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真正成長,父母從4個方面學會放手,把成長的權利還給孩子

2020-08-30 淘麻麻育兒

周末帶孩子在餐廳吃飯時,看到一個男孩大概6歲了,吃飯時父母幫著孩子夾菜並拿起紙巾幫忙擦嘴;在遊樂區玩耍時,看到了他的媽媽蹲下幫孩子穿襪穿鞋;一會兒幫忙遞水壺,一會幫忙擦汗,我在想,這些不是孩子自己就能做到的嗎?

很多父母習慣於做孩子的「保護傘」,處處護著孩子,生怕孩子受到一點「風吹雨打」,這樣會讓孩子失去獨立成長的空間,錯失學習自控力的良機,孩子的成長是一個需要不斷自我體驗、自我負責的過程,只有父母學會放手,孩子才能獲得真正的成長。

父母學會放手,給孩子嘗試和體驗的機會

每個父母都知道孩子獨立很重要,也知道要從小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讓孩子學會管理自己,但卻不知道如何去做,我們經常見到的情況是:父母能幫孩子做的,幾乎都會去做,由於父母剝奪了孩子自己嘗試和體驗的權利,還失去了學習自控力的機會。

記得在網上看到這樣的故事:

有位中國父親帶著孩子的去德國旅遊,有一天,在海邊,看到一位德國媽媽在躺椅上看書,她的孩子卻抓了一把沙子往嘴裡塞。

這位父親看到後,非常著急走上前去,提醒德國媽媽,「你的孩子要吃沙子了。」可是,那位母親非常茫然。「那又怎麼樣呢?」她說,等他嘗過之後知道沙子不好吃,自然也就不吃了。

那位父親很愕然,如果這是在中國,大部分父母會阻止孩子,告訴孩子沙子不能吃,抑或是孩子自己放到嘴裡發現難以下咽,結論是一致的,但獲得這個結論的方式卻不一樣。前者,孩子獲取的是父母判斷之後提供的間接經驗;後者,孩子卻是親身體驗之後的直接經驗。

只是差別就在體會上,回憶一下讓我們印象深刻的事,你會發現基本上都是自己的親身體驗。有時候,成人眼裡舉手之勞的事,讓孩子自己去體驗,他們反而能從中體會到更多,對他們的影響也更深遠。

孩子長大的過程,是一個社會化的過程。這個過程顯著的特點之一就是實踐性。他們通過親身體驗才能明白許多道理,而作為父母應該儘可能多地為孩子提供體驗的機會。

孩子的成長不能替代,父母往往太急於幫助他們,或者要求他們一出手就是正確的。可也正是這樣,父母剝奪了孩子發現的機會,扼殺了他們學習的興趣,打擊了他們解決問題的主動性。

父母要學會放手讓孩子長大,生活能力強的孩子長大後是充滿自信的、有魅力的人。

別再怕孩子摔跤,孩子能自己爬起來

每一個孩子都會在成長的道路上摔跤、跌倒,面對這種情況,父母的做法大概分為兩種:

第一種:當孩子摔倒,父母擔心孩子摔疼了,立馬跑過去攙扶,邊扶邊安慰。當父母流露出驚慌失措的情緒,本來沒哭的孩子會受到父母的感染,從而產生恐懼緊張和委屈的心理,便開始大哭起來,越哄孩子哭的越厲害。

第二種:孩子摔倒時,暗中觀察孩子的表現,如果覺得孩子摔的不嚴重,父母會鼓勵孩子自己站起來,甚至視而不見,這無形中會讓孩子覺得:摔跤並不是什麼大事,孩子就會選擇自己慢慢爬起來了,從而培養了孩子堅強的意志力。

對比這兩種做法,無疑第二種做法是明智的,這種看似冷漠無情的教養方式,其實是一種更深沉的愛,這種做法能使孩子學會控制自己摔跤後的情緒和行為,提升自控力。

父母要認識到,孩子小的時候面對的是個跟頭,將來還可能面對學習、工作、感情等諸多方面的挫折,如果你希望孩子堅強地面對那些「跟頭」,就要從孩子小時候開始學會放手,相信孩子能自己爬起來。

