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過於爭強好勝,家長要做好這4個引導,讓孩子敢贏也不怕輸

2020-08-26 思呈家長課堂

文/思呈老師(原創),轉載請標明。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優秀的,可有的家長卻因為自己孩子的優秀而憂傷,很多家長非常在意孩子的成績,給孩子報了很多補課班,學習班,甚至晚上還陪著孩子學習,可孩子的成績還是不盡如人意。但有這樣一類孩子,在考試中總是想獲得第一名,甚至在自己獲得第一名的同時,如果你有哪一科成績自認為不好,孩子都會內心非常難過,不論參加任何比賽,孩子都想奪得第一名,也許在別人眼裡,這樣的孩子就是好孩子,這也就是傳說中「別人家的孩子」,可作為這個孩子的父母,很多時候也會非常憂傷。

孩子爭強好勝,真的是一件好事嗎?每一個人都有不想輸的天性,孩子也一樣。但如果孩子太好強了,以後的生活會不會太累呢?而且對孩子的性格會不會有影響呢?只能說爭強好勝是一把雙刃劍,好在他可以讓孩子積極進取,凡事都努力做到最好,可以讓孩子自覺的變得更優秀,但在另一方面也會給孩子帶來很多負面的影響。

爭強好勝會給孩子帶來哪些負面影響。

一、讓孩子變得輸不起。

喜歡爭強好勝的孩子,內心往往過於驕傲,而很多時候這種驕傲就會變成自負,對自己的評價不準確,往往會高估自己,不願認可別人的成功,在孩子的內心更害怕失敗,輸不起。把成功看得比任何事情都重要。一旦出現問題,將會對孩子的內心造成很大的創傷,這種源自於心裡的輸不起,會使孩子性格變得自負怕輸。

二、以自我為中心。

這樣的孩子往往會認為,自己才是整件事情的中心,不論做任何事情,自己才是那個閃光點,不懂得與人合作,更不會替人著想,因為在整個過程中,孩子都認為自己才是最厲害的。任何人都不如自己,長期以往會讓他覺得一個人可以完成很多事情,不需要別人的幫助,這樣的孩子更缺少團隊精神,在集體中很難生存,而且也會把很多人都當成自己的假想敵,生怕別人會比自己優秀。

三、壓力過大。

爭強好勝的孩子往往會給自己一種無形的壓力,大多數時間都生活在焦慮和緊張當中,會過於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更會在意結果,長期以往對孩子的心裡有了極其不健康的影響。

相信對於家長來說,孩子的健康比任何事情都重要,不論是身體健康還是心理健康,當孩子出現這種爭強好勝的消極面時,家長也應該好好的反思。

俞敏洪說過,孩子長大後出問題一定是父母種下的根源,孩子的成功與否,與父母對孩子的家庭教育是否正確息息相關。

所以,當孩子出現這種爭強好勝而又脆弱敏感的心理狀態時,家長也一定要做好疏導,想一想孩子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問題。

孩子為什麼會出現爭強好勝的心理?

一、父母要求孩子一定要贏。

很多家長為了鼓勵孩子,也是為了讓孩子能夠有一個積極向上的心態,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就希望孩子做任何事情都要贏,都要爭第一,而且還會想盡辦法讓孩子去感受這種快樂,比如在做遊戲的時候,父母總是讓著孩子,想盡辦法的讓孩子去贏,這樣能夠讓孩子開心,同時享受贏帶來的快樂。但其實,這並不一定是一件好事情,孩子能夠接受贏,未必能夠接受輸的滋味。所以當孩子今後如果面對輸的時候,內心就會很難過。

二、盲目的攀比。

家長在一起的時候,總是討論孩子的問題,而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總是用別人家的孩子舉例子,為了不打擊自家孩子,就會用別人家孩子缺點來鼓勵自家孩子,這會讓孩子擁有更多的優越感。讓孩子不能夠正視自己,不能正確的評估自己的能力,這也給孩子帶來了扭曲爭強好勝心理。

三、父母的過度溺愛。

父母像一把大傘一樣,把孩子保護的很周全,不讓孩子看到這社會上一點醜陋面,家長這種無微不至的關懷和愛護,讓孩子的成長順風順水,從沒有經歷過失敗和挫折,而且很多家長在使用獎勵的時候也毫不顧忌,讓孩子認為自己的生活中只有完美無缺,得到的只有獎勵,而缺少瑕疵的出現。

四、家長自身對孩子的影響。

很多人的性格就是爭強好勝的,所以對孩子的影響也同樣如此,任何事情都喜歡和別人比較。任何事情都喜歡爭個高低,在做事情的時候總不希望低人一等,即使面對自己犯的錯,也不認錯,不服軟,父母的這種做法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而在生活中,這類家長最常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家孩子比較,給孩子更多的暗示,讓孩子性格特點變成了爭強好勝。

老子說,夫唯不爭,故莫能之爭,也就是說,我有不爭的處事態度,天下才會沒有人能與之抗衡。所以,任何事情都有他的兩面性,在爭強好勝這件事情上,父母一定要做好正確的引導,這才能給孩子正確的價值觀,也能夠讓孩子的心理更加健康。

面對爭強好勝,父母應該如何正確引導?

