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學會「放手」,與孩子共同成長,才是對孩子最大的愛

2020-08-28 Flow心流

2020年7月11日

「賣水三人小分隊」勇敢挑戰自己

面對未知的不可確定性,

學會與陌生人交流,

突破內向的性格,

小男子漢們,他們敢於突破父母營造的 「舒適圈」,敢於挑戰自己的「弱點」,去勇敢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

那到底是怎麼有趣的故事呢?

我接著往下看。

7月11日開始至7月15日結束,

三個小朋友在梅溪湖噴泉夜市地攤賣水,從六點半開始到八點多結束。

1、 進擊的靚仔·沛東

「哥哥,天氣這麼熱,要買瓶水嗎?」淡定的沛東主動上前售賣水。

不愧是「這條街上最靚的仔」,絲毫不怯場,並且還有自己的「獨門技能」。

每當沛東看到廣場上有叔叔阿姨一起散步的,他就會積極主動上前詢問:「叔叔,天氣這麼熱,你給阿姨和自己買瓶水喝吧。」

阿姨看著靈活的沛東,便欣然買了水,還給他加油鼓勁。

「謝謝叔叔、謝謝阿姨。」每一次成功賣出水後,沛東都會有禮貌的說道。

其實在第一天的時候,沛東並沒有帶水過去,他是在幫助浩宇一起賣水,但這絲毫不影響他的積極性。

他從中感受到了助人的愉快,愛上了與小夥伴一起努力的快樂,懂得了一切的付出都會有所收穫的。

他還實踐了與成人及陌生人溝通的技巧,這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父母身邊的耳濡目染,和母親的悉心教導。

從小父母會教導孩子要聽話懂事,老師會教導孩子要努力學習,但很少教導孩子如何與人溝通的。

隨著現代社會的快速發達,孩子能與他人進行良好的溝通,已經成了一種特長與技能了。

父母一想到自己的小孩也內向,瞬間就會焦慮得不行,到遛娃圈跟其它家一對比,心理立刻自覺矮人一截。

父母們默認內向孩子「不會說話」觀念是錯誤的,其實不論外向或是內向的孩子,學會與人溝通的技能,是孩子成長路上最重要事情。

2、 賣貨小能手·明峰

「叔叔,要買瓶水嗎?」略微有些害羞的明峰輕聲對身邊走過的叔叔說。

叔叔有些詫異、好奇,笑著問他:「小朋友,一瓶水多少錢啊。」

「礦泉水要兩元錢。」明峰小聲的回答。

「小朋友,看你汗流浹背的,很辛苦吧,那我買一瓶吧,也支持你一下。」叔叔笑著說。

「謝謝叔叔,謝謝叔叔。」明峰喜笑顏開,瞬間充滿了力量。

這個好的開頭,讓明峰有了信心,也讓他鼓足了幹勁,膽子也大了起來。

明峰獨受長輩疼愛的氣質,漸漸的,來他這裡買水的人絡繹不絕,讓他成了賣水小能手。

體驗了五天辛苦賣水的明峰,讓他對於物質消費觀念有了極大的轉變。

明峰媽媽說:「昨天帶明峰去超市裡買東西,他竟然會了克制自己的欲望,只買一些自己喜歡的東西,而不像以前那樣買很多的零食。」

古話說的好:「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想讓孩子懂得付出與收穫的道理,不僅需要父母的教導,更要父母能放手讓孩子成長。

