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父母,是一場心胸與智慧的修行

2020-09-06 曉風絮語


聽過這樣一句話:

世界上多數的愛都以相聚為目的,但有一種愛卻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

當孩子年幼時,父母需要用充滿智慧的教育讓孩子健康成長;

當孩子長大後,父母又需要及時放手,給孩子更廣闊的天空。

為人父母,就是一場心胸與智慧的修行。

01

孩子年幼時

父母是充滿智慧的榜樣

很多人都說,孩子就是一張白紙,家長畫上什麼,孩子就什麼樣。

深以為然。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一言一行都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孩子。

在孩子年幼時,父母就是孩子眼裡充滿智慧的榜樣。而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言傳身教。

在去年的國際乒聯球星頒獎盛典中,榮獲「年度最佳女運動員」的劉詩雯,從小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的。

劉詩雯的母親王麗鳳也是一名桌球愛好者。她最大的夢想就是成為一名優秀的桌球運動員,站在世界賽場上為國爭光。

可惜的是,王麗鳳並沒有這樣的天資。一番勤學苦練之後,最終還是沒能實現自己的夢想。

而劉詩雯的出生,帶給了她新的希望。但不一樣的是,她從沒有把自己的夢想壓在孩子身上。

她並沒有給孩子灌輸過「你必須成為桌球運動員」的思想,更沒有逼著孩子練習桌球。

想打桌球,是劉詩雯自己的想法。而這一切,都源於母親對於桌球的熱愛。

她的堅持,給孩子樹立了一個很好的榜樣。

王麗鳳在繁忙的工作、瑣碎的家務纏身的情況下,依然堅持著打桌球的愛好和習慣。劉詩雯小時候最常見的場景,就是母親站在球檯前揮汗如雨的模樣。

母親對桌球的熱愛,給年幼的劉詩雯留下了深刻印象,也激發了她的好奇心和模仿欲。

她開始不斷比劃著模仿母親的動作,一看到桌球就激動不已。作為母親,王麗鳳也不遺餘力地細心培養女兒。

她不僅專門為她製作了一隻小球拍,還手把手教她正規的打法。無論工作多麼辛苦,都會在下班之後陪著女兒練球。

在教育孩子的同時,王麗鳳自己也樂在其中。而劉詩雯也一直在被母親的熱情與毅力感染著。

就這樣,劉麗雯在不到5歲的時候,就已經能打得有模有樣了。7歲的時候,她已經被名師相中,被當成冠軍苗子培養。

而現在,更是成為了女乒世界盃的第一位「五冠王」。這是張怡寧、王楠、丁寧都沒有取得過的成績。

一切的發生,都如《論語》中所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

最好的教育,是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塑造孩子的品性,而不是時時訓誡孩子,對孩子的事橫加幹預。

真正有智慧的父母,只會認真去做好每一件事,給孩子樹立好的榜樣,真正做到言傳身教。

02

孩子長大後

父母需學會得體地退出

在孩子幼年時,言傳身教的道理,相信很多父母都明白。但在孩子長大後,真正能夠做到放手的父母,卻少之又少。

著名主持人何炅曾說:

父母越晚放手,孩子就會越晚學會飛翔。孩子被壓得太久,很可能就被廢了。

太多時候,父母以為的保護,其實正在悄悄廢掉孩子。

知乎上有位網友講述了自己的經歷。

她說,父母從小給她立下規定,比如「天黑之前必須回家」、「不能坐危險的計程車」......所以,從小到大,她幾乎從未和朋友出去玩過。

她父母還認為女孩「不能沾煙火氣」,所以一直到大學,她都沒洗過一件衣服一個碗,甚至連廚房都沒進過。

高中假期,同學去旅行、去兼職賺外快時,她只能宅在家裡學習、看書。

大學時期,同學假期去支教、去實習時,她只能回家,做爸媽懷裡的乖乖女。

父母捨不得放手,孩子便學不會長大。

以至於現在,她的自理能力、行動力等等都遠遠落後於同齡人。

因為不會打包行李哭了一路;因為不會裝手機卡急到掉眼淚;甚至,連怎樣坐公交車都不會......

回顧這幾十年的經歷,這位網友痛苦地說:

「我一直以為我長大了,其實沒有。我本可以長大的機會都被父母奪走了。」

一句話,道盡心酸。

當我們竭盡全力想給孩子製造一個沒有傷害、沒有荊棘的童話世界時,無形之中,也正把孩子培養成關在籠子裡「什麼都不會」的廢物。

但我們都得明白,護得了一時,護不了一世。過度的保護,不是愛,是殘害。

成長是孩子份內的事,父母與孩子之間是一場終將漸行漸遠的分離。

只有給足孩子安全感,關愛她,支持她、鼓勵她,孩子才有足夠的底氣自由去飛,不畏艱辛。

當孩子需要更廣闊的天空時,父母該做的,是給他們足夠的自由,學會及時得體地退出。

03

為人父母

是一場心胸與智慧的修行

北大才女趙婕曾經寫過這樣一段話:

