養方式出問題,心理學教你激發孩子內驅力

學習跟遊戲相比,是不同的,因為孩子得到的是延遲滿足,所以,在孩子對於學習的興趣還沒有真正形成的時候,家長應該注意多給孩子製造即時反饋。

應該怎麼做呢?應該及時給與孩子正向反饋。

你可能會困惑了,「你前面不是說不能用物質獎勵嗎?不是說外部獎勵不好使嗎?」

這裡要分情況,你要看物質獎勵對孩子來說意味著什麼。

如果家長說:你只有……才可以……,那麼孩子會感受到獎勵其實是家長的操控,孩子的自主感下降,受控感增強,的確會削弱孩子的內驅力。

但如果獎勵代表的是某種榮譽或者肯定,就能夠強化孩子的勝任感, 例如孩子參加物理競賽獲得獎金1000元,這和你這次好好考,考第一名獎勵1000帶給孩子的感受是不同的。

孩子厭學,可能是你的教養方式出問題,心理學教你激發孩子內驅力

具體建議:

描述性的稱讚比籠統的稱讚,更給孩子帶來更多勝任感。

不太理想的做法:你真棒!繼續加油。

比較理想的做法:你這次的物理考試考了90分,你這段時間為此付出的努力,看到的成果,你的成績進步了,我為你這段時間的自律和堅持感到驕傲。

單純的「你好棒」,孩子是感受不到太多勝任感的,聽多了之後效果就更差,家長要注意觀察孩子的進步和變化,對他每一次的進步給予準確的正面反饋,這孩子才有不斷前進的動力。

孩子厭學,可能是你的教養方式出問題,心理學教你激發孩子內驅力

02、

A,autonomy,即自主感,就是要讓孩子知道對於他自己的生活,他是有能力去對此進行控制的。

我們都有同感 ,一件事情如果是我們自主選擇的,那完成的機率就較大,但是如果是被迫被要求的,那麼我們內心就會有逆反心理,就會排斥和抗拒。

放在孩子身上,也是一樣的,沒有人喜歡被控制、被脅迫。

所以當孩子需要去做某件事的時候,家長可以給孩子選擇權,讓孩子感覺到他是有發言權的,有主動權的,這樣他的配合度也要更高一些。

比如,孩子不主動做作業,那家長可以給孩子出選擇題,讓他自己選擇,是先做作業還是先畫畫?

如果孩子參與了約定和協商,他們會體會到被尊重的感覺,也會體會到自主感,這有利於他們更好的完成學習任務,而這又會帶來更大的勝任感,自然就有助於形成內在動機。

孩子厭學,可能是你的教養方式出問題,心理學教你激發孩子內驅力

需要避免的雷區是:

勿用「如果你……那麼才可以……」「你有你……才能……」等脅迫的語氣,這樣會削弱孩子的自主感。

不要去對孩子進行無謂的時間限制以及威脅,如果非要有時間的話,我們也要讓孩子自己去進行設定。

孩子厭學,可能是你的教養方式出問題,心理學教你激發孩子內驅力

03、

R,relatedness,即歸屬感,歸屬感是孩子內心中的一種安全感,是孩子感到被父母認可並接納時內心的一種滿足的感受。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相信大家都或多或少地知道,人的需求是分層次的,其中尊重和愛的需求是每個人都會有的,不分大人和孩子。

換位思考,如果我們感受到家裡是愛意滿滿的,是無限溫暖的,那麼走出家門,在職場上我們更有幹勁去努力拼搏。因為我們擁有足夠堅強的後盾。

反之,如果家裡總是有個對你勞動訓斥的伴侶,嫌棄你為什麼這次沒做到最高的業績,嘲笑你為什麼沒升職到更高的職位,你內心會是什麼感受?

