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非常爭強好勝,那麼,家長該注意了

2020-08-27 柏燕誼心理諮詢師


米米是個聰明伶俐的小姑娘,從小就能說會道,還很有表現力,大人讓唱歌就唱,讓跳舞就跳,讓背詩就背詩,因此,她經常受到大家的誇讚,爸爸媽媽也感到很有面子。


幼兒園舉辦活動,米米也表現得積極主動,但據老師反映,米米爭強好勝,什麼都要爭第一,只要不是第一就不高興。


媽媽也發現米米有這個毛病,做遊戲她一定要贏,如果輸了就會耍脾氣。在家裡,大家都讓著她,可是在外面,小朋友們一起玩,就沒人讓著她了。米米經常因為和小朋友做遊戲輸了,又哭又鬧,搞得小朋友們都不愛和她玩。


米米常說「我就要第一」,爸爸媽媽教育米米,不能這樣爭強好勝,可姥姥姥爺卻覺得「好勝多好啊,這樣的孩子以後進取心強」。



01

爭強好勝不等於進取心強


經常聽到家長說「好勝不是壞事,這是進取心強的表現」,我不贊同這種說法,好勝心和進取心是不同的,就像「爭強」和「要強」不一樣。


用怎樣的態度對待失敗和落後,是分辨爭強好勝和進取要強的關鍵。


如果失敗或落後時,氣急敗壞,大發雷霆,或是避而不談、興趣盡失,甚至是表現出對「勝者」的妒忌、詆毀,那這就是「爭強好勝」而不是「進取要強」


爭強好勝,往往要麼貪圖勝利或者成功的「心理優勢」,要麼出於對失敗和落後的恐懼,而並非想在某方面得到進步。


真正的進取,不在乎一時的勝敗,在乎的是自己是否取得了真正的進步。


02

孩子為何如此爭強好勝?


現在的孩子都是家裡的「小皇上」、「小太陽」。眾星捧月的教養方式,讓孩子享有眾多的優先權、獨佔權,讓孩子習慣了凡事都以自我為中心。


再加上,有的小朋友像米米一樣,從小就喜歡表現,還總是浸泡在各種表揚和讚許聲中,時間長了,就習慣了佔據心理優勢。


勝利、成功、領先,可以帶來心理滿足感,孩子喜歡這種感覺,但無法接受和容忍失敗、落後造成的心理失衡。


如果孩子長期生活在嚴厲的家教環境下,或者長期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就會產生強烈的不安感,這種不安,會讓孩子過於渴望成功,因為,成功能讓孩子感到安全。


很多父母本身就非常貪勝懼敗,他們急功近利,不重視過程和基礎,在教育孩子時,忽視滋養和薰陶,只關注最後的結果。這樣的價值觀和教養方式,自然會造就孩子的爭強好勝。



03

如何改變

孩子的爭強好勝心理?


首先,家長要做到無條件地接納孩子,不要只在孩子「很乖、很棒、很優秀、很成功」時,才接納孩子,要讓孩子有情感上的歸屬感和心理上的安全感。


其次,要引導孩子重視和享受通過努力取得進步的過程,並幫助孩子建立起自己的內在評價機制,讓孩子不過分依賴別人的評價標準,來體現自我。


第三,鼓勵孩子嘗試,不要計較一時的得失、勝負。孩子勝利了、成功了,不要給予特別的讚揚,更不要給獎勵,而是引導孩子感受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的愉悅。


比如,孩子幫我們打掃房間,我們可以告訴他:「你真是媽媽的好幫手,在你的幫助下,媽媽又快又好地完成了任務。」


還可以問問孩子:「幫助別人的感覺好嗎?你喜歡幫助別人嗎?」孩子專心學習某樣事情,過後我們可以提醒孩子:「學習的過程,讓你感覺快樂嗎?進步讓你開心嗎?如果遇到困難,你還願意繼續嘗試嗎?」


