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學會輸得起,不怕輸的孩子,才有機會贏

2020-09-10 高考幫幫團

許多孩子從小就被灌輸「只能贏不能輸、事事要爭當第一」的概念,還會被父母有意無意地用別人家的孩子來激勵。

事實能如他們所願嗎?

不一定。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人們遇到挫折的時候,90%以上的人會選擇攻擊、退化、壓抑、固執和退卻。

當孩子被一定不能輸的理念所支配時,就沒法理性地看待挫折和失敗了,因為他們不知道該如何去調節負面情緒。

浙江一個高考生,就因為自己考得太差,而好友的成績都非常優秀,心理極度不平衡,便偷偷篡改了好友的高考志願。

所幸,好友發現得早,省招辦及時為他們恢復了志願,而警方也對這名篡改他人志願的考生作了拘留10天的處理。

僅僅是因為輸不起的心理作祟,就將自己送進了拘留所,這個代價實在是沉重。

所以,要讓孩子從小學會「輸得起」,作為家長能否「放得下」,很關鍵。

演員吳尊曾發微博說,女兒一心想贏得亞洲芭蕾舞比賽,結果卻輸了。面對傷心痛哭的女兒,吳尊不僅帶她去遊泳,還跟她分享了自己在籃球比賽中以26:128輸了的故事。很快,女兒也就從失敗的情緒中走了出來。

在孩子面對失敗時,父母的共情與接納就顯得尤為重要:

與孩子一起傷心,既認可了他的努力,也體恤了他的情緒;與孩子分享自己失敗的經歷,不僅能夠有效地減少孩子的負疚感,還能言傳身教讓孩子明白輸不可怕,不站起來才可怕。

告訴孩子

輸了成績不代表輸了人生

心理學有一個有趣的觀察,叫做「十一名現象」,意思是成人後有成就的人,並不是班上的前十名,而是第十一名到二十名。

著名科學家霍金,在上學的時候,成績就從未進過前10名。

作業不整潔,學習能力差,又不會閱讀,一度是讓老師無奈和同學嘲笑的對象,有同學甚至還當著他的面打賭,說他這一輩子定會一事無成。

《素質教育觀念學習提要》中有這樣一句話,成績主要說明學習起點的新狀況,而不是提供終結性的結論。

所以,輸了成績,並不代表輸了人生。不怕輸的孩子,才有機會贏。

告訴孩子

小時候輸不起長大後贏不了

脫口秀演員呼蘭談起小時候學了多年的桌球,最大的收穫是,體育不是教會了自己怎麼贏,而是怎麼輸。

他用兩年學會輸球不摔拍子,又用了兩年學會輸球不找藉口,最後又花了兩年學會不哭。

還記得轟動一時的香港教育局局長蔡若蓮的兒子潘匡仁跳樓事件麼?