當然在父母放手的背後,是給孩子創造自我成長的機會,在這個過程中,父母要注意以下幾點:

1,見機行事,給孩子鼓勵

放手讓孩子爬起來,並不是一味地坐視不理,當孩子摔得較重時,父母還是要表達關愛的,否則會讓孩子覺得父母不愛他,關鍵時候要給孩子鼓勵,讓孩子學會堅強。

比如孩子在學習中或其他方面「摔倒」(遇到挫折),理性的父母應該第一時間詢問:「你還好嗎?」聆聽孩子們的感受,也是一種關愛。孩子們會因為父母的這個舉動而感動和滿足,重新獲得力量。

2,分析原因,鼓勵孩子「再走一次」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摔跤、跌倒,甚至受傷,這些都是難以避免的,孩子摔跤後,不能讓孩子「白摔」,應該幫助孩子分析原因,讓孩子學會保護自己

美國心理學者亞當·格蘭特說,small wins(小成功)能幫孩子找回自信。如果一個剛學步不久的寶寶由於被小石頭絆倒,鼓勵Ta「再走一次」是重拾信心的最好辦法,幫助Ta下一次再走同一個路段時擺脫猶豫。而當一個幼兒園的孩子如果因為穿褲子遭遇挫折,讓Ta重新耐心來一次也是個重拾信心的好辦法。目的是讓孩子們獲得這種心理感受——我犯了一次錯誤,現在我找到了避免錯誤的方法了。

父母們在面對孩子「摔倒」時,不僅要關心,但又不能太當回事,「摔倒」了孩子能「爬起來」並且「再走一次」才是一次完滿的成長。

讓孩子自己做決定,學會對自己負責

我們常常認為替孩子做決定是我們做父母義不容辭的責任,但是我們忽略了一件事情,孩子雖小,但是他也有自己的想法、喜好和判斷。他們可能比你更清楚自己喜歡什麼,擅長什麼。

記得小時候我的鄰居家裡有個9歲的男孩,他的父親是籃球教練,為了他培養成下一個姚明,天天強迫他做各種訓練,但是他對籃球壓根沒興趣,經常想著法子偷懶。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看到別人在跳民族舞,立刻被深深吸引了,於是一有時間他就看著網上的教學視頻反覆練習。他爸發現後,胖揍了他一頓,但是他仍舊堅持不放棄,最終,他考上了北京舞蹈學院,成為了一名非常優秀的舞者。

很多父母喜歡為孩子做決定、替孩子做選擇,在他們看來,這是替孩子著想,為孩子好,網絡上有一句調侃:「有一種冷叫媽媽覺得你冷。」這樣的例子在生活中隨處可見。

記得在公園,看見一個孩子穿著單薄的衣服,在興奮地玩皮球,媽媽手裡拿著衣服站在一旁,其實,孩子處於運動狀態,不容易感覺冷,可是,媽媽一直在催促孩子加衣服,其實並沒有考慮孩子的感受。

父母經常會以自己的感覺來判斷孩子的需求,然後自作主張地滿足這個需求,殊不知,這未必是孩子需要的,父母正確的做法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分析孩子的需要,並把決定權交給孩子,讓孩子對自己的決定負責。

教育家蒙臺梭利有一個「獨立成長論」,她認為獨立是所有生物自然發展的內聚力量。做父母的應該明白,事事幫孩子拿主意,雖然為孩子提供了比較優越、舒服的環境,卻讓孩子失去了獨立性。要知道,依賴一旦成為習慣,就很難改掉。

如果我們認為孩子小,還不足以作出正確的決定,作為父母我們可以在與其溝通後,指導他們作出決定。但是如果一旦你同意了讓他自己做決定,那麼就應該信任他尊重他的決定,不要橫加幹涉。

如果孩子的個人決定經常得不到父母的關注,且父母長期過度包辦,他的自主意識就會被抑制,自信心會受打擊,可能會對自己產生消極的評價,長大以後,可能會缺乏判斷和做決定的能力,缺乏責任感,缺乏主見。到那時即使父母想訓練他讓他自己作主,他的這種意識和能力恐怕也難以培養起來了。

