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長,是父母要學會逐漸放手

2020-08-05 人生路心理路

每個父母都盼著自己的孩子儘早獨立、走向社會。

但是當你發現孩子很多時候不需要自己了,他們變得越來越強大和有力量的同時,作為父母,是否也伴隨著一絲失落的感覺呢?

從嬰兒時期,我們作為孩子的全世界,再到逐步的退出,不再成為孩子生活中最重要的角色。

這個過程中,父母要面臨的一個課題,就是適應心理上的逐漸撤退

最好的關係,就是目送他的成長,守護他的遠離,並給予孩子最真誠的祝福。

01

很多時候,世界上每一個媽媽最容易受不了的,就是某一天自己的孩子不再需要自己。

那種不需要是真的不需要,不僅僅是不需要媽媽照顧衣食住行,漸漸地,也不再需要媽媽的精神陪伴和情感支持。

孩子變成了一個單飛的個體,不需要父母的呵護,只是出於禮貌仍然和父母問好,不跟父母衝突就已經算是不錯的狀態。

這種情況下,母親的心往往會失落心碎。

孩子的成長,是父母要學會逐漸放手

作為女兒,是經歷過這樣的過程。

自己能感覺到自己的獨立自主和單飛渴求,也能感受母親的失落和孤單。

這種時候是痛苦的,但也是無能為力的。

生命與意念的渴求如此強烈,以至於必須按照自己的主張行事,哪怕跟周圍所有親人有衝突也一定非要聽從自己的志向,必須燃燒生命,不如此不足以對得起自己的心。

而母親,則留在遙望的原地。

這個過程,是痛苦的破繭成蝶。

因為懂得這個過程,在自己的女兒的成長中,也會清晰看見她的獨立和漸行漸遠。

晴晴仍然會每天撲到媽媽懷裡,仍然在晚上要求摟著媽媽入睡,仍然愛和媽媽分享她的小秘密,但我知道,她在很多時候已經成了自給自足的個體,內心的完整度已經不再是幼時那個baby。

她不再像一歲時那樣每天粘在媽媽身上,也不再像兩三歲時那樣見不到媽媽就害怕。

她已經知道如何處理自己的生活,也只是在動畫片不足以滿足自己的時候找媽媽來玩。

這時候最好的關係,就是目送她的成長,守護她的遠離。

等到了小學,她會漸漸有自己的主張和偶像,會花大量時間在自己選擇的事情上,而非媽媽給她選擇的事情上,她會開始做自己的公主夢,也做自己的白馬王子夢。

而與幼年時候最大的不同是,她的絕大多數白日夢,將不再和父母交流。

她會進入到正常的少年人的生活。

這個過程中,父母要適應心理上的逐漸撤退。

孩子的成長,是父母要學會逐漸放手

依戀理論強調母親對孩子的重要,說的是「內心中的媽媽」,而不是「現實中的媽媽」。

所謂「內心中的媽媽」,是指孩子潛意識裡對於一個「無限愛自己、無限支持和溫暖自己、無限安全」的理想成人的印象,這個印象會成為孩子自我評估和面對生活的安全感基礎。

而一個「現實中的媽媽」,是實際照管生活、管束紀律、約束選擇的有掌控力的成年人。

這個成年人,最初也會重要,但是會隨著孩子自身的力量逐漸增強,慢慢就不再成為孩子生活中最重要的角色。

孩子會對老師、同學、摯友、愛人、上司的主張越來越重視,也會對自我的主張越來越重視,直到最後讓「現實中的媽媽」退到相當邊緣的位置。

這個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會從一個孩子四五歲,一直持續到二十四五歲,整整二十年都在相對關係的調整和此消彼長的依賴性中度過。

而如果過渡不順利,要麼孩子獨立性受損,要麼親子關係受損。

一些掙扎,會映刻在孩子生活裡的各種人際關係中。

如果父母能忍耐住自己的控制欲和無限懷念的情感,逐漸接受孩子的離開,整個過程對父母和孩子都更為健康一些。

孩子的離開不是發生在考上大學、坐火車離家那一刻,而是在她內心中自我意識崛起的每一刻。

02

父母和孩子的關係,可能比較理想的是這樣幾個階段:

呵護-引導-陪伴-港灣。

0-3歲:孩子的一切需求都要通過父母來實現,父母要呵護所有。孩子如果感受到自己無所不能,而所有需求都得到滿足,會形成相對完整和安全感充分的心理基礎。

3-6歲:孩子需要在父母的引導下,學會獨立生活,父母需要引領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對孩子這個階段形成成熟獨立的人格意義重大。

