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久久
編輯:夏田
圖片:攝圖網
近期,浮板過河的遊戲上了熱搜。
孩子參加了浮板過河的遊戲,但是浮板的不穩定性和混濁的水塘讓孩子望而生畏。
媽媽為了兒子的安全,毅然跳進齊膝的汙水裡,牽著兒子的手與孩子一起奔跑,媽媽的臉上洋溢著笑容,不斷給孩子鼓勵,給他向前的勇氣。
開始的時候孩子有些膽怯,緊緊的牽著媽媽的手,慢慢的孩子漸入佳境,逐漸找到了踩浮板的規律,她們毅然鬆開了緊握的手,兒子跑的更加堅定,最終成功登岸。
兒時學自行車,爸爸扶著後座讓我慢慢蹬,我小心的扭動著車把尋找平衡,還時不時的回頭看看,就怕爸爸鬆開手。
我逐漸的找到了平衡感,車子蹬的快起來,心也喜悅的跟著車子飛起來,騎出來好遠才想起來後面還有扶車的爸爸,回頭一看,他正站在原地衝著我笑。
父母視兒女為珍寶,小心呵護,悉心教導,扶著他蹣跚學步,帶著他步入學校,看著他結婚生子……是的,孩子大了,父母縱使萬般不舍,最終也要放手。
在孩子的人生中,總有一段路要自己走,勇於放手的父母,才能讓孩子走的更遠。
龍應臺曾說,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用追。
1.放手不等於放縱
去年夏天,閨蜜小聚,約在一家比較有情調的咖啡廳,小亞帶著6歲女兒佳佳一起參加,天氣炎熱,佳佳坐在旁邊的玩,還點了一份冰淇淋。
閨蜜們好久不見,聊的熱火朝天,當佳佳點第四份冰激凌的時候,咖啡廳的老闆忍不住提醒小亞:「孩子已經吃了4個冰激凌了,寒涼的食物吃多了怕會不舒服的」。
小亞卻是一付大智慧的模樣:「要讓孩子自己做主,她吃多了不舒服了,自然就不吃了」。
在聚會的2個小時裡,佳佳在我們驚訝的目光下吃了8份冰激凌,小亞始終沒有制止。佳佳自己頑皮的說「一箱冰激凌我也吃過,這幾個不算什麼。」
從冰激凌事件反映出小亞整個家庭對待孩子的教育觀是沒界限的,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家長打出「尊重、信任」的牌,讓還沒有分辨能力的孩子獨立和自控,這是不科學的。
大人的放手,要建立在孩子智商、情商逐漸成熟的基礎上。
在孩子目前的年齡段,有些事情是超出孩子的認知和能力的,我們就不能放任孩子去做,否則的話,就會造成傷害。
就如小亞不控制女兒吃冰激凌,6歲的孩子還不知道一次性吃那麼多冰激凌的危害,只憑自己的喜好做事,這時家長就要及時制止,講明道理,保障孩子的健康。
而有些是孩子能做的,我們就要放手讓他去做,終究會越做越好。
例如:3歲以上的孩子手部力量和精細度逐漸建立,可以在大人的幫助和指導下學習刷牙,讓他養成刷牙的好習慣,逐漸能夠堅持自己刷牙。
大人一定要分清放縱與放手,用耐心引導並訓練孩子獨立的能力。
2. 放手不等於不愛
作家、評論家伊莎貝爾•貝裡克說"我們能給予子女的禮物是停止擔心,讓他們開闢自己的道路。
這意味著一個令人心碎的事實:必須放手。
旅美「華人船王」趙錫成有六個女兒,全部畢業於常青藤學校,其中四位畢業於哈佛大學,還有一位是改寫了美國歷史的趙小蘭,她成為美國首位華裔及亞裔入閣部長。
連美國前總統老布希向趙家學習如何教育下一代。
趙錫成用三句話總結了他教育子女的秘訣:不要幫得太快、不要管得太多、不要期望太高。
他常鼓勵女兒發揮自己的才能,盡力做到最好。就連他們新家門前的石板路都完全交給女兒們去修。
趙小蘭說:「我感謝父親總是要求我做到最好,並為我的一生準備得如此美好。」
趙錫成因其成功的教育實踐,曾在2010年11月獲美國華人博物館頒發「傑出家庭傳承獎」。這是該博物館創館30多年來,第一次把這一榮譽頒給整個家族。