一、能夠發現別人身上的閃光點。

父母要讓孩子知道,人無完人,每個人身上都有優點,也有缺點,所以不僅僅自己是優秀的,每個人身上都有優點,可以讓孩子多去觀察周圍的人,學會去欣賞別人發現別人身上的優點,這才能夠揚長避短,正視的去看待自己,不要盲目攀比。

二、不要做盲目的攀比。

要知道自己的優點和缺點都是什麼,不要盲目的去和別人攀比,更不要增加無謂的心理負擔。這很容易出現錯誤的導向,學會認清事實,如果想要進步,可以和自己的過去進行比較。

三、讓孩子感受失敗。

父母要讓孩子知道挫折無處不在,人的一生中沒有一帆風順的,一定會遇到曲折,要有良好的心態去能夠迎接,孩子太好強,追求完美主義,很容易在遇到挫折的時候束手無策。父母可以給孩子多講一些名人經歷失敗的故事,

比如,史上最偉大的籃球運動員麥可·喬丹曾說:「我起碼有9000次投球不中,我輸過不下300場比賽,有26次人們期待我投入制勝一球,而我卻失誤了,我的一生中失敗一個接著一個,這就是我為什麼能夠成功,我從未害怕過失敗,我可以接受失敗,但我不能接受沒有嘗試」。

父母可以通過這些名人傳記,讓孩子清楚地知道失敗並不可怕。

四、家長做好榜樣。

父母是原件,孩子是複印件,父母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會被孩子看在眼裡。父母要時刻提醒自己榜樣的力量,這能給孩子帶來積極的影響。用平常心去看待生活和工作,給孩子樹立一個行為的好榜樣,不要太過於注重結果,更不要過於追逐輸贏,讓孩子能夠用心的去享受事物發展的過程,這才能夠真正的改變孩子,也會讓孩子變得更加優秀。

