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孩子的內驅力

2020-09-05 止已

考試季結束,又是一個新的學期開始,經常聽到家長感嘆,某某孩子考上名校,但其父母基本不過問學習。也有人感嘆,拼盡全力陪伴孩子的陪讀父母也許也能將孩子送上名校,考得一個不錯的分數,但是這部分孩子絕對不是金字塔最頂尖的那部分人群。那部分金字塔頂的學霸們,說白了,不是有什麼三頭六臂,而是有著一份超常的內驅力。這份內驅力可以幫助他們無論身處什麼環境,保持著披荊斬棘的毅力去面對艱辛持久的學習拉力戰,並最終笑到最後。

那麼,家長會問,內驅力從何而來。如何建立內驅力?

讓我們抽絲剝繭來看內驅力,要說內驅力,不妨分解為成就動機和學習動機兩部分來看。先說成就動機,它是人們希望從事對他有重要意義的,有一定困難的、具有挑戰性的活動,在活動中能取得優異的成績,並能超過他人的動機。

再看學習動機,它是人類的一種重要的社會性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進行學習的內部動力,概括起來,學習動機的主要內容分為知識價值觀,學習興趣,學習能力感、成就歸因四個方面。

知識價值觀反映的是學習的內容是否有用。這一點要一分為二來看,全社會對於知識的力量和價值是已經達成共識的,孩子們從小耳濡目染,不會不明白這份價值,但心中是否深以為然,這個有用到底是如何發揮作用,在什麼地方發揮作用?其實生活就是最好的試驗場。

看看學習興趣。經常聽孩子們發牢騷說「哪有天生愛讀書的孩子,即便是學業優良的孩子,也不過被逼的更加順從罷了」。在他看來,讀書是苦差事,能讀就不錯,興趣談不上。那麼問題來了,孩子們是天然沒有興趣,還是興趣被抹殺?

再看學習能力感。這才是我們家長需要關注的問題的核心。能力感,它是一種自我效能感,不是學習能力。學習能力其實是每個人與生俱來,否則人類無法生存,但能力感並非個個都有。但這份能力感影響著學習的堅持性。為什麼一些孩子看到難題想放棄,有些孩子可以死磕難題到底?是一種「我可以,我有能力搞定」的勝任感在發揮作用。當他覺得自己有能力可以解決這個問題時,他才會去解決,如果他有畏難情緒,那麼先處理好這個情緒,除非情緒修正,否則光激勵,光打雞血毫無用處。

最後看成就歸因。這是對學習成敗原因的主觀分析,認為學習成敗取決於主觀努力的,是內歸因,持有內歸因的孩子更傾向於自我堅持和自我努力,認為學習取決於環境或者第三方因素的,是外歸因,持有這種歸因的,會傾向於將成敗歸結於環境。

當然,雖然學習動機對學習成績有直接的影響,但受著其他因素的制約,比如學習策略。比如有沒有好的學習方法,有沒有好的學習習慣。幾種因素相互作用,影響著學業水平的結果。

可以看到,大部分的培訓機構和家長面對孩子的學業,選擇的發力點是學習策略或者學習內容。這是浮現在水面的冰山一角,更為重要的內隱的學習動機和成就動機部分,不容易觀察,隱藏在孩子的意識及潛意識之中。

簡單說來,重塑孩子的內驅力,大致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自主感

簡單來說,就是他掌握自己命運的適應力。

這份適應力其實是在衰退的。一個三歲小孩掙脫媽媽的手試圖去自己拿取什麼,或許會被回報以微笑和鼓勵,但當一個十幾歲的孩子不服從老師安排的同桌或者在課堂上不遵守紀律時,取代的是批評和壓制,孩子的自主感逐漸被打壓了。隨著日復一日課業加重和評價體系的更刻板和形式,孩子的自主感慢慢在流失。學習歸根結底是一件需要個人投入心力的智力和體力活動,而自主感的降低,簡而言之,不被認為是自己的事,而是家長的事,學校的事,社會的事,讓本該自主的學習變成了一個多人參與的活動,而主角偏偏是最沒有發言權的那個。

於是,喪失自主感會帶來以下這些:

