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屆媽媽們太難了!接受孩子的「不完美」,才是父母最大的修行

2020-11-04 丸子麻麻育兒記

001

在《我的媽媽是超人》中,有過這樣一幕:鄧莎的兒子——大麟子,買回家幾隻螃蟹,孩子想要把螃蟹全都養起來,但是家裡沒有適合養的地方,孩子就突發奇想把螃蟹放進浴缸裡。

由於孩子沒有太多的生活經驗,給浴缸裡的螃蟹加了熱水;待到鄧莎過來看得時候,螃蟹已經全部都死掉了。

孩子這時候就特別傷心,鄧莎卻反過來安慰大麟子說:「螃蟹寶寶想家了,所以被螃蟹爸爸帶回家了。」

雖然是一個謊言,但是正因為鄧莎理解孩子的悲傷,所以才通過這樣一個善意的謊言去接納了孩子的負面情緒。

如果這種事情發生在自己孩子身上,那麼大家會怎麼做?

很多家長在面對這種情況的時候,首先想到的就是先訓斥孩子的不小心,然後再讓孩子不要哭,那麼孩子就會覺得自己做錯了,自己不小心把小動物害死了,他就會陷入自責。

就像鄧莎這樣的做法是非常可取的,她能全盤接納兒子在整個事件中的負面情緒,站在孩子的立場和角度去看問題,何嘗不是間接接納了孩子的不完美呢?

002

有這樣一個媽媽,她用自己極大的耐心陪伴著孩子一點一滴成長。

孩子上幼兒園的時候,被老師說有多動症,全班幾十個小朋友只有她的孩子表現最不好。兒子過來問她老師說的什麼,她笑著對兒子說:「老師表揚你了,說你比以前認真聽課的時間要長了,別的小朋友的媽媽也都很喜歡你。」孩子聽後,晚上回家乖乖地吃了兩碗飯。

孩子上小學時,家長會上,老師因為孩子的數學成績非常差而覺得孩子的智力是非常有問題的。回家後她卻告訴兒子:「老師說你是個很聰明的孩子,再努努力,下次考試一定能超過你的同桌。」孩子聽後眼睛頓時有了光彩,做事情果然比之前認真了許多。

孩子上初中時,這位媽媽再次參加家長會,兒子又被點名了,但是這次卻是因為兒子優秀。

家長會結束的時候,老師和她說以孩子目前的成績來說,考重點高中還是有點困難的。她回家路上特別高興,她告訴兒子:「老師說只要你再用功一點一定能考上重點高中。」

直到高中畢業,兒子帶回了清華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孩子哭了,抱住她說:「其實我一直都知道自己不是個聰明的孩子,謝謝媽媽!謝謝您一直以來的鼓勵和欣賞。」

如果換成我們,當知道孩子被老師嫌棄的時候會怎麼做?會坦然接受孩子的不完美並給予鼓勵嗎?

不要像拔苗助長一樣對待孩子的成長,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也許孩子的潛力比我們想像中的要大得多。

什麼年紀就該幹什麼事情,孩子就是孩子,該吃手的時候就吃手,該玩泥巴的時候就玩泥巴,給孩子的成長留多一點的空間和時間。

003

每個父母都期望自己的孩子比別人家的聰明,期望自己的兒女能成為龍鳳,但卻沒有看到自己的不夠優秀。有的甚至對孩子進行打罵、指責、批評、冷漠等教育,這樣不僅不會讓孩子優秀,反而會觸發孩子的叛逆造成不好的影響。

那麼,生活中我們應該怎麼教育孩子?

1、接納孩子的不完美

有些父母自己都不完美,憑什麼要求孩子樣樣做到完美?