25歲的潘匡仁從小就出類拔萃,中學就讀香港名校,去過海外留學,畢業回到香港工作。

多才多藝,會彈琴,酷愛運動,尤其跑步和單車,生前在一次單車比賽中,因受傷沒獲得好名次,患了抑鬱症,最終選擇跳樓結束生命。

出生優越,教育優良,本該綻放青春的年齡,僅僅因為輸了比賽鬱鬱寡歡、放棄生命,讓人唏噓不已。

想贏,是成功者的特質;而輸不起,則是失敗者的通病。

小的時候,沒考到理想成績、競選班幹部失敗、比賽發揮失常,不如意事將會不勝枚舉,而正是成長中的這些一個又一個失敗,才教會了我們「不怕輸、知不足、敢於從頭再來」。

人生就是場馬拉松,勝敗本就常有之。

學會輸

更學會正確面對贏

是的,教孩子「學會輸」,也意味著教孩子「學會面對贏」。

在孩子取得成績時,不是誇「你真聰明」,而是說「我們看到了你付出了時間、付出了努力,你正是因為堅持所以取得了好成績,我們為你而驕傲」。

讓孩子明白造就成功的因素有很多,沒必要沾沾自喜,更應該腳踏實地。

勝不驕,才會敗不餒。

沙場上沒有永遠的常勝將軍,人生亦是如此。孩子,願你贏得漂亮,也輸得無憾。來源於首都教育

相關焦點

  • 父母最大的「贏」,是要教會孩子「輸得起」
    媽媽說:誰讓你非要讓自己贏?這麼耍賴誰跟你玩? 看到這一幕,我不禁感嘆:輸不起的孩子,往往也不可能贏。 因為可能已經沒人願意給他提供贏的機會了。 然而,如果不告訴孩子如何看待輸,那麼所有的優秀,也許都會在某次失敗後,劃歸為零。 就像白巖松說的那樣:「每個人都想贏,但不怕輸才是真正的關鍵。只有你不怕輸的時候,你才能贏。」 事實上,輸不起或許會導致更嚴重的後果。
  • 一生E本分享|讓孩子學會輸得起
    為什麼我們的孩子總是「輸不起」?事實上,喜歡贏是孩子的天性,無可厚非。但孩子輸不起的心態,有很大一部分因素卻是來源於父母。孩子對待輸贏的態度,其實都藏在父母的勝負心裡。北京大學戴錦華教授說:「人生的第一課,也是畢生之課,是學會輸得起。」
  • 孩子有贏的智慧,更要有輸的勇氣,父母應教育孩子「學會輸」
    孩子從呱呱墜地起,父母身上就擔負起了教育子女的重任,而父母教育最終的目的就是讓孩子有一個光明美好的未來,讓孩子走向成功。但是人生之路並不是一帆風順的,要想讓孩子有贏的智慧,就首先讓孩子有輸的勇氣,父母應該教育孩子輸得起。
  • 輸不可怕,輸不起才可怕—四招教你讓孩子輸得起
    以後漫長的成長路,很多時候都會失敗,學會面對失敗比享受成功似乎更重要。劉墉老師在一節親子教育課上也講到要讓孩子輸得大氣。聽了老師的課我才意識到培養孩子輸得起能力的重要性。特別是女兒跳跳,自尊心強,跳舞跳得不好,畫畫畫得不好,她都會難過地哭,感覺比別人快樂少了很多,大多數原因是她太看重結果,而沒有真正在過程中享受到快樂,這完全違背了我讓她學跳舞學畫畫的初衷。
  • 葉一茜感嘆孩子沒有勝負心,心理專家:「輸得起」的孩子更容易贏
    而教育專家張敏在提到孩子的現象時提到,現在的孩子最大的問題是輸不起,而輸不起的孩子,以後的人生會過得很慘。」的孩子更容易贏心理學家提到:人們想要成功,首先要具備不怕輸的品質,「輸得起」的孩子,比「輸不起」的孩子更容易贏。
  • 孩子輸了就哭鬧耍賴皮?媽媽這樣做,培養「輸得起」的孩子
    前段時間去朋友家玩,朋友七歲的女兒拉著我一起下跳棋,閒著沒事幹,我也樂得跟她玩一玩。作為一個資深的跳棋愛好者,下贏一個七歲的孩子那是小菜一碟,下第一局的時候,我很快就贏了,孩子一臉寫滿了不高興,我安慰她說:「你才七歲跳棋就下這麼好,真是很不錯,阿姨十七歲才第一次下跳棋呢!」孩子聽我這樣說,撅著嘴說:「那我還不是沒贏你!」
  • 孩子總是贏並不是好事,清華附中校長:輸得起的孩子心理才最健康
    沒有人能一直贏下去,比起培養嬴的能力,擁有輸得勇氣更加重要。一個輸得起的孩子,心理永遠是最健康的清華附中校長王殿軍在新東方2020家庭教育高峰論壇中說到:「一個輸得起的孩子,心理永遠是最健康的,贏得起、輸得起、拿得起、放得下,不培養,哪裡來的毅力、抗挫折力?」
  • 孩子輸不起?學會"接納失敗"是關鍵
    生活中,經常看到一些孩子在玩遊戲或比賽時只能贏,不能輸,贏了興高採烈,輸了就氣急敗壞、哭鼻子:玩剪刀石頭布輸了,&34;;跟小朋友們一起比賽誰跑得快,落後了,&34;;看其他人積木搭得好,一把推倒,還揚言&34;;…..
  • 孩子輸不起,只想贏?及早讓孩子接受不完美,有輸有贏才是常態
    追求完美是人的本性,大家都喜歡把事情做得又對又好,可是沒有天生的優秀,也沒有天生的笨拙。孩子在小的時候很容易因為自己沒有把事情做完美而失去信心,自我否定。大寶四歲開始學習圍棋,只想贏不想輸,一輸就哭鬧,甚至不想上圍棋課了。二寶前幾天學習寫字,因為不能很好地控筆,寫得「2」歪歪扭扭,直接氣哭了,說再也不上幼兒園了。
  • 成長路上:孩子學會的是「贏」,更是「輸」
    才華橫溢的他,沒有被輸了的視力所打倒,反而是越戰越勇,不但最終成為了一名金曲歌王(曾多次獲得臺灣金曲獎),還用自己歌聲的力量去撫慰和鼓勵更多的聽眾,這才是真的勇士!03 教會孩子輸得起成長之路,不可能一帆風順。人生海海,誰知明日是何風雨。