其一:逆反。你往東我往西,為了對抗剝奪,採取一種截然相反的策略來表達反抗。

其二:習得性無助。當抗爭無效,如何努力都無法實現自己奪回控制權時,就會陷入毫無積極性的習得性無助。

在心理諮詢中有見過這樣一些的孩子,不逃課,不抗爭,不叛逆,但是無欲無求,隨波逐流。這是對於喪失自主感又抗爭無效的回應。

這個時候,唯一需要的就是把對人生的掌控感歸還給他。

2、勝任感。

很簡單,就是一種「我覺得我行」的感覺。人腦是部精密的器官,當我們去啟動一件事,是在於我們認為它是可以實現的,如果從一開始就預感必將失敗,那麼我們的大腦會啟動防禦和牴觸情緒。而勝任感來自曾經的經歷。如果曾經有過勝任感,那麼大概率會有信心去嘗試,一旦嘗試成功,就會進一步鞏固這種勝任感。

大部分學校的排名體系,決定了從一開始就只有極少數孩子可以獲得這份勝任感。那麼,如何讓排名不那麼靠前的孩子贏得這份勝任感呢?需要一個全方位的評價體系。這個時候,家長需要有全盤化的思維也需要將這種思維影響到孩子,比如:我的孩子數學不錯,但文學領悟力不錯,我的孩子背記不太擅長,但體育很好。而不是:你的這門課很弱需要多補補,你的數學怎麼總是老錯。

揪著錯處不放的家長是很難培養孩子的勝任感的,雖然家長的初心僅僅只是希望孩子取長補短。

3、歸屬感

在家中,有溫暖和被抱持的感覺,感到自己有底氣有自信,在學校,感到自己是班級的一份子,有集體歸屬感。

其實生活中,家長是歸屬感的示範。很難想像一個沒有歸屬感的父母如何去培養孩子的歸屬感。那麼,對家長來說,需要做的是擁有一份對工作和生活的熱情。一個整天怨天尤人的家長是無法培養出一個有歸屬感的孩子的,如果家長能有對生活的熱忱和對工作的熱情,並充分投入和享受其中,那麼孩子會感受到這份投身其中的快樂。也是我們經常說的,雖然認清了生活的真相,但是依然熱愛生活。

對孩子來說,參加體育運動,通過協調學習和運動來掌控自己的時間。也是一份難能可貴的歸屬感。

試想一下,一個有歸屬感,有勝任力,覺得自己有適應力的孩子,他有沒有興趣去挑戰一些未知的領域,他會不會覺得自己很有價值。當這份價值被強化時,他會不會有披荊斬棘的勇氣去挑戰更高的山峰。

所以不要去感嘆別人家的孩子,也無需嗟嘆內驅力不足,形成這份驅動力的土壤就在我們的身邊。

想用一句話作為結尾:未來如果是一個隨時擺動的吊橋,那麼隨著吊橋擺動而協調好自己的重心,不被時代的洪流給甩出去,就是我們的使命。對於孩子,它的那份內驅力就是,我已經來到橋邊,已經準備好應對這份劇烈的震蕩了。

