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大部分家庭都是獨生子女,被長輩和父母看作掌上明珠,對孩子是有求必應,生怕受到一點委屈。愛孩子是父母的本能,但過度的愛就變成了嬌慣,而嬌慣孩子危害很大。
同事松梅屬於比較嬌慣孩子的媽媽。她除了關心孩子的吃飯、穿衣和睡覺之外,就連很多應該由孩子自己做的小事也為孩子包辦做了。孩子有亂扔東西的壞習慣,他的房間經常亂得一團糟,而且年滿5歲還不會自己繫鞋帶,每次出門都需要松梅系好。同事提醒她說孩子快上小學了,應該早睡早起養成規律的作息,否則上學會不適應,但松梅不以為然。她經常說:「孩子還小,船到橋頭自然直,到時他自然就學會了」,後來孩子上學後,由於早上賴床經常遲到,做作業也是拖拖拉拉的,讓松梅後悔不迭,但她心裡明白這是自己的放縱和嬌慣的結果。
那麼,過分的嬌慣對孩子有哪些不良的影響呢?
1、沒有時間觀念不能適應學校生活
孩子長大進入幼兒園、學校後就要開始集體生活。而集體生活有很多人參與,必須有組織有紀律聽老師指揮不能單獨行動。因此,父母從孩子上幼兒園開始,就要提醒和幫助孩子養成規律的作息時間,知道什麼時間應該睡覺休息、起床和吃飯,什麼時間應該出門上學和鍛鍊。這樣長期堅持下去孩子自然養成好的習慣,也不需要父母操心。如果作息時間沒有規律,不能遵守幼兒園或學校紀律,不僅孩子的身體不能適應,學習跟不上教學進度受到老師的批評,也影響其他同學的學習,而且養成不良習慣後更不容易改正。
2、不會獨立沒有基本的生活能力
隨著孩子年齡的逐漸增長,應該具備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按照教育部制定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孩子在到達一定的年齡階段通過學習和鍛鍊,應當學會自行用餐、穿脫衣服鞋襪、增添衣物、繫鞋帶和分門別類地整理物品,有了基本的生活能力。雖然孩子不可能在短時間就學會,但父母提早給進行這樣的教育,讓孩子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能幫助孩子學會早日獨立。
嬌慣孩子不但讓孩子不能照顧自己,無法適應集體生活,也會讓孩子不愛動腦思考問題和動手做事,失去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養成懶惰、依賴的性格沒有責任感。
3、不懂與人交往沒有自我保護能力
孩子在幼兒園或學校生活,是培養孩子與同學交往能力的開始。如果孩子和同學出現爭搶玩具、鬧矛盾等現象時,父母過度嬌慣孩子,會讓他不知道怎樣與同學相處或者有效應對。因此,不要過度幹涉孩子與同學的糾紛,讓孩子自己學會避免和解決,在必要的時候要讓孩子懂得不要傷害他人,也要學會保護自己不受到他人的傷害。
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如果兒童沒有學會合群,必定產生自卑的情緒,嚴重影響孩子的將來。因此,父母對孩子的過度保護其實已影響了孩子的成長。如果越愛孩子越要捨得放手,讓他有獨立鍛鍊的機會,父母不能永遠為他遮風避雨,終究需要放手讓孩子自己去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