不要隨便給孩子貼標籤,尊重孩子的個性

有這樣的一則寓言故事,講的是:

一頭獅子一覺醒來,發現自己的尾巴上多了一個寫著「驢子」的標籤。

獅子十分惱火,想盡辦法把這個標籤弄下來,但卻沒有成功。

更讓它惱火的是,每當它走在路上,其他動物都會指著它尾巴上的標籤,小聲地議論道:「那是驢子,不是獅子。」

一開始,獅子並不認為自己是驢子,因為它比其他獅子健壯,是一頭彪悍的雄獅,與其他動物相比,自己的體型更龐大。

可是,說它是驢子的聲音多了,它開始懷疑自己的真實身份。

一天,獅子氣急敗壞地質問另一頭獅子:「難道你也認為我是驢子嗎?」

這頭獅子說:「驢子先生,你雖然長得像我,可你和我不是同類,你的尾巴上明白地寫著『驢子』啊!」

漸漸的,獅子接受了自己是一頭驢子。

而這與人無異。

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名稱貼上標籤時,他就會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籤內容相一致,這種現象也被稱為「標籤效應」。

美國心理學家貝科爾認為:「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就會成為標籤所標定的人。」

請大家好好回憶一下,自己有沒有說過以下這種話:

「我家的那娃有點膽小!」

「他啊,膽子太小了,見到陌生人也不喊人,像他爸小時候。」

「哎喲喲,別說了,笨得要死,什麼都覺得很慢,愁死我了!」

「三分鐘熱度!」

「就喜歡欺負別的小朋友,氣死我了。」

……

父母們可能會想:我給孩子貼的這些標籤,是希望暗示和引導孩子往父母所期待的方向發展。但作為一個情緒管理能力還沒有養成的孩子,一旦被貼上負面的、不好的、越軌的標籤,不僅不會改變孩子那些在父母眼中的「不良行為」,反而會更容易加入「越軌」群體,更容易在「不良行為」的道路上越滑越遠。

每個孩子都有很強的可塑性,孩子的缺點並未定型,只是暫時的,所以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能只是對孩子錯誤行為方式一味的簡單指責,而應該是給孩子示範正確的動作,這樣才能有效地更正孩子的錯誤行為,同時誇讚可以很好地激發孩子改正缺點的積極性,這種方式教養出來的孩子,才會充滿陽光。

作為父母,可以相伴孩子的前半生,卻無法參與孩子的後半生。孩子終究有一天需要獨立生活,與其替孩子遮風擋雨,包辦一切,到不如適當放手,讓孩子自己去體驗,去摸索,去探尋自己想要的一切。只有這樣,孩子才能走得更遠,生活的更幸福。