家長要學會正確的看待孩子爭強好勝,錯誤的方式可能仍將孩子推入深淵。正確的引導也能夠讓孩子迅速的擺正心態,找到正確的方法引導孩子才能夠讓他的未來之路更加寬闊。

讓更多家庭和諧幸福,幫更多孩子健康成長,歡迎關注、轉發,有關於家庭教育的問題,可留言或私信,我是思呈老師,專注於家庭教育智慧的傳播。

相關焦點

  • 4~5歲的孩子,自尊心特別強,過於爭強好勝怎麼辦?
    幼兒園老師發現一個現象:正在上中班、大班的孩子,也就是4~5歲的一些孩子,平時非常乖巧懂事,也很聽老師的話,但是自尊心特別強,過於爭強好勝。舉例說明:1、老師表揚其他小朋友的時候,他也非常希望老師能表揚他,如果其他小朋友的小紅花比他多,他就會非常不開心。
  • 爭強好勝是把雙刃劍,家長的引導很重要,要幫孩子樹立恰當輸贏觀
    很多家長都給孩子從小培養競爭的意識,希望孩子能夠爭強好勝,以後能更有出息,這大概是所有家長內心都存有的美好期許,這樣的想法並沒有問題,但是,作為家長,一定要明白,好勝並不等同於上進,太過於爭強好勝,也不一定是好事。
  • 孩子爭強好勝 家長該如何教育
    怕輸和想贏是正常的心理思維,孩子們對於事物的判斷極其簡單,而對於比賽,也只是簡單存在著「贏」與「輸」兩個對立面。「贏」固然是好,它讓孩子感受到了努力達到目標而獲得的成就感和滿足快樂。但「輸」也會給孩子帶來挫敗或者沮喪感,所以會因為怕輸而出現擔心別人比他們好或者贏了他們的心理,進而出現一些抗拒的言語或者動作。
  • 孩子愛表現,卻不能接受失敗:孩子「爭強好勝」家長要注意這3點
    我是浩源媽媽有些孩子,他們特別喜歡「比賽」,因為贏得「比賽」會讓他們感到自豪和滿足。有的家長說「好勝不是壞事,這是進取心強的表現」。我家老大小時候就特別「要強」,玩任何遊戲都必須自己贏才行,每次奶奶爺爺都得讓著他才行。
  • 如果孩子非常爭強好勝,那麼,家長該注意了
    幼兒園舉辦活動,米米也表現得積極主動,但據老師反映,米米爭強好勝,什麼都要爭第一,只要不是第一就不高興。媽媽也發現米米有這個毛病,做遊戲她一定要贏,如果輸了就會耍脾氣。在家裡,大家都讓著她,可是在外面,小朋友們一起玩,就沒人讓著她了。米米經常因為和小朋友做遊戲輸了,又哭又鬧,搞得小朋友們都不愛和她玩。
  • 孩子過於爭強好勝 家長怎麼教育?
    校車來了她要第一個上;如果老師表揚了別人,沒表揚她,她就會記得特別牢,非要下次爭個表揚;還有做遊戲、參加活動等等,她都要搶在前面……雖然有好勝心很好,可以讓孩子學會競爭,但是往往她得不到第一時,就會不高興,甚至會哭鬧。還有一點,她的好勝心還表現在喜歡管別人的方面。如果小朋友們一起玩,別人怎麼玩她都要管,人家不聽她的她就不高興。真的不知道該怎麼教育她才好。
  • 孩子只能贏不能輸,怎么正確引導?
    ,當然是好事情;第二個問題中的孩子堅定地想贏,也同樣值得鼓勵,說明兩個孩子都有好勝心。第一個孩子就怕沒有獎狀,上課什麼也不敢說也不敢做;第二個孩子輸不起,哭鬧發脾氣。我分析原因有如下兩點: 孩子把獎狀視作唯一的精神寄託 孩子把獎狀看作自己學習生活中一個很重要的成功標誌,這本沒有問題,代表榮譽的獎狀是對孩子進步的激勵。
  • 父母最大的「贏」,是要教會孩子「輸得起」
    前兩天在小區,看到有幾個小朋友在玩剪刀石頭布的遊戲。其中一個小女孩,大概五歲左右的樣子,只要是她贏,就會繼續玩下去。 但只要她輸了,就會吵著說「不算數」,非要重新再來。 有的小朋友不肯重新再來,她就氣鼓鼓、哼唧唧地非拽著小朋友的手讓她重新來。
  • 4歲孩子一天8個班的背後:孩子哭泣,家長煎熬
    周末某少年宮日常開課的一天,一些孩子在鏡頭前哭哭啼啼,臉上露出不情願。據悉,現在的暑期班,年齡最小的不到4歲,上七八個班司空見慣,一個暑假下來動輒三四千,四五千元的報名費,還要全程陪同,孩子們喊累的同時,家長也很煎熬。
  • 孩子爭強好勝,可能是「孔雀心理」作怪,家長巧用這3招輕鬆解決
    有些父母希望孩子能夠上進,凡事爭第一,而有些人則認為這是爭強好勝。在現實中,我們其實我們經常能夠看到爭強好勝的小孩子,他們為了告訴別人自己有多好,會開始攀比,贏得別人羨慕的眼光之後,就會開始驕傲。父母別光看孩子爭強好勝就對其進行消極教育,其實有可能是&34;在作怪,只要家長找對方法,很容易就能幫助孩子改掉這個壞習慣。什麼是&34;?
  • 孩子爭強好勝,事事都要壓人一籌,到底是喜是憂
    在陪孩子的過程中,很少讓孩子受到挫折,孩子想要的東西,立刻就滿足,陪孩子玩遊戲,次次讓孩子贏。孩子每件事都在全家人中拿第一,因此到了群體中,接受不了不是第一的事實。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很多時候孩子的行為就是從家長身上習得的。有些家長本身就是爭搶好勝的性格,在工作和生活中喜歡壓人一籌。這種性格也直接影響了孩子,給孩子提供了示範,孩子自然而然承襲了父母爭強好勝的性格。二、好勝的孩子該如何引導很多家長認為孩子爭強好勝是很好的心理,可以促使孩子不停奮鬥,爭取更加優秀。
