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驅力如果沒用好,不僅浪費孩子學習時間,還會擠壓孩子學習的內驅力。到底如何做,如何正確使用外驅力,才能又不破壞孩子的內驅力,又能讓孩子向著我們希望的方向發展?邱天老師總結了自己帶娃的經驗,分享了自己的思考,並提供了一系列切實可行的方案。
本文共6240字,仔細閱讀需16分鐘
底線是內驅力和外驅力的一個分界線——當孩子觸碰到了我們的底線,我們就不得不使用外驅力,將他帶回到線上,以確保我們樹立的規則能夠得以維繫。
但是如果孩子沒有觸碰到我們的底線,我們單純就是想用外驅力推一推孩子,引領孩子走上我們認為理想的軌道,這樣的外驅力是不是有益的呢?
今天,我們來探討一下這個話題——在底線之上,如何合理利用外驅力,進行成人主導的教學。
如果一個孩子從一出生起,接觸到的環境裡沒有任何語言,成年人既不發起互動也不進行回應,那麼這個孩子永遠也學不會說話。家長的介入、引導和教學等外驅力,對於孩子而言是不可避免的,在一定程度上,是必須發生、也有一定好處的。
但是凡事都有一個限度。經常有家長會產生這樣的錯誤想法:我必須什麼都主動教給孩子;如果我不教,孩子就什麼也學不會。這種觀點又太低估人類幼崽了。
人類的學習能力是與生俱來的,是極為強大的。只要環境適宜,不需要成年人主動教學,正常的孩子通過自己觀察、探索、自由玩耍,就能夠主動吸收和學習他所需要的知識。
事實上,最近有一系列實驗發現,學齡前的孩子在自由玩耍的時候,自己探索出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比成年人直接教授給他們更加有效。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如果成年人不停給孩子灌輸知識,而不考慮孩子自己的學習興趣、學習方式和學習能力,那麼效率將會是非常低的,會造成很大的浪費。
在2018年的國際PISA教育調查中,研究者將每個國家的孩子平均閱讀能力和平均在閱讀上花費的時間做了一張圖表。
從圖表中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在最右上角,也就是說我們在成績頂尖的國家中,孩子是最累的,一個15歲的孩子平均每周學習56個小時以上;而芬蘭在最左上角,是成績頂尖的國家中孩子最輕鬆的,平均每周僅學習36個小時。
中國和芬蘭的孩子,同在第一梯隊,得到的成績相差不多,但中國孩子花費的時間要多得多——整整1/3的時間,似乎完全被浪費了。
相比兩國的教育理念,中國是出了名的成人引導式教學——從孩子三四歲開始,成年人就開始引導孩子背詩、認字、學習算術;而芬蘭是出了名的自由玩耍——孩子學齡前一直在玩,小學中學都是以興趣為導向的項目式教學,直到高中也沒有認真的考試。
我們應該反思,這是否就是成人引導式教學的大環境下,長期忽視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從而造成的浪費呢?
我認為,成年人的引導確實是有意義的,但需要把握一些重要的原則。如果重要原則把握得好,成年人的指導對孩子的學習會大有裨益;如果沒把握好,則不僅會造成浪費,這樣的外驅力還會擠壓孩子學習的內驅力。
如果我們試圖通過教學來幫助孩子得到更好的發展,我們首先要知道孩子自己正在如何發展。如果根本不了解孩子,憑藉成年人的一腔熱血就想把孩子「教好」,就像醫生沒有看到病人就直接開藥一樣危險——可能病人本身沒什麼大問題,吃了你瞎開的藥反而病重了。
想要了解孩子的發展,最核心的一點是觀察。這裡給大家提供一系列切實可行的方案——每當我們想要介入孩子的學習,試圖去教授孩子知識之前,請先反問自己這幾個問題:
1、在自由探索時,孩子自己是怎樣去學習相關概念的?
如果孩子十年寒窗,有一朝功成名就了,你一定不是最大的功臣,孩子的各種老師也不是——孩子自己才是(否則你和老師大概率自己先成功了)。
為什麼外人都不可能是最大的功臣呢?因為學習是一個非常複雜的,也非常個體化的體驗和過程,從根源上來講,是任何人都無法代勞的。
我們常常會遇到一些家長,教孩子一些「很基礎」的概念,教來教去孩子還是總出錯。家長就非常沮喪——我們明明教得很清楚呀?這麼簡單的東西,為什麼孩子就是不會呢?
