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納父母的不完美,是一場修行

2020-12-13 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

很多時候,我們難以接受父母,是因為我們接受不了自己。

給父母最好的愛,是教會他們參與你的世界

做父母,有一件事,比掙錢更重要

父母總被孩子「要挾」,是因為沒做到這一點

作者:王小朵(富書籤約作者)

都說成為父母是一場修行,它讓我們在為人父母的路上不斷修正自己,為子女負責任。

而原諒父母,亦是一場修行,它能讓我們學會撫平心靈的創傷,接受不完美的父母,有勇氣與自信面對未來的一切。

01

一直以來,我都非常希望能有個和睦完整的家庭,母親溫柔平和,父親睿智慈祥,一家人在一起相親相愛,風雨同舟。但是,很遺憾,這只能是個美好的夢想。

我成長於一個單親家庭,父母在我很小的時候就分開了,我跟著母親繼續生活。

也許是出於彌補的心理,母親給了我她全部的愛,而我也成了她全部的生活,雖然衣食無憂,但是我卻感覺自己過的並不幸福。

因為更年期,也因為婚姻不幸,母親的情緒很不穩定,她可以很寬容,也可以很暴躁,我永遠摸不準她的底線在哪,心也從未踏實過。

她生怕我走一點彎路,在生活上給予我全盤的控制,但凡有一點出格,她就橫加幹涉。

在照顧我的生活上,她盡職盡責,十分辛苦,但是在我的心理成長上,她卻極為漠視。我們很少交流,或者說,我們從未有真正的交流過,我說的話,她永遠聽不懂。

記得小時候,有一次我和母親發生了爭執,我跟她說,我的心情不好,可不可以不要再說了,她立刻說,小孩子有什麼心情不好的,語氣帶著輕蔑和不屑。

當時的我,又急又氣,更多的是感到失望與無助。

還有一次,我跟母親爆發了激烈的爭吵,她像個機關槍一樣突突突地數落著我,無休無止,而我也撕心裂肺,據理力爭,但是終究沒有在氣勢上勝過她。

我哭著跟她說了很多次不要再說了,但是她完全沒有聽見,我很難受也很絕望,我甚至想到了一死了之,於是我走到陽臺,推開了窗戶。

終究,我沒有勇氣跳下去,但是我至今都記得那一晚我推開窗戶所看到的窗外景象和我吹到的涼風。

縱然你給我山珍海味,體貼入微,都不及在我貧瘠的心靈灑下一捧清潤的泉水;縱然你愛我濃烈似火,毫無保留,都不及給我一份平靜如水的愛來得安心與溫暖。

母親的臉,如影隨形,帶給我無盡的恐懼與焦慮,同樣也給我帶來很多性格上的缺陷,諸如不自信,沒有安全感,難以做決定和缺乏邏輯的思維能力。

長大後,我很想擺脫掉母親的控制,我讀書、嫁人,遠走他鄉,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我愈加發現,家是我永遠擺脫不掉的羈絆。

即便我走得再遠飛得再高,我都會在某個不經意的瞬間在自己身上看到母親的影子,一剎那間,身上所有的盔甲便土崩瓦解,碎片中的我,依舊是那個留著眼淚渴望獲得母親理解的無助孩童。

我知道,我逃不掉的,除了面對,我別無選擇。

02

為了轉變現狀,我做了很多努力,而其中第一步,就是理解。

逐漸,我了解到,我與母親所經歷的,是迥然不同的人生,她所呈現出的不可一世的固執與自負,所掩飾的正是內心之中難以忘卻的傷痛和對於未來的恐懼,她拼盡全力只有一個目的:逃避痛苦。

我的母親出生於上世紀50年代中期,自幼便遭遇了三年自然災害,她沒有機會念很多書,在上初中時就經歷了文化大革命。

文革十年帶給人們的是一個非黑即白的世界,因此在這一輩人的腦中,對於事物的判斷,非對即錯,很少有中間區域,所以,但凡認為是正確的事情,就要堅持到底,而因為錯誤所產生的「嚴重後果」會讓他們感到十分恐懼。

雖然文革終究結束,但是這種思維模式卻影響他們一生。

Tomas Plaenkers曾對文革給國人帶來的心理創傷進行研究,結果認為:

