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從呱呱墜地起,父母身上就擔負起了教育子女的重任,而父母教育最終的目的就是讓孩子有一個光明美好的未來,讓孩子走向成功。但是人生之路並不是一帆風順的,要想讓孩子有贏的智慧,就首先讓孩子有輸的勇氣,父母應該教育孩子輸得起。
前段時間吳尊在某社交平臺上發布了一段令人淚目的一段話,原來,吳尊的女兒NeiNei輸掉了一場亞洲芭蕾舞比賽。吳尊說女兒從三歲起就開始學芭蕾,而為這一次的比賽NeiNei更是沒日沒夜地辛苦練習。女兒告訴吳尊:自己很想贏,但是吳尊知道汶萊的芭蕾舞環境不能和海外比,而且自己的女兒不僅是所有選手中年齡最小的孩子,也是第一位出場的選手。
在女兒比賽輸了後,吳尊在微博上這樣安慰女兒:我只是想讓她來見識,讓她吸收經驗;讓她去感受失敗的感覺也不是壞事,我會讓她明白過程比結果更加重要……
雖然NeiNei這次的比賽失敗了,但是她卻得到了最寶貴的人生經歷,她學會了吃苦,懂得了付出,精進了舞蹈,更是收穫了許多朋友,這對於小孩子來說便是最大的「成功」。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教育孩子學會」輸「才能讓孩子用平常心對待事物,才會有贏的可能。在《爸爸去哪兒》第三季中,拳王鄒市明的兒子鄒明軒因為爸爸在一次遊戲中輸了就大鬧脾氣,他痛哭著對爸爸說:「我要你贏。」鄒市明安慰兒子道:「沒關係,人生有贏有輸,爸爸也會輸的,但是輸了之後我們要站起來。」鄒市明對兒子的教育與他的身份有關,在比賽場上,作為拳擊手輸了就意味著倒下,被人打得鼻青臉腫,或許軒軒是受到了爸爸平時的影響才迫切地希望爸爸「贏」。但鄒市明並沒有讓孩子陷於「必贏」的錯誤思想了裡,而是讓孩子明白——人生有贏就有輸,輸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怕輸。
孫楊在2019年的國際泳聯世錦賽400米的自由式比賽上,又一次取得了冠軍,而在領獎臺上第二名的霍頓卻對第一名的孫楊做出了不禮貌的舉動,當開始頒獎時霍頓拒絕與孫楊一同登上領獎臺,當三位獲獎人要一起合影時霍頓又表現出了明顯的拒絕。霍頓的這一行為被網友們戲嘲「輸不起」。面對自己沒有拿第一,而是更優秀的人獲得了冠軍霍頓想到的不是如何學習他人的優點,對他人的成功表示祝賀,而是嘲諷與不尊重,失去了一個運動員應有的風貌,更是沒有在「輸」中進步。
幸福的人遇到人生的遭遇並不一定的人少,但是幸福的人之所以幸福,是因為遇到人生的遭遇,他能夠用樂觀的,不畏艱難的心情來對待。
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曾說自己經歷的失敗與苦惱要比成功多得多。俞敏洪連續參加了三年的高考,進入北大後又得了重病,連續出國三年不成功,在做「新東方」的時候更是歷經困苦,被人搶劫了好幾次……但是正是因為這一系列的苦難,一系列的不幸,成長了俞敏洪堅定不移的個性,從這些「輸」中更加堅定了自己走向未來的信念。
人的一生一直在路上,在這一路上,你可能看到沿途最美的風景,你也可能遇到惡劣的天氣,更有可能在路上摔倒,但是應該知道雨過會天晴,摔倒了也可以站起來……「輸」並不是人生的的終點,而是讓你歷練自己,成為更優秀的人。而不怕輸的勇氣更應該在孩子的小時候培養。
1、讓孩子認識到「輸」並沒有什麼
孩子年齡小,希望任何事情的結果都是好的,都可以讓自己開心,而這樣就會導致孩子產生一定要「贏」的心態。父母在平時與孩子做遊戲的過程中,應適當地讓自己「輸」並樂於承認自己「輸」;跟孩子說一句:哎呀,媽媽輸了,沒關係,我下次要更努力。這樣的話在孩子心中就會有一個潛移默化的導向作用——輸沒有什麼關係。
2、讓孩子在「輸」後學會反思
無論是「輸」還是「贏」都是一件事情的結果,而父母讓孩子應該明白的是過程的重要性要遠遠大於結果;要讓孩子在「輸」後學會反思,總結經驗,避免下次出現同樣的錯誤。
3、培養孩子積極樂觀的心態
父母應該注意陪培養孩子積極樂觀的心態,讓孩子在面對失敗與挫折時有再來一遍的勇氣,讓孩子不會因為「輸」就垂頭喪氣,一蹶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