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驅力or內驅力?

2020-08-01 拉拉的育兒生活

昨天去接上完鋼琴課的Jason,他開心地說:「媽媽,今天老師和我打賭,若我練五遍就能彈好她教的曲子,就獎勵我一顆糖,一共打賭兩次,所以我贏了兩顆糖,我吃一個,給弟弟一個。」

看著Jason滿臉洋溢著快樂,我不由得笑了,九歲了,還因為一顆糖而如此興奮激動。不過細想,或許因為自己努力而獲得的糖更甜吧。興趣班的老師一般比較有經驗,會用諸如鼓勵和獎勵的外驅力讓小孩完成學習任務,雖然他們不一定出於自願。

或許多數孩子都不太會主動去學習或完成作業,Jason就是其中一個。三年來,我一直採用外驅力方式來激勵他完成學習和運動等任務。他根據制定的暑假學習計劃,每天非常積極主動地去完成五項任務並打勾,我若檢查過關後會獎勵平板50-70分鐘,具體時間視任務完成的質量而定。

Jason已成功邁入小胖子行列,晚上我打算跟著暴走團走路,約7000步。他不愛運動,快走對他無疑比較痛苦,講道理也不是特別有效,所以依然採取獎勵平板時間。(之前會帶他去吃喜歡的東西,現在不予考慮)。若全程走下來,Jason不喊一聲苦累,那麼便獎勵一個小時。最初我也擔心總玩遊戲不太好,不過暗暗觀察過幾次,他有時也會看科普類的視頻,所以我也就不過分擔心這種獎勵方法。

相對於外驅力而言,內驅力則是發自內心,想要做好事情,實現自我提高的動力。但Jason目前還不太具備。原來我看過一些關於內驅力的書,內驅力主要包括三個關鍵因素:自主感、勝任感和歸屬感。通俗來講,自主感就是讓孩子自己選擇並承擔後果的心理感受;勝任感是讓孩子相信自己能順利且很好地完成某件事的心理感受;歸屬感則是指孩子在生活或學習中獲得家人、老師和同學等的關注和支持的心理感受,這幾方面相互影響共同形成孩子的內驅力。

我打算按照理論上的自主感、勝任感和歸屬感這三點,在生活、學習和運動中激發Jason的內驅力;同時逐漸減少外驅力的使用頻率,避免他產生依賴性。若不通過外驅力便能主動完成學習及其他任務,育兒就算階段性勝利了。