相關焦點

  • 父母捨得放手,孩子才有機會真正成長
    父母捨得放手,孩子才有機會真正成長昨天姐姐帶著六七歲的小外甥來我家玩,中午該吃飯了,小外甥不好好吃飯,摳摳這摸摸那,飯沒有好好吃幾口,等我們都吃完了,他嚷嚷著讓他媽媽喂,我說:「馬上七歲了,自己吃,」姐姐應該想著餵著他吃得快,就接過碗,一勺一勺餵他吃
  • 父母學會放手,是孩子成長的關鍵
    馬克思說: 「人要學會走路,也要學會摔跤,而且只有經過摔跤,他才能學會走路。」我國教育家陳鶴琴曾說:「教育有一個原則:孩子進一步,大人就退一步,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大人就不要替他去做。孩子進一步,大人退一步,孩子就長大了,這就叫成長,這就叫教育。」兩者在教育理念上是一致的,即一個人的成長離不開獨立做事。
  • 家長懂得放手,讓孩子自由飛翔,才是真正的成長!
    作者:孩子成長慧,蘋果媽都說孩子是上天賜予父母最珍貴的禮物。因為珍貴,收到禮物後我們總是喜不自勝,而也正是因為珍貴,難免會小心翼翼,想給寶貝築起一個溫暖堅固的小窩,每天給他充足的陽光雨露,不讓外面的花花草草影響到他。
  • 真正理智的愛孩子,學會放手,共同成長
    父母對孩子真正的愛既是一種保護,也是一種剝離,而後者意味著子女的獨立。英國著名心理學家西爾維亞曾經說過:「世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可見,真正理智地愛孩子,父母就應該學會放手,讓孩子得到鍛鍊,並逐步獨立起來。
  • 狐狸法則:總覺得孩子還沒長大?放手才能讓孩子真正成長
    這一點人類不妨可以向狐狸學習,該放手的時候學會放手,把選擇的權利交給孩子,不要總是想要控制孩子,因為他們已經有了自己獨立的思想,給孩子自由,其實就是對孩子最大的尊重。過度的保護孩子,反而會讓孩子在成長的路上遇到更多的挫折。
  • 父母學會「放手」,與孩子共同成長,才是對孩子最大的愛
    父母一想到自己的小孩也內向,瞬間就會焦慮得不行,到遛娃圈跟其它家一對比,心理立刻自覺矮人一截。父母們默認內向孩子「不會說話」觀念是錯誤的,其實不論外向或是內向的孩子,學會與人溝通的技能,是孩子成長路上最重要事情。2、 賣貨小能手·明峰「叔叔,要買瓶水嗎?」
  • 真正的母愛:給孩子無私的愛,更要學會適時放手
    我非常贊同那位老爺爺說的觀點,上學就十分鐘的路程,早就可以放手讓孩子自己去了。 北大才女趙婕說:「我欽佩一種父母,她們在孩子年幼時給予強烈的親密,又在孩子長大後學會得體的退出。」 給孩子無私的愛,更要學會放手。適時放手,得體退出,愛得高明,有節制,這才是真愛。
  • 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的放手
    我們愛孩子,不是替孩子做他應該做的事情,不是包辦,有的時候,孩子自己承擔後果,反而能讓他更加堅強、更加聰明。只有自己試錯、糾錯,才能吸取教訓,這才是真正的成長。作為父母,不是天生就會做父母,做好父母的工作,也不是天生就會,當好父母是一項技能活兒,需要我們不斷的練習甚至是修煉。我們應該怎樣做呢?1、不要把孩子的教育事情完全交給學校,交給老師。
  • 父母學會了退出,孩子才能更好的成長
    父母要學會放手,學會退出。放手不等於不愛,不等於不關心,不等於不幫忙。放手 不是快刀斬亂麻,而是循序漸進與孩子成長相伴的過程。放手不是「不管你」,不是放棄愛,而是從孩子的身邊「抽離」出來,只在他需要的時 刻提供關心,在他辨不清方向的時候給他及時的輔助。
  • 父母放手 孩子自會成長
    昨天,我出門忙些事情,兩個孩子在家。按照計劃,下午五點我應該可以到家。可是,高速上堵成了長龍,半天挪不了100米,眼看快到5:40,離家還遠著呢!時間似乎故意和我作對,走得慢極了,煩躁、焦急一起湧上來,我不停地看表,盯著秒針一點點挪動!兒子的晚自習要上到晚上9:00,餓著肚子怎麼能好好上課呢?我往家打電話,想讓他們拿錢,去外面買點東西吃。
  • 父母必讀丨適當放手,孩子才能成長
    蒙臺梭利博士說:「孩子不做事是因為不知道怎麼做,可是他應該去做,因為他身體的本能,有能力從事各式各樣的活動,而且他有學會如何做的天賦。」幼兒教育的首要任務,就是不要給兒童的正常化成長設置障礙。我們要知道,「請幫助我獨立完成」是每個孩子天性的內在要求。
  • 孩子成長中重要的四個階段,父母懂得「放手」,孩子會更優秀