總之,希望在家長的細心引導下,每一個孩子都會有寶貴的自尊心、進取心,而不是貪圖勝利,懼怕失敗。



心理學小貼士:孩子的生活中充滿競爭


根據科學家的研究:孩子長到3歲或3歲半,競爭意識會慢慢變強,會不斷地和他人作比較,不斷地更改「參照係數」——評判標準,不斷地用比較來評價別人和自己。


孩子之間的競爭似乎無處不在,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經歷,到幼兒園接孩子,耳邊充斥著諸如「媽媽,今天我跑步得了第一名」、「老師說我的被子疊得最整齊」、「我搭的積木最高了」……


在大人看來,這些競爭又無用又無聊,但它們實際上,卻是孩子們成長的動力,極富想像力。


孩子們就是在和小夥伴的「較勁」中慢慢長大的,這些競爭是本能的,也是不能缺少的,它會讓孩子獲益匪淺。


在競爭中,孩子可以學會,如何評價自己和他人的能力,學會與他人相處(競爭也是人類交流的一種方式),學會面對壓力,學會自信,學會應付失敗和成功,學會自我展現等。


當孩子展開競爭時,父母應該這樣說:「大膽去做吧,無論如何,爸爸媽媽都會支持你!」這樣,孩子就會明白,名次不重要,參與最重要。


-END-

相關焦點

  • 孩子爭強好勝 家長該如何教育
    歡歡(化名)媽媽是這麼說的:「我們家歡歡,不知道她的性格是否真的那麼要強,我發現她很爭強好勝。比如吃飯稍微吃得比表妹慢一點,她就很惶恐,很害怕被超越,還會很兇地強調她才是第一名。  有時候出門穿鞋子,她也會說媽媽,我們來比賽誰先穿好鞋子。當我答應她,她卻開始紅著臉在那裡喊,媽媽媽媽,你不許穿得比我快,我才是第一名。
  • 孩子愛表現,卻不能接受失敗:孩子「爭強好勝」家長要注意這3點
    孩子為什麼爭強好勝呢?1:孩子習慣了任何事都以自己為中心。很多孩子都是家裡的「小皇帝」、「小太陽」,眾星捧月的教養方式,讓孩子享有眾多的優先權、獨佔權,浸泡在各種表揚和讚許聲中,時間長了,就習慣了佔據心理優勢。
  • 孩子總喜歡「爭強好勝」?三個「負面影響」家長要注意,別忽視
    前言面對孩子的平庸,很多家長直言接受不了,總覺得自己在他們身上傾注了那麼多的心血,為何最後孩子變得如此「碌碌無為」呢?尤其是面對孩子的不爭不搶,簡直不能忍受,總認為孩子就應該表現出爭強好勝的樣子,這次是對自己辛苦教育最好的回報方式。
  • 孩子爭強好勝,可能是「孔雀心理」作怪,家長巧用這3招輕鬆解決
    有些父母希望孩子能夠上進,凡事爭第一,而有些人則認為這是爭強好勝。在現實中,我們其實我們經常能夠看到爭強好勝的小孩子,他們為了告訴別人自己有多好,會開始攀比,贏得別人羨慕的眼光之後,就會開始驕傲。父母別光看孩子爭強好勝就對其進行消極教育,其實有可能是&34;在作怪,只要家長找對方法,很容易就能幫助孩子改掉這個壞習慣。什麼是&34;?
  • 孩子過於爭強好勝 家長怎麼教育?
    校車來了她要第一個上;如果老師表揚了別人,沒表揚她,她就會記得特別牢,非要下次爭個表揚;還有做遊戲、參加活動等等,她都要搶在前面……雖然有好勝心很好,可以讓孩子學會競爭,但是往往她得不到第一時,就會不高興,甚至會哭鬧。還有一點,她的好勝心還表現在喜歡管別人的方面。如果小朋友們一起玩,別人怎麼玩她都要管,人家不聽她的她就不高興。真的不知道該怎麼教育她才好。
