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個很火的視頻,原本是為了讚揚父愛如山的,在火車臥鋪車廂裡,雙胞胎女兒的上鋪床位,父親用紅繩密密麻麻地保護起來。有很多網友都讚揚父親,但是評論的第一條就點明這樣做的隱患「這不是愛,這是害」
父親的愛毋庸置疑,但是這樣的保護是過度的。
01過度保護,大有弊端
在一檔育兒綜藝節目裡,明星媽媽馬舒雅對2歲的孩子極致保護,讓孩子和家人都失去了正常人的生活。
為了不讓孩子磕著碰著,她索性把客廳的家具全部搬空,連一張椅子都沒有。全家人每天在客廳里舖張毯子,吃飯都是席地而坐。
孩子如果在這樣的保護中成長起來,那就真的是不知危險為何物了。
前史丹福大學新生管理處主任、哈佛大學法學博士朱莉·莉斯考特-海姆斯博士,在《如何養育成人:打破過度養育陷阱,成功養大孩子》一書中,講訴過度養育的弊端。
過度養育損害孩子的能力、韌性、快樂和自我意識,也影響他們往後的就業和婚姻。
海姆斯博士經常接觸剛脫離父母的大學新生。若這些新生成長中存在「養育過度」,其行為會立竿見影地顯露出來。
有些新生,應該說是考上斯坦福的高材生卻連話都不會說,而都是父母在邊上代勞。
顯而易見,這樣的孩子沉默寡言,社交能力肯定比一般人差。
孩子不能表達自己的思想,或許說沒有自己的思想,父母說什麼就是什麼。
缺乏自信心,特別容易因為一些小挫折就一蹶不振。
02最好的尺度,放手不撒手
之前看到過一個很感人的視頻,母親讓11歲眼盲的女兒獨自上學,卻每天偷偷尾隨保護她。
她說:「總有一天我和她的爸爸都會離開這個世界,希望那是她可以獨自面對。」
其實,這個媽媽做得很對,父母可以陪子女走一段路,卻無法陪一輩子。
臺灣作家龍應臺在《目送》裡這樣寫道: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都說孩子是風箏,父母是放風箏的人。風大了,就往外放一放線,讓風箏飛得更高,風小了,就往回收一收線,讓風箏飛得更穩。
懂得放手的父母,應該讓孩子自己經歷一些困難與挫折。畢竟,父母的想法代替不了孩子自己的親身經歷。
我一直認為,為人父母最好的修行,其實是學會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