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贏的智慧,更要有輸的勇氣,父母應教育孩子「學會輸」

2020-09-25 小徐育兒講堂

孩子從呱呱墜地起,父母身上就擔負起了教育子女的重任,而父母教育最終的目的就是讓孩子有一個光明美好的未來,讓孩子走向成功。但是人生之路並不是一帆風順的,要想讓孩子有贏的智慧,就首先讓孩子有輸的勇氣,父母應該教育孩子輸得起。


前段時間吳尊在某社交平臺上發布了一段令人淚目的一段話,原來,吳尊的女兒NeiNei輸掉了一場亞洲芭蕾舞比賽。吳尊說女兒從三歲起就開始學芭蕾,而為這一次的比賽NeiNei更是沒日沒夜地辛苦練習。女兒告訴吳尊:自己很想贏,但是吳尊知道汶萊的芭蕾舞環境不能和海外比,而且自己的女兒不僅是所有選手中年齡最小的孩子,也是第一位出場的選手。


在女兒比賽輸了後,吳尊在微博上這樣安慰女兒:我只是想讓她來見識,讓她吸收經驗;讓她去感受失敗的感覺也不是壞事,我會讓她明白過程比結果更加重要……

雖然NeiNei這次的比賽失敗了,但是她卻得到了最寶貴的人生經歷,她學會了吃苦,懂得了付出,精進了舞蹈,更是收穫了許多朋友,這對於小孩子來說便是最大的「成功」。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教育孩子學會」輸「才能讓孩子用平常心對待事物,才會有贏的可能。在《爸爸去哪兒》第三季中,拳王鄒市明的兒子鄒明軒因為爸爸在一次遊戲中輸了就大鬧脾氣,他痛哭著對爸爸說:「我要你贏。」鄒市明安慰兒子道:「沒關係,人生有贏有輸,爸爸也會輸的,但是輸了之後我們要站起來。」鄒市明對兒子的教育與他的身份有關,在比賽場上,作為拳擊手輸了就意味著倒下,被人打得鼻青臉腫,或許軒軒是受到了爸爸平時的影響才迫切地希望爸爸「贏」。但鄒市明並沒有讓孩子陷於「必贏」的錯誤思想了裡,而是讓孩子明白——人生有贏就有輸,輸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怕輸。


孫楊在2019年的國際泳聯世錦賽400米的自由式比賽上,又一次取得了冠軍,而在領獎臺上第二名的霍頓卻對第一名的孫楊做出了不禮貌的舉動,當開始頒獎時霍頓拒絕與孫楊一同登上領獎臺,當三位獲獎人要一起合影時霍頓又表現出了明顯的拒絕。霍頓的這一行為被網友們戲嘲「輸不起」。面對自己沒有拿第一,而是更優秀的人獲得了冠軍霍頓想到的不是如何學習他人的優點,對他人的成功表示祝賀,而是嘲諷與不尊重,失去了一個運動員應有的風貌,更是沒有在「輸」中進步。

幸福的人遇到人生的遭遇並不一定的人少,但是幸福的人之所以幸福,是因為遇到人生的遭遇,他能夠用樂觀的,不畏艱難的心情來對待。

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曾說自己經歷的失敗與苦惱要比成功多得多。俞敏洪連續參加了三年的高考,進入北大後又得了重病,連續出國三年不成功,在做「新東方」的時候更是歷經困苦,被人搶劫了好幾次……但是正是因為這一系列的苦難,一系列的不幸,成長了俞敏洪堅定不移的個性,從這些「輸」中更加堅定了自己走向未來的信念。


人的一生一直在路上,在這一路上,你可能看到沿途最美的風景,你也可能遇到惡劣的天氣,更有可能在路上摔倒,但是應該知道雨過會天晴,摔倒了也可以站起來……「輸」並不是人生的的終點,而是讓你歷練自己,成為更優秀的人。而不怕輸的勇氣更應該在孩子的小時候培養。


1、讓孩子認識到「輸」並沒有什麼

孩子年齡小,希望任何事情的結果都是好的,都可以讓自己開心,而這樣就會導致孩子產生一定要「贏」的心態。父母在平時與孩子做遊戲的過程中,應適當地讓自己「輸」並樂於承認自己「輸」;跟孩子說一句:哎呀,媽媽輸了,沒關係,我下次要更努力。這樣的話在孩子心中就會有一個潛移默化的導向作用——輸沒有什麼關係。