對孩子而言也是一樣,如果他們因為成績不好而總被批評和訓斥,他們感受到父母更加在乎成績而不是在乎他,他們同樣會倍感失敗和失落。

所以,做家長的,首先要做的是讓孩子感受到尊重、接納和無條件的愛,只有這樣才會增強他們做事的效率和信心。

孩子厭學,可能是你的教養方式出問題,心理學教你激發孩子內驅力

在網上有人給我留言講過她的親身經歷,她的兒子從小成績就不好,老師都覺得孩子很笨,但是自始至終她從不給孩子傳遞這樣的信息。

每次開完家長會後,回到家她都騙孩子說:老師表揚你了,老師說雖然你的成績還不太好,但是你最近特別努力和用功,我們都相信你的成績會慢慢好的。

每次聽完,孩子都驚喜地睜大雙眼問:「老師真的這麼說嗎?」

這位媽媽每天晚上都陪伴孩子一起寫作業,孩子寫作業,她就在一旁看書,孩子有不懂的問題,他們就一起討論,就這樣她堅持了很多年。

她告訴我說,雖然孩子最後只考上了普通本科,但是她很滿意,因為孩子性格開朗,自信樂觀。

這個故事當時深深感動了我!

我想這才是媽媽對孩子真正的愛,接納孩子的普通,並陪著孩子一起努力,給孩子全然的接納和無條件的愛,這並不是每一個媽媽都能做到的。

孩子厭學,可能是你的教養方式出問題,心理學教你激發孩子內驅力

結語

父母對孩子的愛,是天生的;但是,做父母的能力,卻不是天生的。這需要每一個為人父母者,自覺去精進。

做父母不需要經過考試,但是不代表,做父母的不需要學習,畢竟我們孕育的是一個生命,我們的教養方式可能影響到孩子的一生。

激發孩子的內驅力,不光是解決孩子的學習問題,還能激發孩子的自主性,培養他為自己負責的能力。而這,是做父母的,可以送給孩子的最好禮物!

