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會發現,有些孩子從來不需要家長的催促,就能自覺地把自己的事情做完,然而有些孩子無論怎麼催促,就是不肯做,其實就是不同驅動力的作用下產生的不同結果。
人的驅動力可以分為三種:
第一種來自基本生存需要,是生物性的驅動力;
第二種來自外部力量,是獎罰並存的胡蘿蔔加大棒模式;
第三種來自內在的動力,是內心想把一件事做好的強烈意願,也叫內驅力。
前兩種驅動力是被動的,會隨著外部條件的改變而消失。唯有最後一個內驅力,源自本心,不受任何外界因素的影響,無論何時都能充分調動起一個人的幹勁兒,從而激發無限潛力。
有了內驅力,無論有沒有外界獎勵或誘惑,一個人都能保持高度的熱情去投入到自己要做的事情中,且不會輕言放棄, 這就是強大的內心力量。
那麼如何喚醒孩子的內驅力呢?
1、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孩子
給孩子足夠的時間與空間讓他自主學習,自主決定自己的學習進度。在學習中時刻監督、控制孩子,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是為父母而學,從而變得被動和逃避學習。父母可以從催促換位到輔助,只是提醒他每天需要做的事情,時間由他自己安排。允許孩子作業中存在不如意,最大限度地接納孩子。
只有有了學習的主動權,才能更好地發揮主體作用,改變那種消極的、被主的學習狀態和方式。從而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探索。
2、培養孩子內在目標
作為家長,一定要啟發孩子找到自己的內在目標。
目標是一粒種子,是人生的方向,也是每個孩子內在的發動機。有目標的孩子不會浪費時間和精力在與目標無關的事情上,實現目標的可能性就更大。
家長可以和孩子探討他希望成為什麼樣的人?希望做成一件什麼樣的事?來啟發孩子找到自己的內在目標。
3、充分發揮榜樣的作用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父母要積極的面對生活和工作,不能把自己的願望強加到孩子身上,要在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上下功夫,習慣養不好將來會「還債」的;不能平時不聞不間,最後只關心成績,孩子考分高,就歡天喜地;孩子考不好,就又打又罵,要多關過程少關注結果。要讓孩子體會到你的不容易,學習是一件辛苦的事,沒有隨隨便便的成功。
激發起孩子對探索知識的渴望,讓他有主動學習的思想,並且可以積極的汲取知識。這才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正如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