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兒子上3年級,無論考試、做遊戲、比賽,贏了就高興,輸了就鬧。
這種心理怎麼辦?
這是一位媽媽的留言。
愛贏是人的天性。對於孩子來說,輸了哭幾聲,贏了喜形於色,這都是正常的情緒表達,家長沒有必要過於擔心。成年人也一樣,贏了肯定內心歡喜,輸了肯定也不爽,只不過成年人善於隱藏自己的情緒,喜怒不形於色,另外,也能夠更理性地去看待輸贏。
孩子真實地表達自己是沒有錯的,但這個表達要以不傷害別人、不影響別人為前提,更不能因為輸了不斷抱怨,情緒失控,甚至為了贏不擇手段。
輸贏觀,也就是我們說的逆商教育。
輸不起的孩子有那些表現呢?
1、輸不起的孩子,輸了會生氣,沮喪,傷心,還會對隊友(合作者)專橫霸道;
2、有時為了贏會作弊;
3、會跟自己的夥伴或他人為輸贏抱怨和爭吵;
4、輸不起的人,往往喜歡吹牛;
5、輸不起的人,常常心懷嫉妒;
6、輸不起的人,通常沒朋友。
家長要仔細辨認孩子的情緒,是真實的情緒,還是迎合家長。
在一所幼兒園裡,老師給孩子們看小朋友注射疫苗的視頻。
看完後,老師問孩子們:「剛才打針的那些小朋友在打針的時候是高興、害怕、傷心還是生氣呀?」
孩子們都說:「他們很害怕。」
老師接著問:「你打針的時候害怕嗎?」
孩子們回答:「我不害怕,我很勇敢。」
這些孩子為什麼這麼說?無疑是迎合大人的期望。
迎合家長,可能讓孩子把輸的痛苦埋在心底,反而影響孩子的成長。所以,當孩子對輸了表現出難過時,家長要理解孩子的情緒,並接受這種情緒。
具體做法是:
1、引導孩子找到比賽(遊戲、學習)的最終目的
有的孩子下樓剛和幾個孩子玩一會兒,就撅著嘴巴、鼓著氣上來了。
這時候家長就要問小朋友:「你剛才為什麼要下樓?」
孩子會如實回答:「去找小朋友。」
家長可以接著問:「為什麼要找小朋友?」
孩子會說:「一起玩兒。」
家長:「你下樓和小朋友一起玩兒比你一個人在樓上更開心,對吧,那麼,去找小朋友玩,尋開心是你最重要的目的,既然這樣,誰玩得最開心誰就贏了。誰把今天玩好了,玩得特別愉快了,誰就贏了。」
2、引導孩子更寬大的輸贏觀
輸贏有微觀的輸贏,也有宏觀的輸贏。
還記得用盡洪荒之力的那個奧運遊泳健將傅園慧嗎?2016年里約奧運會上,傅園慧在比賽結束後的採訪中那句「沒有保留,我已經用了洪荒之力了!」被廣泛流傳,其表情更是率真。這個女孩在比賽的時候,全神貫注於競技本身,不知道自己得沒得冠軍,但她已經用了洪荒之力,即使沒有得到冠軍,也不會萬分沮喪,因為已經拼全力了;當得知自己獲得冠軍的時候,她的興奮溢於言表,我們也替這個女孩高興。
類似這樣的例子有很多,給孩子講一些名人輸贏的例子,樹立榜樣,讓孩子對輸贏的認知有榜樣可尋,也更容易讓孩子有更寬大的輸贏觀,正所謂「生物長宜放遠量」。
3、贏是一時一事,輸才是常態。
輸贏觀是一個人重要的價值觀。有的人看上去贏了——他該拿到的都拿到了,但他輸了多少次,我們並不知道。
就拿考試來說,每一次考試,都是對平時學習效果的檢測。沒有平時考試的錯,可能自己都不知道某個知識點沒有學透,正是平時考試一次次的輸,才能在大考的時候胸有成竹。
其他任何事情都是一樣的。鋼琴比賽,臺上完美的演奏,是臺下無數個日日夜夜令人崩潰的練習,從磕磕絆絆到流暢自如,從彈得熟到彈出音樂的美。每一次臺下練習的崩潰,都在為臺上的成功積蓄力量。
贏,是展示在人前的那一刻,而無數次的輸,是默默付出的汗水和淚水,而這些卻很難被人們看到。
4、家長關注什麼,對孩子的輸贏觀形成很重要
一個孩子問媽媽:如果我努力了,卻只考了60分,你會說我嗎?
這個媽媽說:「不會說你。」
孩子又問:「如果我努力了,卻考了0分,你會說我嗎?」
這個媽媽說:「如果你努力了,那麼想考0分其實也挺難的。」
還有一個孩子問媽媽,「是不是人只要努力了,就一定會成功?」
這個媽媽回答:「也未必,成功有的時候還有其他一些因素。但是如果你一輩子都一直努力,一直認真做好每件事,那麼,你成功的機率一定更大。」
這兩對母子的對話,能看出孩子用這樣的提問,不斷試探媽媽到底關注什麼,到底家長關注結果還是關注孩子努力的過程。顯然,這兩個媽媽給了很好的輸贏觀引導。
輸贏觀引導得當,對孩子的一生都將產生重要影響,把關注點放在一時的輸贏,往往讓孩子不擇手段;有大局的輸贏觀時,往往會讓孩子的一生心態平和而從容,人際關係也會更好。那些能力很強,又能照顧到別人情緒的人,往往是更大的贏家,這也是情商高的重要體現。
畢竟人生的贏家人人看得見,但情緒的贏家卻很難看得清楚。
請家長多和孩子談論正確的輸贏觀,引導孩子提升抗挫能力,每天積極面對生活中的得意與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