6-18歲:孩子需要向自己的目標努力,找到自我身份,並與同齡人交流。這個階段父母逐漸從引領者退回為陪伴者,幫孩子克服自卑,走過這段困難歲月。

18歲+:孩子要在自己的人生中面臨孤獨與親密的挑戰、自我與家庭的挑戰,父母能夠成為孩子脆弱時願意回歸的港灣,已經是很理想的狀態。

這是把埃裡克森人生階段理論做了簡化。

人生的每個階段,孩子面臨的挑戰不同,父母所應承當的角色也有不同。

總體而言是一個逐漸撤退的過程,從上帝變成導師,從導師變成朋友,再從朋友變成樹洞,父母如果能順利撤退,就意味著孩子已經獨立成長。

03

在孩子獨立人格成長很重要的4-10歲,父母要怎樣引導呢?

我記得很多年前,在大學裡和一個美國女孩討論事情,她提到一句話讓我至今印象深刻。

當時我們討論到社會幫扶,她說「We offer,but not give」,這句話點醒了我,至今仍是我覺得各種人際關係中最合理的態度。

Offer的意思是提供;give的意思是給予。

Offer是把好東西放到你面前,拿不拿隨你決定;give的意思是把好東西塞到你手裡,不拿就是不給面子。

如果是「提供」的態度,父母不會容易觸怒。

食物提供給孩子,孩子可以選自己想吃的;資源提供給孩子,孩子可以喜歡,也可以不喜歡;學習指導提供給孩子,孩子可以選擇學,也可以選擇不學。

在孩子面對選擇的過程中,她的人格獨立性一步步成長起來。

父母和學校是不一樣的。

學校需要統一規則,因為學校要面對成百上千的孩子,對秩序的需求優先級高於對每個孩子獨立人格培養的優先級。

但父母不一樣,父母的終極使命是讓孩子順利度過她的一生,沒有任何事比獨立人格的培養更為重要。

孩子真的能選擇對她有好處的事物嗎?

是的,孩子自身有超越的需求。

我從晴晴兩歲起就時不時跟她說一些英語,想啟蒙她聽英語、說英語,但是她抗拒,經常要求我「說中文」,有一段時間連英語繪本都不願意讀,更不要說自然拼讀。

我每隔一段時間就試試再說英語,她一直不願意,英語就始終沒有啟蒙。

直到五歲半的某一天,她突然開始說英文句子,自己拿出家裡的英語卡片,我說中文的時候,她也有時候用英文回應。

在我offer了四年之後,她終於開始主動選擇拿起。

她為什麼會這樣做呢?

不是為了滿足媽媽的要求,不是恐懼媽媽的責怪,她是想要讓自己有能力上的提升,對自己的新本領感到驕傲。

自我超越,是每個人骨子裡根深蒂固的本能;