相關焦點

  • 如何正確利用內驅力和外驅力的分界線,引導孩子成長?
    外驅力如果沒用好,不僅浪費孩子學習時間,還會擠壓孩子學習的內驅力。到底如何做,如何正確使用外驅力,才能又不破壞孩子的內驅力,又能讓孩子向著我們希望的方向發展?邱天老師總結了自己帶娃的經驗,分享了自己的思考,並提供了一系列切實可行的方案。
  • 如何喚醒孩子的內驅力?看懂影響內驅力的成因,再用這3個方法
    A.內驅力B.外驅力答案——B. 外驅力。//所謂頭懸梁錐刺股,就是說這個人本身是不想學習的。但是他意識到了學習能夠帶來的好處,比如功成名就,或者意識到了不學習的後果,比如窮困潦倒。2.股民炒股,是內驅力還是外驅力?A.內驅力B.外驅力答案——職業股民往往是外驅力;業餘股民往往是內驅力。
  • 喚醒內驅力
    去年得遇一大師,說道孩子最重要的是內驅力,自我驅動力,這個力基本決定了人生。感覺十分重要,就去查如何培養,後來看到馮現冬博士論文《語文喚醒教育研究》,覺得內驅力只能喚醒,不適合培養,後來我在教學中很想用這個喚醒,只是一直未能納入到我的實踐體系。
  • 你的教育方式,正在摧毀孩子本不多的內驅力
    首先,我們要真正的去定義內驅力,和外驅力還真不好定義,那們我們可以通過一個表像來理解內驅力:當做一個件事的時候, 那麼外驅力就好說了,它表現在:做一件事情,是為了得到各種利益,自己不想做,卻在外界的各種壓力下必須要完成。想想:做那種每一天都是同樣的工作,為了賺錢去養家或者去做其它事情,不得不做;危險面前,不得不做,不做就會受到來自各方的壓力,比如打仗的時候,敵人的槍在前面瘋狂開火,還是會有士兵向前衝去送死,因為不衝,自己後面也會開火,前衝可能會還會活,不衝就會立刻死……。
  • 孩子不愛學習,可能「內驅力」不足,做好三件事,培養學習內驅力
    也側面說明孩子的學習內驅力出現了障礙,需要家長從旁協助他們尋找回內驅力。學習的欲望不是靠別人給予的,而是孩子內心自我產生的,這種行為其實就是所謂的內驅力當然了解內驅力對學習的重要性之後,相信家長都不願在耽誤時間。一、激發學習積極性內驅力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激發孩子對於學習的認識,短時間內就能培養出他的積極性。
  • 如何建立孩子的內驅力
    那部分金字塔頂的學霸們,說白了,不是有什麼三頭六臂,而是有著一份超常的內驅力。這份內驅力可以幫助他們無論身處什麼環境,保持著披荊斬棘的毅力去面對艱辛持久的學習拉力戰,並最終笑到最後。那麼,家長會問,內驅力從何而來。如何建立內驅力?讓我們抽絲剝繭來看內驅力,要說內驅力,不妨分解為成就動機和學習動機兩部分來看。
  • ​喚醒孩子的內驅力,大部分父母都忽視的秘密
    ▲點擊上方卡片一鍵關注如果說培養孩子的內驅力
  • 如何解鎖學生學習內驅力
    數十年來,關於教育最佳實踐和人類大腦工作方式的研究表明,鼓勵學生學習內驅力是一種更有效的教學策略,可以讓學生更感興趣。在這種方式下,學生可以學得更好。他們可以更加努力,處理更具挑戰性的任務,同時也會對學習的概念有更深刻理解。
  • 這樣做,喚醒孩子內驅力
    是生物性的驅動力; 第二種來自外部力量,是獎罰並存的胡蘿蔔加大棒模式; 第三種來自內在的動力,是內心想把一件事做好的強烈意願,也叫內驅力唯有最後一個內驅力,源自本心,不受任何外界因素的影響,無論何時都能充分調動起一個人的幹勁兒,從而激發無限潛力。 有了內驅力,無論有沒有外界獎勵或誘惑,一個人都能保持高度的熱情去投入到自己要做的事情中,且不會輕言放棄, 這就是強大的內心力量。
  • 培養內驅力時,小心靚招變損招
    ——小7媽😭當媽三年,我深知培養內驅力這事微妙。不是說你用力用力用力,上緊上緊上緊,就可以把內驅力這三個字「寫進」腦袋裡。比如用小紅花或獎懲貼紙,來鼓勵孩子養成好習慣。
  • 激發孩子內驅力是關鍵
    比如,居裡夫人不論外界環境多麼艱苦,仍然終其一生堅持在實驗室默默耕耘,最終發現了鐳;比如車胤囊螢、孫康映雪的故事,其實都是擁有強大內驅力的結果。美國認知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認為「內驅力」可以分為3種:認知內驅力、自我提高的內驅力、附屬的內驅力。
  • 在應試的籠子裡,怎麼保護孩子的內驅力
    到底如何做,才能又不破壞孩子的內驅力,又能讓孩子向著我們希望的方向發展?如果重要原則把握得好,成年人的指導對孩子的學習會大有裨益;如果沒把握好,則不僅會造成浪費,還會擠壓孩子學習的內驅力。如果我們試圖通過教學來幫助孩子得到更好的發展,我們首先要知道孩子自己正在如何發展。想要了解孩子的發展,最核心的一點是觀察。
  •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喚醒孩子學習的「內驅力」,方法超簡單但管用
    獎勵和懲罰也是一種驅動力,但它們屬於外部驅動力,相比較內驅力來說,外驅力有以下幾個問題: 不具有延續性。 獎勵和懲罰最大的問題就在於,有它的時候,孩子可能會行動,可是,一旦沒有,孩子會立刻停止行動。
  • 教育的最高境界:喚醒孩子學習的「內驅力」,方法超簡單但管用
    獎勵和懲罰也是一種驅動力,但它們屬於外部驅動力,相比較內驅力來說,外驅力有以下幾個問題: 不具有延續性。 獎勵和懲罰最大的問題就在於,有它的時候,孩子可能會行動,可是,一旦沒有,孩子會立刻停止行動。
  • 優秀孩子都有學習「內驅力」,喚醒「內驅力」,聰明媽媽這樣做!
    「自雞」的意思就是自己給自己打雞血,這個詞換一種說法,就叫做學習內驅力,這種內驅力就是孩子發自內心想要去學習的動力。所以其實是不存在「天生」就不喜歡學習的孩子的。而且學習內驅力是一種非常神奇的力量,很多在某項技能上有天賦的孩子,會因為沒有學習內驅力而「浪費」,也會有很多資質平平的孩子,因為自己強大的學習內驅力而成功。
  • 如何培養孩子的內驅力讓孩子主動學習?專家卻說要家長自我反省?
    寶媽們在一起聊天,大家都羨慕別人家的小孩讀書不用管,自己會自動自覺得學習,這就是小孩有「學習的內驅力」的表現。現在的孩子學習項目越來越多,學習壓力越來越大,但是其注意力卻越來越難集中,耐力和內驅力極差!
  •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喚醒孩子的學習「內驅力」,方法超簡單但很管用
    獎勵和懲罰其實也是一種驅動力,不過它們屬於外部驅動力,相比較內驅力來說,外驅力有以下幾個問題: 不具有延續性,獎勵和懲罰最大的問題就在於,有它的時候,孩子可能會行動,可是,一旦沒有,孩子會立刻停止行動。
  • 學霸與學渣之間差一個「內驅力」,教你如何點燃孩子的學習內驅力
    其實,拉開孩子距離的,從來就不是什麼「起跑線」,而是孩子的學習「內驅力」。 這個「為了」就是是目標,而願意為之付出多少努力便是自己的內驅力。內驅力並非通過外力強加而來的,內驅發自於人的內心意願而產生的動力。
  • 小心「外推力」殺死孩子的「內驅力」,記得給孩子選擇的權利
    孩子沒有「內驅力」再多「外推力」也是白費功夫教育心理學把激勵孩子的動機分為「內在動力」和「外來推動力」。也可以稱之為「內驅力」和「外推力」。沒有任何一個家長,有能力一輩子盯著孩子好好學習、努力工作,既然如此,培養孩子的「內驅力」,讓他們學會自己鞭策自己,自己努力上進,才是教育最重要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