相關焦點

  • 通過「CAR」心理需要模型幫助孩子建立內驅力
    通過「CAR」心理需要模型幫助孩子建立內驅力。既然我們要研究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提高孩子的內驅力,我們就要遵照科學的理論方法。在動機理論研究中,德西和瑞恩是兩位著名的心理學家,他們將人的內驅力分為三個基本的心理需要:勝任感(competence)、自主感(autonomy),歸屬感(relatedness)。
  • 聽教育專家講如何提升孩子內驅力
    深圳晚報訊(記者 王宇)8月16日,由深圳睿語國際教育主辦的「提升內驅力·從核心成長」教育論壇在深圳睿語國際教育寶安校區舉行。論壇邀請了深圳外國語學校國際部校長鄔曉莉和深圳睿語國際教育校長溫瑤麗共話教育。在鄔曉莉看來,教育的一大作用是啟發並點燃孩子,教師不僅要教授知識,更要啟迪孩子的思維,傳授方法,讓孩子學會交流溝通、獨立思考、自主學習和自我管理。
  • 如何讓孩子把「被動學習」變「主動學習」?激發孩子內驅力是關鍵
    比如,居裡夫人不論外界環境多麼艱苦,仍然終其一生堅持在實驗室默默耕耘,最終發現了鐳;比如車胤囊螢、孫康映雪的故事,其實都是擁有強大內驅力的結果。美國認知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認為「內驅力」可以分為3種:認知內驅力、自我提高的內驅力、附屬的內驅力。
  • 學霸與學渣之間差一個「內驅力」,教你如何點燃孩子的學習內驅力
    這讓阿滿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的教育方式,她說,如果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而讓她與孩子變成了仇人,那我情願不管這個起跑線,也不要因此而破壞與孩子的感情。 其實,拉開孩子距離的,從來就不是什麼「起跑線」,而是孩子的學習「內驅力」。
  • 優秀孩子都有學習「內驅力」,喚醒「內驅力」,聰明媽媽這樣做!
    很多家長會覺得自己家的孩子「天生」就不喜歡學習,但是有一種能力,是每一個孩子都有的,這種能力就是「自雞」。「自雞」的意思就是自己給自己打雞血,這個詞換一種說法,就叫做學習內驅力,這種內驅力就是孩子發自內心想要去學習的動力。
  • 喚醒內驅力
    孩子學習哪個因素最重要,眾說紛紜,無所適從。去年得遇一大師,說道孩子最重要的是內驅力,自我驅動力,這個力基本決定了人生。感覺十分重要,就去查如何培養,後來看到馮現冬博士論文《語文喚醒教育研究》,覺得內驅力只能喚醒,不適合培養,後來我在教學中很想用這個喚醒,只是一直未能納入到我的實踐體系。
  • 如何喚醒孩子的內驅力?看懂影響內驅力的成因,再用這3個方法
    面對這種情況,如何激發孩子的內驅力,便成了擺在教育工作者、家長、乃至社會面前的難題。一旦虧損,後果可能比普通人被裁員還嚴重,所以很難保持內驅力。02內驅力好在哪?為什麼我們要執著於孩子內驅力的培養和發掘呢?內驅力和外驅力相比,究竟有什麼好處?
  • 如何正確利用內驅力和外驅力的分界線,引導孩子成長?
    ,不僅浪費孩子學習時間,還會擠壓孩子學習的內驅力。到底如何做,如何正確使用外驅力,才能又不破壞孩子的內驅力,又能讓孩子向著我們希望的方向發展?邱天老師總結了自己帶娃的經驗,分享了自己的思考,並提供了一系列切實可行的方案。
  • 孩子不愛學習,可能「內驅力」不足,做好三件事,培養學習內驅力
    也側面說明孩子的學習內驅力出現了障礙,需要家長從旁協助他們尋找回內驅力。當然了解內驅力對學習的重要性之後,相信家長都不願在耽誤時間。一、激發學習積極性內驅力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激發孩子對於學習的認識,短時間內就能培養出他的積極性。
  • 如何激發學生的內驅力
    學習動機的激發,學生的「學習內力覺醒」當是教育追求的最終方向——我們最做為教師,教給孩子多少知識,引領孩子考取怎樣的名牌大學,都無法與「學生內力覺醒」相比較。當每個孩子真正的內驅力被激發,孩子的創新能力、自我發展意識等等終將被孩子實現。而被我們培養出來的眾多的「高分數人才」,如果他的內力沒有被激發,一旦遇到困難,他只能選擇放棄——因為他真的不具備挑戰的勇氣和能力!
  • 在應試的籠子裡,怎麼保護孩子的內驅力
