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學會放手,是孩子成長的關鍵

2020-08-27 兔小菲

馬克思說: 「人要學會走路,也要學會摔跤,而且只有經過摔跤,他才能學會走路。」我國教育家陳鶴琴曾說:「教育有一個原則:孩子進一步,大人就退一步,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大人就不要替他去做。孩子進一步,大人退一步,孩子就長大了,這就叫成長,這就叫教育。」兩者在教育理念上是一致的,即一個人的成長離不開獨立做事。

精英階層的家長深諳此道,他們認為: 「不獨立做事的孩子,永遠長不大。」在他們看來,學校裡開展的各種各樣教育,包括音樂、舞蹈、美術、網球等,只是增加的孩子的各種技能,即使學得非常好,達到學業優異,人生未必成功,也就是說並不意味著他能在未來的生活中順暢地實現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他們更重視孩子的獨立做事的能力,因為只有具備了獨立做事的能力,走出家庭、學校的範疇後他們才能不依賴他人,獲取生存機會。

我們知道,關心和愛護孩子是做父母的天性,但是,很多父母在關心、保護孩子的同時,卻忽略了孩子是需要學會承擔責任。他們總是怕孩子為難,怕孩子辛苦,很多事情都想代勞,甚至替孩子做值日,替孩子洗衣服、洗襪子 長期如此,孩子不但不知道怎樣去照顧自己,更談不上對他人、對社會的責任感了。在這種家庭環境中長大的孩子,由於從小就受到來自父母過多的呵護,不肯動腦筋思考,從而處處以自我為中心,對周圍的人和事情經常會表現出漠不關心的態度,從而缺乏一種基本的責任感。因此,在家庭教育中,教會孩子獨立做事,是至關重要的一環。

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在兩三歲已經開始產生了要求自己做事的意識。有研究顯示:小班年齡的孩子自信心發展迅速,當他們要求自己做事的願望得到滿足,配合以適度的幫助、支持使其獨立行動的能力得到提高時,他們的自信就會得到良好的發展。因此,讓孩子學會做自己能做的事情,感受獨立做事的快樂和滿足,他們逐漸學會自己選擇活動,遇到挫折困難不害怕,會尋求幫助。因此,如果真正地愛孩子,就應該學習他們的做法,從小讓他們學習獨立做事。

從幼兒時期就開始培養孩子獨立做事的能力。父母最好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指導孩子,鼓勵他自己動手做事,並表揚他的獨立性。比如,讓孩子有屬於他自己的地方,為他準備的嬰兒床是最早專門屬於他的地方,這裡對他有特殊的意義;再者,有意識為孩子布置安全的玩耍環境,當他學會爬或走以後,父母不用亦步亦趨地跟著他,他會越來越勇敢,願意四處走動,這是很有益的活動。

儘早讓孩子學習做家務。以色列的《家庭教育》曾作過一個調查,調查顯示:愛幹家務的孩子與不愛幹家務的孩子相比,長大後的失業率為1:15,前者比後者的平均收入要20%左右。儘早讓孩子學習做家務,可以使他掌握更多獨立的技能,在對生活不斷體驗的基礎上,他很容易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日後更容易事業有成。

鼓勵孩子自己拿主意。如果孩子同時收到兩份生日宴會的邀請,他很可能會求助父母拿主意。此時,父母不要為他決定,相反,應該引導他去思考做出的每一個決定可能帶來的後果,從而幫助他自己做出最好的選擇。對於一個大孩子,可以建議他列出每一個做出的選擇可能帶來的好處和壞處。孩子自己拿主意的次數越多,將來處理複雜情況的能力就越強。

鼓勵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當孩子有了第一次「我自己做…&34;……父母的及時肯定,使孩子明白爸爸媽媽喜歡自己這樣。堅持下去,孩子的獨立意識和自信態度就會得到保持,而且即使在做事時真的遇到了困難,孩子也不會退縮。反之,過分的庇護孩子、替代孩子等於親手為孩子挖了一個溫柔的陷阱,掉進這個陷阱的孩子連嘗試錯誤的機會都沒有,何談學習到獨過立做事的能力?

「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是以分離為目的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的確如此,每一個孩子都與父母血脈相連,從小就沒有離開父母的視線範圍,讓父母放手是一個大難題。但是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儘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以他獨立的人格,面對他的世界。撤退越早、放手越早,孩子就越容易適應他們的未來。

不肯撤退、不肯放手,使孩子永遠掌握不了獨立做事的能力,這是父母教育的失敗。要做真正為子女幸福著想的父母,要有超越世俗成見的慧眼,自己要向後退一步,為孩子多創造挺身而出、探索外界信息的機會,讓他們以自己的速度朝著或許平凡卻不平庸的理想人生前行,儘管一開始飛得慢,卻能續航到終點。

