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米是個聰明伶俐的小姑娘,從小就能說會道,還很有表現力,大人讓唱歌就唱,讓跳舞就跳,讓背詩就背詩,因此,她經常受到大家的誇讚,爸爸媽媽也感到很有面子。
幼兒園舉辦活動,米米也表現得積極主動,但據老師反映,米米爭強好勝,什麼都要爭第一,只要不是第一就不高興。
媽媽也發現米米有這個毛病,做遊戲她一定要贏,如果輸了就會耍脾氣。在家裡,大家都讓著她,可是在外面,小朋友們一起玩,就沒人讓著她了。米米經常因為和小朋友做遊戲輸了,又哭又鬧,搞得小朋友們都不愛和她玩。
米米常說「我就要第一」,爸爸媽媽教育米米,不能這樣爭強好勝,可姥姥姥爺卻覺得「好勝多好啊,這樣的孩子以後進取心強」。
01
爭強好勝不等於進取心強
經常聽到家長說「好勝不是壞事,這是進取心強的表現」,我不贊同這種說法,好勝心和進取心是不同的,就像「爭強」和「要強」不一樣。
用怎樣的態度對待失敗和落後,是分辨爭強好勝和進取要強的關鍵。
如果失敗或落後時,氣急敗壞,大發雷霆,或是避而不談、興趣盡失,甚至是表現出對「勝者」的妒忌、詆毀,那這就是「爭強好勝」而不是「進取要強」
爭強好勝,往往要麼貪圖勝利或者成功的「心理優勢」,要麼出於對失敗和落後的恐懼,而並非想在某方面得到進步。
真正的進取,不在乎一時的勝敗,在乎的是自己是否取得了真正的進步。
02
孩子為何如此爭強好勝?
現在的孩子都是家裡的「小皇上」、「小太陽」。眾星捧月的教養方式,讓孩子享有眾多的優先權、獨佔權,讓孩子習慣了凡事都以自我為中心。
再加上,有的小朋友像米米一樣,從小就喜歡表現,還總是浸泡在各種表揚和讚許聲中,時間長了,就習慣了佔據心理優勢。
勝利、成功、領先,可以帶來心理滿足感,孩子喜歡這種感覺,但無法接受和容忍失敗、落後造成的心理失衡。
如果孩子長期生活在嚴厲的家教環境下,或者長期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就會產生強烈的不安感,這種不安,會讓孩子過於渴望成功,因為,成功能讓孩子感到安全。
很多父母本身就非常貪勝懼敗,他們急功近利,不重視過程和基礎,在教育孩子時,忽視滋養和薰陶,只關注最後的結果。這樣的價值觀和教養方式,自然會造就孩子的爭強好勝。
03
如何改變
孩子的爭強好勝心理?
首先,家長要做到無條件地接納孩子,不要只在孩子「很乖、很棒、很優秀、很成功」時,才接納孩子,要讓孩子有情感上的歸屬感和心理上的安全感。
其次,要引導孩子重視和享受通過努力取得進步的過程,並幫助孩子建立起自己的內在評價機制,讓孩子不過分依賴別人的評價標準,來體現自我。
第三,鼓勵孩子嘗試,不要計較一時的得失、勝負。孩子勝利了、成功了,不要給予特別的讚揚,更不要給獎勵,而是引導孩子感受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的愉悅。
比如,孩子幫我們打掃房間,我們可以告訴他:「你真是媽媽的好幫手,在你的幫助下,媽媽又快又好地完成了任務。」
還可以問問孩子:「幫助別人的感覺好嗎?你喜歡幫助別人嗎?」孩子專心學習某樣事情,過後我們可以提醒孩子:「學習的過程,讓你感覺快樂嗎?進步讓你開心嗎?如果遇到困難,你還願意繼續嘗試嗎?」
總之,希望在家長的細心引導下,每一個孩子都會有寶貴的自尊心、進取心,而不是貪圖勝利,懼怕失敗。
心理學小貼士:孩子的生活中充滿競爭
根據科學家的研究:孩子長到3歲或3歲半,競爭意識會慢慢變強,會不斷地和他人作比較,不斷地更改「參照係數」——評判標準,不斷地用比較來評價別人和自己。
孩子之間的競爭似乎無處不在,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經歷,到幼兒園接孩子,耳邊充斥著諸如「媽媽,今天我跑步得了第一名」、「老師說我的被子疊得最整齊」、「我搭的積木最高了」……
在大人看來,這些競爭又無用又無聊,但它們實際上,卻是孩子們成長的動力,極富想像力。
孩子們就是在和小夥伴的「較勁」中慢慢長大的,這些競爭是本能的,也是不能缺少的,它會讓孩子獲益匪淺。
在競爭中,孩子可以學會,如何評價自己和他人的能力,學會與他人相處(競爭也是人類交流的一種方式),學會面對壓力,學會自信,學會應付失敗和成功,學會自我展現等。
當孩子展開競爭時,父母應該這樣說:「大膽去做吧,無論如何,爸爸媽媽都會支持你!」這樣,孩子就會明白,名次不重要,參與最重要。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