    導語:孩子成長中重要的四個階段,父母懂得「放手」,孩子會更優秀孩子從生下來開始,一天一個樣,由父母代勞到孩子完全獨立,是孩子一路成長的變化。孩子從小養成的習慣,將影響著成年後的的生活。孩子大了,有的乖巧懂事,有較強的自控力;有的孩子還是一貫的淘氣,我行我素。而這兩種表現的孩子,大家更喜歡哪一種呢?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父母要試著放手,讓孩子能夠獨立,讓他能學會自己完成自己的事情。在這些階段上,父母要下狠手,讓孩子有機會嘗試,讓他在嘗試中不斷學習。
  • 孩子的成長,始於父母的放手
    想想我們做家長的有沒有苦口婆心的試圖把我們的人生經驗教導給孩子,而我們小時候也經常聽父母說「我吃的鹽比你吃的米還多,我走的橋比你走的路還要多」。這世上沒有不希望子女好的父母,可父母認為的「好」,不一定是孩子真正喜歡的「好」。太多的「中國式父母」不捨得放手退出孩子的生活,以愛的名義控制孩子,給孩子戴上沉重的枷鎖,綁架孩子的人生。
  • 將孩子成長的主動權交還給孩子!!!
    孩子這臺本來健康運轉的機器經過這樣的一番折騰,與生俱來的獨一無二的生命之光就湮沒在人潮中,泯然眾人矣!做父母的一定要學會放下焦慮,坦然接受孩子的一切,帶著覺察去認識和理解孩子。做父母的還要有預見的能力,一路引領著孩子,提前發現問題,主動帶領孩子離開「懸崖」,朝著安全的地方前進。
  • 父母應該放手讓孩子按正常的速度成長
    在個人成長的經歷過程中,很多時候感到自己幼稚的一面。自己在結婚,生子各方面都是晚於同齡人的。晚婚晚育雖然響應國家的號召,但是也給自己帶來了不少的困擾。如果生活能夠重來一次,我想我會儘快成熟,在合適的年齡做合適的事情,是生活更加幸福,避免遺憾的最好的方法。
  • 真正的愛是讓孩子學會獨立
    孩子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在某種程度上,最開始是取決於父母的。父母愛孩子是理所當然的,但不能溺愛,想讓孩子成長為一個自信優秀的人,從小就應該培養他們的獨立自主能力。1父母適當「懶」當孩子的身心發展到一定的水平,他們已經具備了自己解決問題的生理和心理條件,家長剝奪了孩子的鍛鍊機會,在無意識中扼殺了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家長在日常生活中應放開手腳,做個「懶」人。凡是孩子自己的事,放手讓他獨立去做。
  • 孩子的成長,是父母要學會逐漸放手
    每個父母都盼著自己的孩子儘早獨立、走向社會。但是當你發現孩子很多時候不需要自己了,他們變得越來越強大和有力量的同時,作為父母,是否也伴隨著一絲失落的感覺呢?從嬰兒時期,我們作為孩子的全世界,再到逐步的退出,不再成為孩子生活中最重要的角色。這個過程中,父母要面臨的一個課題,就是適應心理上的逐漸撤退。
  • 把孩子還給他自己,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愛
    她不求孩子回報自己,只要孩子能夠健康成長按照自己的心意去走屬於自己的路。她更不會以父母之名去控制孩子,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成長,她尊重了孩子的獨立人格。孩子處理問題的能力越強,孩子今後的作為就越大。所以說父母一定不要把孩子綁在自己的身邊,把孩子還給他自己,就是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愛。
  • 教育AB面,獨立成長的背後,是敢於「放手」的父母
    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父母學會適當地放手,讓孩子在生活中嘗試「自己來」,這就是給孩子最好的「補鈣」,才能成就孩子自強自立的品格。,敢於放手,積極引導,與孩子共同成長現在教育只是追求短期的效益,犧牲孩子內在潛能的引導。
  • 留白才是孩子教育的關鍵,不放手孩子怎麼成長?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長該放手的時候還是要放手。我們經常聽到有的家長在埋怨自己的孩子比不上鄰居家的孩子,說他們不優秀、不獨立。但有的時候,家長應該也反思一下自己的原因。是不是自己之前過分的溺愛,讓孩子缺少了很多的鍛鍊的機會。本應該是孩子獨立完成的事情,而家長嫌麻煩便代替他完成。事實上,有的時候並不是孩子不能完成,而是父母根本不相信孩子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