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有一段路要自己走——成長從學會放手開始

2020-08-23 羽木舒親子育兒

作者:久久

編輯:夏田

圖片:攝圖網


- 1 -

勇於放手的父母,才能讓孩子走的更遠


近期,浮板過河的遊戲上了熱搜。


孩子參加了浮板過河的遊戲,但是浮板的不穩定性和混濁的水塘讓孩子望而生畏。


媽媽為了兒子的安全,毅然跳進齊膝的汙水裡,牽著兒子的手與孩子一起奔跑,媽媽的臉上洋溢著笑容,不斷給孩子鼓勵,給他向前的勇氣。


開始的時候孩子有些膽怯,緊緊的牽著媽媽的手,慢慢的孩子漸入佳境,逐漸找到了踩浮板的規律,她們毅然鬆開了緊握的手,兒子跑的更加堅定,最終成功登岸。



兒時學自行車,爸爸扶著後座讓我慢慢蹬,我小心的扭動著車把尋找平衡,還時不時的回頭看看,就怕爸爸鬆開手。


我逐漸的找到了平衡感,車子蹬的快起來,心也喜悅的跟著車子飛起來,騎出來好遠才想起來後面還有扶車的爸爸,回頭一看,他正站在原地衝著我笑。


父母視兒女為珍寶,小心呵護,悉心教導,扶著他蹣跚學步,帶著他步入學校,看著他結婚生子……是的,孩子大了,父母縱使萬般不舍,最終也要放手。


在孩子的人生中,總有一段路要自己走,勇於放手的父母,才能讓孩子走的更遠。



- 2 -

克服「放手」的恐懼 用愛引導孩子自己走


龍應臺曾說,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用追。



1.放手不等於放縱


去年夏天,閨蜜小聚,約在一家比較有情調的咖啡廳,小亞帶著6歲女兒佳佳一起參加,天氣炎熱,佳佳坐在旁邊的玩,還點了一份冰淇淋。


閨蜜們好久不見,聊的熱火朝天,當佳佳點第四份冰激凌的時候,咖啡廳的老闆忍不住提醒小亞:「孩子已經吃了4個冰激凌了,寒涼的食物吃多了怕會不舒服的」。


小亞卻是一付大智慧的模樣:「要讓孩子自己做主,她吃多了不舒服了,自然就不吃了」。


在聚會的2個小時裡,佳佳在我們驚訝的目光下吃了8份冰激凌,小亞始終沒有制止。佳佳自己頑皮的說「一箱冰激凌我也吃過,這幾個不算什麼。」


從冰激凌事件反映出小亞整個家庭對待孩子的教育觀是沒界限的,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家長打出「尊重、信任」的牌,讓還沒有分辨能力的孩子獨立和自控,這是不科學的。


大人的放手,要建立在孩子智商、情商逐漸成熟的基礎上。


在孩子目前的年齡段,有些事情是超出孩子的認知和能力的,我們就不能放任孩子去做,否則的話,就會造成傷害。


就如小亞不控制女兒吃冰激凌,6歲的孩子還不知道一次性吃那麼多冰激凌的危害,只憑自己的喜好做事,這時家長就要及時制止,講明道理,保障孩子的健康。


而有些是孩子能做的,我們就要放手讓他去做,終究會越做越好。


例如:3歲以上的孩子手部力量和精細度逐漸建立,可以在大人的幫助和指導下學習刷牙,讓他養成刷牙的好習慣,逐漸能夠堅持自己刷牙。


大人一定要分清放縱與放手,用耐心引導並訓練孩子獨立的能力。



2. 放手不等於不愛


作家、評論家伊莎貝爾•貝裡克說"我們能給予子女的禮物是停止擔心,讓他們開闢自己的道路。


這意味著一個令人心碎的事實:必須放手。


旅美「華人船王」趙錫成有六個女兒,全部畢業於常青藤學校,其中四位畢業於哈佛大學,還有一位是改寫了美國歷史的趙小蘭,她成為美國首位華裔及亞裔入閣部長。


連美國前總統老布希向趙家學習如何教育下一代。


趙錫成用三句話總結了他教育子女的秘訣:不要幫得太快、不要管得太多、不要期望太高。


他常鼓勵女兒發揮自己的才能,盡力做到最好。就連他們新家門前的石板路都完全交給女兒們去修。


趙小蘭說:「我感謝父親總是要求我做到最好,並為我的一生準備得如此美好。」



趙錫成因其成功的教育實踐,曾在2010年11月獲美國華人博物館頒發「傑出家庭傳承獎」。這是該博物館創館30多年來,第一次把這一榮譽頒給整個家族。


教育專家盧勤指出:「今天的家庭教育,很多爸爸媽媽有些誤區,就是拿得起放不下。從管吃、管住、管穿、管用、管接送,然後管找對象……父母做了很多事,效果卻不好。」


鷹媽媽在小鷹剛會爬行的時候,會毫不留情地趕它走甚至是扑打它把它扔出巢外,逼它學會飛翔;獅子媽媽在小獅子成年後,殘忍地把它驅逐出領地,讓它適應激烈的生存競爭,長成真正的雄獅。


