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孩子從小就被灌輸「只能贏不能輸、事事要爭當第一」的概念,還會被父母有意無意地用別人家的孩子來激勵。
事實能如他們所願嗎?
不一定。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人們遇到挫折的時候,90%以上的人會選擇攻擊、退化、壓抑、固執和退卻。
當孩子被一定不能輸的理念所支配時,就沒法理性地看待挫折和失敗了,因為他們不知道該如何去調節負面情緒。
浙江一個高考生,就因為自己考得太差,而好友的成績都非常優秀,心理極度不平衡,便偷偷篡改了好友的高考志願。
所幸,好友發現得早,省招辦及時為他們恢復了志願,而警方也對這名篡改他人志願的考生作了拘留10天的處理。
僅僅是因為輸不起的心理作祟,就將自己送進了拘留所,這個代價實在是沉重。
所以,要讓孩子從小學會「輸得起」,作為家長能否「放得下」,很關鍵。
演員吳尊曾發微博說,女兒一心想贏得亞洲芭蕾舞比賽,結果卻輸了。面對傷心痛哭的女兒,吳尊不僅帶她去遊泳,還跟她分享了自己在籃球比賽中以26:128輸了的故事。很快,女兒也就從失敗的情緒中走了出來。
在孩子面對失敗時,父母的共情與接納就顯得尤為重要:
與孩子一起傷心,既認可了他的努力,也體恤了他的情緒;與孩子分享自己失敗的經歷,不僅能夠有效地減少孩子的負疚感,還能言傳身教讓孩子明白輸不可怕,不站起來才可怕。
告訴孩子
輸了成績不代表輸了人生
心理學有一個有趣的觀察,叫做「十一名現象」,意思是成人後有成就的人,並不是班上的前十名,而是第十一名到二十名。
著名科學家霍金,在上學的時候,成績就從未進過前10名。
作業不整潔,學習能力差,又不會閱讀,一度是讓老師無奈和同學嘲笑的對象,有同學甚至還當著他的面打賭,說他這一輩子定會一事無成。
《素質教育觀念學習提要》中有這樣一句話,成績主要說明學習起點的新狀況,而不是提供終結性的結論。
所以,輸了成績,並不代表輸了人生。不怕輸的孩子,才有機會贏。
告訴孩子
小時候輸不起長大後贏不了
脫口秀演員呼蘭談起小時候學了多年的桌球,最大的收穫是,體育不是教會了自己怎麼贏,而是怎麼輸。
他用兩年學會輸球不摔拍子,又用了兩年學會輸球不找藉口,最後又花了兩年學會不哭。
還記得轟動一時的香港教育局局長蔡若蓮的兒子潘匡仁跳樓事件麼?
25歲的潘匡仁從小就出類拔萃,中學就讀香港名校,去過海外留學,畢業回到香港工作。
多才多藝,會彈琴,酷愛運動,尤其跑步和單車,生前在一次單車比賽中,因受傷沒獲得好名次,患了抑鬱症,最終選擇跳樓結束生命。
出生優越,教育優良,本該綻放青春的年齡,僅僅因為輸了比賽鬱鬱寡歡、放棄生命,讓人唏噓不已。
想贏,是成功者的特質;而輸不起,則是失敗者的通病。
小的時候,沒考到理想成績、競選班幹部失敗、比賽發揮失常,不如意事將會不勝枚舉,而正是成長中的這些一個又一個失敗,才教會了我們「不怕輸、知不足、敢於從頭再來」。
人生就是場馬拉松,勝敗本就常有之。
學會輸
更學會正確面對贏
是的,教孩子「學會輸」,也意味著教孩子「學會面對贏」。
在孩子取得成績時,不是誇「你真聰明」,而是說「我們看到了你付出了時間、付出了努力,你正是因為堅持所以取得了好成績,我們為你而驕傲」。
讓孩子明白造就成功的因素有很多,沒必要沾沾自喜,更應該腳踏實地。
勝不驕,才會敗不餒。
沙場上沒有永遠的常勝將軍,人生亦是如此。孩子,願你贏得漂亮,也輸得無憾。來源於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