「文革所造成的集體創傷,使得經歷過它的人們懷有極度的不安全感,他們用一種充滿擔憂的方式生活,懷有巨大的成功壓力,執著於努力奮鬥,是因為,他們希望能夠通過成功來保護自己,讓自己免於無助,更少地受到統治者或社會環境的影響。」

在心理學領域,有一個概念叫「創傷的代際傳遞」,它指的是上一代的創傷會通過親子教養被傳遞到他們後代的身上,呈現出三個特點:

1. 對創傷的過度沉默或者過度分享,這可能會導致過於嚴苛的教養方式,也可能會否認孩子所經歷的挫折,認為這些不值一提。

2. 過度控制,因過於強調世俗意義上的成功而忽略下一代的情感需求。

3. 有意識地傳遞社會規範和信念,將自己因遭受創傷而形成的扭曲信念傳遞給後代,比如,對於他人的不信任和對於生活的恐懼。

這三個特點,或多或少地存在於我們這代人的父母對於子女的教養方式上,進而導致了我們與父母關係的中出現的種種問題,父母或是過於強勢,或是過於冷漠,讓我們感到痛苦,受到傷害。

即使我們獲得再多的社會成就,這種傷害都是橫亙在心中的一條難以逾越的鴻溝。

正如弗洛伊德所說:

「一個人童年時期的經歷雖然會隨著時光的流逝而逐漸被淡忘,甚至在意識層中消失,但卻會頑固地潛藏於潛意識中,對人的一生產生恆久的影響力。」

03

知名主持人董卿,在談及她的父親時總會禁不住落淚。

她感激於父親對自己的培養,使她能成為一個自律進取、優秀成功的女性,但是童年成長中所受到的嚴厲家教,也成為她至今無法撫平的傷痛。

她曾說在她的童年,從來沒有玩耍的快樂,也從來沒有得到過父親的表揚,一直像陀螺一樣旋轉,每天都要早起、晨跑、勞動、背古詩詞,稍有不好就會受到苛責,她甚至一度懷疑自己不是親生的。

長大後的她,雖然在別人眼中是個無比優秀的人,但是她對於自己從未滿意,在各個方面都苛刻地要求自己,十年如一日,從未休息,始終有著一種不安全感。

她成功,但亦痛苦。

被稱為臺灣「偶像劇女王」陳喬恩以開朗活潑的性格和豐富多變的形象而著稱,但實際上,她卻是一個有著深深童年陰影的人。

在一次真人秀節目中,她曾公開表露自己從小生活在恐懼中,很害怕自己的母親,會經常受到父母的責打,寧可去墓地也不願意回家,到現在都不知道怎麼跟母親說話,整個節目中,她都顯得高度緊張,小心翼翼。

而陳媽媽也顯得很懊悔,她說自己並不知道,作為媽媽,絕對不會刻意對自己的孩子不好。然而,就算她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對女兒造成的傷害已經無法挽回了。

在我們父母的身上,既有著他們那個年代經歷的所有集體事件的傷痕,有著他們被迫接受的從祖輩身上所傳遞的負面情感,他們對我們的教育,是帶著深刻的時代烙印和情感創傷。

如果父母有著較強的自我療愈能力,帶給我們的消極情感就會大大削弱,會給予我們更多的自由與快樂。

然而,更多的父母並沒有那麼幸運,他們的心靈的創傷疊加著生活中種種不幸所帶來的傷害與刺激,與我們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發生激烈的衝突,正因如此,我們才會漸行漸遠。

如果任其發展,這種因為父母不當的教養而帶來的情感創傷也會經由我們,傳遞到我們的下一代。

雖然我們無法改變父母,但是我們可以決定自己是做創傷的「傳遞者」,還是「終結者」。

04

要想成為創傷的「終結者」,最關鍵的一件事是接納父母的不完美。

告訴自己,在父母的能力範圍之內,他們已經努力做到了最好,他們帶給我們的所有傷害,都值得被原諒。

對於子女而言,父母永遠是根,這是無法割捨的血脈親情,是我們今生所有力量的源泉,只有根深根厚,才能枝繁葉茂。

我們若想獲得更好的發展,過上更快樂的生活,就要與父母產生更為深刻且和諧的聯結。與父母關係不好的孩子,不會真正的幸福。

既然,父母沒有能力給我們想要的關愛,那我們就讓自己不斷成長,成長到足夠強大,用愛去填補他們內心的缺失,撫平他們內心的傷痛。

為了改善與母親之間的關係,我做了很多努力。

我讀了很多書,也上了很多課,有宗教學的,有心理學的,也有傳統文化的。漸漸地,我感覺自己的心態調整了很多,首先一個轉變就是變得更加接納自己,能夠與自己的一切優缺點共處。