孩子走三步,才能趕上我們的一步;孩子觀察世界的眼睛,永遠比我們矮三尺。

要想孩子好好成長,父母就要先檢討自己,給予孩子最大的鼓勵和信任,給他們成長的時間。

2、善於挖掘孩子的優點

就像上述故事中所說的,哪怕全世界都在否定和質疑你的孩子,你也要溫柔地接納孩子的不完美。

在孩子遇到困難時,要多多鼓勵和教導;獲得進步時,要給予掌聲和讚美,同時告誡孩子要謙虛。有時候,父母的一句鼓勵抵過千言萬語的責罵,一句鼓勵足以讓孩子獲得前進的動力和勇氣,所以要多多發掘孩子身上的閃光點,把不可能變成可能。

3、堅守自己的原則

對待孩子,表面要溫柔耐心,但是不要縱容,超過自己的底線。

平時可以根據孩子的行為給他制定一些規則,讓孩子知道違反規則、犯了錯誤是要接受懲罰的,哪些底線哪些原則是不可侵犯的。

比如,犯一次錯誤,那麼最愛的零食就不要吃了,等孩子意識到錯誤並且知道改正再給;比如給孩子拋出橄欖枝,如果完成某件事情就答應他買喜歡的玩具或者出去遊玩,那麼孩子做事就會很積極。

打罵、指責雖然可以制止孩子某些錯誤的行為,但是永遠不會讓孩子變得優秀。

沒有人是完美的,父母要做到的是先接納不完美的自己,同時也不要苛求孩子完美,不要讓孩子背負著自己的意願、自己的理想成長,要多注意和孩子之間的溝通和交流,這樣才能和孩子建立起親密的親子關係,讓孩子做他自己。