動物尚且知道為子女做長遠的考慮,人為萬物之靈,對孩子的教育和培養更應懂得「該放手時就放手。


《戰國策》中說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讓孩子可以獨立生存、適應社會,這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適時放手,才是大愛至深。


3. 放手不等於失去


丹丹是家裡的獨生女,大學畢業後毅然選擇去美國讀研,她說出國要見識更廣闊的世界,要學習新的思維方式和專業知識。


丹丹的父母很擔心,美國實在太遠了,一個陌生的地方,女兒獨自在外,要是生活不習慣怎麼辦?要是遇到無法解決的困難怎麼辦?而最擔心的,還是女兒如果留在國外不回來怎麼辦?


思想鬥爭的過程是痛苦的,但是父母還是選擇支持丹丹的決定,他們相信女兒是一個有責任感的人,相信女兒為自己籌劃的未來是正確的。


丹丹在美國外一邊上學,一邊在中餐館打工,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回國。現在丹丹已經落戶北京,找到了愛他的老公,有一個可愛女兒,事業也蒸蒸日上。她很慶幸有支持她的父母,讓她能夠實現自己的夢想。



艾莉森•戈普尼克在《園丁與木匠》中寫道:「愛沒有目標、標準和藍圖,但是愛有目的。愛的目的不是改變我們所愛的人,而是為他們提供他們蓬勃發展所需的條件。」


網上有這樣的言論:那些優秀的孩子是來索債的,父母養育成人,出國了,不回來,留下父母在國內孤獨。


那些平庸的孩子是來報恩的,成績不理想,工作一般般,但是能陪在父母身邊盡孝。


這是點型的以偏概全,偷換概念。即是給那些不用心教育孩子的父母找藉口,也是給那些不努力奮鬥的孩子找理由。


誰說優秀的孩子一定要出國?誰說出國就不會回來?誰說即使留在國外就不能接父母團聚?


而誰又說平庸的孩子就是一定在父母身邊,而不是東奔西走為生計打拼?


誰又說留在身邊就一定是孝順父母,難到現在還少見啃老族?怕是父母到七老八十還要為成年孩子的生存擔憂吧。



- 3 -

放手要理智更要溫柔


作家趙婕所說:「做父母,是一場心胸和智慧的遠行。不僅僅是做父母,人生的許多時刻都應該懂得進退。」


學會放手,要從小培養孩子的自立觀,鼓勵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並給予肯定和褒獎。