因為孩子和家長,無論從橫軸還是縱軸上來說,都是完全不同的人。一方面,孩子的年齡決定了他的發展認知水平,他的理解能力是有年齡局限性的,成年人能理解的東西,他們不一定能理解。
另一方面,人和人的「腦迴路」也是不同的,即使發展水平相同的兩個人,從同一個角度去看同一個問題,看到的東西、想到的解法都可能是截然不同的,你想用你的解法去說服別人,本身就有一定難度。
如果搞不清楚孩子是怎樣學習的,我們教學時就等於是盲人摸象,摸不清情況是正常的,如果能摸出來那反而是僥倖。
因此,我們就要帶著這兩個問題去觀察孩子:他自己自由探索的時候,是怎麼樣去學習相關概念的?是怎麼樣試圖解決問題的?
只有這些問題有了相對清晰的答案,我們了解了孩子自發的學習方式,才能用他的思路去教授他知識,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自由探索時,孩子已經學習到了哪些相關的概念?
假設我們最終的目的是要蓋三棟樓,這時候別人已經蓋好一棟樓了。我們最理想的做法是直接去蓋另外兩棟,而不是去拆掉別人的樓,自己重新蓋三棟。
我們在教授孩子知識時,不妨先想一想,或者試探性地看一看,孩子是否已經接觸過了相關的知識,有了哪些粗淺的想法?一旦我們了解了孩子的這些想法,就可以圍繞著孩子的前經驗進行輔助構建,這樣孩子學得舒服,大人教得也舒服。
如果我們完全無視孩子的前經驗,直接按照我們自己的思路從頭教起,往往還需要先「克服」孩子的前經驗,把孩子的前經驗推翻、拆光,然後再建立新的連接,重建新樓。
且不說這浪費了多少時間和精力,這種教學往往讓孩子一頭霧水,無所適從,不知道到底自己之前的直覺是對的,還是大人新教的知識是對的。
更何況,大人新教的東西能否和孩子的生活建立聯繫,成為真正有效的知識,被孩子吸收和理解,也是要畫問號的。
這裡有個相似的場景,你可以來思考下:假設夏天太熱了,老人卻拒絕開空調,覺得夏天就該熱,吹冷風不健康,怎麼辦呢?
如果你跟他講科學、講醫學,往往並沒有什麼作用,因為這跟老人自己之前的認知是不相符的。如果你硬要「克服」老人的認知,試圖去拆他已經搭建了幾十年的樓,老人只會更加抗拒,或者更加困惑。
但是我們可以結合老人自身的前經驗,順著他們已有的樓往上蓋:「您看,夏天酷熱的時候,如果突然來了一場雨,溫度降下來了,咱們肯定會開窗透透涼氣兒,那就舒坦多了,睡覺也更香了。
其實空調跟外面自然的涼氣差不多,只要溫度別太低,風別直吹著人,把屋裡整體溫度降下來一點,大家肯定都更舒服。」
3、自由探索時,孩子感興趣的東西和我要教的東西有什麼關聯?
孩子自己真正感興趣、想要探索和學習的東西,那是他的內驅力。作為家長,我們特別想教給孩子的東西,不管是為了孩子綜合發展也好、提高孩子競爭力也罷,這都是外驅力。
想讓外驅力轉化為內驅力,就要將孩子感興趣的東西和我們想要教的東西之間建立聯繫,構建橋梁。
事實上越是年紀小的孩子,我們對於興趣的培養越應該高度重視。只要孩子覺得好玩,哪怕在很長時間裡,她看上去什麼也沒學到,那也不要緊。知識決定了孩子當下的實力,但是興趣決定了孩子未來的潛力。
孩子剛進小學的時候是文盲並沒什麼關係,如果孩子上了小學發現自己連一點感興趣的事情也找不出來,那才是危險的信號。
我們往往會高估自己的能力和作用,覺得自己是成年人,知道得肯定比孩子多,隨便教孩子一點什麼,都能讓他受益匪淺。
實際上,你不僅有可能推動孩子的發展,更有可能阻礙孩子的發展。我們經常迫切地想幫助他們「走捷徑」,而忽視了他們真正的學習往往就蘊含在各種「彎路」之中。
反思1 : 我能教給孩子比他自己能學到的更重要的東西嗎?
