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的夢想》:比起教孩子怎麼「贏」,更重要的是學會「輸」

2020-12-13 育雅萌媽

印度的一些電影是非常具有教育意義的,每次看完都會有著很深的感觸。像是《最初的夢想》這部電影,影片內容貼近現實生活,雖然電影內容跟實現夢想有關,但是這個實現夢想的過程稍微有點慘烈。

電影講述的是父親帕塔克對自己的兒子阿加夫寄予厚望,一直希望他能考上一個好大學。阿加夫也不辜負父親辛苦栽培自己的苦心,每天拼了命地學習,一天可以學習十八個小時。可是命運有時候很喜歡開玩笑,阿加夫高考失利,他覺得自己很失敗,無顏面對自己的父母,轉身就從樓上跳了下去。

所幸樓層不高並沒有造成生命危險,但是阿加夫的求生意識卻很薄弱。為了喚醒兒子,他講述了自己年輕時是如何逆襲成為校運會冠軍的故事,並且和兒子約定,只要他撐過腦部手術就告訴他結果。

不難發現,這部片子和之前的印度電影劇情相似,都是勵志電影。但是這部勵志電影並不是在說學渣是如何逆襲成學霸的,而是教會我們如何面對失敗。如何面對失敗以及失敗後帶來的打擊成為每個人都必須學習的課題。

尤其是在盛行應試教育的我國,大部分學生只懂得如何追求成功,卻忽略了怎麼面對失敗,考上好大學就有好的前程保障這一觀念已經深入了不少當代人的心裡,在這種極端的教育體系下,不少學生的心理壓力越來越大。父母不斷給孩子報補習班的同時,卻忘記了教育孩子失敗也沒有關係。

就像電影裡的父親一樣,即使自己是通過不斷努力逆襲過來的,卻也在自己成功後被"成功學"所束縛,只給孩子灌輸贏得物質獎勵,導致於這個孩子無法接受自己的失敗。

為什麼孩子會害怕失敗呢?

原因1:害怕失敗是一種天性

生活中尤其是那些年紀比較小的孩子,所展示出來的怕輸、怕失敗會更加明顯,可能是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年齡比較小,各方面的心智技能都不成熟,也不太了解自己的優點和缺點。無論什麼事情,總是希望自己能夠做得更好,比別人強,能夠獲得他人的認可,因此一旦有不如人的表現時,就會表現出不滿。

原因2:成人的過分遷就

孩子在生活中對失敗的體驗和經驗往往決定著孩子面對失敗時的態度和承受能力,而現在的大多數家長對孩子的過分遷就,很容易造成孩子無法面對自己失敗的局面。不少家長在跟孩子玩耍時,為了保護孩子的自尊心會故意遷就輸給孩子。時間一長,當孩子面對外人時,一旦遇到比自己強的人,有了失敗的體驗之後,他就無法輕易地接受。

原因3:家長面對孩子成功和失敗時的態度落差

孩子其實對家長所表現出來的態度是很敏感的,經常會有孩子做什麼事情贏了,然後家長會給予一些物質上的獎勵,所展現出來的態度以及表達出來的話都會讓孩子感到愉悅。而一旦孩子失敗,有些家長雖然不會有懲罰,但是臉上所表現出來的失望孩子也是會很敏銳地感覺到的。家長這種明顯的落差態度,也會加劇孩子怕失敗的心理。

其實失敗並不可怕,沒有人是會一直成功不失敗的,最重要的還是要累積失敗的經驗,避免下次犯錯。比起教孩子怎麼"贏",更重要的是學會"輸"。

如何教孩子正確面對失敗?

第一步:給孩子儘可能的支持和鼓勵

很多父母會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故意給孩子安排一些挫折教育,其實也沒有這個必要,孩子成長中本來就要面對很多挑戰了,過多的挑戰引起的失敗只會讓孩子對自己失去自信。父母應該多給孩子一些支持和鼓勵,這種信任會轉化為孩子的內在動力,孩子才會把更好地去應對外在的挑戰。

第二步:父母對待孩子輸贏的態度一致

父母要學會表揚孩子努力的過程而不是結果,但是一些父母在面對孩子的成功和失敗時,所表露出來的態度反差過大。這樣造成的結果就是孩子會覺得只有自己成功父母才會高興,好勝心也會隨著強化。因此,父母在面對孩子時所表現出來的態度要一致,這樣孩子也會更好地面對,讓孩子知道輸贏並不能代表什麼,重要的是過程中的付出和努力。

第三步:讓孩子接受良性的挑戰

父母在生活中可以安排一些小的挑戰,意在讓孩子自己跟自己比賽,而不是和別人去競爭。比如,收拾完自己的書包需要多久?下次是否可以收拾得更快。讓孩子知道成就更好的自己才是最終的目的。

當孩子面對失敗時,父母一定要對孩子做出及時的心理輔導,不要對孩子做出更多的指責。對孩子有期待是好事,但不是指把全部的期待都壓在孩子的身上,讓孩子學會正視失敗,才能在未來越走越遠。