只是我們有時候太急迫,等不到孩子自身成長的時刻。

相關焦點

  • 父母學會放手,是孩子成長的關鍵
    馬克思說: 「人要學會走路,也要學會摔跤,而且只有經過摔跤,他才能學會走路。」我國教育家陳鶴琴曾說:「教育有一個原則:孩子進一步,大人就退一步,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大人就不要替他去做。孩子進一步,大人退一步,孩子就長大了,這就叫成長,這就叫教育。」兩者在教育理念上是一致的,即一個人的成長離不開獨立做事。
  • 讓孩子真正成長,父母從4個方面學會放手,把成長的權利還給孩子
    很多父母習慣於做孩子的「保護傘」,處處護著孩子,生怕孩子受到一點「風吹雨打」,這樣會讓孩子失去獨立成長的空間,錯失學習自控力的良機,孩子的成長是一個需要不斷自我體驗、自我負責的過程,只有父母學會放手,孩子才能獲得真正的成長。
  • 父母學會了退出,孩子才能更好的成長
    還有不少父母疼愛孩子,急於幫助孩子,企圖用自己一生的經驗來規避孩子人生路上 可能遇見的風險。於是,父母開始對孩子有諸多不合理的期望,開始接管孩子的生活,甚至開始安排他 的終身。但別忘了,我們可以為孩子做事,卻不能代替他們成長。孩子作為獨立的個體,終究 是要自己去面對問題、解決問題。
  • 想要培養有出息的孩子,父母要學會放手,在這7個關鍵期及時退出
    但是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在孩子成長的不同階段,父母要學會放手,學會及時退出,這樣才能夠讓孩子自由翱翔於藍天的。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不至於將孩子養廢了,在孩子成長的這幾個階段,一定要學會放手,你知道麼?但隨著孩子的逐漸長大,父母就應該逐漸退出孩子洗澡這事兒上。在退出前,如果孩子無法獨立洗澡,那麼及時幫助孩子洗澡,也需要分工合作,如果是女寶最好媽媽幫忙洗,如果是男寶的話,就寶爸幫忙洗。寶寶洗澡這事兒,當寶寶6歲左右了,儘量父母知道,讓孩子自己動手洗,孩子也完全有這個能力了,父母要及時退出孩子浴室了。
  • 總有一段路要自己走——成長從學會放手開始
    大人的放手,要建立在孩子智商、情商逐漸成熟的基礎上。不僅僅是做父母,人生的許多時刻都應該懂得進退。」學會放手,要從小培養孩子的自立觀,鼓勵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並給予肯定和褒獎。學會放手,要從小鍛鍊孩子的自理能力,耐心教導他如何做的更好,並告訴他堅持的道理。
  • 父母捨得放手,孩子才有機會真正成長
    讓孩子自己寫作業,當孩子因為貪玩,忘記寫作業時,尹建莉並沒有指責,而是讓孩子自己決定怎麼做。那晚,圓圓獨自熬夜補作業,寫完都快凌晨12點了。這次教訓之後,圓圓意識到寫作業是自己的事,每天回家早早完成作業。只有父母敢於放手,把主動權交給孩子,才能讓孩子學會對自己負責。
  • 父母學會「放手」,與孩子共同成長,才是對孩子最大的愛
    他還實踐了與成人及陌生人溝通的技巧,這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父母身邊的耳濡目染,和母親的悉心教導。從小父母會教導孩子要聽話懂事,老師會教導孩子要努力學習,但很少教導孩子如何與人溝通的。隨著現代社會的快速發達,孩子能與他人進行良好的溝通,已經成了一種特長與技能了。
  • 父母應該放手讓孩子按正常的速度成長
    在個人成長的經歷過程中,很多時候感到自己幼稚的一面。自己在結婚,生子各方面都是晚於同齡人的。晚婚晚育雖然響應國家的號召,但是也給自己帶來了不少的困擾。如果生活能夠重來一次,我想我會儘快成熟,在合適的年齡做合適的事情,是生活更加幸福,避免遺憾的最好的方法。
  • 放手,讓孩子學會自主
    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多次談到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為了樹立良好家風,傳播先進的教育理念,「學習強國」江蘇學習平臺,江蘇省教育廳教育宣傳中心(江蘇教育報刊總社)、中國江蘇網、新江蘇客戶端聯合策劃推出家教小故事系列。這些故事作者各異,有父母、有孩子,還有事件經歷者;視角有別,或談習慣培養,或談行為養成,或談民主家風。
  • 一年級,該放手了,總有一天孩子要學會自己撐傘