相關焦點

  • 如何建立孩子的內驅力
    考試季結束,又是一個新的學期開始,經常聽到家長感嘆,某某孩子考上名校,但其父母基本不過問學習。也有人感嘆,拼盡全力陪伴孩子的陪讀父母也許也能將孩子送上名校,考得一個不錯的分數,但是這部分孩子絕對不是金字塔最頂尖的那部分人群。那部分金字塔頂的學霸們,說白了,不是有什麼三頭六臂,而是有著一份超常的內驅力。
  •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喚醒孩子的學習「內驅力」,方法簡單但很管用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會發現,有些孩子從來不需要家長的催促,就能自覺地把自己的事情做完,然而有些孩子無論怎麼催促,就是不肯做,究其原因就是孩子的學習缺乏&34;。所謂內驅力簡單來講就是孩子學習或者想做成某件事的一種身體內部驅使動力,這是一種由孩子內心生發的一種真實的力量。如果孩子有了這種內驅力,他們就可以做成很多事情。
  • 如何喚醒孩子的內驅力?看懂影響內驅力的成因,再用這3個方法
    一旦虧損,後果可能比普通人被裁員還嚴重,所以很難保持內驅力。02內驅力好在哪?為什麼我們要執著於孩子內驅力的培養和發掘呢?內驅力和外驅力相比,究竟有什麼好處?仔細觀察,你會發現這些孩子一般是內外兼修,內驅力和外驅力都很強大。其中,內驅力主要幫助他學習,外驅力只能幫助他焦慮。如果去掉外驅力,讓他們自行安排學習計劃,他們的學習成績很可能會更好;如果長期施加外驅力,內驅力會逐漸磨損,成績很可能會逐漸下降。
  • 心理學:利用「遊戲思維」,5個角度,全面激發孩子的內驅力
    有研究表明,在與別人玩遊戲之後,即使贏的是對方,我們也會更喜歡對方,這是因為一起玩遊戲這件事,能夠極大的建立信任感。所以,這一點的關鍵詞在於&34;,良好的關係同樣可以滿足人的心理需求。通過以上四點,我們可以看出讓我們成癮的遊戲,實際上是滿足了人內心當中的底層心理需要。
  • 優秀孩子都有學習「內驅力」,喚醒「內驅力」,聰明媽媽這樣做!
    很多家長會覺得自己家的孩子「天生」就不喜歡學習,但是有一種能力,是每一個孩子都有的,這種能力就是「自雞」。「自雞」的意思就是自己給自己打雞血,這個詞換一種說法,就叫做學習內驅力,這種內驅力就是孩子發自內心想要去學習的動力。
  • 孩子不愛學習,可能「內驅力」不足,做好三件事,培養學習內驅力
    也側面說明孩子的學習內驅力出現了障礙,需要家長從旁協助他們尋找回內驅力。當然了解內驅力對學習的重要性之後,相信家長都不願在耽誤時間。一、激發學習積極性內驅力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激發孩子對於學習的認識,短時間內就能培養出他的積極性。
  • 激發孩子學習內驅力,才是學霸的致勝法寶
    百科的解釋是:內驅力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內部喚醒狀態或緊張狀態,表現為推動有機體活動以達到滿足需要的內部動力。簡單來說,&34;就像是汽車的引擎,只有它開始轉動發力,車才會跑得快。看,他對這件事沒有內驅力,甚至有牴觸心理。如果我逼著他寫,就算他配合,也會覺得很痛苦。這樣的雞(激)娃,大概率是「白雞」。
  • 別再用這種激勵方式了,它會殺死孩子的內驅力
    當物質的吸引力不夠大,或者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時,他便會輕易地選擇放棄。02.最好的激勵,是激發內驅力在上個世紀40年代,有兩名美國大學教授做了一個實驗,他們將8隻恆河猴放進一個籠子裡,裡面有一個裝置,這個裝置是一個插梢,需要三個步驟才能打開。
  • 宜川中學李江波:通過活動激發學生的內驅力
    擔任班主任以來,我一直在思考、請教、實踐,再思考、 請教、實踐,積累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調動學生內驅力的方法, 讓學生不再被動地學習,而是讓他們自己主動行動起來!在日常的班務管理過程中,我是通過以下四個方面的活動來提升學生的內驅力:1、班主任的行為活動;2、常態化的主題活動;3、系列化的微型活動;4、獨特的文化活動。
  • 在應試的籠子裡,怎麼保護孩子的內驅力
    撇開任何批判,今天我們想探討的是,作為普通的父母,怎麼在體制下,保護孩子的學習內驅力?到底如何做,才能又不破壞孩子的內驅力,又能讓孩子向著我們希望的方向發展?只要環境適宜,不需要成年人主動教學,正常的孩子通過自己觀察、探索、自由玩耍,就能夠主動吸收和學習他所需要的知識。
  • 哈佛大學:孩子學習積極性不好,「羅森塔爾效應」,喚醒學習內驅力