相關焦點

  • 讓孩子真正成長,父母從4個方面學會放手,把成長的權利還給孩子
    很多父母習慣於做孩子的「保護傘」,處處護著孩子,生怕孩子受到一點「風吹雨打」,這樣會讓孩子失去獨立成長的空間,錯失學習自控力的良機,孩子的成長是一個需要不斷自我體驗、自我負責的過程,只有父母學會放手,孩子才能獲得真正的成長。
  • 父母捨得放手,孩子才有機會真正成長
    讓孩子自己寫作業,當孩子因為貪玩,忘記寫作業時,尹建莉並沒有指責,而是讓孩子自己決定怎麼做。那晚,圓圓獨自熬夜補作業,寫完都快凌晨12點了。這次教訓之後,圓圓意識到寫作業是自己的事,每天回家早早完成作業。只有父母敢於放手,把主動權交給孩子,才能讓孩子學會對自己負責。
  • 父母學會「放手」,與孩子共同成長,才是對孩子最大的愛
    父母一想到自己的小孩也內向,瞬間就會焦慮得不行,到遛娃圈跟其它家一對比,心理立刻自覺矮人一截。父母們默認內向孩子「不會說話」觀念是錯誤的,其實不論外向或是內向的孩子,學會與人溝通的技能,是孩子成長路上最重要事情。2、 賣貨小能手·明峰「叔叔,要買瓶水嗎?」
  • 父母學會了退出,孩子才能更好的成長
    01 愛不等於控制,放手不等於不管中國的父母大概是是全世界最好的父母,從孩子出生到長大成人的每一個階段,父母 沒有不操心的。但這種事無巨細的操心,面面俱到的關心真的對孩子好嗎?真的是孩子想要的嗎?其 實,父母無微不至的愛,可能會變成一種害。愛孩子不是愛控制孩子。
  • 父母放手 孩子自會成長
    昨天,我出門忙些事情,兩個孩子在家。按照計劃,下午五點我應該可以到家。可是,高速上堵成了長龍,半天挪不了100米,眼看快到5:40,離家還遠著呢!時間似乎故意和我作對,走得慢極了,煩躁、焦急一起湧上來,我不停地看表,盯著秒針一點點挪動!兒子的晚自習要上到晚上9:00,餓著肚子怎麼能好好上課呢?我往家打電話,想讓他們拿錢,去外面買點東西吃。
  • 留白才是孩子教育的關鍵,不放手孩子怎麼成長?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長該放手的時候還是要放手。我們經常聽到有的家長在埋怨自己的孩子比不上鄰居家的孩子,說他們不優秀、不獨立。但有的時候,家長應該也反思一下自己的原因。是不是自己之前過分的溺愛,讓孩子缺少了很多的鍛鍊的機會。本應該是孩子獨立完成的事情,而家長嫌麻煩便代替他完成。事實上,有的時候並不是孩子不能完成,而是父母根本不相信孩子可以。
  • 父母必讀丨適當放手,孩子才能成長
    蒙臺梭利博士說:「孩子不做事是因為不知道怎麼做,可是他應該去做,因為他身體的本能,有能力從事各式各樣的活動,而且他有學會如何做的天賦。」幼兒教育的首要任務,就是不要給兒童的正常化成長設置障礙。我們要知道,「請幫助我獨立完成」是每個孩子天性的內在要求。
  • 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的放手
    我們愛孩子,不是替孩子做他應該做的事情,不是包辦,有的時候,孩子自己承擔後果,反而能讓他更加堅強、更加聰明。只有自己試錯、糾錯,才能吸取教訓,這才是真正的成長。作為父母,不是天生就會做父母,做好父母的工作,也不是天生就會,當好父母是一項技能活兒,需要我們不斷的練習甚至是修煉。我們應該怎樣做呢?1、不要把孩子的教育事情完全交給學校,交給老師。
  • 真正理智的愛孩子,學會放手,共同成長
    父母對孩子真正的愛既是一種保護,也是一種剝離,而後者意味著子女的獨立。英國著名心理學家西爾維亞曾經說過:「世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可見,真正理智地愛孩子,父母就應該學會放手,讓孩子得到鍛鍊,並逐步獨立起來。
  • 《小歡喜》季楊楊為媽媽剃光頭:父母學會放手,孩子才能學會成長
    喪盡天良的楊某有如東郭先生懷裡的蛇,可造成悲劇的最關鍵還是他的父母。過分溺愛,毫無原則的遷就,包辦一切,等於剪掉了孩子博擊風雨的羽翼。從小沒有養成有擔當的習慣和氣度,長大了必定無法對自己的人生負責。04父母學會放手,孩子才能學會成長心理學家衛·凱爾凱特說:「無論一個人的生活環境如何,做父母的需要給孩子根和翅膀。」
  • 深愛孩子,請先學會放手
