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個十分激勵的TED演講。
我看的這次分享片段,它的分享者來自印度,叫ReshmaSaujani,主題是《教女孩勇敢而不是完美》。
視頻雖短短12分鐘,卻句句引人思考。
《教女孩勇敢而不是完美》
回顧視頻裡說,根據一份惠普的求職報告顯示,男女性去求職,男性如果滿足60%的條件,就會去申請工作,而女性通常只有在100%滿足條件時,才會去申請。
類似的情況還發生在20世紀80年代,心理學家卡羅爾·德維克曾對五年級學生做作業情況做了研究,看他們如何應對困難的情況。
結果聰明的女學生總是輕易放棄,而且她們智商越高就越可能放棄。
相反,男生們則會很有熱情,覺得這是一個挑戰,而挑戰讓他們感到興奮。
這兩個例子看起來似乎是女生更缺乏自信心的表現,但其實不是。
之所以女生在挑戰面前,更多的是擔憂而不是興奮,是因為在印度的社會固化印象中,女生就傾向於被教育要成為一個完美的人。
大部分女孩子從小受到的教育就是避免風險和失敗,我們學習優雅地微笑,謹慎地行事,獲得全A的成績。
相反,對於男孩子的教育,卻是從小要他們成為一個勇敢的人。
在我國,就男女教育差異問題上,其實也有與跟視頻中她所表達的問題相似的地方。
例如:
古代時,除了名門望族的女孩之外,一般的百姓家中的女孩從小就被社會和人們的觀念剝奪了受教育權,還被灌輸著「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思想;
即使長大了,嫁入別家也是必須遵守婦道,以丈夫、以孩子、以家庭為重,不需要學習太多的文化,只需要處理好家務事以及一些農活就行。
過去,還有許多看不見的「條條框框」都在限制著我國的女性同胞們,它們都在不斷的教女性們要「保守」,「聽話」,「服從」。
這些思想至今還殘存且影響著不少的男性和女性。
因此,只有國家改革開放還不夠,更要人民的思想開放,教育理念開放,靠教育意識的改變才能影響往後越來越多的人。
每個孩子都有成長的悟性
錯誤,有時候就好像生病一樣。
當孩子生病的時候,身體首先的本能反應是不舒服,這個時候我們是著急地帶孩子去就醫看診吃藥,還是先在家裡仔細觀察症狀,看看具體情況,再決定要不要去看醫生呢?
其實我們如何處理孩子生病的過程,恰恰就反映了我們對錯誤的接受程度,這個程度也是我們對於「試錯」的態度。
我們都知道,一些簡單的常見的生活疾病,比如感冒,完全是可以等待孩子自身的抗體起作用來打跑,這個好處是可以幫助產生抵抗力,從而讓自己的身體更強壯。
生活中孩子常見的情況也同理,孩子考試考差了,難過、哭;孩子被老師批評了,崩潰、鬧;孩子在外不小心犯了錯……這些「錯誤的應對困難的行為」,真的只是孩子成長路上的「感冒」而已。
我們孩子的錯誤,相比成人世界中所犯下的錯誤,大多數時候是不值一提的,孩子很大程度上的優勢恰恰就是孩子輸得起,他們有試錯的資本。
很多小孩子在玩競技遊戲時,玩10次,可能會哭9次,但孩子也同樣會在這個過程中逐漸領悟到,原來我可以通過一些方法,來讓自己找到更好的方式去爭取結果,這個便是孩子良好判斷力發展的過程。
他們通過修正、思考、調整,最後讓自己變得強大,更遊刃有餘,這便是成長。
成長必須付出犯錯的代價,成長也必須有容忍錯誤的空間。
教育孩子的目的是什麼
當然是讓我們的孩子儘可能的優秀。
什麼算是儘可能的優秀呢?是事事做到完美嗎?我們成年人在工作中都希望自己做到完美,是不是一種頂級的優秀?
我們大人在追求事物儘可能的完美的時候,也會感到力不從心疲憊不堪甚至否定自我,覺得自己就是怎麼也做不好。
可有時候,把事情做到完美是一種優秀,但接納事情沒那麼好,更是一種優秀。
馬雲說過:你成功的速度,取決於你試錯的速度。
「成為儘可能優秀,完美的人」——我們作為家長都是這樣期待著我們的孩子。
而完美其實跟表面的事情無關,更不是我們輕飄飄的一句「完美主義」,或者事事做好了就是完美,要知道,這就是最大的「不完美」。
教育最需要提防的就是求完美的心態。
很多時候我們教育孩子不要只看表面,當我們在事無巨細的教育孩子希望他事事完美的時候,其實就是告訴他,你不夠好,你還需要更好。
「在完美期待中長大的孩子,天性被過度的馴化,其作為獨立的自我無法正常舒展,卻消化太多精力去適應他人的要求。」
那我們的孩子就不再是可愛的孩子了,他們只會變成為「完美」的奴隸。
每個人的每一步成長,都需要試錯,包括為人父母,我們也是在不斷地試錯,不斷地改進,最終找到最適合的親子相處模式。
讓孩子有試錯的空間,也能找到針對性嘗試和探索解決方式的方向,這才是試錯的正確打開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