    本文作者:心岸姐姐,資深心理諮詢師,從事心理工作二十年,每天研究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用心理學知識幫助更多的家長和孩子。歡迎關注!01現在家長普遍反應孩子學習沒有主動性,不積極,自律性差。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家裡,都需要老師或者父母催促甚至監督。
  • 你的教育方式,正在摧毀孩子本不多的內驅力
    首先,我們要真正的去定義內驅力,和外驅力還真不好定義,那們我們可以通過一個表像來理解內驅力:當做一個件事的時候, 前面講的內驅力和外驅力的表現只要是個成人都是能夠理解的吧。因為咱們自己就是在這兩種力的驅動之下完成自己的一切事情的。 主題就來了,用獎勵的辦法:做完了作業可以玩遊戲、可以看電視、可以出去玩、可以……,這是在強化做作業是多麼不得已的事情,但是為了後面的獎勵,那麼硬著頭皮上吧。這是一種家長常用的一種外驅力。
  • 如何讓孩子把「被動學習」變「主動學習」?激發孩子內驅力是關鍵
    何為內驅力?內驅力簡單來說就是內部驅動力,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內部喚醒狀態,表現為推動有機體活動,以達到滿足需要的內部動力。當孩子清晰的意識到自己的學習活動所要達到的目標與意義,並以此來推動學習時,這種學習的目的就成為一種有力的動機。而具有認知興趣或求知慾強烈的孩子常常會廢寢忘食,津津有味的去學習,並從中獲得很大的滿足。認知內驅力是一種自然存在的內驅力,不需要刻意培養,父母和老師別去破壞就好。
  • 喚醒孩子學習內驅力,是教育的「最高境界」,聰明父母會用3招
    這個過程就需要喚醒孩子的學習內驅力,聰明的父母用這3招,達到教育的「最高境界」,喚醒孩子的學習內驅力!」,最後一種就是「內在的動力」,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內驅力」。這套《思維導圖:全腦開發》對於喚醒孩子的「學習內驅力」,提高孩子的智力有很大的幫助。
  • 聽教育專家講如何提升孩子內驅力
    深圳晚報訊(記者 王宇)8月16日,由深圳睿語國際教育主辦的「提升內驅力·從核心成長」教育論壇在深圳睿語國際教育寶安校區舉行。論壇邀請了深圳外國語學校國際部校長鄔曉莉和深圳睿語國際教育校長溫瑤麗共話教育。在鄔曉莉看來,教育的一大作用是啟發並點燃孩子,教師不僅要教授知識,更要啟迪孩子的思維,傳授方法,讓孩子學會交流溝通、獨立思考、自主學習和自我管理。
  • 如何培養孩子的內驅力讓孩子主動學習?專家卻說要家長自我反省?
    自從孩子上了大班開始有作業以後,我還是有點小恐慌的,不過好在我假期有提前訓練,每天讓孩子做些簡單的控筆訓練,孩子回來寫作業的效果還不錯,獨立完成。寶媽們在一起聊天,大家都羨慕別人家的小孩讀書不用管,自己會自動自覺得學習,這就是小孩有「學習的內驅力」的表現。
  • 《繼承者》之教育發展系列論壇:提升內驅力•從核心成長
    「每個孩子的可塑性都非常大,我們相信所有孩子都是可教的,希望家長也高瞻遠矚,讓孩子做精英,而不是考試的機器。」在論壇中,鄔曉莉強調了兩個關鍵詞:「溝通」和「自主」,並結合具體案例說明了家長和老師如何通過良好的溝通給孩子選擇的權利,讓孩子體會到被尊重、有參與感,從而建立內驅力;並通過科學的學習規劃和實踐構建學術能力。
  • 學霸與學渣之間差一個「內驅力」,教你如何點燃孩子的學習內驅力
    這讓阿滿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的教育方式,她說,如果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而讓她與孩子變成了仇人,那我情願不管這個起跑線,也不要因此而破壞與孩子的感情。 其實,拉開孩子距離的,從來就不是什麼「起跑線」,而是孩子的學習「內驅力」。
  • 家庭教育裡,最重要的是要培養孩子的內驅力
    受爺爺奶奶「不要像他們一樣總是種田」的影響,她從小就有走出小山村,通過讀書改變命運的強烈願望,這種願望轉化成內驅力,使她從小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她的學習特點是看書快、寫作業快,背書快。進入寄宿制中學後,她每天堅持早上6:30起床,晚上10:30下課,她將自己的願望埋在心裡,化作動力,堅持學業就是唯一。
  • 小心「外推力」殺死孩子的「內驅力」,記得給孩子選擇的權利
    孩子沒有「內驅力」再多「外推力」也是白費功夫教育心理學把激勵孩子的動機分為「內在動力」和「外來推動力」。也可以稱之為「內驅力」和「外推力」。「內驅力」來自於孩子的內心,它推動孩子努力追求目標。因為孩子「喜歡」自己參與的活動,所以在參與過程中,不需要誘惑、哄騙或者獎勵。而參加活動本身所帶來的快樂和滿足感,又能進一步鼓勵孩子繼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