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媽媽是超人》中,有過這樣一幕:鄧莎的兒子——大麟子,買回家幾隻螃蟹,孩子想要把螃蟹全都養起來,但是家裡沒有適合養的地方,孩子就突發奇想把螃蟹放進浴缸裡。
由於孩子沒有太多的生活經驗,給浴缸裡的螃蟹加了熱水;待到鄧莎過來看得時候,螃蟹已經全部都死掉了。
孩子這時候就特別傷心,鄧莎卻反過來安慰大麟子說:「螃蟹寶寶想家了,所以被螃蟹爸爸帶回家了。」
雖然是一個謊言,但是正因為鄧莎理解孩子的悲傷,所以才通過這樣一個善意的謊言去接納了孩子的負面情緒。
如果這種事情發生在自己孩子身上,那麼大家會怎麼做?
很多家長在面對這種情況的時候,首先想到的就是先訓斥孩子的不小心,然後再讓孩子不要哭,那麼孩子就會覺得自己做錯了,自己不小心把小動物害死了,他就會陷入自責。
就像鄧莎這樣的做法是非常可取的,她能全盤接納兒子在整個事件中的負面情緒,站在孩子的立場和角度去看問題,何嘗不是間接接納了孩子的不完美呢?
有這樣一個媽媽,她用自己極大的耐心陪伴著孩子一點一滴成長。
孩子上幼兒園的時候,被老師說有多動症,全班幾十個小朋友只有她的孩子表現最不好。兒子過來問她老師說的什麼,她笑著對兒子說:「老師表揚你了,說你比以前認真聽課的時間要長了,別的小朋友的媽媽也都很喜歡你。」孩子聽後,晚上回家乖乖地吃了兩碗飯。
孩子上小學時,家長會上,老師因為孩子的數學成績非常差而覺得孩子的智力是非常有問題的。回家後她卻告訴兒子:「老師說你是個很聰明的孩子,再努努力,下次考試一定能超過你的同桌。」孩子聽後眼睛頓時有了光彩,做事情果然比之前認真了許多。
孩子上初中時,這位媽媽再次參加家長會,兒子又被點名了,但是這次卻是因為兒子優秀。
家長會結束的時候,老師和她說以孩子目前的成績來說,考重點高中還是有點困難的。她回家路上特別高興,她告訴兒子:「老師說只要你再用功一點一定能考上重點高中。」
直到高中畢業,兒子帶回了清華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孩子哭了,抱住她說:「其實我一直都知道自己不是個聰明的孩子,謝謝媽媽!謝謝您一直以來的鼓勵和欣賞。」
如果換成我們,當知道孩子被老師嫌棄的時候會怎麼做?會坦然接受孩子的不完美並給予鼓勵嗎?
不要像拔苗助長一樣對待孩子的成長,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也許孩子的潛力比我們想像中的要大得多。
什麼年紀就該幹什麼事情,孩子就是孩子,該吃手的時候就吃手,該玩泥巴的時候就玩泥巴,給孩子的成長留多一點的空間和時間。
每個父母都期望自己的孩子比別人家的聰明,期望自己的兒女能成為龍鳳,但卻沒有看到自己的不夠優秀。有的甚至對孩子進行打罵、指責、批評、冷漠等教育,這樣不僅不會讓孩子優秀,反而會觸發孩子的叛逆造成不好的影響。
有些父母自己都不完美,憑什麼要求孩子樣樣做到完美?
孩子走三步,才能趕上我們的一步;孩子觀察世界的眼睛,永遠比我們矮三尺。
要想孩子好好成長,父母就要先檢討自己,給予孩子最大的鼓勵和信任,給他們成長的時間。
就像上述故事中所說的,哪怕全世界都在否定和質疑你的孩子,你也要溫柔地接納孩子的不完美。
在孩子遇到困難時,要多多鼓勵和教導;獲得進步時,要給予掌聲和讚美,同時告誡孩子要謙虛。有時候,父母的一句鼓勵抵過千言萬語的責罵,一句鼓勵足以讓孩子獲得前進的動力和勇氣,所以要多多發掘孩子身上的閃光點,把不可能變成可能。
對待孩子,表面要溫柔耐心,但是不要縱容,超過自己的底線。
平時可以根據孩子的行為給他制定一些規則,讓孩子知道違反規則、犯了錯誤是要接受懲罰的,哪些底線哪些原則是不可侵犯的。
比如,犯一次錯誤,那麼最愛的零食就不要吃了,等孩子意識到錯誤並且知道改正再給;比如給孩子拋出橄欖枝,如果完成某件事情就答應他買喜歡的玩具或者出去遊玩,那麼孩子做事就會很積極。
打罵、指責雖然可以制止孩子某些錯誤的行為,但是永遠不會讓孩子變得優秀。
沒有人是完美的,父母要做到的是先接納不完美的自己,同時也不要苛求孩子完美,不要讓孩子背負著自己的意願、自己的理想成長,要多注意和孩子之間的溝通和交流,這樣才能和孩子建立起親密的親子關係,讓孩子做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