只有經歷過生活的艱辛和大自然的風雨,才能讓孩子的羽翼日益漸豐。

不想讓孩子成為「溫室裡的花朵」,就要忍心讓孩子接受熾熱陽光的照耀。

這既是孩子的功課,也是父母們功課。

3、銷售小王子·浩宇

剛來到人潮湧動的廣場,浩宇看著廣場上的人來人往有些不知所措,突然有個叔叔走了過來問到「小朋友,你在賣水嗎?」

「是的,叔叔,你要買水嗎?我這裡有礦泉水、冰紅茶……」浩宇急忙回答。

「那給我來瓶冰紅茶吧!」叔叔微笑著說。

付完錢後,叔叔親切的說到:「小朋友,你要賣水,站在這裡可不行哦,你可以到旁邊多走動,拿著水去給叔叔阿姨們推銷一下,這樣肯定有更多人買的。」

「好的,謝謝、謝謝叔叔的教導!」浩宇的眼睛放光,拿著兩瓶水和二維碼就跑進了人群裡。

「叔叔、阿姨、哥哥、姐姐,口渴了嗎?我這裡有礦泉水、冰紅茶……」興衝衝的浩宇拿著幾瓶水,一溜煙的跑進人群裡大聲說道。

他像是開啟了內心的「洪荒之力」,遊走在廣場的各個人群角落,最後浩宇賣出了最多的水。

浩宇媽媽最初建議三個孩子地攤賣水,只是想要鍛鍊他們的膽量,不過在經過幾天辛苦賣水,讓三個孩子都成長了許多。

浩宇媽媽有一天帶浩宇去去吃涼粉,浩宇一聽一個涼粉竟然要六元錢,他說:「這一碗涼粉我要賣好幾瓶水才買的起,算了吧,不買了。」

浩宇媽媽覺得現代的孩子物質條件好了,不愁吃穿,兒子能明白賺錢的辛苦,有助於樹立良好的金錢觀,她感到十分欣慰。

很多人做了父母以後,心態都很神奇:自己沒能克服的問題,都期待小孩能做到。(當然可能主要是希望小孩不吃虧)

所以,父母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擁有優秀的性格特質,比如勇敢、善良和剛才說的金錢觀。

但這些特質可不是用言語能夠教導出來的,更不是生搬硬套和框架式的理論,而是需要孩子們在真實的生活中去歷練、去感受、去總結、去獲得。

因為:

我們每個人活著,都需要用真實的自我與世界碰撞,形成自己的感覺和學習的驅動力。」

這些感覺會不斷匯聚,形成一個核心的自我感受,從而有了做自己的體驗,並產生一種內在驅動力,驅使我們在「成為自己」的道路上不斷前進。

孩子是如此,我們成人亦是如此!

最後的話:

親子教育的方式也從來不是在流水線上的「模具化」生產,更不可能造就一模一樣的「成功」孩子。

作為養育者,我們有責任、有義務給孩子們,提供穩定的成長環境,給予關懷和照顧,傳遞愛與溫暖。

但我們不能去否定孩子真實的想法,更不能給孩子的人生下定義、做決定。

他是獨立的生命體,自帶智慧和力量,我們能做的只是引導,甚至只是努力帶他去看更廣闊的世界,把體驗、感受、收穫和創造的自由還給他。

待孩子長大後,何時才是放手的時候呢?真到了要放手的時刻,父母緊抓的雙手是否可以放開呢?