  • 孩子過於爭強好勝,家長要做好這4個引導,讓孩子敢贏也不怕輸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優秀的,可有的家長卻因為自己孩子的優秀而憂傷,很多家長非常在意孩子的成績,給孩子報了很多補課班,學習班,甚至晚上還陪著孩子學習,可孩子的成績還是不盡如人意。但有這樣一類孩子,在考試中總是想獲得第一名,甚至在自己獲得第一名的同時,如果你有哪一科成績自認為不好,孩子都會內心非常難過,不論參加任何比賽,孩子都想奪得第一名,也許在別人眼裡,這樣的孩子就是好孩子,這也就是傳說中「別人家的孩子」,可作為這個孩子的父母,很多時候也會非常憂傷。孩子爭強好勝,真的是一件好事嗎?每一個人都有不想輸的天性,孩子也一樣。
  • 孩子爭強好勝,事事都要壓人一籌,到底是喜是憂
    一、孩子爭強好勝,家長難辭其咎爭強好勝的孩子不止小侄女一個,這些孩子大多表現欲和自尊心都很強,對自己要求完美,內心卻非常脆弱敏感,接受不了失敗打擊。望子成龍是每個家長的共同心理。很多家長喜歡將自己對孩子的期望通過各種渠道傳遞給孩子,甚至將家族的榮辱從小與孩子綁定。所有的孩子都期待父母的愛與肯定,因此在巨大的壓力下,得不到第一,便失落萬分。
  • 爭強好勝是把雙刃劍,家長的引導很重要,要幫孩子樹立恰當輸贏觀
    很多家長都給孩子從小培養競爭的意識,希望孩子能夠爭強好勝,以後能更有出息,這大概是所有家長內心都存有的美好期許,這樣的想法並沒有問題,但是,作為家長,一定要明白,好勝並不等同於上進,太過於爭強好勝,也不一定是好事。
  • 4~5歲的孩子,自尊心特別強,過於爭強好勝怎麼辦?
    幼兒園老師發現一個現象:正在上中班、大班的孩子,也就是4~5歲的一些孩子,平時非常乖巧懂事,也很聽老師的話,但是自尊心特別強,過於爭強好勝。舉例說明:1、老師表揚其他小朋友的時候,他也非常希望老師能表揚他,如果其他小朋友的小紅花比他多,他就會非常不開心。
  • 禁止家長批改作業!那麼家長該如何培養孩子養成自主寫作業習慣?
    俞偉躍又表示「不給家長布置作業,並不意味著家長把孩子交個學校就沒有教育責任了,家長要引導培養孩子養成自主完成作業的良好習慣。」那麼該如何培養孩子養成自主完成作業的良好習慣呢?如果孩子基礎較差,那就做好暫時落後的準備,用平和的心態幫助孩子,掌握消化每天學到的知識,一點一點積累,一點一點進步。這就是好心態。與之對應的是「壞」心態。孩子零基礎入學,學起來可能會比較慢,家長也可能被老師談話。家長心態直接崩了,把氣撒到孩子身上,「你怎麼這麼笨,這個都學不會,你讓我多丟人。」
  • 孩子爭強好勝、愛面子?這是孔雀心態惹的禍,三招幫助孩子改正
    如果父母想要改變孩子的這種情況,那麼就一定要找到原因,這樣才能更好的解決這個問題。很多父母對這種心態了解並不多,其實這說的就是一種小朋友在成長中過於爭強好勝,和其他人進行攀比的心態。這種心態對於孩子的影響非常大,甚至會導致他們的心理變得扭曲。所以針對這個問題父母一定要重視。
  • 孩子怕輸,爭強好勝,追求完美?可能是因為不自信
    ……有的家長認為孩子孩子怕輸,是缺鍛鍊,多和小朋友接觸就好了;有的家長認為孩子玻璃心,太過敏感……其實輸不起,爭強好勝,追求完美,是因為孩子不自信。 沒有自信不代表沒有能力,但一直沒有自信,會扼殺孩子的能力。
  • 孩子打鬧,家長約架頭破血流:孩子發生矛盾,家長到底該不該插手
    而是要意識到這些小摩擦,往往是孩子學習人際交往,發展社會性的良機,所以,儘量多觀察,讓孩子自己去解決這些小矛盾。同時家長應該教孩子如何正確地表達自己的情緒,想法,而不是用手來傳達信息。但是對於大孩子,如果遇到這種被欺負,家長應該如何做呢?