現在對孩子的教育就像軍備競賽,所有人都卯足了勁兒往前衝,生怕自己家的孩子在任何一個環節落後於人。
但越是使勁想要衝在前面,越容易被甩在後面——畢竟教育是長跑,要跑十幾年、幾十年;拿出短跑衝刺的勁頭來跑馬拉松,跑不了多遠就會把自己耗盡。
在開幼兒園之前,我有一段時間跟朋友一起做教育諮詢公司,幫助高中生申請美國的頂尖大學,而我的隊友在清華教書、做研究。
我自認為在教育領域,我們接觸的跨度是比較大的,涵蓋了一個孩子從出生一直到高中、大學、研究生、甚至一生進行學術研究的範圍。
在這個範圍內,我們見過非常多的孩子,尤其是大家普遍認可的「學霸」、「精英」,極少有人是靠童年的短跑衝刺來獲得理想大學的畢業證書的。相比成年人傳授給他們的知識,他們更重要的是擁有強大的自學能力。
在美國最頂尖的大學,有這樣一個奇觀——美國本土的學生剛剛入學的時候,知識少得可憐,完全被中國來的國際學生壓著一頭;但是等到畢業的時候,這些名校的合格畢業生,水平都差不多優秀;甚至在準備直博搞研究的學生中,美國本土學生的研究水平似乎還更高一些。這時候再看中國來的學生,已經沒有什麼知識上的優勢了。
我們想要教會孩子的知識,或者想要訓練給孩子的技能,孩子早一年學、晚一年學,從長期來看並沒有什麼區別。
然而另一方面,孩子在每個發展階段都有著重要的發展任務,比如說認識世界、認識自己、找到自己和環境的相處模式、找到和別人的相處模式、發展和建立自己的個性和人格。這些任務如果在小的時候不完成,長大了可能就要花費多得多的精力去重歷。
所以,每當我們試圖去介入孩子的學習和發展時,我們真正需要反思,我們要教的東西是否對孩子來說真的那麼重要。如果不太重要,那就緩一緩吧!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學習,哪怕學習意味著不斷去走彎路。
當然,如果我們的推動確實是在合適的時間、適宜的任務,幫助他克服阻礙、重拾信心,那就大膽地出手吧!
反思2 : 我介入孩子的方式,是為他打開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探索方法,還是限制了他的可能性和探索方法?
這裡,我舉三個例子:
第一個,是大人錯誤介入的例子。玩遊戲的時候,很多大人都會忍不住直接教孩子:「你要這樣這樣玩,這樣更厲害、更容易贏。」
孩子很有可能並不明白為什麼,但是他們相信大人,於是全部照做。而孩子也不去探索其他的可能性了,就按照大人指導的方式來玩。
這種介入方式,就限制了孩子的可能性和探索方法,是一種很不理想的介入方式。
作為對比,第二個,我舉一個大人不介入的例子。最近我家孩子迷上了一個iPad上的數學遊戲。有一天他突然開竅了,發現其實每道題一共就四個選項,所以根本不用想背後的數學,直接挨個試一遍就完事了。
可能有的家長就心急如焚:我的孩子這樣子是不是在作弊?這樣子豈不是沒辦法鍛鍊數學能力了?是不是應該阻止孩子呢?
但是我決定由著孩子自己去玩,我們不進行幹預,讓他自己探索。大家猜猜結果發生了什麼呢?