很多時候,我們難以接受父母,是因為我們接受不了自己,我們身上那些被自己所厭惡的缺點,有著父母的影子。

不要去排斥這個影子,你的生命源自於他們,必然有著他們的印記。既然享受了他們給你的優質傳承,也自然要接受所謂的不足,而且,要相信自己是有改變的能力。

與此同時,我開始更加主動地接納母親。記得一次心理學課上,我向老師列舉了母親種種讓我難以接受的行為和她所呈現出的壓抑焦慮的狀態。

老師打斷我,說,「我聽你在這裡說了這麼多母親的不是。她是你的母親,她所有經歷過的痛苦都是真實的,不想讓你再受到傷害,你是她的女兒,如果連你都不接受她,聽她說話,還有誰會聽?」

是啊,如果連我都不接受她,還有誰會接受。於是,我主動向母親詢問起過去的事情,從她的話語中,我感受到了她的辛苦與無奈,對她多了一份諒解與疼愛。

為了讓母親高興,我還投其所好地給她買音樂會的演出票,鼓勵她與朋友一同出遊,多接觸外面的世界。

逐漸地,母親臉上的陰霾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心滿意足的笑容。

其實,父母是很容易被滿足的,即便給她一分的好,她也會看做十分,感受到巨大的喜悅與歡愉。

世間的問題千千萬,父母與子女的矛盾家家有,但處理起來,只有一樣利器即可,那便是「愛」。

改善與父母的關係,說難也難,說易也易,每個人都能做到,只要勇敢邁出第一步。

05

與父母相處,是很多人終其一生都要面對的課題。

在這一世,父母也是第一次當父母,只想把最好的東西都給我們。他們愛我們,愛到全心全意,愛到不知所措,愛到傾其所有,愛到失去自我。

他們對我們造成的所有傷害,都是無心之過。沒有一位父母,願意傷害自己的孩子。

要清楚,我們想要的東西,父母或許真的給不了。那些諸如「溫柔、體貼、平和、寬容」之類美好的詞彙,只能是存在於我們腦海中的希冀,因為,他們就未曾被歲月溫柔以待,自然也不知道應該如何去做。

貧瘠乾涸的心田無法滋養出茂盛的田園,他們就像日漸枯萎的花朵,亟需愛的澆灌。

接納父母的不完美,是一場修行。

它讓我們能夠拋棄所有的怨與恨,坦然地面對父母,接受來自他們生命的充滿力量的傳承;

它讓我們能夠全然的接受自己,不斷強大內心,擁有更多的勇氣面對未來的路;

它讓我們能夠時時警醒自己,不斷修正自己,帶給我們的下一代更加幸福且快樂的教育。

天下沒有完美的父母,只有不斷成長的孩子。

在我們深陷於父母所犯過錯的這些年,父母已經老了,他們沒有很多時間等待,需要的是我們把他們當作孩子一樣包容與關愛。

無論我們經歷了什麼,都不要放棄自我成長,只有時刻保持自己成長的步伐,才有將一個個問題解決的機會。

相信每一個困囿在父母關係中的人,都會走出來。接納父母的不完美,就是自我成長最重要的一步。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

作者簡介:王小朵,富書籤約作者,85後辣媽,非典型性白羊座,名校畢業,任某雜誌資深編輯。不停腳步,不忘初心,喜歡寫最真誠的文字,過最詩意的生活,傳遞最正面的能量。本文首發富書(ID:zhongchoudushu),百萬新中產生活學院