  • 孩子打鬧,家長私下約架:孩子之間發生矛盾,家長到底該不該插手
    可以說王小騫的做法非常克制,理性,也很實用。而是要意識到這些小摩擦,往往是孩子學習人際交往,發展社會性的良機,所以,儘量多觀察,讓孩子自己去解決這些小矛盾。同時家長應該教孩子如何正確地表達自己的情緒,想法,而不是用手來傳達信息。但是對於大孩子,如果遇到這種被欺負,家長應該如何做呢?
  • 該不該拿自家孩子與別人家孩子比較?家長們要注意了
    上周共有3位家長向我們提出了困惑。今天有請新愛嬰早研社王惠文育兒團隊的老師們為大家進行「個案分析」。話不多說,讓我們開始今天的答疑解惑吧~1 該不該拿在家孩子與別人家孩子比較?從孩子在肚子裡就要比,比雙頂徑的大小,生下來要比體重身高,長大一點要比誰長了幾顆牙、誰背了幾首詩,上小學、中學了就要開始比成績。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比的程度會逐漸加深,上班之後又要比收入、比對象。如果已經生了孩子,那麼新一輪的比較又將上演!答案是肯定的,有比較才能找到差距,有了差距才能有前進的動力,良好的比較有助於父母和孩子共同進步。
  • 如果家長沒有時間接送孩子上學,那麼如何能保證孩子安全回家?
    如果哪條街上有一座小學校,那不用說,一到上學、放學的時候,整條街都被趕來的家長所淹沒。這足以說明家長們有多看中自己的孩子,但是如果是雙職工家庭,接送孩子上學的時間正好跟自己的上班時間重合,該怎麼辦才好呢?
  • 現在的孩子一點打擊都受不了!家長們該怎麼做?
    上個月和鄰居一位年輕的媽媽在小區閒聊,她女兒7歲,小脾氣很倔,不管幹什麼都要爭強好勝,玩遊戲輸了生氣,稍微說她兩句也不行,就連寫字糾正左右手都要哭,在幼兒園也從來不主動發言,怕說錯了……這位年輕的媽媽感嘆不已,現在的孩子怎麼一點抗打擊能力都沒有?
  • 家長的糾結:如果「不懲罰」孩子,又該如何改正犯錯誤的孩子?
    那麼,身為父母我們要不要教訓孩子呢?是不是要懲罰孩子?大部分父母對於懲罰孩子都是糾結的,因為不想傷害孩子又要讓孩子受到警惕,這很難。要不要懲罰孩子這件事,家長們這幾點了解了,便能明白。李老師從大學畢業後就進入了現在的學校教學。剛剛畢業的她,飽含熱情,投入了教育事業,卻屢屢碰壁。
  • 孩子進入青春期,如果遇到情感問題,家長該怎麼辦?
    孩子進入青春期,如果遇到情感問題,家長最頭疼,強力制止不是理想辦法,那究竟該怎麼做呢?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這個世界上,如果上帝給一個女孩美麗,卻不給她智慧,那就是要毀滅她。我們作為家長,有責任有義務告訴孩子怎麼了解什麼樣的人適合自己,要給孩子們一些關於了解異性、情感生活、愛情相關的知識。所以我有時候跟很多家長和孩子們講,比如說像很熱的天忽然看到一條河,非常涼爽,我們特別想下去,但是不是所有的人都會真的下去,天那麼熱,水那麼涼,一頭紮下去會有什麼情況,淹死的可能性非常大。
  • 孩子愛攀比的背後,可能是「孔雀心態」在作祟,家長試試這樣引導
    從衣食住行,吃穿用度方面很可能會讓孩子進入一個相互比較的誤區。這種心理也被稱作是「孔雀心態」,那麼家長在平時的育兒過程中,該如何避免這種孩子產生這種心態呢?贏在任何一件小事上對對於孩子來說都是一種勝利,但這種勝利不見的都有意義。在這些孩子眼裡,如果自己輸給別人,他們便會非常傷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