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思呈老師(原創),轉載請標明。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優秀的,可有的家長卻因為自己孩子的優秀而憂傷,很多家長非常在意孩子的成績,給孩子報了很多補課班,學習班,甚至晚上還陪著孩子學習,可孩子的成績還是不盡如人意。但有這樣一類孩子,在考試中總是想獲得第一名,甚至在自己獲得第一名的同時,如果你有哪一科成績自認為不好,孩子都會內心非常難過,不論參加任何比賽,孩子都想奪得第一名,也許在別人眼裡,這樣的孩子就是好孩子,這也就是傳說中「別人家的孩子」,可作為這個孩子的父母,很多時候也會非常憂傷。
孩子爭強好勝,真的是一件好事嗎?每一個人都有不想輸的天性,孩子也一樣。但如果孩子太好強了,以後的生活會不會太累呢?而且對孩子的性格會不會有影響呢?只能說爭強好勝是一把雙刃劍,好在他可以讓孩子積極進取,凡事都努力做到最好,可以讓孩子自覺的變得更優秀,但在另一方面也會給孩子帶來很多負面的影響。
一、讓孩子變得輸不起。
喜歡爭強好勝的孩子,內心往往過於驕傲,而很多時候這種驕傲就會變成自負,對自己的評價不準確,往往會高估自己,不願認可別人的成功,在孩子的內心更害怕失敗,輸不起。把成功看得比任何事情都重要。一旦出現問題,將會對孩子的內心造成很大的創傷,這種源自於心裡的輸不起,會使孩子性格變得自負怕輸。
二、以自我為中心。
這樣的孩子往往會認為,自己才是整件事情的中心,不論做任何事情,自己才是那個閃光點,不懂得與人合作,更不會替人著想,因為在整個過程中,孩子都認為自己才是最厲害的。任何人都不如自己,長期以往會讓他覺得一個人可以完成很多事情,不需要別人的幫助,這樣的孩子更缺少團隊精神,在集體中很難生存,而且也會把很多人都當成自己的假想敵,生怕別人會比自己優秀。
三、壓力過大。
爭強好勝的孩子往往會給自己一種無形的壓力,大多數時間都生活在焦慮和緊張當中,會過於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更會在意結果,長期以往對孩子的心裡有了極其不健康的影響。
相信對於家長來說,孩子的健康比任何事情都重要,不論是身體健康還是心理健康,當孩子出現這種爭強好勝的消極面時,家長也應該好好的反思。
俞敏洪說過,孩子長大後出問題一定是父母種下的根源,孩子的成功與否,與父母對孩子的家庭教育是否正確息息相關。
所以,當孩子出現這種爭強好勝而又脆弱敏感的心理狀態時,家長也一定要做好疏導,想一想孩子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問題。
一、父母要求孩子一定要贏。
很多家長為了鼓勵孩子,也是為了讓孩子能夠有一個積極向上的心態,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就希望孩子做任何事情都要贏,都要爭第一,而且還會想盡辦法讓孩子去感受這種快樂,比如在做遊戲的時候,父母總是讓著孩子,想盡辦法的讓孩子去贏,這樣能夠讓孩子開心,同時享受贏帶來的快樂。但其實,這並不一定是一件好事情,孩子能夠接受贏,未必能夠接受輸的滋味。所以當孩子今後如果面對輸的時候,內心就會很難過。
二、盲目的攀比。
家長在一起的時候,總是討論孩子的問題,而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總是用別人家的孩子舉例子,為了不打擊自家孩子,就會用別人家孩子缺點來鼓勵自家孩子,這會讓孩子擁有更多的優越感。讓孩子不能夠正視自己,不能正確的評估自己的能力,這也給孩子帶來了扭曲爭強好勝心理。
三、父母的過度溺愛。
父母像一把大傘一樣,把孩子保護的很周全,不讓孩子看到這社會上一點醜陋面,家長這種無微不至的關懷和愛護,讓孩子的成長順風順水,從沒有經歷過失敗和挫折,而且很多家長在使用獎勵的時候也毫不顧忌,讓孩子認為自己的生活中只有完美無缺,得到的只有獎勵,而缺少瑕疵的出現。
四、家長自身對孩子的影響。
很多人的性格就是爭強好勝的,所以對孩子的影響也同樣如此,任何事情都喜歡和別人比較。任何事情都喜歡爭個高低,在做事情的時候總不希望低人一等,即使面對自己犯的錯,也不認錯,不服軟,父母的這種做法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而在生活中,這類家長最常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家孩子比較,給孩子更多的暗示,讓孩子性格特點變成了爭強好勝。
老子說,夫唯不爭,故莫能之爭,也就是說,我有不爭的處事態度,天下才會沒有人能與之抗衡。所以,任何事情都有他的兩面性,在爭強好勝這件事情上,父母一定要做好正確的引導,這才能給孩子正確的價值觀,也能夠讓孩子的心理更加健康。
一、能夠發現別人身上的閃光點。
父母要讓孩子知道,人無完人,每個人身上都有優點,也有缺點,所以不僅僅自己是優秀的,每個人身上都有優點,可以讓孩子多去觀察周圍的人,學會去欣賞別人發現別人身上的優點,這才能夠揚長避短,正視的去看待自己,不要盲目攀比。
二、不要做盲目的攀比。
要知道自己的優點和缺點都是什麼,不要盲目的去和別人攀比,更不要增加無謂的心理負擔。這很容易出現錯誤的導向,學會認清事實,如果想要進步,可以和自己的過去進行比較。
三、讓孩子感受失敗。
父母要讓孩子知道挫折無處不在,人的一生中沒有一帆風順的,一定會遇到曲折,要有良好的心態去能夠迎接,孩子太好強,追求完美主義,很容易在遇到挫折的時候束手無策。父母可以給孩子多講一些名人經歷失敗的故事,
比如,史上最偉大的籃球運動員麥可·喬丹曾說:「我起碼有9000次投球不中,我輸過不下300場比賽,有26次人們期待我投入制勝一球,而我卻失誤了,我的一生中失敗一個接著一個,這就是我為什麼能夠成功,我從未害怕過失敗,我可以接受失敗,但我不能接受沒有嘗試」。
父母可以通過這些名人傳記,讓孩子清楚地知道失敗並不可怕。
四、家長做好榜樣。
父母是原件,孩子是複印件,父母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會被孩子看在眼裡。父母要時刻提醒自己榜樣的力量,這能給孩子帶來積極的影響。用平常心去看待生活和工作,給孩子樹立一個行為的好榜樣,不要太過於注重結果,更不要過於追逐輸贏,讓孩子能夠用心的去享受事物發展的過程,這才能夠真正的改變孩子,也會讓孩子變得更加優秀。
家長要學會正確的看待孩子爭強好勝,錯誤的方式可能仍將孩子推入深淵。正確的引導也能夠讓孩子迅速的擺正心態,找到正確的方法引導孩子才能夠讓他的未來之路更加寬闊。
讓更多家庭和諧幸福,幫更多孩子健康成長,歡迎關注、轉發,有關於家庭教育的問題,可留言或私信,我是思呈老師,專注於家庭教育智慧的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