    撇開任何批判,今天我們想探討的是,作為普通的父母,怎麼在體制下,保護孩子的學習內驅力?到底如何做,才能又不破壞孩子的內驅力,又能讓孩子向著我們希望的方向發展?如果重要原則把握得好,成年人的指導對孩子的學習會大有裨益;如果沒把握好,則不僅會造成浪費,還會擠壓孩子學習的內驅力。如果我們試圖通過教學來幫助孩子得到更好的發展,我們首先要知道孩子自己正在如何發展。想要了解孩子的發展,最核心的一點是觀察。
  • 如何解鎖學生學習內驅力
    激發學生學習內驅力則是一種更為有效的策略,可以讓學生保持學習興趣。不止於此,內驅力可以讓學生學得更好。他們會因此更加努力,應對更具挑戰性的任務,並會對他們所學習的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我想該領域大多數現實的人都會說必須同時擁有內驅力和外驅力。」斯蒂佩克說,「如果不在乎孩子們學習什麼,那麼可以完全依賴內驅力來驅動孩子們學習,但如果必須要有課程和標準,那麼就不能只選擇學生感興趣的內容。」但問題在於,大多數學校很難找到這兩者的平衡點。
  • 家庭教育裡,最重要的是要培養孩子的內驅力
    內驅力強的孩子,未來會發光。內驅力推動他們不斷學習,汲取複雜的知識體系,掌握專業技能,增強解決問題的能力,幫助他們長大後成為生活中的強者。父母手中的「線」,影響孩子的內驅力面對孩子升學壓力和未來前途的焦慮,使很多家長試圖去控制孩子。然而買禮物獎勵也好,批評懲罰也好,對提高孩子成績都不太有用。
  • 你的教育方式,正在摧毀孩子本不多的內驅力
    首先,我們要真正的去定義內驅力,和外驅力還真不好定義,那們我們可以通過一個表像來理解內驅力:當做一個件事的時候, 前面講的內驅力和外驅力的表現只要是個成人都是能夠理解的吧。因為咱們自己就是在這兩種力的驅動之下完成自己的一切事情的。 主題就來了,用獎勵的辦法:做完了作業可以玩遊戲、可以看電視、可以出去玩、可以……,這是在強化做作業是多麼不得已的事情,但是為了後面的獎勵,那麼硬著頭皮上吧。這是一種家長常用的一種外驅力。
  • 如何培養孩子的內驅力讓孩子主動學習?專家卻說要家長自我反省?
    自從孩子上了大班開始有作業以後,我還是有點小恐慌的,不過好在我假期有提前訓練,每天讓孩子做些簡單的控筆訓練,孩子回來寫作業的效果還不錯,獨立完成。寶媽們在一起聊天,大家都羨慕別人家的小孩讀書不用管,自己會自動自覺得學習,這就是小孩有「學習的內驅力」的表現。
  •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喚醒孩子的學習「內驅力」,方法簡單但很管用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會發現,有些孩子從來不需要家長的催促,就能自覺地把自己的事情做完,然而有些孩子無論怎麼催促,就是不肯做,究其原因就是孩子的學習缺乏&34;。所謂內驅力簡單來講就是孩子學習或者想做成某件事的一種身體內部驅使動力,這是一種由孩子內心生發的一種真實的力量。如果孩子有了這種內驅力,他們就可以做成很多事情。
  • 小心「外推力」殺死孩子的「內驅力」,記得給孩子選擇的權利
    孩子沒有「內驅力」再多「外推力」也是白費功夫教育心理學把激勵孩子的動機分為「內在動力」和「外來推動力」。也可以稱之為「內驅力」和「外推力」。「外在獎勵」太多也會損害孩子的內驅力而且,家長給予的外在推動太多,甚至可能會傷害孩子做事情的動力。
  • 激發孩子學習內驅力,才是學霸的致勝法寶
    因為,我等了好久終於等到今天——對於寫日記這事,兒子的內驅力終於萌動了!我只能等,耐心地等,等他開啟這股內驅力。要讓小學生啟動內驅力,還是需要外力去催化的。比如,讓孩子有勝任感。樂樂始終覺得,自己文字表達能力弱爆了。儘管老母親也這樣覺得,但還是每次都鼓勵他,讓他對這件事充滿勝任感,這有利於他積極採取行動,並更有信心做好這件事。
  • 孩子在家學習老偷懶,孩子自制力太差,家長要懂激發其「內驅力」
    要想要孩子能夠獲得成長,達到自己想要的目標,最主要的還是靠孩子自身。那麼究竟是什麼促使孩子主動學習呢?用專業術語來說,就是孩子的內驅力,這才是能夠保證孩子主動學習的內在因素。那麼,"內驅力"究竟是什麼?對於孩子來說,"內驅力"到底有什麼作用呢?家長應該如何去激發孩子的"內驅力"呢?家長可以一起來慢慢地學習一下。
  • 真正拉開孩子距離的,不是「起跑線」,而是孩子的內驅力
    其實,拉開孩子距離的,從來就不是什麼「起跑線」,而是孩子的學習「內驅力」。什麼是內驅力?簡單來說,內驅力就是人希望做到某件事或達成自己追求的某個目標,而在自我的內心產生一勁來達成這個目標的力量,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