教育專家盧勤指出:「今天的家庭教育,很多爸爸媽媽有些誤區,就是拿得起放不下。從管吃、管住、管穿、管用、管接送,然後管找對象……父母做了很多事,效果卻不好。」
鷹媽媽在小鷹剛會爬行的時候,會毫不留情地趕它走甚至是扑打它把它扔出巢外,逼它學會飛翔;獅子媽媽在小獅子成年後,殘忍地把它驅逐出領地,讓它適應激烈的生存競爭,長成真正的雄獅。
動物尚且知道為子女做長遠的考慮,人為萬物之靈,對孩子的教育和培養更應懂得「該放手時就放手。
《戰國策》中說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讓孩子可以獨立生存、適應社會,這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適時放手,才是大愛至深。
3. 放手不等於失去
丹丹是家裡的獨生女,大學畢業後毅然選擇去美國讀研,她說出國要見識更廣闊的世界,要學習新的思維方式和專業知識。
丹丹的父母很擔心,美國實在太遠了,一個陌生的地方,女兒獨自在外,要是生活不習慣怎麼辦?要是遇到無法解決的困難怎麼辦?而最擔心的,還是女兒如果留在國外不回來怎麼辦?
思想鬥爭的過程是痛苦的,但是父母還是選擇支持丹丹的決定,他們相信女兒是一個有責任感的人,相信女兒為自己籌劃的未來是正確的。
丹丹在美國外一邊上學,一邊在中餐館打工,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回國。現在丹丹已經落戶北京,找到了愛他的老公,有一個可愛女兒,事業也蒸蒸日上。她很慶幸有支持她的父母,讓她能夠實現自己的夢想。
艾莉森•戈普尼克在《園丁與木匠》中寫道:「愛沒有目標、標準和藍圖,但是愛有目的。愛的目的不是改變我們所愛的人,而是為他們提供他們蓬勃發展所需的條件。」
網上有這樣的言論:那些優秀的孩子是來索債的,父母養育成人,出國了,不回來,留下父母在國內孤獨。
那些平庸的孩子是來報恩的,成績不理想,工作一般般,但是能陪在父母身邊盡孝。
這是點型的以偏概全,偷換概念。即是給那些不用心教育孩子的父母找藉口,也是給那些不努力奮鬥的孩子找理由。
誰說優秀的孩子一定要出國?誰說出國就不會回來?誰說即使留在國外就不能接父母團聚?
而誰又說平庸的孩子就是一定在父母身邊,而不是東奔西走為生計打拼?
誰又說留在身邊就一定是孝順父母,難到現在還少見啃老族?怕是父母到七老八十還要為成年孩子的生存擔憂吧。
作家趙婕所說:「做父母,是一場心胸和智慧的遠行。不僅僅是做父母,人生的許多時刻都應該懂得進退。」
學會放手,要從小培養孩子的自立觀,鼓勵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並給予肯定和褒獎。
學會放手,要從小鍛鍊孩子的自理能力,耐心教導他如何做的更好,並告訴他堅持的道理。
學會放手,要尊重孩子的意願,相信孩子的能力,寬容孩子的錯誤,不斷拓展他成長的空間。
優秀的父母,用理智的愛讓孩子做一個靈魂獨立的人。他們懂得在孩子年幼時保持親密和愛護,而在孩子長大後學會放手和退出。
做父母,不緊要放手,還要做那託他向上的風,任他高飛。
做父母,不緊要放手,還要做那等他回航的灣,任他歸來。
—END—
歡迎大家關注我的頭條號&公眾號——羽木舒親子育兒,記得留言呦~
作者簡介:久久,80後職場媽媽,心理學愛好者,關注家庭教育,希望通過寫文與家長們一起交流育兒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