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做,喚醒孩子內驅力

2020-10-03 全求鸚說英語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會發現,有些孩子從來不需要家長的催促,就能自覺地把自己的事情做完,然而有些孩子無論怎麼催促,就是不肯做,其實就是不同驅動力的作用下產生的不同結果。

人的驅動力可以分為三種:

第一種來自基本生存需要,是生物性的驅動力;

第二種來自外部力量,是獎罰並存的胡蘿蔔加大棒模式;

第三種來自內在的動力,是內心想把一件事做好的強烈意願,也叫內驅力。

前兩種驅動力是被動的,會隨著外部條件的改變而消失。唯有最後一個內驅力,源自本心,不受任何外界因素的影響,無論何時都能充分調動起一個人的幹勁兒,從而激發無限潛力。

有了內驅力,無論有沒有外界獎勵或誘惑,一個人都能保持高度的熱情去投入到自己要做的事情中,且不會輕言放棄, 這就是強大的內心力量。


那麼如何喚醒孩子的內驅力呢?

1、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孩子

給孩子足夠的時間與空間讓他自主學習,自主決定自己的學習進度。在學習中時刻監督、控制孩子,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是為父母而學,從而變得被動和逃避學習。父母可以從催促換位到輔助,只是提醒他每天需要做的事情,時間由他自己安排。允許孩子作業中存在不如意,最大限度地接納孩子。

只有有了學習的主動權,才能更好地發揮主體作用,改變那種消極的、被主的學習狀態和方式。從而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探索。

2、培養孩子內在目標

作為家長,一定要啟發孩子找到自己的內在目標。

目標是一粒種子,是人生的方向,也是每個孩子內在的發動機。有目標的孩子不會浪費時間和精力在與目標無關的事情上,實現目標的可能性就更大。

家長可以和孩子探討他希望成為什麼樣的人?希望做成一件什麼樣的事?來啟發孩子找到自己的內在目標。

3、充分發揮榜樣的作用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父母要積極的面對生活和工作,不能把自己的願望強加到孩子身上,要在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上下功夫,習慣養不好將來會「還債」的;不能平時不聞不間,最後只關心成績,孩子考分高,就歡天喜地;孩子考不好,就又打又罵,要多關過程少關注結果。要讓孩子體會到你的不容易,學習是一件辛苦的事,沒有隨隨便便的成功。

激發起孩子對探索知識的渴望,讓他有主動學習的思想,並且可以積極的汲取知識。這才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正如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相關焦點