「我欽佩一種父母,他們在孩子年幼時給予強烈的親密,又在孩子長大後學會得體的退出。

親子關係不是一種恆久的佔有,而是生命中一場深厚的緣分,我們既不能使孩子感到童年貧瘠,又不能讓孩子覺得成年窒息。

照顧和分離都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必須完成的任務。」

為人父母,最大的驕傲就是,當有一天你的兒女長大,你能看到你給他的教育,讓他活成了一個擁有良好品質的人。無論你在或者不在,他都能從容淡定生活,堂堂正正做人,並能一代代把好的品格傳承下去。

不求孩子完美,不用替父母爭臉,更不用幫父母養老。只要這個生命健康存在,在這個美麗的世界上走一遍,讓父母有機會與他同行一段。

只要他健康,快樂,就是父母最大的滿足。

父母的放手,並不是把孩子越推越遠。相反,人遠了,一家人的心卻越發近了。

做父母,是一場心胸與智慧的修行。

不僅僅是做父母,人生的許多時刻也都一樣,都應該懂得進退。


喜歡「曉風絮語」的文章,請點擊「贊」並分享轉發,感謝您的關注與支持

相關焦點

  • 《論語》:為人父母,是一場心胸與智慧的修行
    為人父母,就是一場心胸與智慧的修行。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一言一行都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孩子。 在孩子年幼時,父母就是孩子眼裡充滿智慧的榜樣。而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言傳身教。 真正有智慧的父母,只會認真去做好每一件事,給孩子樹立好的榜樣,真正做到言傳身教。
  • 別焦慮~為人父母,是一場心胸與智慧的修行
    為人父母,就是一場心胸與智慧的修行。在孩子年幼時,父母就是孩子眼裡充滿智慧的榜樣。而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言傳身教。成長是孩子份內的事,父母與孩子之間是一場終將漸行漸遠的分離。是一場心胸與智慧的修行
  • 為人父母,是一場心胸和智慧的遠行
    從初為人父母,到做孩子成長路上的引路人,家長几乎都在摸著石頭過河,修成「正果」的鮮有,功虧一簣的卻大有人在。 每一名家長都應該是家校共育的合伙人,都應該是同頻共振、磁場相似、步調一致的合伙人。 我們把教育看作農業,把教師視為農人,把學生喻為種子。
  • 為人父母是一場修行
    你要給他關愛,給他安全感,又不能讓他過分的依賴、過分的聽話,產生「戀父戀母情結」;你要足夠地尊重他的意見,讓他自由發展,又不知那些「旁枝末節」會不會侵佔「主幹」的「營養」,讓他「發育不良」;你看了那麼多的書,聽了那麼多的道理,不斷在內心的糾結和外界的影響下,修正自己的育兒觀,最終也只能嘆息,不知道身為父母的自己到底是否及格。
  • 為人父母,是一場修行
    …… 終於挨到了做檢查,我緊張地問大夫有沒有問題,差點哭出來,小傢伙兒看我眼淚快掉出來了,直說:「媽媽,別哭……」結果我被大夫狠批了一頓:「不懂可以上網查啊,自己瞎緊張,孩子也慢慢大了,他會被你嚇著的……」 還好,只是虛驚一場,還好還好!
  • 父母畫像:做父母,是一場心胸與智慧的遠行
    十餘年的教師工作以及十餘年的親子教育諮詢經歷,讓我經常與眾多家長和孩子打交道,發現中國的父母大體可以分為四類:設計師型父母、教練員型父母、消防員型父母、牧羊人型父母。一流父母做設計師基本畫像:這類父母對教育孩子有強烈的責任感和用心度,在教育孩子上一般有科學思維和前瞻智慧
  • 孩子長大後,學會得體地退出是智慧父母的一場修行
    離別,不僅是孩子與家長空間上的一次遠離,更是心理空間上的一場剝離……龍應臺說:父母子女一場,就是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當孩子慢慢長大,父母對孩子深沉而熱烈的愛也應該慢慢放手,我們能做的只有目送。
  • 正念之父卡巴金:為人父母即修行
    今天想給大家推薦一篇「正念之父」卡巴金的文章《為人父母即修行》,文章有些長,但字字珠璣,希望能給身為父母的你,或尚未成為父母的你,一些啟發。我將為人父母的工作視同禪修閉關,尊重孩子和家庭如同尊重我的老師,此原則一再顯示了無比的重要和價值。
  • 教育就是一場修行
    為什麼說教育是一場修行? 教育的根本,在於為人父母的自省,家庭教育是傳播科學文明的田園,而父母又是文明田園中辛勤的園丁。父母是樹根,孩子是開在我們枝上的花朵。我們最大的成功,就是這棵大樹根深樹壯,枝繁葉茂,讓自己成為孩子內心的陽光。指引著他們,以德為船,以才為帆,乘風破浪,抵達我們沒有去過的遠方。教育孩子是父母一生最重要的事業,孩子教育的成功,是父母事業上最大的成功! 家庭教育就是無痕的教育!父親決定孩子的人生格局,母親決定孩子的人性溫度,家庭決定孩子的思想品格。
