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長需要「愛」,但愛的本質不僅僅是給予,更不是百般的遷就,不是讓孩子永遠地感受「快樂」。適當的挫折教育,是孩子人生的必修課。
近年來,青少年輕生事件屢見不鮮,且有低齡化趨勢。和父母爭執、被老師訓斥、成績不理想、犯錯怕遭責罵......甚至是「爸爸不讓看電視」「老師沒收手機」這樣不能稱之為「事件」的起因,竟成了一朵朵鮮活生命凋謝的緣由。感嘆生命教育缺位之時,也必須看到其中不容忽視的因素——挫折教育。
生與死,相遇與離別,快樂與痛苦,從來都是成雙成對地出現。成長中的孩子也必須經歷「成對」的教育,必須讓他經歷心理上的一種痛苦、克制、忍耐。
如果一個孩子,在成長的路上,只能接受快樂,不能承受一點點痛苦,問題是很嚴重的。適當地讓孩子受一些挫折教育,是孩子人生的必修課。
01
給孩子體驗失敗的機會
有的父母會提出這樣的疑問:孩子輸不起怎麼辦?
積木倒了,就大哭;
遊戲輸了,就發脾氣:「我再也不玩了!」
下棋時,大人不能贏,贏了就生氣;
……
這些都是因為孩子沒有樹立正確的輸贏觀,或者大人陪孩子的玩耍時,一味地遷就孩子、讓著孩子。
我們需要和孩子說清楚,比賽有很多種可能性,有人贏,也會有人輸,但這些都只是暫時的,未來還會有更多的挑戰。輸並不可怕,怕輸才可怕。
02
鼓勵和幫助孩子,而不是代勞
在很多父母眼裡,逆商教育的關鍵在於「故意」給孩子製造挫折,故意讓孩子吃點苦,讓他們不斷地感受失敗。
我們沒有必要讓孩子去接受一些人為的無意義挫折。因為孩子的成長已經有無數的小挑戰。
第一次出門、第一次做飯、第一次洗衣服,這些都是孩子成長的機會,重要的是父母捨得放手讓孩子去嘗試,放手讓孩子自己做選擇。
03
認同、疏解孩子情緒
當孩子遇到挫折,父母首先必須在情感上給予支持,而不是打擊否定,比如:「不就是批評了幾句?又不會怎樣。」
父母應該關注孩子正在經歷的事情,認同孩子出現的情緒,比如難過、無奈,感同身受地表達對孩子的理解。父母充足的愛意和理解,是孩子面對挫折的內心力量。
04
採用正確的方法批評孩子
目前的教育環境與10年前、20年前已經大不同。以前每個家庭有3、4個孩子,家長不會去特別照顧某個孩子的情緒,但是現在的情況是,一家N口人,都圍繞著孩子生活,孩子的成長環境發生了變化,必然教育方式也需要改變。
我們在強調給孩子挫折教育的同時,也一定要注意採用正確的方法批評孩子,避免言暴力傷害了孩子!
最後,用《我不是完美小孩》中的一句話與大家共勉:「世界愈悲傷,我要愈快樂。當人心愈險惡,我要愈善良。當挫折來了,我要挺身面對。要做一個樂觀向上,不退縮不屈不饒不怨天尤人的人,勇敢去接受人生所有挑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