這不止是孩子如何塑造自己價值觀的成長課題,更是父母們需要面對的人生課題。

請相信,我們的孩子,生來強大。

文章作者簡介:燦亮,靜坐冥想師,心理諮詢師,終身學習踐行者。

相關焦點

  • 父母學會對孩子適當的放手,才是真正的愛!
    第三天,孩子一個人去上學,要求七點二十分到校,她怕自己走迷路會遲到,早上五點就起床並拒絕媽媽送她到地鐵,自己一個人走了,6點50分給媽媽發了個簡訊:「我到了」。看,孩子在沒有父母的陪伴下也能順利完成自己個人獨立的行走。主要是做父母的要捨得放手,孩子其實沒你想像中的那麼不經事。你的不放心不放手,孩子就得不到鍛鍊。其實,很多家長不放心孩子,是家長自己對孩子的依戀情結太重。
  • 真正理智的愛孩子,學會放手,共同成長
    父母對孩子真正的愛既是一種保護,也是一種剝離,而後者意味著子女的獨立。英國著名心理學家西爾維亞曾經說過:「世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可見,真正理智地愛孩子,父母就應該學會放手,讓孩子得到鍛鍊,並逐步獨立起來。
  • 伊能靜:得體的退出才是給孩子最大的愛,學會放手是父母的必修課
    由於害怕不再被孩子需要,許多操控型父母會盡力維持孩子的無力感,並希望它永不消失。——《原生家庭》操控型父母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許多父母會盡力維持孩子的無力感。他們通常會有這樣的表現,「你離開我是不行的!」
  • 父母捨得放手,孩子才有機會真正成長
    「母親不是讓孩子依靠的人,而是讓孩子學會自立不依靠別人」這是一位美國偉大的母親說的,這句話真是發人深省,我們做母親的常常捨不得讓孩子吃苦,包攬他們的一切事務,從不放心孩子幹的一切,變成一手包,最後培養出依賴性特別強的孩子,做母親的從不願放手,最後變成不肯放手,讓孩子在自私的愛中窒息。
  • 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愛,是越愛越捨得放手,讓孩子獨立成長
    現在大部分家庭都是獨生子女,被長輩和父母看作掌上明珠,對孩子是有求必應,生怕受到一點委屈。愛孩子是父母的本能,但過度的愛就變成了嬌慣,而嬌慣孩子危害很大。同事松梅屬於比較嬌慣孩子的媽媽。她除了關心孩子的吃飯、穿衣和睡覺之外,就連很多應該由孩子自己做的小事也為孩子包辦做了。孩子有亂扔東西的壞習慣,他的房間經常亂得一團糟,而且年滿5歲還不會自己繫鞋帶,每次出門都需要松梅系好。
  • 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愛,是學會放手
    海藍博士說過:「做一個為孩子遮風擋雨的父母很容易,但做一個心上插把刀看著孩子受苦的父母非常不容易。」 有遠見的父母,都懂得把愛藏起來,很多時候都是默默旁觀,而不是大包大攬。 你可以做孩子的眼睛,但有些路只能他自己走。
  • 父母學會放手,是孩子成長的關鍵
    馬克思說: 「人要學會走路,也要學會摔跤,而且只有經過摔跤,他才能學會走路。」我國教育家陳鶴琴曾說:「教育有一個原則:孩子進一步,大人就退一步,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大人就不要替他去做。孩子進一步,大人退一步,孩子就長大了,這就叫成長,這就叫教育。」兩者在教育理念上是一致的,即一個人的成長離不開獨立做事。
  • 生活隨筆《對於父母來說,學會對孩子放手是人生的必修課》
    人們究其一生都是為了愛和希望而努力。這世間所有的愛都是為了相聚,只有父母的愛是為了走向別離。如果真的想要孩子獨立行走,請給他們自己選擇的權利,如果真的要提孝道,那一定需要孩子和父母共同努力。收一收父輩的控制欲,也坐下來和父母好好聊聊。
  • 父母學會放手,是最大的智慧,也是最深沉的愛
    大人們都說,離開父母,獨自一人在外地,也過得不錯,學會了很多的東西。其實外甥女上班也有幾年了,只是在本地,家裡一切都是父母在打理,她每天只要準時上下班,其他的什麼也不用管,她不會做飯,不會做家務。十指不沾陽春水,有是還和父母吵吵嘴。因為工作的調動,一下子離家千裡之外,姐姐曾經一度阻撓,覺得出去後,女兒會遭罪,什麼也不會,一度不放心。
  • 父母學會了退出,孩子才能更好的成長
    01 愛不等於控制,放手不等於不管中國的父母大概是是全世界最好的父母,從孩子出生到長大成人的每一個階段,父母 沒有不操心的。但這種事無巨細的操心,面面俱到的關心真的對孩子好嗎?真的是孩子想要的嗎?其 實,父母無微不至的愛,可能會變成一種害。愛孩子不是愛控制孩子。
  • 你學會放手了嗎?小心別把對孩子的愛成了變質「營養品」