這個攀爬牆也是我們疫情期間新增的遊樂設施,對孩子有一定難度。他以前只會爬上去,不會爬下來,每次都喊大人把他抱下來。這次他居然自己爬下來了。
在爬下來的過程中,大家可以看到,他一度突然懵了,不知道怎麼往下走。這時候他動動右腳,動動左手,動動右手,發現動了右手之後是正確的,然後就成功地自己爬下來了。
這就是把四個選項(左手、右手、左腳、右腳)全都試了一遍,從而找到了正確答案!我完全沒想到,原來「把選項全試一遍」居然是一個重要的生活技能。
孩子自己能夠帶著這個「作弊」學到的生活技能,應用到其它的方面,來解決其它的問題!(我隊友補充說,數學上這叫枚舉法,是一個很重要的數學思路。)
最後,我再舉一個大人正確介入的例子。
兩個孩子從家裡的某個角落,翻出來一個盒子,兩個人非常喜歡。這時候爸爸走了過來,問道:「這是一個搞笑的帽子嗎?」
兩個孩子瞬間就被逗樂了,說:「是噠是噠,這是個搞笑的帽子!」
然後,他們倆輪流把盒子放在頭上假裝成帽子,還自己找到好多其他的盒子作為帽子,玩起了角色扮演遊戲。
從此,孩子們多了一種玩法,擁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探索方式。
End
我們發現大多數家長都有一個夢想,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發自內心地熱愛學習,不知疲倦地自我推動和成長。
然而現實總是事與願違:很多家長許以越多期望,付出越多努力,孩子越逃避、厭學、沉迷遊戲。
這不是命運不公,更不是悲情故事,而是難以迴避的科學定理——家長和老師施加了太多的外驅力,經年累月地磨損了孩子的內驅力,剝奪了孩子的自主感和勝任感,建立了太多負面的情感聯結,用過高的底線讓孩子習得性無助,用成人的經驗不斷推翻孩子的自我成長,更不允許孩子走一點點學習的彎路。每一點每一滴,都蠶食著孩子對學習的熱愛。
成年人不是不能主動幫助孩子提升學習的內驅力,但是很難。通過大量的觀察和交流,才有可能找到介入的契機,為孩子打開更多的可能性,幫助孩子提升勝任感。如果你做不到,並不要緊,能將這一點做好的家長,鳳毛麟角,即使是最優秀的老師,也需要經年累月的練習。
對於大多數家長來說,更現實的方法是——想清楚自己的底線,然後放手讓孩子去闖;無條件地支持與陪伴,並悄悄藏起自己的期望。如此這般,雖然孩子的勝任感只能靠她自己,但你給予她的自主感和情感聯結,仍然能讓她在自我推動、自發學習的路上走得很遠很遠。
在教育資源緊缺、軍備競賽緊張的大環境之下,想要給孩子施加外驅力去推動他學習,是家長非常正常的應激反應,然而卻是無效也無益的一種做法。有時候反其道而行之,才能最終到達彼岸。
隨堂思考:反思一下,你介入孩子的方式,是為他打開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探索方法,還是限制了他的可能性和探索方法?
參考文獻
Sim, Z., Mahal, K., & Xu, F. (2017, January). Learning about causal systems through play. In Proceedings of the 39th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Cognitive Science Society.
Sim, Z. L., & Xu, F. (2017). Learning higher-order generalizations through free play: Evidence from 2-and 3-year-old childre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53(4), 642.
Pisa 2018 Insights and Interpretations, Andreas Schleicher.
https://www.oecd.org/pisa/PISA%202018%20Insights%20and%20Interpretations%20FINAL%20PDF.pdf
來源 | 果殼童學館
編輯 | 思維智匯
「果殼童學館」是果殼旗下的兒童教育公眾號,
這裡有可信賴的育兒科學知識,隨時隨地的家庭STEAM教育。
幫你成為具備未來視野的家長,幫助孩子探索世界、學會思考,
培養屬於未來的優秀人才。
林崇德:思維品質的訓練對學生有多重要?
胡衛平——為素養而教,我們需要思維型教學
胡衛平——如何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
原中央教科所副所長滕純——培養孩子的創新能力需要提升思維能力
著名心理學家張梅玲——將哲學思維滲透到數學教育中
改變我們的下一代,從思維教育開始
以思維為「核心動力」,這所學校抓住了創新人才培養的關鍵
湖南湘潭九華和平小學丁素平:「學思維」課程正在改變著我們的課堂教學
「思行合一」:這樣提升專業能力才是當下教師所亟需的
「學思維」開學第一課來了!看看這些「玩」high了的課堂都是什麼?
長按二維碼,聯繫我們
電話:13521950921
投稿郵箱:siweizhihui@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