相關焦點

  • 接受孩子的不完美,是父母最大的溫柔,別一味強求孩子完美
    世界上沒有人是完美的,可奇怪的是,有的家長在教育時一定要孩子做到完美,給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其實,能夠接受孩子的不完美,是父母給孩子最大的溫柔和學問,別一味強求孩子完美。大家都知道,把一件事做到完美不是那麼容易的事,尤其是要求自己&34;,這是個非常高的標準。所以,孩子在追求事事完美的路上容易遇到挫折,而一旦結果不能如願,他們的心理會很壓抑,等到情緒爆發的時候會帶來一系列糟糕的後果。
  • 《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焦慮父母育兒路上的修行指南
    人家的孩子不只是贏在了起跑線上,連奔跑的過程都是以光速前進的。沒錯,焦慮是這屆父母身上烙印最深的標籤。無論孩子處於什麼狀態,總能讓父母找到焦慮的點。顧佳卻滿不在乎地說:「這是我當媽的修行,不需要靠別人,就靠自己。」
  • 接納父母的不完美,是一場修行
    而原諒父母,亦是一場修行,它能讓我們學會撫平心靈的創傷,接受不完美的父母,有勇氣與自信面對未來的一切。01一直以來,我都非常希望能有個和睦完整的家庭,母親溫柔平和,父親睿智慈祥,一家人在一起相親相愛,風雨同舟。但是,很遺憾,這只能是個美好的夢想。
  • 學會接受不完美,才是人生最難的修行
    《愛恨就在一瞬間》,這首歌在多少家庭正在上演!通過這樣的一段文字,我們不難想像出一幅生動的畫面,所有家有兒女的父母們似乎都可以從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我們常常聽到一句話就是:「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在記憶的深處,這話原本是在高考的時候被引用的,不知道從何時起,小學,幼兒園甚至是胎教都在頻頻提起,難免有人在問:「再過幾年,這起跑線是不是要從受精卵設起?」
  • 育兒,是父母的修行:世界上沒有完美的小孩,也沒有完美的父母
    ,我們接納不了自己的不完美,我們害怕承擔「自己不是好父母」的責任。因為我們總會覺得孩子表現不好,似乎就意味著父母教不好。於是,我們不承認自己的不完美,便也不能針對那些不完美而做出改變。可是為人父母,本身就是一場相互成長,如果自己沒有改變,自己眼中的孩子也就一如既往地問題連連。
  • 接納孩子的不完美,挖掘孩子的天賦潛能,才是為人父母者的修行
    媽媽看著兒子馬上要哭了,眼淚在眼眶裡打轉,這下更看不清字了,便嚇唬他,說寫不好就不給買好吃的了 旁邊有同事勸她,說我們這一代人就都這樣的了,也不是都不完美,為何要求孩子這樣完美? 她才消停了一會兒。 追求完美固然是一件好事,因為有了期待與動力,會前進得更快。但是這也不能總是一味地追求完美,也是要有一個度。
  • 這屆媽媽太難了,廳堂廚房是標配,身心勞累傷不起
    正如那句話,放下工作養不起你,拿起工作陪不了你,這屆媽媽真的太難了。然而,這屆媽媽面臨自主擇業、創業的機遇,也面臨著二胎、更長的產假而引起的用人單位的籤合同的猶豫,也面臨著婚姻法夫妻共同財產的特殊解釋……媽媽們面臨的危機和壓力也是前所未有。也為了給孩子提供更好的資源,媽媽們也是孩子擇校、留學漩渦中掙扎著。怎麼辦?這屆媽媽太需要關注與理解。
  • 接受孩子的不完美,是每位父母的必修課
    相反,男生們則會很有熱情,覺得這是一個挑戰,而挑戰讓他們感到興奮。」的思想;即使長大了,嫁入別家也是必須遵守婦道,以丈夫、以孩子、以家庭為重,不需要學習太多的文化,只需要處理好家務事以及一些農活就行。而完美其實跟表面的事情無關,更不是我們輕飄飄的一句「完美主義」,或者事事做好了就是完美,要知道,這就是最大的「不完美」。
  • 《三十而已》:對不起,你「當媽的修行」太完美,我學不來
    都說藝術來源於生活,關於「當媽的修行」,其實顧佳早已經給了我們全方位的解讀:當了媽以後你最大的感受就是憋屈憋屈在一個媽媽的頭銜裡什麼身材走樣,情緒變壞我經常看著許子言就在想他什麼時候能快點長大能一個人睡覺、吃飯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緒能把我還給我
  • 爸爸媽媽來陪伴|養育孩子是父母最重要的修行
    無論我們是爸爸,還是媽媽,我們都需要好好地陪伴孩子。因為有爸爸媽媽陪伴長大的孩子,內心更安全,心理素質更強。而我們對孩子的陪伴,對孩子的養育,可以稱得上是父母最重要的修行。這篇文章,既可以看作是我個人的自媒體創作主張,又可以理解為我現階段對育兒的看法總結。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接著往下看。