  • 喚醒內驅力
    孩子學習哪個因素最重要,眾說紛紜,無所適從。去年得遇一大師,說道孩子最重要的是內驅力,自我驅動力,這個力基本決定了人生。感覺十分重要,就去查如何培養,後來看到馮現冬博士論文《語文喚醒教育研究》,覺得內驅力只能喚醒,不適合培養,後來我在教學中很想用這個喚醒,只是一直未能納入到我的實踐體系。
  • 優秀孩子都有學習「內驅力」,喚醒「內驅力」,聰明媽媽這樣做!
    很多家長會覺得自己家的孩子「天生」就不喜歡學習,但是有一種能力,是每一個孩子都有的,這種能力就是「自雞」。「自雞」的意思就是自己給自己打雞血,這個詞換一種說法,就叫做學習內驅力,這種內驅力就是孩子發自內心想要去學習的動力。
  • 喚醒孩子學習內驅力,是教育的「最高境界」,聰明父母會用3招
    這個過程就需要喚醒孩子的學習內驅力,聰明的父母用這3招,達到教育的「最高境界」,喚醒孩子的學習內驅力!要滿足孩子的基本需求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馬斯洛將人的需求分為生理、安全、社會、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5個層次,只有滿足了孩子最基本的需求,才能喚醒孩子的學習內驅力。
  • 教育的最高境界:喚醒孩子學習的「內驅力」,方法超簡單但管用
    獎勵和懲罰也是一種驅動力,但它們屬於外部驅動力,相比較內驅力來說,外驅力有以下幾個問題: 不具有延續性。 獎勵和懲罰最大的問題就在於,有它的時候,孩子可能會行動,可是,一旦沒有,孩子會立刻停止行動。
  •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喚醒孩子學習的「內驅力」,方法超簡單但管用
    獎勵和懲罰也是一種驅動力,但它們屬於外部驅動力,相比較內驅力來說,外驅力有以下幾個問題: 不具有延續性。 獎勵和懲罰最大的問題就在於,有它的時候,孩子可能會行動,可是,一旦沒有,孩子會立刻停止行動。
  • 如何喚醒孩子的內驅力?看懂影響內驅力的成因,再用這3個方法
    這就是內驅力——我們做一件事是因為自己感興趣,真心喜歡,特別想做,做了就很開心很滿足。03父母如何保護喚醒孩子的「內驅力」?教育專家尹建莉曾說:「 如果沒有喚醒孩子本身的內驅動力,如果沒有讓孩子自發地努力,家長做再多也是越俎代庖,做再好也是拔苗助長。」事實上,「內驅力」是孩子在不斷與包括父母在內的周圍世界的互動中得以強化或弱化的。
  •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喚醒孩子的學習「內驅力」,方法超簡單但很管用
    獎勵和懲罰其實也是一種驅動力,不過它們屬於外部驅動力,相比較內驅力來說,外驅力有以下幾個問題: 不具有延續性,獎勵和懲罰最大的問題就在於,有它的時候,孩子可能會行動,可是,一旦沒有,孩子會立刻停止行動。
  • 哈佛大學:孩子學習積極性不好,「羅森塔爾效應」,喚醒學習內驅力
    本文作者:心岸姐姐,資深心理諮詢師,從事心理工作二十年,每天研究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用心理學知識幫助更多的家長和孩子。歡迎關注!其實也難怪孩子學習不積極,學習是個很累很辛苦的事情,如果沒有目的性,誰又會心甘情願地去學習呢?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孩子要什麼都輕而易舉,感受不到生活的壓力,即使父母每天嘮叨生活不易,但孩子還是不能體會,無法感知生活的艱辛。那麼,孩子每天生活在蜜罐裡,又怎會去辛苦的學習呢?
  • 激發孩子學習內驅力,才是學霸的致勝法寶
    看,他對這件事沒有內驅力,甚至有牴觸心理。如果我逼著他寫,就算他配合,也會覺得很痛苦。這樣的雞(激)娃,大概率是「白雞」。要讓小學生啟動內驅力,還是需要外力去催化的。比如,讓孩子有勝任感。樂樂始終覺得,自己文字表達能力弱爆了。儘管老母親也這樣覺得,但還是每次都鼓勵他,讓他對這件事充滿勝任感,這有利於他積極採取行動,並更有信心做好這件事。
  •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喚醒孩子的學習「內驅力」,方法簡單但很管用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會發現,有些孩子從來不需要家長的催促,就能自覺地把自己的事情做完,然而有些孩子無論怎麼催促,就是不肯做,究其原因就是孩子的學習缺乏&34;。所謂內驅力簡單來講就是孩子學習或者想做成某件事的一種身體內部驅使動力,這是一種由孩子內心生發的一種真實的力量。如果孩子有了這種內驅力,他們就可以做成很多事情。
