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季結束,又是一個新的學期開始,經常聽到家長感嘆,某某孩子考上名校,但其父母基本不過問學習。也有人感嘆,拼盡全力陪伴孩子的陪讀父母也許也能將孩子送上名校,考得一個不錯的分數,但是這部分孩子絕對不是金字塔最頂尖的那部分人群。那部分金字塔頂的學霸們,說白了,不是有什麼三頭六臂,而是有著一份超常的內驅力。這份內驅力可以幫助他們無論身處什麼環境,保持著披荊斬棘的毅力去面對艱辛持久的學習拉力戰,並最終笑到最後。
那麼,家長會問,內驅力從何而來。如何建立內驅力?
讓我們抽絲剝繭來看內驅力,要說內驅力,不妨分解為成就動機和學習動機兩部分來看。先說成就動機,它是人們希望從事對他有重要意義的,有一定困難的、具有挑戰性的活動,在活動中能取得優異的成績,並能超過他人的動機。
再看學習動機,它是人類的一種重要的社會性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進行學習的內部動力,概括起來,學習動機的主要內容分為知識價值觀,學習興趣,學習能力感、成就歸因四個方面。
知識價值觀反映的是學習的內容是否有用。這一點要一分為二來看,全社會對於知識的力量和價值是已經達成共識的,孩子們從小耳濡目染,不會不明白這份價值,但心中是否深以為然,這個有用到底是如何發揮作用,在什麼地方發揮作用?其實生活就是最好的試驗場。
看看學習興趣。經常聽孩子們發牢騷說「哪有天生愛讀書的孩子,即便是學業優良的孩子,也不過被逼的更加順從罷了」。在他看來,讀書是苦差事,能讀就不錯,興趣談不上。那麼問題來了,孩子們是天然沒有興趣,還是興趣被抹殺?
再看學習能力感。這才是我們家長需要關注的問題的核心。能力感,它是一種自我效能感,不是學習能力。學習能力其實是每個人與生俱來,否則人類無法生存,但能力感並非個個都有。但這份能力感影響著學習的堅持性。為什麼一些孩子看到難題想放棄,有些孩子可以死磕難題到底?是一種「我可以,我有能力搞定」的勝任感在發揮作用。當他覺得自己有能力可以解決這個問題時,他才會去解決,如果他有畏難情緒,那麼先處理好這個情緒,除非情緒修正,否則光激勵,光打雞血毫無用處。
最後看成就歸因。這是對學習成敗原因的主觀分析,認為學習成敗取決於主觀努力的,是內歸因,持有內歸因的孩子更傾向於自我堅持和自我努力,認為學習取決於環境或者第三方因素的,是外歸因,持有這種歸因的,會傾向於將成敗歸結於環境。
當然,雖然學習動機對學習成績有直接的影響,但受著其他因素的制約,比如學習策略。比如有沒有好的學習方法,有沒有好的學習習慣。幾種因素相互作用,影響著學業水平的結果。
可以看到,大部分的培訓機構和家長面對孩子的學業,選擇的發力點是學習策略或者學習內容。這是浮現在水面的冰山一角,更為重要的內隱的學習動機和成就動機部分,不容易觀察,隱藏在孩子的意識及潛意識之中。
簡單說來,重塑孩子的內驅力,大致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自主感
簡單來說,就是他掌握自己命運的適應力。
這份適應力其實是在衰退的。一個三歲小孩掙脫媽媽的手試圖去自己拿取什麼,或許會被回報以微笑和鼓勵,但當一個十幾歲的孩子不服從老師安排的同桌或者在課堂上不遵守紀律時,取代的是批評和壓制,孩子的自主感逐漸被打壓了。隨著日復一日課業加重和評價體系的更刻板和形式,孩子的自主感慢慢在流失。學習歸根結底是一件需要個人投入心力的智力和體力活動,而自主感的降低,簡而言之,不被認為是自己的事,而是家長的事,學校的事,社會的事,讓本該自主的學習變成了一個多人參與的活動,而主角偏偏是最沒有發言權的那個。
於是,喪失自主感會帶來以下這些:
其一:逆反。你往東我往西,為了對抗剝奪,採取一種截然相反的策略來表達反抗。
其二:習得性無助。當抗爭無效,如何努力都無法實現自己奪回控制權時,就會陷入毫無積極性的習得性無助。
在心理諮詢中有見過這樣一些的孩子,不逃課,不抗爭,不叛逆,但是無欲無求,隨波逐流。這是對於喪失自主感又抗爭無效的回應。
這個時候,唯一需要的就是把對人生的掌控感歸還給他。
2、勝任感。
很簡單,就是一種「我覺得我行」的感覺。人腦是部精密的器官,當我們去啟動一件事,是在於我們認為它是可以實現的,如果從一開始就預感必將失敗,那麼我們的大腦會啟動防禦和牴觸情緒。而勝任感來自曾經的經歷。如果曾經有過勝任感,那麼大概率會有信心去嘗試,一旦嘗試成功,就會進一步鞏固這種勝任感。
大部分學校的排名體系,決定了從一開始就只有極少數孩子可以獲得這份勝任感。那麼,如何讓排名不那麼靠前的孩子贏得這份勝任感呢?需要一個全方位的評價體系。這個時候,家長需要有全盤化的思維也需要將這種思維影響到孩子,比如:我的孩子數學不錯,但文學領悟力不錯,我的孩子背記不太擅長,但體育很好。而不是:你的這門課很弱需要多補補,你的數學怎麼總是老錯。
揪著錯處不放的家長是很難培養孩子的勝任感的,雖然家長的初心僅僅只是希望孩子取長補短。
3、歸屬感
在家中,有溫暖和被抱持的感覺,感到自己有底氣有自信,在學校,感到自己是班級的一份子,有集體歸屬感。
其實生活中,家長是歸屬感的示範。很難想像一個沒有歸屬感的父母如何去培養孩子的歸屬感。那麼,對家長來說,需要做的是擁有一份對工作和生活的熱情。一個整天怨天尤人的家長是無法培養出一個有歸屬感的孩子的,如果家長能有對生活的熱忱和對工作的熱情,並充分投入和享受其中,那麼孩子會感受到這份投身其中的快樂。也是我們經常說的,雖然認清了生活的真相,但是依然熱愛生活。
對孩子來說,參加體育運動,通過協調學習和運動來掌控自己的時間。也是一份難能可貴的歸屬感。
試想一下,一個有歸屬感,有勝任力,覺得自己有適應力的孩子,他有沒有興趣去挑戰一些未知的領域,他會不會覺得自己很有價值。當這份價值被強化時,他會不會有披荊斬棘的勇氣去挑戰更高的山峰。
所以不要去感嘆別人家的孩子,也無需嗟嘆內驅力不足,形成這份驅動力的土壤就在我們的身邊。
想用一句話作為結尾:未來如果是一個隨時擺動的吊橋,那麼隨著吊橋擺動而協調好自己的重心,不被時代的洪流給甩出去,就是我們的使命。對於孩子,它的那份內驅力就是,我已經來到橋邊,已經準備好應對這份劇烈的震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