    深以為然,為人父母,無論你多麼的愛孩子,首先就要學會放手,而這恰恰是為人父母最難做到的事。什麼是放手?什麼時候放手?怎麼放手對孩子最好?學會對孩子放手,並不是放任,任憑孩子胡作非為變成討厭的熊孩子,而不管教;也不是完全不管,只要給他吃飽喝足就讓他自生自滅。所謂放手,是指相信孩子的能力, 鼓勵孩子去探索和嘗試周圍的世界,給孩子鍛鍊自己的機會,讚美孩子的努力,讓孩子適當的經歷挫折,走點彎路,體驗人生中的愛恨別離,悲喜交加,從而成為更好的自己。
  • 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愛,是學會放手
    海藍博士說過:「做一個為孩子遮風擋雨的父母很容易,但做一個心上插把刀看著孩子受苦的父母非常不容易。」 有遠見的父母,都懂得把愛藏起來,很多時候都是默默旁觀,而不是大包大攬。 你可以做孩子的眼睛,但有些路只能他自己走。
  • 父母應該放手讓孩子按正常的速度成長
    在個人成長的經歷過程中,很多時候感到自己幼稚的一面。自己在結婚,生子各方面都是晚於同齡人的。晚婚晚育雖然響應國家的號召,但是也給自己帶來了不少的困擾。如果生活能夠重來一次,我想我會儘快成熟,在合適的年齡做合適的事情,是生活更加幸福,避免遺憾的最好的方法。
  • 孩子的成長,始於父母的放手
    想想我們做家長的有沒有苦口婆心的試圖把我們的人生經驗教導給孩子,而我們小時候也經常聽父母說「我吃的鹽比你吃的米還多,我走的橋比你走的路還要多」。這世上沒有不希望子女好的父母,可父母認為的「好」,不一定是孩子真正喜歡的「好」。太多的「中國式父母」不捨得放手退出孩子的生活,以愛的名義控制孩子,給孩子戴上沉重的枷鎖,綁架孩子的人生。
  • 孩子的成長,是父母要學會逐漸放手
    每個父母都盼著自己的孩子儘早獨立、走向社會。但是當你發現孩子很多時候不需要自己了,他們變得越來越強大和有力量的同時,作為父母,是否也伴隨著一絲失落的感覺呢?從嬰兒時期,我們作為孩子的全世界,再到逐步的退出,不再成為孩子生活中最重要的角色。這個過程中,父母要面臨的一個課題,就是適應心理上的逐漸撤退。
  • 想讓孩子獨立自主,父母堅持「留白教育」,放手孩子才能學會飛翔
    想要讓孩子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人,父母必須要學會放手,堅持「留白教育」,孩子才能更加健康地成長。,父母別再做「管家婆」,堅持「留白教育」①父母學會放手想要讓那個孩子養成獨立自主的習慣,父母要學會放手,讓孩子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責任自己承擔,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夠真正去面對屬於自己的那一份生活。
  • 放手,讓孩子學會自主
    這些故事作者各異,有父母、有孩子,還有事件經歷者;視角有別,或談習慣培養,或談行為養成,或談民主家風。我們相信,這些情感真實、感受真切的小故事,其散發出的育人魅力,定會讓你有所思、有所得。剛上一年級時,黃千瑀做家庭作業常有馬虎、拖拉現象,還經常丟三落四,忘帶物品。父母很著急,於是替她檢查作業和物品。一段時間後,父母發現,家人的插手反倒讓孩子有了依賴心理。
  • 真的愛你的孩子,就要學會放手
    孩子要不忘父母的恩情,父母卻不應該用這份恩情來裹挾孩子的成長和選擇。中國的父母普遍操心很多,總想著我能安排好,孩子聽我的準沒錯。然而很多父母不明白的是,你雖然生下了你的孩子,並不代表所有的事情都由你替他決定,他應該有自己的選擇,過自己的人生。
  • 愛孩子就要學會「放手」,父母運用「狐狸法則」,培養孩子獨立性
    因此作為父母有時候即使知道孩子做不好這件事情,也要學著放手讓他去嘗試,畢竟孩子的好習慣是從小培養起來的。孩子沒有獨立能力的後果1.這些都是可以讓孩子去嘗試的,如果父母總是怕磕到孩子,或者怕孩子收拾不好,不給他們任何鍛鍊 機會,那麼孩子怎麼成長呢?實踐出真知,只有不斷地練習才能讓自己慢慢長大。
  • 最佳奧斯卡動畫短片,帶來的育兒啟示:父母適時放手孩子才能成長
    父母只有懂得放手,孩子才能得到成長動畫伊始,沙灘上浪潮退去,一群成年的鷸飛來覓食,很快地,下一波海浪湧來,鷸群連忙起飛躲避海浪的侵襲,這時的鷸寶寶躲在媽媽溫暖的懷裡不敢邁出一步。這時,鷸媽媽的做法值得我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