  • 如何讓孩子把「被動學習」變「主動學習」?激發孩子內驅力是關鍵
    內驅力簡單來說就是內部驅動力,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內部喚醒狀態,表現為推動有機體活動,以達到滿足需要的內部動力。有了內驅力,無論有沒有外在獎勵或誘惑,一個人都能保持高度的熱情和積極,投入到自己要做的事情中,且不會輕言放棄,這就是強大的內心力量。
  • 何為「內驅力」?
    之前有媽媽問,如何提高孩子的內驅力,今天就給大家一篇實操。一起用這三大法則喚醒孩子的內驅力。圖片來源:田亮微博美國心理學家 Daniel Pink曾在《驅動力》一書中,提出驅動力的概念:我們想要主導自己的人生、學習並創造新事物,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做得更好的內在需求。內驅力被喚醒的孩子有多強大?
  • 孩子做事總是拖拖拉拉?其實是娃「內驅力」不足,家長要這樣做
    「內驅力」其實就是孩子主動做事的自覺性。我們如果注意觀察就會發現,現在的孩子能夠自覺主動地做事的非常少,一般都需要在家長的督促下進行。兒子同學帥帥的媽媽最近就很煩惱,帥帥媽媽說他家帥帥是一個特別「哏」的孩子,做事總是拖拖拉拉,磨磨蹭蹭,從來沒有利利索索的時候。
  • 孩子不愛學習,可能「內驅力」不足,做好三件事,培養學習內驅力
    對這樣的學生來說,成績當然是差到離譜,能好好的坐到課堂上聽講已經實屬不易了。不愛學習,只能說明他對學習沒興趣,因此很難把所有心思都放在學習上。也側面說明孩子的學習內驅力出現了障礙,需要家長從旁協助他們尋找回內驅力。
  • 如何建立孩子的內驅力
    考試季結束,又是一個新的學期開始,經常聽到家長感嘆,某某孩子考上名校,但其父母基本不過問學習。也有人感嘆,拼盡全力陪伴孩子的陪讀父母也許也能將孩子送上名校,考得一個不錯的分數,但是這部分孩子絕對不是金字塔最頂尖的那部分人群。那部分金字塔頂的學霸們,說白了,不是有什麼三頭六臂,而是有著一份超常的內驅力。
  • 通過「CAR」心理需要模型幫助孩子建立內驅力
    孩子厭學,可能是你的教養方式出問題,心理學教你激發孩子內驅力研究發現,如果這3個心理動機都得到了滿足,那麼孩子的內在驅動力就高了。所以,要想提高孩子的內驅力,只需要在這三個方面著手努力就好了,依據該理論心理學界提出了「CAR」心理模型,來幫助孩子提高內驅力。我們分別來看。
  • 棍棒教育成怪圈,扼殺孩子的內驅力這個鍋誰該背?
    原因無非是因為孩子不聽話,我們希望孩子配合度高一些,主動性強一些。家長都明白最終目的是不用管教孩子,他能夠擁有內驅力,能夠主動學習主動探究。但是事實真的如其所願嗎?恰恰相反,棍棒教育之下的孩子很難培養主動性,棍棒教育正在扼殺孩子的內驅力。 二、誰來拯救孩子的內驅力?
  • 兒子報警稱被父親監控,別讓父母的「嚴加管教」毀掉孩子的內驅力
    其實父母的「嚴加管教」不但不能促進孩子積極主動學習,反而會損害孩子的「內驅力」。這種「內驅力」是指做任何事,包括學習,都有來自內心的源源不斷的動力,而不是受外在限制或壓力才產生的迫不得已的行為。我們總說希望孩子有內驅力,但對於如何培養孩子內驅力卻毫無頭緒,其實孩子天生自帶內驅力,家長能做的,就是別破壞它。
  • 學霸與學渣之間差一個「內驅力」,教你如何點燃孩子的學習內驅力
    這讓阿滿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的教育方式,她說,如果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而讓她與孩子變成了仇人,那我情願不管這個起跑線,也不要因此而破壞與孩子的感情。 其實,拉開孩子距離的,從來就不是什麼「起跑線」,而是孩子的學習「內驅力」。
  • 小心「外推力」殺死孩子的「內驅力」,記得給孩子選擇的權利
    孩子沒有「內驅力」再多「外推力」也是白費功夫教育心理學把激勵孩子的動機分為「內在動力」和「外來推動力」。也可以稱之為「內驅力」和「外推力」。沒有任何一個家長,有能力一輩子盯著孩子好好學習、努力工作,既然如此,培養孩子的「內驅力」,讓他們學會自己鞭策自己,自己努力上進,才是教育最重要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