  • 孩子,我為什麼會願意你「輸」
    「贏了就喜笑顏開、輸了就痛哭流涕」,有許多孩子都有這樣「只能贏不能輸」的通病。為什麼我們的孩子總是「輸不起」?事實上,喜歡贏是孩子的天性,無可厚非。但孩子輸不起的心態,有很大一部分因素卻是來源於父母。孩子對待輸贏的態度,其實都藏在父母的勝負心裡。
  • 孩子「輸不起」?跟父母的引導有很大關係
    「沒有關係,輸就輸了,沒有什麼大不了的。」「我不要輸,我要贏!」孩子太在乎輸贏了......無論是玩遊戲還是比賽,都要爭個高低,就連吃飯也要比別人吃得快,如果有人比他快,就會不樂意。這是為什麼呢?面對失落,有的孩子會發脾氣,有的孩子會低落沮喪......甚至媽媽可能還會擔心,孩子現在就這麼想贏,勝負心這麼重,但現實是不可能永遠得第一,現在就這樣,以後長大了怎麼辦?其實這是他們在特定的年齡,特有的心理現象,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錯誤的引導讓孩子對於輸贏有過分的執念。
  • 孩子:「我就是輸不起!」輸不起的孩子,將來也贏不起
    在他們三人你爭我辯下,終於明白他們為什麼吵架:原來是他們三個人玩單腳跳,我家寶貝已經被抓住,他輸了,但是我家寶貝為了自己的面子,強硬的說自己沒輸,說別人耍賴。他有這種行為是我的責任,在家跟我一起玩耍的時候,他幾乎都是贏的狀態,沒有輸過。
  • 孩子只能贏不能輸,輸不起孩子聰明也沒用,巧用3步策略法改善
    文丨超人芭比(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如今的很多孩子在出生之後就享受著眾星捧月般的待遇,全家兩口人甚至是六口人都在圍著孩子一個人轉,孩子要什麼就能有什麼。久而久之,就會讓孩子有一種錯覺,認為自己沒有什麼無法完成的事情。
  • 孩子「好勝心」強並不是好事,聰明父母要學會讓孩子「輸得起」
    孩子的"好勝心"強,雖說可以讓孩子不服輸,勇於踏過挫折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然而,過度的好勝心並不是好事,聰明的父母要學會讓孩子"輸得起"。在這裡家長不妨先了解一下,為什麼說孩子的好勝心強並不是好事。
  • 孩子「一輸就哭」?父母巧用「挫折教育」,輕鬆培養輸得起的寶寶
    孩子「一輸就哭」?父母巧用「挫折教育」,輕鬆培養輸得起的寶寶很多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希望子女的各個方面都比同齡人卓越,可以說想讓孩子比自己更優秀,容不得一點點失誤,這樣的心理一方面是為了孩子好,另一方面也導致家長帶孩子更累,孩子也得不到全面發展。
  • 父母和孩子玩遊戲,總讓孩子贏,會讓孩子在外面輸不起?
    我有一個朋友,她的父親是一個軍人,從小她的父親對她就比較嚴苛,沒有因為她是女孩兒而對她有半點寵溺,即便是和她玩遊戲,也不會讓著她,經常對她說的一句話就是「玩遊戲也得憑本事贏,在家裡有人讓著,在外面必定輸不起!」因為她父親總贏她,讓她特別洩氣、沮喪,後來,她越來越不喜歡和她的父親一起玩耍遊戲。
  • 「輸不起」的孩子也贏不了,挫折教育是孩子人生的必修課
    其實,問題不是出在不敢管,是管得晚了。讓孩子體驗挫折感,這種養育起始在孩子3歲上下,在他能夠說出自己的要求時,就要開始對他說「不行」,結果可能是讓他痛哭一番的經歷,嚴重些就是哭的氣噎、哭得地上滾來滾去,但他沒有其他反抗能力,於是學會了什麼叫「無能為力」、接受、服從、遵守。
  • 孩子輸了就大哭,輸贏不重要?如何教孩子贏得起也能輸得漂亮?
    教育學家李希貴曾說:教會孩子從「追求贏」到「學會輸」,決定孩子一生的命運。人生的第一課,也是畢生之課,是學會輸得起。但小熊沒有氣餒,小熊還是一如既往的每天去樹下練習,每次被絆住了,小熊就再從頭開始,突然有一天他可以跳到6下了,而後一切就那麼順其自然,有一天小熊突然能跳過10下了。在這樣一個故事中,孩子感受到小熊的一次次堅持給小熊帶來的進步,正是一個個小堅持小進步,才讓小熊真正學會跳繩,會潛移默化影響著孩子學習小熊努力堅持不懈的精神。
  • 孩子玻璃心,輸不起?3個方法,幫助家長塑造孩子強大內心
    ,即使是我們大人,在輸了的時候也會有點小失落,只不過我們已經學會了好好消化這些負面情緒,而孩子還沒學會而已。孩子也有自尊心還有就是,即使是小孩子也會有自尊心,那麼被人批評了,或者說了兩句,自然會不高興。孩子有這樣的情緒無可厚非,那麼孩子的玻璃心、輸不起無非就是還沒有很好的掌握好自己的情緒和心態,而家長要做的,也正是幫助孩子掌握好自己的情緒和心態,讓這些負面情緒處在一個合理的範圍內,而不是不讓孩子感到失落和沮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