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去接上完鋼琴課的Jason,他開心地說:「媽媽,今天老師和我打賭,若我練五遍就能彈好她教的曲子,就獎勵我一顆糖,一共打賭兩次,所以我贏了兩顆糖,我吃一個,給弟弟一個。」
看著Jason滿臉洋溢著快樂,我不由得笑了,九歲了,還因為一顆糖而如此興奮激動。不過細想,或許因為自己努力而獲得的糖更甜吧。興趣班的老師一般比較有經驗,會用諸如鼓勵和獎勵的外驅力讓小孩完成學習任務,雖然他們不一定出於自願。
或許多數孩子都不太會主動去學習或完成作業,Jason就是其中一個。三年來,我一直採用外驅力方式來激勵他完成學習和運動等任務。他根據制定的暑假學習計劃,每天非常積極主動地去完成五項任務並打勾,我若檢查過關後會獎勵平板50-70分鐘,具體時間視任務完成的質量而定。
Jason已成功邁入小胖子行列,晚上我打算跟著暴走團走路,約7000步。他不愛運動,快走對他無疑比較痛苦,講道理也不是特別有效,所以依然採取獎勵平板時間。(之前會帶他去吃喜歡的東西,現在不予考慮)。若全程走下來,Jason不喊一聲苦累,那麼便獎勵一個小時。最初我也擔心總玩遊戲不太好,不過暗暗觀察過幾次,他有時也會看科普類的視頻,所以我也就不過分擔心這種獎勵方法。
相對於外驅力而言,內驅力則是發自內心,想要做好事情,實現自我提高的動力。但Jason目前還不太具備。原來我看過一些關於內驅力的書,內驅力主要包括三個關鍵因素:自主感、勝任感和歸屬感。通俗來講,自主感就是讓孩子自己選擇並承擔後果的心理感受;勝任感是讓孩子相信自己能順利且很好地完成某件事的心理感受;歸屬感則是指孩子在生活或學習中獲得家人、老師和同學等的關注和支持的心理感受,這幾方面相互影響共同形成孩子的內驅力。
我打算按照理論上的自主感、勝任感和歸屬感這三點,在生活、學習和運動中激發Jason的內驅力;同時逐漸減少外驅力的使用頻率,避免他產生依賴性。若不通過外驅力便能主動完成學習及其他任務,育兒就算階段性勝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