相關焦點

  • 解析《最初的夢想》:與其教孩子如何「贏」,不如教孩子會「輸」
    現代生活使成年人因為生活壓力變得越來越緊張,為了讓孩子能夠在未來社會競爭激烈的環境中生存下來,很多父母從小就讓孩子明白「贏」地重要性。在孩子地成長道路上,經常遇到挫折和逆境,一生不可能總是「贏」。印度電影《最初的夢想》向我們揭示了一個道理:讓孩子學會輸比如何贏可能更重要。
  • 讓孩子學會輸得起,不怕輸的孩子,才有機會贏
    面對傷心痛哭的女兒,吳尊不僅帶她去遊泳,還跟她分享了自己在籃球比賽中以26:128輸了的故事。很快,女兒也就從失敗的情緒中走了出來。在孩子面對失敗時,父母的共情與接納就顯得尤為重要:與孩子一起傷心,既認可了他的努力,也體恤了他的情緒;與孩子分享自己失敗的經歷,不僅能夠有效地減少孩子的負疚感,還能言傳身教讓孩子明白輸不可怕,不站起來才可怕。
  • 教孩子面對輸比教他如何贏,更重要,家長只需做到三點
    在孩子的世界裡,他們有時對「輸贏」非常「較真」,於是「太想贏」和「輸不起」成了很多孩子存在的問題,尤其是獨生子女。有勝負心是好事,這樣能激勵人上進,如果缺乏好勝心,孩子不敢競爭,做事就不會積極,難以獲得成就感和自信心。但經不起挫折、承受不了失敗,就不是一件好事了。每年都有會有新聞報導,花季少年只因考試成績不理想,就自殺身亡,多麼可惜可嘆!
  • 「懂得輸」比「懂得贏」更重要,家長應幫孩子在輸中努力成長
    雖然我們總是會強調重在參與,結果不重要,但是相信在每個人的內心,都是想要爭一分輸贏的。畢竟人爭一口氣,誰都不希望落後於他人,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父母都會教孩子努力去贏,他們讓孩子好好的學習,同時讓孩子學習各種才藝,希望孩子在方方面面都能領先他人。樂樂和貝貝是一對好朋友,兩人不僅是同班同學,而且還一起報名參加了繪畫班。
  • 孩子有贏的智慧,更要有輸的勇氣,父母應教育孩子「學會輸」
    孩子從呱呱墜地起,父母身上就擔負起了教育子女的重任,而父母教育最終的目的就是讓孩子有一個光明美好的未來,讓孩子走向成功。但是人生之路並不是一帆風順的,要想讓孩子有贏的智慧,就首先讓孩子有輸的勇氣,父母應該教育孩子輸得起。
  • 父母最大的「贏」,是要教會孩子「輸得起」
    然而,如果不告訴孩子如何看待輸,那麼所有的優秀,也許都會在某次失敗後,劃歸為零。 就像白巖松說的那樣:「每個人都想贏,但不怕輸才是真正的關鍵。只有你不怕輸的時候,你才能贏。」 事實上,輸不起或許會導致更嚴重的後果。
  • 人只有學會面對輸,才知道怎麼贏
    他說自己真的不是一個努力的人,楊天真則評價:「我覺得你不是佛,你只是不知道怎麼面對輸」。 聽完這句話我想到了一個朋友,第一次考研都準備了半年了,結果臨考沒去,第二年又開始準備,依然沒有去考試,然後找了份工作,工作了幾年又覺得考研很重要,又去準備了。當然我也不知道她會不會又一次「出逃」,但我希望她全力以赴,因為人的精力太寶貴了,折騰不起。
  • 讓孩子樹立正確的輸贏觀,比單純讓孩子「贏」更重要
    實際上的這種輸不起的問題中,我們要討論的不是輸和贏的問題,而是孩子的輸贏觀,也就是輸和贏對孩子來說到底意味著什麼,什麼樣的輸贏觀最有利於孩子的成長?為什麼孩子會輸不起?我們來回想一下,當這個孩子每次贏的時候,家長會怎麼說?有沒有說:「孩子,你好厲害,把爺爺都戰勝了」,「你又贏了,太厲害了!」一定說過這些吧,這些詞彙有什麼共同點?
  • 孩子輸了就大哭,輸贏不重要?如何教孩子贏得起也能輸得漂亮?
    教育學家李希貴曾說:教會孩子從「追求贏」到「學會輸」,決定孩子一生的命運。人生的第一課,也是畢生之課,是學會輸得起。現實生活中我們作為父母既想讓孩子贏,又害怕孩子會輸,所以我們會告訴孩子輸贏不重要,但是我們大寫的表情欺騙不了孩子。我們滿臉的在乎和在意,貼在牆上的一張張泛黃的獎狀,告訴孩子贏很重要,我想每個孩子都不會忘記自己成績考得好時,父母臉上那樂開花的難以掩飾的喜悅和驕傲。
  • 葉一茜感嘆孩子沒有勝負心,心理專家:「輸得起」的孩子更容易贏
    」的孩子更容易贏心理學家提到:人們想要成功,首先要具備不怕輸的品質,「輸得起」的孩子,比「輸不起」的孩子更容易贏。」的孩子做個「輸得起」的父母白巖松曾說:不但要教孩子如何去贏,更要教會他們如何漂亮地輸。