    父母對於孩子的關愛,更多停留在對孩子的包辦上,那麼就成了我們現在所說的溺愛。本身孩子對於自我本身就有服務的能力,所以說父母對孩子的關愛要適時的放手,讓孩子懂得如何去抉擇,不去過度保護和溺愛孩子。其實,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為了避免讓自己把關愛變成了溺愛,讓自己對孩子的愛變了質,其實在生活中父母應該這樣做。
  • 深愛孩子,請先學會放手
    文/月簾電視劇《小別離》熱播的時候,英國的心理學女博士西爾維婭·克萊爾說過的這句話曾一度引爆話題: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儘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
  • 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的放手
    我們愛孩子,不是替孩子做他應該做的事情,不是包辦,有的時候,孩子自己承擔後果,反而能讓他更加堅強、更加聰明。只有自己試錯、糾錯,才能吸取教訓,這才是真正的成長。作為父母,不是天生就會做父母,做好父母的工作,也不是天生就會,當好父母是一項技能活兒,需要我們不斷的練習甚至是修煉。我們應該怎樣做呢?1、不要把孩子的教育事情完全交給學校,交給老師。
  • 孩子的成長,始於父母的放手
    最近,陪孩子參加了一個親子創意手工活動,活動要求以孩子為主,親子共同完成一個作品。活動一開始,孩子們都很積極主動的嘗試,但是過了幾分鐘後,就能聽見家長們開始說,「你做的不對」,「你這樣做不行的」,「應該這樣」,「我做給你看」,「我教你」……還有的家長乾脆直接自己動手做起來。結果到了後面幾乎全是家長完成的。
  • 教育AB面,獨立成長的背後,是敢於「放手」的父母
    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父母學會適當地放手,讓孩子在生活中嘗試「自己來」,這就是給孩子最好的「補鈣」,才能成就孩子自強自立的品格。最後,在暴風雪中被凍死了,那時候他才23歲。 我認為,棍棒教育傷害孩子是從身體到心靈,那麼,溺愛傷害孩子則是從心靈到身體,「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我們要教會孩子感恩、學會付出,懂得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離開父母會獨立的去生存下去。
  • 讓孩子真正成長,父母從4個方面學會放手,把成長的權利還給孩子
    很多父母習慣於做孩子的「保護傘」,處處護著孩子,生怕孩子受到一點「風吹雨打」,這樣會讓孩子失去獨立成長的空間,錯失學習自控力的良機,孩子的成長是一個需要不斷自我體驗、自我負責的過程,只有父母學會放手,孩子才能獲得真正的成長。
  • 父母能給孩子最好的愛,就是學會放手,別做「控制型」父母
    所以父母要克服自己的「空巢綜合症」,學會放手,鼓勵孩子獨立,更要鼓勵自己面對人都是孤獨的這一現實。,才是做父母最高的境界。」在孩子處理個人問題的時候給予建議與幫助而不是讓孩子尊崇自己的意願。父母要尊重孩子的個人選擇,不要橫加幹涉孩子,凡事以平等的態度與孩子有商有量,這才是真正愛孩子的父母應該做的事情。
  • 孩子聽話卻"無能","魚缸法則":放手,對孩子成長更有利
    孩子聽話卻"無能",父母要懂得"魚缸法則":放手,對孩子的成長才更有利。01、被逼出來的"聽話",危害著孩子的身心妙妙從小就是一個很活潑調皮的小女孩,自從她會爬會走了以後,就沒少給父母惹禍,她的父母也因此操碎了心。
  • 父母的自我成長,是對孩子最大的愛!
    父母的很多生活習慣和特質,都會在無意之間悄無聲息地去影響孩子,像小孩學習抽菸、穿大人的鞋、化妝等等。所以有人說「孩子是白紙,父母則是第一個作畫的人」,這也凸顯了原生家庭裡面父母對孩子影響的重要性。成功的教育有很多方面的因素,而有一點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同時也是父母通過自己努力可以做到的,那就是父母持續的自我成長。多年前的一個央視廣告讓我記憶猶新。暖暖的燈光下,媽媽在給孩子洗腳,一邊洗一邊哄著他說「小鴨子遊啊遊,遊上了岸······」。等孩子準備入睡,媽媽又拖著疲憊的身子給去外婆洗腳。
  • 狐狸法則:總覺得孩子還沒長大?放手才能讓孩子真正成長
    這樣只會讓孩子產生依賴心理,他們凡事都依靠父母,從而失去了獨立生活的能力,最終只能成為成年的巨嬰。父母總以為自己把孩子抓在手心裡不放手,才是對他們最大的愛,因為在自己的保護下,孩子不會受到一絲一毫的傷害,這會讓他們更安全。但其實這不是愛而是控制,當孩子總是被父母庇護在羽翼之下生活時,對他們的成長其實是非常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