2、讓孩子在「輸」後學會反思

無論是「輸」還是「贏」都是一件事情的結果,而父母讓孩子應該明白的是過程的重要性要遠遠大於結果;要讓孩子在「輸」後學會反思,總結經驗,避免下次出現同樣的錯誤。


3、培養孩子積極樂觀的心態

父母應該注意陪培養孩子積極樂觀的心態,讓孩子在面對失敗與挫折時有再來一遍的勇氣,讓孩子不會因為「輸」就垂頭喪氣,一蹶不振。


相關焦點

  • 讓孩子學會輸得起,不怕輸的孩子,才有機會贏
    許多孩子從小就被灌輸「只能贏不能輸、事事要爭當第一」的概念,還會被父母有意無意地用別人家的孩子來激勵。事實能如他們所願嗎?不一定。心理學研究表明,當人們遇到挫折的時候,90%以上的人會選擇攻擊、退化、壓抑、固執和退卻。當孩子被一定不能輸的理念所支配時,就沒法理性地看待挫折和失敗了,因為他們不知道該如何去調節負面情緒。
  • 父母最大的「贏」,是要教會孩子「輸得起」
    媽媽說:誰讓你非要讓自己贏?這麼耍賴誰跟你玩? 看到這一幕,我不禁感嘆:輸不起的孩子,往往也不可能贏。 因為可能已經沒人願意給他提供贏的機會了。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怕輸的孩子,失掉了戰勝自我的勇氣,失掉了不卑不亢的姿態,更失掉了人生翻盤的無限可能。 只有輸了能夠坦然認輸的孩子,才能更好地面對挫折,在人生路上披荊斬棘,一往無前,真正地成為人生的贏者。
  • 培養「不怕輸」的孩子,父母應該有這樣的智慧
    昨天的文章中,我具體分析了孩子在玩遊戲中「輸不起」的原因:有可能是遊戲本身太難;也可能是宅在家裡的生理狀態影響了孩子的情緒;還有可能是孩子怕輸了父母就不愛ta了。點擊這裡閱讀全文《不要因為怕孩子輸,所以總讓孩子贏》根據以上分析,父母們可以做哪些調整來幫助孩子呢?
  • 「懂得輸」比「懂得贏」更重要,家長應幫孩子在輸中努力成長
    父母認為只要孩子能夠贏,他們就會產生很大的自信。如果孩子贏的次數越多,他們的自信心就會越強。而自信能夠讓孩子更勇往直前,即便是遇到困難阻礙,強大的自信也能讓孩子勇於面對。即便失敗也不會自怨自艾,因為他們相信自己有能力去改變一切。
  • 孩子「輸不起」?跟父母的引導有很大關係
    「沒有關係,輸就輸了,沒有什麼大不了的。」「我不要輸,我要贏!」孩子太在乎輸贏了......無論是玩遊戲還是比賽,都要爭個高低,就連吃飯也要比別人吃得快,如果有人比他快,就會不樂意。這是為什麼呢?面對失落,有的孩子會發脾氣,有的孩子會低落沮喪......甚至媽媽可能還會擔心,孩子現在就這麼想贏,勝負心這麼重,但現實是不可能永遠得第一,現在就這樣,以後長大了怎麼辦?其實這是他們在特定的年齡,特有的心理現象,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錯誤的引導讓孩子對於輸贏有過分的執念。
  • 白巖松:教育要教會孩子贏,更要教會孩子體面地輸
    在他看來,如何在未來的教育當中把「智力」變成「智慧」,是一個非常大的時代命題。 他還說了什麼?對家長和孩子都有怎樣的啟發?一起來看看。我覺得有兩點:第一點,他到了北大當校長之後,就提出了「更全面的人」這樣一個教育理念;第二,在他培養更全面的人的過程中,他為北大引進了很重要的變革,那就是體育。
  • 成長路上:孩子學會的是「贏」,更是「輸」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陪伴與教育。面對困難,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勇敢,能戰勝,能贏得漂亮。不過今天,我們來談談如何讓孩子輸得起。01 從贏到輸的于佳卉說起于佳卉這個名字,大家可能沒有什麼印象。 孩子或者說大多數的孩子是具有與生俱來的好勝心的,不可否認這或者是我們的一種本能,孩子們執著於贏,執著於超過別人,那我們就不能走在最後,我們要超越別人,我們要做第一。他們會執著於自我的表現,會不停的與別人進行比較,會找到自己的長處進行炫耀,別人的短板進行抨擊。他們把人生當做戰場,把打敗別人當做通往勝利的唯一途徑。
  • 孩子輸不起怎麼辦?智慧父母一定要明白3點,很重要
    專家認為,培養孩子承受挫敗的容忍力,讓孩子擁有一份「輸得起」的精神,有助於提升孩子的「抗逆力」,使他日後在遇到挫折時不容易跌倒,以正面、樂觀的心態戰勝困難。孩子輸不起怎麼辦?智慧父母一定要明白3點,很重要!
  • 《最初的夢想》:比起教孩子怎麼「贏」,更重要的是學會「輸」
    尤其是在盛行應試教育的我國,大部分學生只懂得如何追求成功,卻忽略了怎麼面對失敗,考上好大學就有好的前程保障這一觀念已經深入了不少當代人的心裡,在這種極端的教育體系下,不少學生的心理壓力越來越大。父母不斷給孩子報補習班的同時,卻忘記了教育孩子失敗也沒有關係。