相關焦點

  • 育兒,是父母的修行:世界上沒有完美的小孩,也沒有完美的父母
    ,我們接納不了自己的不完美,我們害怕承擔「自己不是好父母」的責任。因為我們總會覺得孩子表現不好,似乎就意味著父母教不好。於是,我們不承認自己的不完美,便也不能針對那些不完美而做出改變。可是為人父母,本身就是一場相互成長,如果自己沒有改變,自己眼中的孩子也就一如既往地問題連連。
  • 養育是一場修行,「接納」才是孩子成長的推手
    養育是一場修行,孩子的一生會帶著父母的印記。今天要給大家推薦一本書《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這本書可以讓我們學會做不焦慮的父母,允許孩子犯錯,看見孩子的情緒。更能讓我們了解養育就是一個狀況頻發、不確定性很強的過程。這本書的作者是麗莎·舒格曼。她有著十幾年的兒童教育經驗,她也是專欄《這才是真相》的作家。
  • 養育孩子其實是一場父母的修行
    其實——養育孩子是一場修行。 學習讓我們反思自己的成長 我們在看書學習育兒理念和方法的過程中,往往會像電影回放一樣回憶起自己的童年成長經歷,從而逐漸明白自己為什麼會成為今天的樣子——很少有人是在沒有心理傷害的環境中長大的。
  • 接納父母的不完美,是孩子成長的必修課
    01多溝通,了解父母的不完美溝通可以拉近親情,若和父母沒有溝通,愛就不容易互通。相處時,包容父母的不完美。就算父母竭力愛你,也不要忘記父母也是普通人。,也決心重新接納他們,不再對抗,一家三口相擁在一起。
  • 接納孩子的不完美,挖掘孩子的天賦潛能,才是為人父母者的修行
    一切都讓人挑不出瑕疵,沒有缺點就是完美。 旁邊有同事勸她,說我們這一代人就都這樣的了,也不是都不完美,為何要求孩子這樣完美? 她才消停了一會兒。 追求完美固然是一件好事,因為有了期待與動力,會前進得更快。但是這也不能總是一味地追求完美,也是要有一個度。
  • 知愈心理:天下父母必修課,接納不完美的孩子,修正不完美的自己
    別人家的孩子顯得特別完美,相比之下,卻難以接受自家孩子的不完美。事實上,絕對完美的孩子並不存在,絕對完美的父母同樣也不存在。我們要學著接納自己的不完美,也同樣接受孩子的不完美。很多子女長大後都留有心結,大多是因為小時候父母做的某些事讓自己感到不滿和委屈,其實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無法接受不完美的父母。
  • 為人父母,是一場心胸與智慧的修行
    當孩子年幼時,父母需要用充滿智慧的教育讓孩子健康成長; 當孩子長大後,父母又需要及時放手,給孩子更廣闊的天空。 為人父母,就是一場心胸與智慧的修行。 一切的發生,都如《論語》中所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 最好的教育,是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塑造孩子的品性,而不是時時訓誡孩子,對孩子的事橫加幹預。 真正有智慧的父母,只會認真去做好每一件事,給孩子樹立好的榜樣,真正做到言傳身教。
  • 教育是一場修行,父母與孩子共同成長
    每個人的生命狀態都不一樣,每個人都是不完美的,不完美的自己何以要求孩子完美呢先活好自己,教育是一場修行!父母與孩子共同成長。(日精進第445天)
  • 《論語》:為人父母,是一場心胸與智慧的修行
    為人父母,就是一場心胸與智慧的修行。 成長是孩子份內的事,父母與孩子之間是一場終將漸行漸遠的分離。 只有給足孩子安全感,關愛她,支持她、鼓勵她,孩子才有足夠的底氣自由去飛,不畏艱辛。是一場心胸與智慧的修行 北大才女趙婕曾經寫過這樣一段話:「我欽佩一種父母,他們在孩子年幼時給予強烈的親密,又在孩子長大後學會得體的退出。
  • 別焦慮~為人父母,是一場心胸與智慧的修行
    為人父母,就是一場心胸與智慧的修行。但不一樣的是,她從沒有把自己的夢想壓在孩子身上。是一場心胸與智慧的修行不求孩子完美,不用替父母爭臉,更不用幫父母養老。做父母,是一場心胸與智慧的修行。
  • 侯瑞鶴:接納不完美的自己,才可能接納孩子
    只有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才能真正地有力量。沒有完美的父母,孩子也不需要完美的父母。所以我們做父母的,應該去拓展我們的心理空間,學習接納不完美的自己,才更有能量更有力量去容納孩子的痛苦。而現在,我會把每一次的不滿意的反饋當成一個促成我成長和提升的一個機會,當我更多的能夠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我也更允許自己在孩子眼中偶爾會變壞,暫時的會做錯。