學會放手,要從小鍛鍊孩子的自理能力,耐心教導他如何做的更好,並告訴他堅持的道理。


學會放手,要尊重孩子的意願,相信孩子的能力,寬容孩子的錯誤,不斷拓展他成長的空間。


優秀的父母,用理智的愛讓孩子做一個靈魂獨立的人。他們懂得在孩子年幼時保持親密和愛護,而在孩子長大後學會放手和退出。


做父母,不緊要放手,還要做那託他向上的風,任他高飛。


做父母,不緊要放手,還要做那等他回航的灣,任他歸來。


—END—

歡迎大家關注我的頭條號&公眾號——羽木舒親子育兒,記得留言呦~

作者簡介:久久,80後職場媽媽,心理學愛好者,關注家庭教育,希望通過寫文與家長們一起交流育兒心得。

相關焦點

  • 一年級,該放手了,總有一天孩子要學會自己撐傘
    儘管外面有風雨,也要慢慢放手,讓他們學會獨自去撐傘,畢竟我們也曾經孩子過,不是嗎?最近長沙陰雨綿綿,天氣逐漸轉冷,李小正開學2周了,也逐漸適應了一年級的校園生活。媽媽問:孩子,一年級和幼兒園有什麼不一樣嗎?
  • 《馴龍高手3》我們總要學著長大學著堅強,學會放手學會離開
    《馴龍高手3》我們總要學著長大學著堅強,學會放手學會離開今天看《馴龍高手3》的時候一直哭,聽到熟悉的背景音樂哭,小嗝嗝回憶他和他父親哭,沒牙仔和女朋友帶著所有龍一起回到隱秘之境,跟著小嗝嗝一起哭,小嗝嗝在最後和沒牙仔再次相遇,還是在哭。
  • 狐狸法則:總覺得孩子還沒長大?放手才能讓孩子真正成長
    路要靠自己去走,才能越走越寬。父母總以為自己把孩子抓在手心裡不放手,才是對他們最大的愛,因為在自己的保護下,孩子不會受到一絲一毫的傷害,這會讓他們更安全。但其實這不是愛而是控制,當孩子總是被父母庇護在羽翼之下生活時,對他們的成長其實是非常不利的。
  • 父母學會放手,是孩子成長的關鍵
    馬克思說: 「人要學會走路,也要學會摔跤,而且只有經過摔跤,他才能學會走路。」我國教育家陳鶴琴曾說:「教育有一個原則:孩子進一步,大人就退一步,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大人就不要替他去做。孩子進一步,大人退一步,孩子就長大了,這就叫成長,這就叫教育。」兩者在教育理念上是一致的,即一個人的成長離不開獨立做事。
  • 孩子的成長,從家長的主動放手開始
    小孩子在最初面對吃飯、穿衣等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時,都有自己嘗試的意願,雖然他們剛開始沒辦法做到多麼完美,但是通過這個過程,他們能夠從錯誤中總結經驗、不斷學習,從而發展內在的力量,增強自信心。 相反,如果家長總是給孩子大包大攬,那麼很多事情孩子都只是被動接受,他會覺得這是家長的事,而不是自己的事。所以家長要學會「放手」。
  • 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愛,是學會放手
    有人說,成長是一段孤獨的旅程,只有自己跨過黑暗,才能遇見光明。 你可以做孩子的眼睛,但有些路只能他自己走。我們要學會放手,放手不是放任不管,而是幫助孩子去感受自己可以獨立,有能力解決問題的價值感和重要性,放手是愛和信任的結果,是打心眼裡信任你的孩子。
  • 要學會珍惜,也要懂得放手
    很多事,沒有來日方長,很多人,只會乍然離場,,,有多少次,我們為自己曾經的不珍惜感到遺憾,又有多少次,我們為自己曾經的卑微感到可憐,很多時候,我們既要學會珍惜,也要懂得放手。與知心朋友在一起時,我們要學會享受這美好的時光,珍惜這段長久的友誼;與家人在一起時,我們要學會享受這天倫之樂,珍惜這些血濃於水的親情;與喜歡的人在一起時,我們要學會享受這甜甜的戀愛,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愛情。我們都想保留住這些美好,或甜蜜,或難忘,都是我們戀戀不捨的回憶。所以,我們在擁有時要學會好好珍惜,珍惜朋友,珍惜親人,珍惜當下。
  • 父母放手 孩子自會成長
    時間似乎故意和我作對,走得慢極了,煩躁、焦急一起湧上來,我不停地看表,盯著秒針一點點挪動!兒子的晚自習要上到晚上9:00,餓著肚子怎麼能好好上課呢?我往家打電話,想讓他們拿錢,去外面買點東西吃。電話接通後,女兒告訴我:「媽媽,我和哥哥在做飯!」「你們會做飯嗎?會開火嗎?做的啥?菜洗了嗎......」我問了一大串。
  • 父母最好的修行,就是學會放手
    有很多網友都讚揚父親,但是評論的第一條就點明這樣做的隱患「這不是愛,這是害」父親的愛毋庸置疑,但是這樣的保護是過度的。01過度保護,大有弊端在一檔育兒綜藝節目裡,明星媽媽馬舒雅對2歲的孩子極致保護,讓孩子和家人都失去了正常人的生活。
  • 父母學會放手,是最大的智慧,也是最深沉的愛