  • 「輸不起」的孩子也贏不了,適當的挫折教育是孩子人生的必修課!
    03  如何提高逆商:適當地讓孩子「受點氣」  給孩子體驗失敗的機會  有的父母會提出這樣的疑問:孩子輸不起怎麼辦?  積木倒了,就大哭;遊戲輸了,就發脾氣:「我再也不玩了!」下棋時,大人不能贏,贏了就生氣......
  • 「輸不起」的孩子也贏不了,挫折教育和正確的批評方式
    所以,3歲後,為人父母一定要懂得說「不」的藝術。我們需要和孩子說清楚,比賽有很多種可能性,有人贏,也會有人輸,但這些都只是暫時的,未來還會有更多的挑戰。輸並不可怕,怕輸才可怕。我們在強調給孩子挫折教育的同時,也一定要注意採用正確的方法批評孩子,避語言暴力傷害了孩子!
  • 「輸不起」的孩子也贏不了,挫折教育是孩子人生的必修課
    近年來,兒童青少年輕生事件屢見不鮮,且有低齡化趨勢。和父母爭執、被老師訓斥、成績不理想、犯錯怕遭責罵......甚至是「爸爸不讓看電視」「老師沒收手機」這樣不能稱之為「事件」的起因,竟成了一朵朵鮮活生命凋謝的緣由。感嘆生命教育缺位之時,也必須看到其中不容忽視的因素——我們的孩子亟待補上挫折教育課。
  • 孩子過於爭強好勝,家長要做好這4個引導,讓孩子敢贏也不怕輸
    一、父母要求孩子一定要贏。很多家長為了鼓勵孩子,也是為了讓孩子能夠有一個積極向上的心態,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就希望孩子做任何事情都要贏,都要爭第一,而且還會想盡辦法讓孩子去感受這種快樂,比如在做遊戲的時候,父母總是讓著孩子,想盡辦法的讓孩子去贏,這樣能夠讓孩子開心,同時享受贏帶來的快樂。
  • 孩子一輸就哭怎麼辦?父母學會「共情教育」,別讓孩子「輸不起」
    在平日裡,王女士也沒有針對孩子的這種性格進行針對性的教育,沒有讓孩子明白「勝敗乃是兵家常事」,這才讓王女王女士的兒子無法接受自己的失敗。所以王女士的兒子才會「一輸就哭」,因為他還沒有學會用其他的方法排解自己的消極情緒。
  • 「輸不起」的孩子也贏不了,挫折教育和正確的批評方式是孩子人生的...
    下棋時,大人不能贏,贏了就生氣;……這些都是因為孩子沒有樹立正確的輸贏觀,或者大人陪孩子的玩耍時,一味地遷就孩子、讓著孩子。我們需要和孩子說清楚,比賽有很多種可能性,有人贏,也會有人輸,但這些都只是暫時的,未來還會有更多的挑戰。
  • 孩子輸不起,只想贏?及早讓孩子接受不完美,有輸有贏才是常態
    孩子在小的時候很容易因為自己沒有把事情做完美而失去信心,自我否定。大寶四歲開始學習圍棋,只想贏不想輸,一輸就哭鬧,甚至不想上圍棋課了。二寶前幾天學習寫字,因為不能很好地控筆,寫得「2」歪歪扭扭,直接氣哭了,說再也不上幼兒園了。朋友家孩子上了三年級,因為不能像一二年級一樣考滿分,心裡接受不了,一考試就緊張......
  • 孩子「好勝心」強並不是好事,聰明父母要學會讓孩子「輸得起」
    孩子的"好勝心"強,雖說可以讓孩子不服輸,勇於踏過挫折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然而,過度的好勝心並不是好事,聰明的父母要學會讓孩子"輸得起"。在這裡家長不妨先了解一下,為什麼說孩子的好勝心強並不是好事。
  • 輸不起的孩子也贏不了
    最近幾年,出現了幾例青少年輕生事件,而且有低齡化趨勢。起因是和父母吵架、被老師訓斥、甚至是爸爸不讓看電視等等,竟然因為這種小事造成了一個個鮮活生命的凋零。感嘆的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應該提升。1.適當的挫折教育,是孩子人生的必修課孩子的成長需要愛,但是愛的本質不僅僅是家長一味地給予,也不是家長的遷就,更不是讓孩子感受「快樂」。
  • 父母和孩子玩遊戲,總讓孩子贏,會讓孩子在外面輸不起?
    我有一個朋友,她的父親是一個軍人,從小她的父親對她就比較嚴苛,沒有因為她是女孩兒而對她有半點寵溺,即便是和她玩遊戲,也不會讓著她,經常對她說的一句話就是「玩遊戲也得憑本事贏,在家裡有人讓著,在外面必定輸不起!」因為她父親總贏她,讓她特別洩氣、沮喪,後來,她越來越不喜歡和她的父親一起玩耍遊戲。
  • 孩子只能贏不能輸,輸不起孩子聰明也沒用,巧用3步策略法改善
    文丨超人芭比(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如今的很多孩子在出生之後就享受著眾星捧月般的待遇,全家兩口人甚至是六口人都在圍著孩子一個人轉,孩子要什麼就能有什麼。久而久之,就會讓孩子有一種錯覺,認為自己沒有什麼無法完成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