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11日
「賣水三人小分隊」勇敢挑戰自己
面對未知的不可確定性,
學會與陌生人交流,
突破內向的性格,
小男子漢們,他們敢於突破父母營造的 「舒適圈」,敢於挑戰自己的「弱點」,去勇敢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
那到底是怎麼有趣的故事呢?
我接著往下看。
7月11日開始至7月15日結束,
三個小朋友在梅溪湖噴泉夜市地攤賣水,從六點半開始到八點多結束。
1、 進擊的靚仔·沛東
「哥哥,天氣這麼熱,要買瓶水嗎?」淡定的沛東主動上前售賣水。
不愧是「這條街上最靚的仔」,絲毫不怯場,並且還有自己的「獨門技能」。
每當沛東看到廣場上有叔叔阿姨一起散步的,他就會積極主動上前詢問:「叔叔,天氣這麼熱,你給阿姨和自己買瓶水喝吧。」
阿姨看著靈活的沛東,便欣然買了水,還給他加油鼓勁。
「謝謝叔叔、謝謝阿姨。」每一次成功賣出水後,沛東都會有禮貌的說道。
其實在第一天的時候,沛東並沒有帶水過去,他是在幫助浩宇一起賣水,但這絲毫不影響他的積極性。
他從中感受到了助人的愉快,愛上了與小夥伴一起努力的快樂,懂得了一切的付出都會有所收穫的。
他還實踐了與成人及陌生人溝通的技巧,這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父母身邊的耳濡目染,和母親的悉心教導。
從小父母會教導孩子要聽話懂事,老師會教導孩子要努力學習,但很少教導孩子如何與人溝通的。
隨著現代社會的快速發達,孩子能與他人進行良好的溝通,已經成了一種特長與技能了。
父母一想到自己的小孩也內向,瞬間就會焦慮得不行,到遛娃圈跟其它家一對比,心理立刻自覺矮人一截。
父母們默認內向孩子「不會說話」觀念是錯誤的,其實不論外向或是內向的孩子,學會與人溝通的技能,是孩子成長路上最重要事情。
2、 賣貨小能手·明峰
「叔叔,要買瓶水嗎?」略微有些害羞的明峰輕聲對身邊走過的叔叔說。
叔叔有些詫異、好奇,笑著問他:「小朋友,一瓶水多少錢啊。」
「礦泉水要兩元錢。」明峰小聲的回答。
「小朋友,看你汗流浹背的,很辛苦吧,那我買一瓶吧,也支持你一下。」叔叔笑著說。
「謝謝叔叔,謝謝叔叔。」明峰喜笑顏開,瞬間充滿了力量。
這個好的開頭,讓明峰有了信心,也讓他鼓足了幹勁,膽子也大了起來。
明峰獨受長輩疼愛的氣質,漸漸的,來他這裡買水的人絡繹不絕,讓他成了賣水小能手。
體驗了五天辛苦賣水的明峰,讓他對於物質消費觀念有了極大的轉變。
明峰媽媽說:「昨天帶明峰去超市裡買東西,他竟然會了克制自己的欲望,只買一些自己喜歡的東西,而不像以前那樣買很多的零食。」
古話說的好:「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想讓孩子懂得付出與收穫的道理,不僅需要父母的教導,更要父母能放手讓孩子成長。
只有經歷過生活的艱辛和大自然的風雨,才能讓孩子的羽翼日益漸豐。
不想讓孩子成為「溫室裡的花朵」,就要忍心讓孩子接受熾熱陽光的照耀。
這既是孩子的功課,也是父母們功課。
3、銷售小王子·浩宇
剛來到人潮湧動的廣場,浩宇看著廣場上的人來人往有些不知所措,突然有個叔叔走了過來問到「小朋友,你在賣水嗎?」
「是的,叔叔,你要買水嗎?我這裡有礦泉水、冰紅茶……」浩宇急忙回答。
「那給我來瓶冰紅茶吧!」叔叔微笑著說。
付完錢後,叔叔親切的說到:「小朋友,你要賣水,站在這裡可不行哦,你可以到旁邊多走動,拿著水去給叔叔阿姨們推銷一下,這樣肯定有更多人買的。」
「好的,謝謝、謝謝叔叔的教導!」浩宇的眼睛放光,拿著兩瓶水和二維碼就跑進了人群裡。
「叔叔、阿姨、哥哥、姐姐,口渴了嗎?我這裡有礦泉水、冰紅茶……」興衝衝的浩宇拿著幾瓶水,一溜煙的跑進人群裡大聲說道。
他像是開啟了內心的「洪荒之力」,遊走在廣場的各個人群角落,最後浩宇賣出了最多的水。
浩宇媽媽最初建議三個孩子地攤賣水,只是想要鍛鍊他們的膽量,不過在經過幾天辛苦賣水,讓三個孩子都成長了許多。
浩宇媽媽有一天帶浩宇去去吃涼粉,浩宇一聽一個涼粉竟然要六元錢,他說:「這一碗涼粉我要賣好幾瓶水才買的起,算了吧,不買了。」
浩宇媽媽覺得現代的孩子物質條件好了,不愁吃穿,兒子能明白賺錢的辛苦,有助於樹立良好的金錢觀,她感到十分欣慰。
很多人做了父母以後,心態都很神奇:自己沒能克服的問題,都期待小孩能做到。(當然可能主要是希望小孩不吃虧)
所以,父母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擁有優秀的性格特質,比如勇敢、善良和剛才說的金錢觀。
但這些特質可不是用言語能夠教導出來的,更不是生搬硬套和框架式的理論,而是需要孩子們在真實的生活中去歷練、去感受、去總結、去獲得。
因為:
「我們每個人活著,都需要用真實的自我與世界碰撞,形成自己的感覺和學習的驅動力。」
這些感覺會不斷匯聚,形成一個核心的自我感受,從而有了做自己的體驗,並產生一種內在驅動力,驅使我們在「成為自己」的道路上不斷前進。
孩子是如此,我們成人亦是如此!
最後的話:
親子教育的方式也從來不是在流水線上的「模具化」生產,更不可能造就一模一樣的「成功」孩子。
作為養育者,我們有責任、有義務給孩子們,提供穩定的成長環境,給予關懷和照顧,傳遞愛與溫暖。
但我們不能去否定孩子真實的想法,更不能給孩子的人生下定義、做決定。
他是獨立的生命體,自帶智慧和力量,我們能做的只是引導,甚至只是努力帶他去看更廣闊的世界,把體驗、感受、收穫和創造的自由還給他。
待孩子長大後,何時才是放手的時候呢?真到了要放手的時刻,父母緊抓的雙手是否可以放開呢?
這不止是孩子如何塑造自己價值觀的成長課題,更是父母們需要面對的人生課題。
請相信,我們的孩子,生來強大。
文章作者簡介:燦亮,靜坐冥想師,心理諮詢師,終身學習踐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