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魚奶爸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閨蜜今天氣呼呼地找我吐槽,說得閒了帶孩子去淘氣堡玩,結果發生了爭端。
她家孩子被一個大孩子推了一下,她看到後剛想說,大孩子又是一拳,疼得她家孩子哇哇直哭。本以為是小孩間無意的舉動,可看那個孩子並不是很好惹的樣子,她很心疼,又不知如何是好。
教孩子還手?行不通,萬一哪次遇見比自己更強的那就慘了;如果不還手,萬一哪次自己不在身邊,那孩子就只能等著吃虧。
這類疑惑基本所有家長都有,現實中也遇到不少,每次打人的孩子家長都覺得沒什麼,孩子之間的事讓孩子自己解決,但被打的一方的孩子家長肯定會覺得委屈。
孩子之間的打鬧比大人更複雜,但「正當防衛」仍然是一個相對穩妥的解決辦法,不過這個「度」在哪,是個更深奧的問題。
1、孩子間的矛盾並非衝突
孩子17個月以後,慢慢知道自己可以和同伴一起玩,進行平行遊戲,就是互不幹擾,甚至有意識地把玩具遞給同伴。
然而,一旦出現矛盾,會有一方的孩子事先離開,這是種正常反應,說明這件事對他來說不重要或者是害怕了。
但到了2歲以後,爭搶變多,在物權意識的作用下,他們不僅會保護自己,還要保護身邊的事物,加之力量變強大,有時就會通過行為展現。
從本質上來說,這說明孩子已經具備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但又有些不分輕重,要麼忍讓要麼「獲勝」。
2、沒有處理應激矛盾的能力
每個人都有保護自己的本能,但處理應激矛盾的能力還要逐漸完善。
家長在一些小問題上,總是告知孩子「要謙讓」,但這樣的傳統想法,也會讓孩子處在壓抑自己情緒的狀態,並且形成一種對喜歡的事物也無所謂的狀態,久而久之學會了忍痛割愛。
這樣一來,一旦遇到對方強勢,他們就會因為沒辦法處理而被欺負。如果真的喜歡,孩子可能也會搶或者還手,但由於總有忍讓的想法在心中,行為上更加弱勢。
3、家長過於敏感,保護太多
有的家長擔心矛盾衝突,因此會時刻關注孩子是否處在安全的狀態,發現孩子和其他小朋友剛有一點矛盾,就馬上就把孩子抱走或找人理論。
孩子習慣了有所依靠,等真正遇見矛盾就不會面對問題了,反倒會讓欺負人的孩子更強勢。
4、孩子被欺負,家長無所謂
《悲傷逆流成河》電影中的女主角,在學校被欺凌,回家還要被媽媽嘲諷沒能耐,自己處理不好,結果釀成了悲劇。
很多時候,孩子的傾訴,並不是希望家長為自己打抱不平,而是安撫情緒,給他們足夠多的安全感。
那麼,孩子被欺負了,是不是教他「打回去」,強勢一點就好了呢?事情沒這麼簡單。
上世紀 90 年代,家庭心理學家曾做了一項「兒童攻擊行為和行為強化」的調查,他們在幼兒園共記錄了 2583 次攻擊事件(包括打人、搶玩具等)。
結果發現:如果孩子在第一次被攻擊時沒有還手,打人的孩子還會繼續攻擊,被打的孩子會退步;孩子如果還手成功,以後如果再有矛盾也會繼續反擊;如果還手沒成功就會被更頻繁地攻擊。
還有的孩子會尋求大人的幫助,這種情況下,打人的孩子會收斂自己的行為。
可知,孩子被人欺負後,比起教他「還手」,家長需要做的還有更多。
1、 強化物權意識
家長平時應該告訴孩子,如果這個玩具是你的,你也很喜歡,你就有權利支配並保護好它。如果別人在沒有經過你允許的情況下拿走你的玩具,或者觸犯你,請你大聲告訴他:這是我的,請還給我,我的身體你不要碰。
這是自我保護要做的事情,孩子有權利拒絕分享,或者進行正當的還手,比如推、走開或者做出保護自己的手勢。
2、 有必要的還擊
孩子之間的矛盾一般不會升級,基本都是以大人的制止結束。
因此,如果真的被對方弄疼了,可以把對方推開,或者用力擋住對方的進攻行為,如果覺得很危險就教孩子走開或跑開。
3、 語言上的陣勢
比如教孩子大聲說:你再這樣,我去找媽媽(老師),請你停止,我要生氣了。
這樣的語言會讓對方停止行為,有一定的震懾力,霸凌者一般也只會挑軟柿子捏。
4、 求助大人
孩子自保的能力較弱,應該學會向身邊的人求助,描述到底發生了什麼,比如:他搶了我正在玩的車;他打我。
此時家長應該保持冷靜,看看孩子有沒有受傷,再去解決問題,了解事情的原委經過很重要。
智慧的父母會教孩子如何正確保護自己,並保護好自己的物品,這需要一個過程,面對突發情況安全最重要,一味打回去有時反而會給孩子帶來危險。
二胎奶爸一枚,擅長兒童心理和教育領域,跟大家分享我的育兒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