  • 輸與贏是重要的家庭教育課,家長做到這幾點很重要
    我兒子上3年級,無論考試、做遊戲、比賽,贏了就高興,輸了就鬧。這種心理怎麼辦?這是一位媽媽的留言。愛贏是人的天性。對於孩子來說,輸了哭幾聲,贏了喜形於色,這都是正常的情緒表達,家長沒有必要過於擔心。成年人也一樣,贏了肯定內心歡喜,輸了肯定也不爽,只不過成年人善於隱藏自己的情緒,喜怒不形於色,另外,也能夠更理性地去看待輸贏。孩子真實地表達自己是沒有錯的,但這個表達要以不傷害別人、不影響別人為前提,更不能因為輸了不斷抱怨,情緒失控,甚至為了贏不擇手段。
  • 孩子怕輸怎麼辦,父母應該讓著小孩嗎?掌握這4點技巧很重要
    現在孩子越來越輸不起了,一遇到什麼事情輸了就惱羞成怒。對此家長們也是非常頭疼。那麼孩子怕輸怎麼辦?該怎麼教導?一起來看看吧。還有,很多家長奉行「賞識教育』』,家裡只有一個孩子,他們拼命地誇獎孩子,孩子表現稍好一點兒,就誇孩子「了不起」 「真棒』』 「真能幹」,長期如此,孩子習慣了聽到表揚的話,習慣了贏的感覺,一旦輸了他就感到很不適應。
  • 讓孩子學會輸得起,不怕輸的孩子,才有機會贏
    許多孩子從小就被灌輸「只能贏不能輸、事事要爭當第一」的概念,還會被父母有意無意地用別人家的孩子來激勵。事實能如他們所願嗎?不一定。心理學研究表明,當人們遇到挫折的時候,90%以上的人會選擇攻擊、退化、壓抑、固執和退卻。當孩子被一定不能輸的理念所支配時,就沒法理性地看待挫折和失敗了,因為他們不知道該如何去調節負面情緒。
  • 孩子一輸就哭?快看看別的家長是怎麼做的....
    你家的孩子是不是總是一輸就哭,覺得自己理虧也哭,總而言之,就是輸不起!作為家長,這時候,怎麼辦?最近,朋友三歲的兒子小木進入了極其爭強好勝的敏感階段,無論對手是誰,總是要迫切的想贏孩子想贏、輸不起這都是太正常的事了,但是,我們必須要教會孩子擺正心態,必須引導他一個正確的心理。
  • 家長別故意輸給孩子,否則孩子將來可能會輸不起,做好這點很重要
    所以家長在和孩子玩遊戲或者孩子之間玩遊戲的時候,要告訴孩子無需在意誰輸誰贏的問題,重要的是大家投入、認真地玩,講遊戲規則孩子贏了要讚美,輸了要鼓勵平時家長陪孩子玩遊戲時,不要因為怕孩子哭鬧或者心情不好就故意輸給他。而且如果孩子贏了要讚美,孩子輸了要告訴孩子,遊戲或者比賽都會有輸有贏,這一次輸了不代表以後都會輸,只要認真努力,總有會成功的時候。
  • 孩子總喜歡「爭強好勝」?三個「負面影響」家長要注意,別忽視
    前言面對孩子的平庸,很多家長直言接受不了,總覺得自己在他們身上傾注了那麼多的心血,為何最後孩子變得如此「碌碌無為」呢?尤其是面對孩子的不爭不搶,簡直不能忍受,總認為孩子就應該表現出爭強好勝的樣子,這次是對自己辛苦教育最好的回報方式。
  • 陪孩子玩遊戲,我們到底要不要故意輸?
    總喜歡贏的孩子嗎?遊戲過程中,引導他找到自身的亮點 讓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在遊戲過程中,而非遊戲結果。「你這個傳球太棒了,只不過前鋒沒踢進,太可惜了!」「你這一步棋下得太妙了,我都沒想到。」「這個球進得漂亮,來,give me five!」要告訴孩子,遊戲的目的究竟是什麼。
  • 自殺、出走~~「輸不起」扎在孩子心頭的這根刺!錯誤引導或出大事
    宅在家的這段日子,我們怕孩子的內心受影響,所以在好勝這件事上,我們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大氣都不敢喘一下」。但若孩子「輸了」,因為心理髮育的不成熟,心中想不通,孩子便會有強烈的失落感。當強烈的失落感總是沒有被合理引導時,就會讓孩子有「怕輸」的心理2.周邊人的遷就、寵溺為了不讓孩子邊吃飯邊玩兒,家長就很容易給孩子建立一種競爭的模式——「我們來比賽,看誰先吃完飯」。這時,為了維護孩子的自尊心,家長(特別是老人)就會故意讓孩子去贏。
  • 不是第一就生氣,總是想贏的孩子我們該怎麼引導呢?
    「好贏寶貝」的倔強面對一些事情,比如說一些比賽等,孩子總是不自覺的很在意結果,接受不了失敗的這種,尤其是孩子從3歲以後,對於這種情況的表現也越來越明顯,作為成人在面對孩子的這種情況的時候呢,很多時候也是很無奈,因為孩子太過於重視這種勝負感了,導致孩子在輸掉一些事情的時候很沮喪,根本聽不進去成人的一些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