    當家長們還在焦慮孩子獨立性差的時候,殊不知也許他已經悄然長大,只是你還渾然不覺。儘管外面有風雨,也要慢慢放手,讓他們學會獨自去撐傘,畢竟我們也曾經孩子過,不是嗎?看著小小的他,獨自撐著傘,在風雨中進學校的背影,我回想起這入學2周以來和他之間的衝突和博弈,突然無限感慨,這种放手有點失落又有點欣慰。翻看自己的成長經歷,能有如今的獨立和堅強,不也是父母慢慢放手,自我慢慢成長的過程麼。
  • 孩子和父母漸行漸遠,家長要考慮「反向依賴」,學會放手才是真理
    其實孩子跟父母之間的親子關係變得疏遠,很可能是「反向依賴」在作祟,因此想要跟孩子關係融洽,父母要學會放手,給孩子充足的成長空間。那麼,為什麼父母會產生這種「反向依賴」呢?1,喜歡被孩子依賴。孩子從一個咿呀學語的幼兒成長為獨立自主的優秀人才,這個過程中父母付出了極大的心血和精力。由於不斷地付出,感受著孩子的依賴小,父母的心中產生了極大的滿足感。格外享受孩子對自己的在意和依靠,心甘情願地為孩子解決一切問題,希望能夠永遠成為孩子的堅強後盾。
  • 父母放手 孩子自會成長
    昨天,我出門忙些事情,兩個孩子在家。按照計劃,下午五點我應該可以到家。可是,高速上堵成了長龍,半天挪不了100米,眼看快到5:40,離家還遠著呢!時間似乎故意和我作對,走得慢極了,煩躁、焦急一起湧上來,我不停地看表,盯著秒針一點點挪動!兒子的晚自習要上到晚上9:00,餓著肚子怎麼能好好上課呢?我往家打電話,想讓他們拿錢,去外面買點東西吃。
  • 最佳奧斯卡動畫短片,帶來的育兒啟示:父母適時放手孩子才能成長
    父母只有懂得放手,孩子才能得到成長動畫伊始,沙灘上浪潮退去,一群成年的鷸飛來覓食,很快地,下一波海浪湧來,鷸群連忙起飛躲避海浪的侵襲,這時的鷸寶寶躲在媽媽溫暖的懷裡不敢邁出一步。這時,鷸媽媽的做法值得我們學習。
  • 父母必讀丨適當放手,孩子才能成長
    蒙臺梭利博士說:「孩子不做事是因為不知道怎麼做,可是他應該去做,因為他身體的本能,有能力從事各式各樣的活動,而且他有學會如何做的天賦。」幼兒教育的首要任務,就是不要給兒童的正常化成長設置障礙。我們要知道,「請幫助我獨立完成」是每個孩子天性的內在要求。
  • 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的放手
    我們愛孩子,不是替孩子做他應該做的事情,不是包辦,有的時候,孩子自己承擔後果,反而能讓他更加堅強、更加聰明。只有自己試錯、糾錯,才能吸取教訓,這才是真正的成長。作為父母,不是天生就會做父母,做好父母的工作,也不是天生就會,當好父母是一項技能活兒,需要我們不斷的練習甚至是修煉。我們應該怎樣做呢?1、不要把孩子的教育事情完全交給學校,交給老師。
  • 《小歡喜》季楊楊為媽媽剃光頭:父母學會放手,孩子才能學會成長
    現實生活中,儘管外面風雨飄搖,父母也要化身戰鬥士奮力抵擋,不讓孩子聽到一點風雨聲,就算天塌了,也要給孩子營造歲月靜好。孰不知,在我們毫無原則的溺愛之下,孩子早已失去了面對真實生活的勇氣。在我們創造的無菌室中長大的孩子,無法抵抗生活中的挫折。
  • 想讓孩子獨立自主,家長要學會適度放手,否則很難培養
    其實,不同的孩子,不同的家庭環境,有不一樣的管教方式,沒有什麼最好的教育。如果說,想要讓孩子變得優秀,那麼,家長需要學會適度的放手,讓孩子自由自在的成長,在沒有拘束的環境下健康發展。這樣的教育方式,就會讓孩子逐漸陷入到「溺愛」的陷阱中,最終孩子變得叛逆和無理取鬧,很排斥家長和家庭環境;而孩子總有一天要獨自面對生活和社會,但是當他們發現自己一無是處時,心理會遭到極大的重創。
  • 孩子穿衣難?學會獨立穿衣的3大影響不可忽視,父母要學會放手
    當孩子逐漸長大,手眼協調能力增強之後,就可以逐步訓練孩子的一些基本生活自理能力,除了能夠自己吃飯、上廁所以外,還可以訓練孩子自己穿衣服,這也是幫助他邁向獨立的一個重要過程。就算是最簡單的襪子,如果父母不教孩子怎麼穿、不給機會讓孩子自己穿,孩子也只會伸著腿,像木偶一樣任憑父母往上套。
  • 父母最好的修行,就是學會放手
    孩子如果在這樣的保護中成長起來,那就真的是不知危險為何物了。前史丹福大學新生管理處主任、哈佛大學法學博士朱莉·莉斯考特-海姆斯博士,在《如何養育成人:打破過度養育陷阱,成功養大孩子》一書中,講訴過度養育的弊端。
  • 深愛孩子,請先學會放手
    深以為然,為人父母,無論你多麼的愛孩子,首先就要學會放手,而這恰恰是為人父母最難做到的事。什麼是放手?什麼時候放手?怎麼放手對孩子最好?學會對孩子放手,並不是放任,任憑孩子胡作非為變成討厭的熊孩子,而不管教;也不是完全不管,只要給他吃飽喝足就讓他自生自滅。所謂放手,是指相信孩子的能力, 鼓勵孩子去探索和嘗試周圍的世界,給孩子鍛鍊自己的機會,讚美孩子的努力,讓孩子適當的經歷挫折,走點彎路,體驗人生中的愛恨別離,悲喜交加,從而成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