  • 接納孩子的不完美,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在孩子眼裡,父母是完美的,而在父母眼裡,孩子是有缺點的,完美的孩子則是別人家的孩子。所以提出幾點說明要求,讓大家認清自己得孩子第一點,世界上沒有完美的孩子我表哥有一個要好的朋友,他兒子是我們這個城市去年高考的狀元。大家都認為這個孩子是完美的,有好的成績,理解,慷慨,孝順父母,禮貌待人。
  • 婚姻,是一場與自我和解的修行
    越來越多的人害怕結婚,不願意放棄高質量的單身,去承擔更多的人生責任。其實,婚姻,是一場自我的修行,未曾步入尚可放置一段,一旦全身心投入,就要不斷的上路,努力修行,與自我和解。接受另一半是獨立於自己之外的個體,尊重對方的思想、感情;包容另一半的不完美,畢竟沒有哪個人天生是一塊璞玉,完美無缺;理解我們都是愛情中的普通人,對愛情抱著的期待放到合理的範圍內,別把情分當成是理所應當的本分。
  • 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也是父母的一場修行
    培養孩子是父母的一場修行,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孩子進步,父母也會進步,也會經歷著一次次的蛻變。孩子好習慣的培養,同時也是在修煉父母平和的情緒。教育的終點要落在孩子身上,然而起點卻要從父母這裡開始。沒有哪一個人生來就會做父母,每個人都要不斷去學習。
  • 溫柔以待,接納孩子的不完美
    最完美的教育是接納孩子的不完美 每個父母的內心深處都住著一個完美小孩,我們試圖照著這個標準,來教育自己的孩子,讓他按照自己心中的那個樣子生活成長。殊不知,每一個孩子都是不一樣,就像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一樣,他們會有不完美,更不可能完全長成父母想要的樣子。
  • 父母與孩子修行一場,再不做就晚了!
    看到這樣的新聞,我隱隱感覺到心痛,又不禁不讓人不免深思,我們作為父母該如何教育孩子?這是一個難題,不好解。對於如何教育孩子可謂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有的父母常常把孩子的每天安排的滿滿當當,甚至周末也不放過;有的父母奉行棍棒之下出孝子;有的父母不聞不問,只管吃飽穿暖,順其自然。
  • 為人父母是一場修行
    你既心疼又無奈,很想責怪他走路不看道,同時也很焦慮,都出血了要不要緊。於是,本來是去上培訓班,你只能拐彎去診所拿碘酒消毒。    送孩子進了教室,回家說起這一路的波折,別人一臉的詫異,「不就是送孩子上個培訓班嗎,哪裡這麼麻煩?」是啊,為何這麼麻煩?孩子這種「生物」出生時就不帶說明書,全靠自己摸索,比盲人摸象還要盲目。
  • 接受孩子的「不完美」,才是父母最大的修行
    兒子在整個事件中的負面情緒,站在孩子的立場和角度去看問題,何嘗不是間接接納了孩子的不完美呢?會坦然接受孩子的不完美並給予鼓勵嗎? 不要像拔苗助長一樣對待孩子的成長,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也許孩子的潛力比我們想像中的要大得多。
  • 《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焦慮父母育兒路上的修行指南
    顧佳卻滿不在乎地說:「這是我當媽的修行,不需要靠別人,就靠自己。」修行無有,而外其形骸。」為人父母,就是一場修行,一場修己德行,修己內在,修己觀念的蛻變。育兒的道路上,我們都是新手,誰不是一邊升級,一邊打怪?關鍵是我們在這場永無休止的戰役中,需要不斷成長,給予孩子最適合成長的沃土。
  • 接納不完美的孩子,是父母的必修課,熟知原理,親子關係更融洽
    重要的是,父母要給予孩子無條件的積極關注,無論孩子調皮、哭鬧還是發脾氣,都應該不做任何負面評價和要求,無條件地接納孩子,並給予他溫暖。這時候,表妹終於笑了說:「對的,每個人都不一樣,我也喜歡現在的自己。」表妹內心的掙扎被我與她溝通過之後,她也瞬間明白了自己的感受,被釋懷,被接納。只有我們感覺到自己被接納時,才會敞開心扉繼續溝通下去,才肯去聽從對方所說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