  • 成長路上:孩子學會的是「贏」,更是「輸」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陪伴與教育。面對困難,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勇敢,能戰勝,能贏得漂亮。不過今天,我們來談談如何讓孩子輸得起。01 從贏到輸的于佳卉說起于佳卉這個名字,大家可能沒有什麼印象。是不是我們過早的把孩子放到了競爭的環境裡,才會讓孩子們把輸贏看的太重?在我們小時候,影響我們很大的一個理論就是木桶理論,我們總是被灌輸,是你的短板決定了你的發展,可是其實呢?我的短板本來是可以拼接的,比如我在此處是短板,那麼我只要和在此處有優勢的人合作就好了。畢竟在現在這個社會我們除了要學會做優秀的自己,也要去學會做團隊的一員。
  • 一生E本分享|讓孩子學會輸得起
    為什麼我們的孩子總是「輸不起」?事實上,喜歡贏是孩子的天性,無可厚非。但孩子輸不起的心態,有很大一部分因素卻是來源於父母。孩子對待輸贏的態度,其實都藏在父母的勝負心裡。北京大學戴錦華教授說:「人生的第一課,也是畢生之課,是學會輸得起。」
  • 《最初的夢想》:拋開心理包袱,走出「詹森效應」怪圈
    因此,孩子性格的形成除了先天因素,更重要的一部分來自後天環境的影響,尤其是環境的影響。自信心不足的孩子絕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在生活的一點一滴中積累出來的。 《最初的夢想》裡拉格海姆有著學霸特質,家庭環境優越,父母又是印度理工學院畢業的成功人士。按照常理,在這樣的一個環境下的拉格海姆應該是一個自信心十足的男孩子。
  • 教孩子學會傾聽,比教孩子如何表達更重要
    我相信每次我傾聽到他內心的聲音後,他的情緒會像我一樣有所轉變,感受到被理解,感受到愛的力量,感受到媽媽支持,同時也學會了「傾聽」別人。家裡只有一顆糖果了,爸爸和4歲的女兒猜丁殼,贏了的才可以吃這個糖果,一局猜完之後,爸爸贏了,並且拿走了那顆糖果,這時候女兒眼淚在眼睛裡打轉,對媽媽說:「我不哭」。1. 聽孩子的情緒和感受。
  • 孩子被人欺負後,比起教他「還手」,更重要更科學的是四件事
    不過這個「度」在哪,是個更深奧的問題。家長在一些小問題上,總是告知孩子「要謙讓」,但這樣的傳統想法,也會讓孩子處在壓抑自己情緒的狀態,並且形成一種對喜歡的事物也無所謂的狀態,久而久之學會了忍痛割愛。這樣一來,一旦遇到對方強勢,他們就會因為沒辦法處理而被欺負。如果真的喜歡,孩子可能也會搶或者還手,但由於總有忍讓的想法在心中,行為上更加弱勢。
  • 打麻將怎麼能贏?麻將大師教你5個技巧口訣 打麻將讓你贏多輸少
    打麻將怎麼能贏?麻將大師教你5個技巧口訣 打麻將讓你贏多輸少 打麻將遊戲是目前人人都喜歡的一種棋牌遊戲,打麻將是為了求勝,要求勝就得和牌。和牌除了運氣之外,更重要的是靠技巧。
  • 現在輸不起的孩子,長大了也贏不了
    於是父母比起擔心孩子的學習成績,更加恐慌孩子會不會因為一次考試就受挫了。孩子這一副輸不起的反應,到底是因為什麼?1其實,輸不起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希望自己無論什麼事情都能做得更好,在和別人的比較中自己更加優秀,能夠得到爸爸媽媽的關注和認可。
  • 孩子只能贏不能輸,怎么正確引導?
    第一個孩子就怕沒有獎狀,上課什麼也不敢說也不敢做;第二個孩子輸不起,哭鬧發脾氣。我分析原因有如下兩點: 孩子把獎狀視作唯一的精神寄託 孩子把獎狀看作自己學習生活中一個很重要的成功標誌,這本沒有問題,代表榮譽的獎狀是對孩子進步的激勵。
  • 對青春期的孩子,比起學習,教會孩子做上面的4件事情更重要
    進入青春期,這一個孩子的成長非常的重要。很多家長可能會問,每個孩子都需要進入青春期,這是每個孩子都要經歷的成長過程,有什麼重要?其實在青春期,家長的教育如果處理不好,會帶來非常嚴重的後果,甚至有些事情會讓人追悔莫及。。相反的,如果家長的教育方向對了,就可以處處事半功倍。
  • #信陽#孩子起跑線的「輸」和「贏」
    現代家庭的教育方式,孩子只能贏,絕不能輸!常聽到家長說「一定要讓我的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咱倆孩子可不能輸在起跑線上!」所以,無論衣著或飲食還有學習,都得趕到別的孩子前面才安心。其實,起跑線無關孩子的輸和贏。只有把握好孩子年齡段的發展目標,對孩子進行各方面的正確引導,即使孩子在起跑線上沒有贏,以後的人生發展也不會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