    外甥女說:"自己做,有時候也點外賣。"大人們一直驚奇到:「你會做飯?」外甥女笑笑說:「會做一些簡單的。"視頻裡她在掃地,收拾屋子。大人們都說,離開父母,獨自一人在外地,也過得不錯,學會了很多的東西。其實外甥女上班也有幾年了,只是在本地,家裡一切都是父母在打理,她每天只要準時上下班,其他的什麼也不用管,她不會做飯,不會做家務。
  • 讓孩子真正成長,父母從4個方面學會放手,把成長的權利還給孩子
    很多父母習慣於做孩子的「保護傘」,處處護著孩子,生怕孩子受到一點「風吹雨打」,這樣會讓孩子失去獨立成長的空間,錯失學習自控力的良機,孩子的成長是一個需要不斷自我體驗、自我負責的過程,只有父母學會放手,孩子才能獲得真正的成長。
  • 父母學會了退出,孩子才能更好的成長
    還有不少父母疼愛孩子,急於幫助孩子,企圖用自己一生的經驗來規避孩子人生路上 可能遇見的風險。於是,父母開始對孩子有諸多不合理的期望,開始接管孩子的生活,甚至開始安排他 的終身。但別忘了,我們可以為孩子做事,卻不能代替他們成長。孩子作為獨立的個體,終究 是要自己去面對問題、解決問題。
  • 失戀會讓人成長嗎?一個人肯陪你走一段路,已是最大的善意了!
    愛情總是驅使人產生離開他我活不下去的想法,但這樣的想法,或多或少,有些盲目了,因為這個世界真的不是沒有誰就不行了的,而一個人肯陪你走一段路,那就是他最大的善意。而其實對於能正確反思自己的人,失戀又何嘗不是一種成長,但是這種需要通過失去才能得來的成長,只是這種感覺真的只有經歷過的人才能體會了。我在和前任分手之後就一直在反思自己,反思這兩年的感情,已經從總覺得是自己親手葬送了這段感情的怪圈裡走出來了,細細想來是自己太過遲鈍,一味地用溫存和美好蒙蔽自己,沒能體會到前任的敏感和脆弱,沒能給他更多的溫柔和體諒。
  • 家長只有學會放手,才能看到孩子的成長
    當我走過去觀察時,聽到孩子們在討論關於「搗亂」的問題,兒子說另一個小朋友在搗亂,另一個小朋友說兒子在胡說八道,他沒有在搗亂,當時我聽著心裡一緊,不知道他會怎麼應對,而且聲音雙方聲音此起彼伏,互不相讓。我看到大孩子用手指著兒子說話,像在訓人一樣,我忍不住介入和他們說,你們可以先討論一下什麼叫搗亂,再來評價誰說的對不對好不好?
  • 真正的母愛:給孩子無私的愛,更要學會適時放手
    我非常贊同那位老爺爺說的觀點,上學就十分鐘的路程,早就可以放手讓孩子自己去了。 北大才女趙婕說:「我欽佩一種父母,她們在孩子年幼時給予強烈的親密,又在孩子長大後學會得體的退出。」 給孩子無私的愛,更要學會放手。適時放手,得體退出,愛得高明,有節制,這才是真愛。
  • 家長懂得放手,讓孩子自由飛翔,才是真正的成長!
    但孩子的獨立性要從小就開始培養。如果穿衣吃飯這種基本的生活技巧都要替孩子完成,那麼他什麼時候才能學會自理呢?你越是包辦一切,不捨得用孩子,那麼他越可能什麼都不會。,強迫它開始獨立生活。孩子自己吃可能要十多分鐘,而且可能會掉身上,惹出很多的麻煩來。可我願意做後者,陪著孩子去惹麻煩。因為我知道,有一天他就不會有麻煩,而是自信而勇敢地搞定自己遇到的這些麻煩。
  • 路要一步步走,事要一件件做,真正的成長寫滿了堅持!
    人這輩子,總有些路,需要自己走,生活總會有些痛苦,需要自己扛。生活雖苦,但苦不是人生的全部,真正的成長都是寫滿了堅持!2、即便遭遇了人間最大的不幸,能夠處理一切困難的前提是——活著。只有活著,才有盼望。無論多麼痛苦、多麼哀痛,只要能夠勤奮地活下去,一切都會好起來。
  • 真正理智的愛孩子,學會放手,共同成長
    可見,真正理智地愛孩子,父母就應該學會放手,讓孩子得到鍛鍊,並逐步獨立起來。其實作為父母有誰不想一直把孩子留在身邊,成為他們一生的保護傘,但是他們總是會長大,會有他們之後想要保護的人,那麼到了哪個時候他又有什麼能力去保護他的家人呢?
  • 一個人變強,往往是從靠自己開始的
    每個人都需要學會「反哺」。可是你沒有能力,你拿什麼孝順父母呢?當你越來越獨立的時候,家庭就真正興旺了,父母臉上的笑容也多了。「放手也是愛」,總有一天,父母不得不放開手,讓你獨自去飛。與其等他們放手,你不如主動「遠走四方」,擺脫對父母的依靠。
  • 放手,讓孩子學會自主
    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多次談到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為了樹立良好家風,傳播先進的教育理念,「學習強國」江蘇學習平臺,江蘇省教育廳教育宣傳中心(江蘇教育報刊總社)、中國江蘇網、新江蘇客戶端聯合策劃推出家教小故事系列。這些故事作者各異,有父母、有孩子,還有事件經歷者;視角有別,或談習慣培養,或談行為養成,或談民主家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