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孩子上了大班開始有作業以後,我還是有點小恐慌的,不過好在我假期有提前訓練,每天讓孩子做些簡單的控筆訓練,孩子回來寫作業的效果還不錯,獨立完成。寶媽們在一起聊天,大家都羨慕別人家的小孩讀書不用管,自己會自動自覺得學習,這就是小孩有「學習的內驅力」的表現。
現在的孩子學習項目越來越多,學習壓力越來越大,但是其注意力卻越來越難集中,耐力和內驅力極差!特別是對於那些缺乏教育技巧和耐心的家長來說真的是:不輔導作業時母慈子孝,輔導作業時雞飛狗跳!家長們開始抱怨現在的小孩太難帶:對自己要求低,做什麼事都不想盡力,你批評他也滿不在乎,沒有一點內在驅動力,讓人生氣又沒有辦法!
其實不全是孩子的錯,家長們很容易陷入恐慌,尤其是看到別人家小孩優秀以後,特別著急就會提高要求,甚至過分苛責。孩子這個年齡本來就很難有什麼驅動力,要正確理解孩子成長的階段性特徵。首先,他不太理解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比如為什麼要做作業?你準備了一籮筐道理,聽起來都很合理又有遠見,但孩子這個階段,不見得能理解。不知道為什麼做,就很難盡力去做。
內在動機就是內驅力,首先要糾正一下孩子的內驅力不是被激發出來的,其實孩子天生具有內驅力,每一個人都有強烈的好奇心,都有對新鮮事物探究的欲望,以及想要得到身邊的人以及更多人的肯定,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成就感。而這些都屬於內在動機。就我而言,是真的相信:孩子的學習意願和能力是與生俱來的、完全超越已經或多或少思維固化的大人的。作為家長,對於孩子這種自發的、不可遏制的對於學習的強烈欲望,只要儘量少破壞,呵護就好,無須刻意去「培養」。
想要孩子主動學習的動機又分為兩種:
一種是讓孩子喜歡學習的內驅力比如好奇心、興趣、成就感等等;
另一種是讓孩子願意學習的外部動力。也就是來自父母或者老師的推動下孩子去學習,你會更想要哪一種呢?
很多人覺得孩子內驅力不足,都在不停地從外在因素或者孩子身上找原因,我這裡想重點說的是要想讓孩子在學習時內驅力爆棚,最重要的是父母,注意控制你的情緒,要跟孩子好好相處,一個良好的親子關係才是培養孩子內驅力的重要因素。
的確,面對孩子的時候我們很難做到不發火,甚至一寫作業就崩潰,每次一到學習時間都是一場較量,甚至還要動用武力才能結束這場戰爭。也有人說道理我都懂,可是不吼不打孩子根本不聽,美國心靈導師卡內基在《人性的弱點》裡說過「在任何的對抗之中,都會使人更加堅定自己的看法。」在親子關係中也是一樣的,當孩子跟父母發生了分歧,劇烈的爭吵對抗之後,孩子會更堅持自己的想法,並且一定會反對父母的主張。也就是說父母想讓他(她)好好學習,他(她)就會通過不好好學習來跟你進行抗爭。
相信這樣的後果是我們最不想要的,所以我們在親子關係中一定要避免,一直把孩子往一個反方向去推。如果目前和孩子之間在學習上已經有惡性循環的趨勢的話,那我建議大家首先要改變自己,把自己和孩子從這個惡性循環中拔出來。
接下來談談如何讓孩子的學習內驅力越來越強?
正常情況下相較於玩耍,對於學習孩子都不太有動力這很正常,就像大部分人對上班也不是充滿了幹勁和動力,所以我們得理解這個現象,要接納這個事實,要有心理準備這個不是短期就能看到成效的事情,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首先明確努力的方向,要陪孩子找到他的興趣點,都知道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多跟孩子探討,幫助孩子找到優秀的目標。然後通過父母的智慧,讓孩子發現好好學習才是實現目標必備的手段和途徑,實現孩子從你讓他學轉變為他自己要學的正向引導。
第二就是要明白什麼樣的孩子上學以後他的牴觸心理不會那麼強,就是他各種能力都提前訓練了,接觸到新的事物他能應對,他也就不那麼牴觸,甚至還會願意挑戰一下,享受那種成就感。所以父母在早期陪伴的時候就要多下功夫,多培養孩子的專注力,思維邏輯力,以及控筆能力等等重點抓住習慣培養。另外剛開始學習時家長不要把目標定的太高,那樣容易打擊孩子的自信心,本來挺高漲的學習興致被你的高標準打擊沒了,那之前的努力就都白費了。
第三就是最重要的就是去鼓勵他,他不管做成什麼樣都要想辦法鼓勵他,我們這個時候要注意不要站在宏觀的角度去評判他,而要扣細節,從細節上誇獎他做的好的地方,讓他覺得原來我還是不錯的,我還能行。千萬不要打擊他,動不動就批評他,這樣肯定是不行的。
最後也是我覺得最重要的是,愛孩子,無條件地愛!擁有完整的、無條件愛的孩子安全感充足,幾乎可以應對任何問題。特別喜歡這句話:父母存在的意義,不是給予孩子舒適和富裕的生活。而是,當你想到父母時,你的內心會充滿力量,會感到溫暖。從而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和能力,以此獲得人生真正的樂趣和自由。窮養富養,都不如用愛養。
帶孩子去看星空,讓他感受浩瀚的宇宙,比一味給他金錢獎勵重要;
給孩子準備一屋子書,培養全家閱讀的習慣,比怒吼著讓他「好好讀書」有效;
與孩子平等對話,尊重他的想法和意見,比將自己的想法強加在他身上有意義。
全身心地信任孩子,相信他天生的善意、好奇、學習成長的本能和巨大能力,反省自己的功利,減輕不必要的焦慮,給孩子時間和空間,相信孩子的成長。相信孩子的學習內驅動力就會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