  • 孩子,媽媽太難了
    最近,刷到一條短視頻:一位媽媽哭著說「我不想再當他媽了,作業從上午寫到下午,才寫了幾個字……」桌子旁坐著讀小學的兒子。看到這視頻,真是感慨良多啊!媽媽們都有同感:「當媽太難了。」每個孩子都媽媽手心裡的寶。沒有哪個媽媽不愛自己孩子的,可有時候真的是被「手心裡的寶」氣得半死,可他們卻完全不知道,依然我行我素。
  • 養育是一場修行,「接納」才是孩子成長的推手
    養育是一場修行,孩子的一生會帶著父母的印記。今天要給大家推薦一本書《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這本書可以讓我們學會做不焦慮的父母,允許孩子犯錯,看見孩子的情緒。更能讓我們了解養育就是一個狀況頻發、不確定性很強的過程。這本書的作者是麗莎·舒格曼。她有著十幾年的兒童教育經驗,她也是專欄《這才是真相》的作家。
  • 中國媽媽,每個人都在修行,你也是嗎?
    當了媽以後,你最大的感受就是憋屈,憋屈在一個叫媽媽的頭銜裡。,她說自己曾經的努力,才懷揣夢想考入中戲,但這一切美好卻在嫁了人、生了娃之後蕩然無存,她退出了社會,進入了家庭,全職做起媽媽。其實這也是目前大部分家庭的教育現狀:父母操碎了心,孩子卻不領情;孩子覺得父母不理解自己,父母覺得孩子太不懂事。
  • 我的「完美」孩子:追求完美,其實是最大的不完美
    讓父母放棄對孩子的「夢想」,是件非常困難的事,有時,甚至是需要孩子付出巨大的代價乃至生命,才能讓父母醒悟。就像父母永遠不覺得自己完美一樣,孩子,無論多麼聰明、伶俐,可以達到優秀或者卓越,卻永遠無法達到父母的願望 ……如果希望培養一個極為優秀的孩子,那麼,可能就要接受她平衡高壓力生活的某些怪方式;如果完全不能接受,那就要放棄對培養一個「完美」孩子的追求。
  • 教育是一場修行,父母與孩子共同成長
    我家小叔子的老婆是一名小學老師,小叔子的女兒國慶期間在我的家中,一名小學三年級的孩子,能用英語進行日常的對話,平日裡她的媽媽都會規定她每天讀多長時間的英語,寫漢字錯了一筆要重新來過,寫大寫小都必須要重新寫……公公反饋侄女每次作業都寫到11點左右。
  • 做媽媽也是一場修行
    三觀正才是家庭教育的基石說起育兒,重要的是媽媽的言傳身教,是子女最重要的三觀源泉,它也決定著家庭成員的層次和幸福。媽媽的三觀到底有多重要?家庭的喜劇各不相同,但悲劇必定有一個共同之處,那便是家庭觀念出了問題,而家庭觀念,很大程度源自於女性,來自於媽媽。
  • 不完美才是真正的完美
    絕大多數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越完美越好,結果往往適得其反,越是把孩子朝著完美的方向塑造,孩子離完美就越遙遠。去年的家長訓練營有一位媽媽,是一名教師,從孩子出生開始,這位媽媽就用幾乎所有的精力來培養唯一的兒子。兒子幼兒園和小學還是比較優秀的,自從上了初中就開始退步,最後輟學了。
  • 萌娃寫不出作業安慰親爹,「沒事,沒事」,這屆孩子太難帶了
    眼看開學被提到了日程,家長一邊歡欣,一邊忐忑,擔心孩子開了學跟不上,現出原形,於是催作業催得更緊了。最近看了幾段小朋友寫作業的視頻,失笑之餘又覺得,孩子和父母都太難了。視頻裡的小孩目測小學一年級,開口卑微,先下手為強:爸爸,別吼我了。伸手不打求饒人,爸爸從善如流地回:不吼你,寫六。
  • 孫子沒考好,奶奶把爸爸打一頓,這屆父母太難了:從小到大都挨打
    30多歲的爸爸也趕緊向警察叔叔訴苦:「媽媽讓我教小孩,我說等一會兒,她就把我打一頓,看把我身上撓這樣……」看了這段視頻,大家都被逗笑了,想想30多歲的孩子爸,小時候不寫作業,不好好學習,被父母打,被老師打,沒人說不對,好不容易長大了,自己孩子不寫作業,考試考不好,結果孩子不能打了,挨打的還是自己,這從小被打到大,這屆父母真是太難了!
  • 孩子叛逆期如何教育:教養不是套路,而是父母的修行
    於是,我跟這位叛逆期的孩子媽媽有了以下這段直擊人心、反映真相的對話:教練:【你現在真的不知道怎麼辦才好,對嗎?】媽媽:【是啊,我現在很焦慮。】教練:【你真的除了感覺到愁,不知道做什麼,是嗎?】媽媽:【那倒沒有,只是中途會想起來很很心煩,導致自己焦慮,憂愁!】教練:【那看來是你的情緒與念頭讓自己困在裡面了,你是否可以放下這些,不去管孩子玩手機這件事情嗎?】媽媽:【我懂你的意思,我壓根做不到完全放下啊!哪有父母不去為孩子的成長操心的,對孩子不管不問能是個負責任的父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