  • 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也是父母的一場修行
    培養孩子是父母的一場修行,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孩子進步,父母也會進步,也會經歷著一次次的蛻變。孩子好習慣的培養,同時也是在修煉父母平和的情緒。教育的終點要落在孩子身上,然而起點卻要從父母這裡開始。沒有哪一個人生來就會做父母,每個人都要不斷去學習。
  • 做人心胸豁達,有氣度,是深諳人生智慧
    如果一個人真的能夠做到大肚能容,容天下可容之事,那麼他肯定是一個為人淡定、心胸豁達的智者,即使風吹雨打,他的心中總是充滿陽光。從前,一個裁縫師傅讓一個年輕的學徒去鎮上買布料。中午,徒弟神情很沮喪地回來了。師傅疑惑不解地問他:「你怎麼了,為什麼不高興?是不是把買布料的錢給丟了?」
  • 太多時候,父母以為的保護,其實正在悄悄廢掉孩子
    為人父母,就是一場心胸與智慧的修行。在孩子年幼時,父母就是孩子眼裡充滿智慧的榜樣。而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言傳身教。成長是孩子份內的事,父母與孩子之間是一場終將漸行漸遠的分離。是一場心胸與智慧的修行北大才女趙婕曾經寫過這樣一段話:
  • 接納父母的不完美,是一場修行
    >都說成為父母是一場修行,它讓我們在為人父母的路上不斷修正自己,為子女負責任。而原諒父母,亦是一場修行,它能讓我們學會撫平心靈的創傷,接受不完美的父母,有勇氣與自信面對未來的一切。01一直以來,我都非常希望能有個和睦完整的家庭,母親溫柔平和,父親睿智慈祥,一家人在一起相親相愛,風雨同舟。但是,很遺憾,這只能是個美好的夢想。
  • 父母與孩子修行一場,再不做就晚了!
    看到這樣的新聞,我隱隱感覺到心痛,又不禁不讓人不免深思,我們作為父母該如何教育孩子?這是一個難題,不好解。對於如何教育孩子可謂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有的父母常常把孩子的每天安排的滿滿當當,甚至周末也不放過;有的父母奉行棍棒之下出孝子;有的父母不聞不問,只管吃飽穿暖,順其自然。
  • 為人父母在於修行
    當今資訊時代變化莫測,中國式父母的焦慮幾乎席捲百分之八十的家庭,初為人父人母,對於孩子的愛,不敢愛多了,也不能愛少了。我們該如何去愛孩子,用成人自己的方式嘛?在孫瑞雪老師《愛和自由》這本書中,告訴我們:請給予孩子充分的愛和自由,就是孩子實現自我成長的最好捷徑。
  • 養孩子,就是一場修行
    初為人母,即使做好了一定心理建設,卻逃脫不過一個狼狽的開始。平常打死都不能不衝涼,兩天洗頭髮一次,生孩子的時候創造3天沒洗澡,10天沒洗頭的邋遢紀錄。順產側切,以至於頭一周上廁所都不敢用力,生怕一不小心就把傷口弄開。
  • 養育孩子其實是一場父母的修行
    其實——養育孩子是一場修行。 學習讓我們反思自己的成長 我們在看書學習育兒理念和方法的過程中,往往會像電影回放一樣回憶起自己的童年成長經歷,從而逐漸明白自己為什麼會成為今天的樣子——很少有人是在沒有心理傷害的環境中長大的。
  • 為人父母,是一場永無止境的自我修煉
    所以請家長們學會等待,稍稍放下,哪怕是兩三分鐘,用短短的時間讓自己心平氣和下來,理順情緒,這是一種生活的智慧。因為你糾結,孩子們可能更糾結;你的驚疑,會給孩子們造成困擾;你的抱怨,那就是孩子們成長之中的魔咒。「耐心等待」也要運用到孩子成長的整個過程,特別是家有「大器晚成」類的孩子,真的是急不來的。
  • 父母子女一場,不過是一場漸行漸遠的修行!
    這種神仙組合講句心裡話,別說遠在異國他鄉,就是在我家門口碰見這樣的人我都得繞著走,年滿十八歲的成年男女作起父母來可以說是空前絕後,觀眾都想進去給他們倆耳刮子!咱們都說父母子女一場,就是一場漸行漸遠的修行,與其說是父母陪伴我們成長,不如說是我們多陪陪他們,前幾天看到張嘉譯演的《少年派》中有一個場面突然對我觸動很深,
  • 以墨:生命是一場修行
    修行文/以墨生命是一場修行。可在這場修行裡,我看不到結尾,我不知道罪行累累的自己,何時才能功德圓滿,將這副殘軀歸還給土壤,好讓疲憊的靈魂得以片刻的休息。不管是城市的霓虹燈,還是鄉野田間的日頭。都拭不去我額頭的汗水和眼角的淚水。我問自己為什麼每個人都活得那麼累?生而為人,我們爭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