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一些電影是非常具有教育意義的,每次看完都會有著很深的感觸。像是《最初的夢想》這部電影,影片內容貼近現實生活,雖然電影內容跟實現夢想有關,但是這個實現夢想的過程稍微有點慘烈。
電影講述的是父親帕塔克對自己的兒子阿加夫寄予厚望,一直希望他能考上一個好大學。阿加夫也不辜負父親辛苦栽培自己的苦心,每天拼了命地學習,一天可以學習十八個小時。可是命運有時候很喜歡開玩笑,阿加夫高考失利,他覺得自己很失敗,無顏面對自己的父母,轉身就從樓上跳了下去。
所幸樓層不高並沒有造成生命危險,但是阿加夫的求生意識卻很薄弱。為了喚醒兒子,他講述了自己年輕時是如何逆襲成為校運會冠軍的故事,並且和兒子約定,只要他撐過腦部手術就告訴他結果。
不難發現,這部片子和之前的印度電影劇情相似,都是勵志電影。但是這部勵志電影並不是在說學渣是如何逆襲成學霸的,而是教會我們如何面對失敗。如何面對失敗以及失敗後帶來的打擊成為每個人都必須學習的課題。
尤其是在盛行應試教育的我國,大部分學生只懂得如何追求成功,卻忽略了怎麼面對失敗,考上好大學就有好的前程保障這一觀念已經深入了不少當代人的心裡,在這種極端的教育體系下,不少學生的心理壓力越來越大。父母不斷給孩子報補習班的同時,卻忘記了教育孩子失敗也沒有關係。
就像電影裡的父親一樣,即使自己是通過不斷努力逆襲過來的,卻也在自己成功後被"成功學"所束縛,只給孩子灌輸贏得物質獎勵,導致於這個孩子無法接受自己的失敗。
為什麼孩子會害怕失敗呢?
原因1:害怕失敗是一種天性
生活中尤其是那些年紀比較小的孩子,所展示出來的怕輸、怕失敗會更加明顯,可能是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年齡比較小,各方面的心智技能都不成熟,也不太了解自己的優點和缺點。無論什麼事情,總是希望自己能夠做得更好,比別人強,能夠獲得他人的認可,因此一旦有不如人的表現時,就會表現出不滿。
原因2:成人的過分遷就
孩子在生活中對失敗的體驗和經驗往往決定著孩子面對失敗時的態度和承受能力,而現在的大多數家長對孩子的過分遷就,很容易造成孩子無法面對自己失敗的局面。不少家長在跟孩子玩耍時,為了保護孩子的自尊心會故意遷就輸給孩子。時間一長,當孩子面對外人時,一旦遇到比自己強的人,有了失敗的體驗之後,他就無法輕易地接受。
原因3:家長面對孩子成功和失敗時的態度落差
孩子其實對家長所表現出來的態度是很敏感的,經常會有孩子做什麼事情贏了,然後家長會給予一些物質上的獎勵,所展現出來的態度以及表達出來的話都會讓孩子感到愉悅。而一旦孩子失敗,有些家長雖然不會有懲罰,但是臉上所表現出來的失望孩子也是會很敏銳地感覺到的。家長這種明顯的落差態度,也會加劇孩子怕失敗的心理。
其實失敗並不可怕,沒有人是會一直成功不失敗的,最重要的還是要累積失敗的經驗,避免下次犯錯。比起教孩子怎麼"贏",更重要的是學會"輸"。
如何教孩子正確面對失敗?
第一步:給孩子儘可能的支持和鼓勵
很多父母會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故意給孩子安排一些挫折教育,其實也沒有這個必要,孩子成長中本來就要面對很多挑戰了,過多的挑戰引起的失敗只會讓孩子對自己失去自信。父母應該多給孩子一些支持和鼓勵,這種信任會轉化為孩子的內在動力,孩子才會把更好地去應對外在的挑戰。
第二步:父母對待孩子輸贏的態度一致
父母要學會表揚孩子努力的過程而不是結果,但是一些父母在面對孩子的成功和失敗時,所表露出來的態度反差過大。這樣造成的結果就是孩子會覺得只有自己成功父母才會高興,好勝心也會隨著強化。因此,父母在面對孩子時所表現出來的態度要一致,這樣孩子也會更好地面對,讓孩子知道輸贏並不能代表什麼,重要的是過程中的付出和努力。
第三步:讓孩子接受良性的挑戰
父母在生活中可以安排一些小的挑戰,意在讓孩子自己跟自己比賽,而不是和別人去競爭。比如,收拾完自己的書包需要多久?下次是否可以收拾得更快。讓孩子知道成就更好的自己才是最終的目的。
當孩子面對失敗時,父母一定要對孩子做出及時的心理輔導,不要對孩子做出更多的指責。對孩子有期待是好事,但不是指把全部的期待都壓在孩子的身上,讓孩子學會正視失敗,才能在未來越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