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人欺負後,比起教他「還手」,更重要更科學的是四件事

2020-09-21 小魚奶爸日記

文|小魚奶爸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閨蜜今天氣呼呼地找我吐槽,說得閒了帶孩子去淘氣堡玩,結果發生了爭端。

她家孩子被一個大孩子推了一下,她看到後剛想說,大孩子又是一拳,疼得她家孩子哇哇直哭。本以為是小孩間無意的舉動,可看那個孩子並不是很好惹的樣子,她很心疼,又不知如何是好。

教孩子還手?行不通,萬一哪次遇見比自己更強的那就慘了;如果不還手,萬一哪次自己不在身邊,那孩子就只能等著吃虧。

這類疑惑基本所有家長都有,現實中也遇到不少,每次打人的孩子家長都覺得沒什麼,孩子之間的事讓孩子自己解決,但被打的一方的孩子家長肯定會覺得委屈。

孩子之間的打鬧比大人更複雜,但「正當防衛」仍然是一個相對穩妥的解決辦法,不過這個「度」在哪,是個更深奧的問題。

為什麼孩子總是被欺負?

1、孩子間的矛盾並非衝突

孩子17個月以後,慢慢知道自己可以和同伴一起玩,進行平行遊戲,就是互不幹擾,甚至有意識地把玩具遞給同伴。

然而,一旦出現矛盾,會有一方的孩子事先離開,這是種正常反應,說明這件事對他來說不重要或者是害怕了。

但到了2歲以後,爭搶變多,在物權意識的作用下,他們不僅會保護自己,還要保護身邊的事物,加之力量變強大,有時就會通過行為展現。

從本質上來說,這說明孩子已經具備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但又有些不分輕重,要麼忍讓要麼「獲勝」。

2、沒有處理應激矛盾的能力

每個人都有保護自己的本能,但處理應激矛盾的能力還要逐漸完善。

家長在一些小問題上,總是告知孩子「要謙讓」,但這樣的傳統想法,也會讓孩子處在壓抑自己情緒的狀態,並且形成一種對喜歡的事物也無所謂的狀態,久而久之學會了忍痛割愛。

這樣一來,一旦遇到對方強勢,他們就會因為沒辦法處理而被欺負。如果真的喜歡,孩子可能也會搶或者還手,但由於總有忍讓的想法在心中,行為上更加弱勢。

3、家長過於敏感,保護太多

有的家長擔心矛盾衝突,因此會時刻關注孩子是否處在安全的狀態,發現孩子和其他小朋友剛有一點矛盾,就馬上就把孩子抱走或找人理論。

孩子習慣了有所依靠,等真正遇見矛盾就不會面對問題了,反倒會讓欺負人的孩子更強勢。

4、孩子被欺負,家長無所謂

《悲傷逆流成河》電影中的女主角,在學校被欺凌,回家還要被媽媽嘲諷沒能耐,自己處理不好,結果釀成了悲劇。

很多時候,孩子的傾訴,並不是希望家長為自己打抱不平,而是安撫情緒,給他們足夠多的安全感。

那麼,孩子被欺負了,是不是教他「打回去」,強勢一點就好了呢?事情沒這麼簡單。

孩子被欺負後,最好的反應不是教他「打回去」

上世紀 90 年代,家庭心理學家曾做了一項「兒童攻擊行為和行為強化」的調查,他們在幼兒園共記錄了 2583 次攻擊事件(包括打人、搶玩具等)。

結果發現:如果孩子在第一次被攻擊時沒有還手,打人的孩子還會繼續攻擊,被打的孩子會退步;孩子如果還手成功,以後如果再有矛盾也會繼續反擊;如果還手沒成功就會被更頻繁地攻擊。

還有的孩子會尋求大人的幫助,這種情況下,打人的孩子會收斂自己的行為。

可知,孩子被人欺負後,比起教他「還手」,家長需要做的還有更多。

更重要、更科學的,是教孩子這四件事

1、 強化物權意識

家長平時應該告訴孩子,如果這個玩具是你的,你也很喜歡,你就有權利支配並保護好它。如果別人在沒有經過你允許的情況下拿走你的玩具,或者觸犯你,請你大聲告訴他:這是我的,請還給我,我的身體你不要碰。

這是自我保護要做的事情,孩子有權利拒絕分享,或者進行正當的還手,比如推、走開或者做出保護自己的手勢。

2、 有必要的還擊

孩子之間的矛盾一般不會升級,基本都是以大人的制止結束。

因此,如果真的被對方弄疼了,可以把對方推開,或者用力擋住對方的進攻行為,如果覺得很危險就教孩子走開或跑開。

3、 語言上的陣勢

比如教孩子大聲說:你再這樣,我去找媽媽(老師),請你停止,我要生氣了。

這樣的語言會讓對方停止行為,有一定的震懾力,霸凌者一般也只會挑軟柿子捏。

4、 求助大人

孩子自保的能力較弱,應該學會向身邊的人求助,描述到底發生了什麼,比如:他搶了我正在玩的車;他打我。

此時家長應該保持冷靜,看看孩子有沒有受傷,再去解決問題,了解事情的原委經過很重要。

智慧的父母會教孩子如何正確保護自己,並保護好自己的物品,這需要一個過程,面對突發情況安全最重要,一味打回去有時反而會給孩子帶來危險。

二胎奶爸一枚,擅長兒童心理和教育領域,跟大家分享我的育兒心得

相關焦點

  • 孩子被欺負,比教他還手,更重要的是……
    在面對「孩子被打要不要教孩子還手」的事情上,大家各有堅持。 堅持打回去的家長會說: 被欺負不還手只會變得越來越懦弱,要讓對方知道自己不好欺負!
  • 孩子被欺負,比教他還手,更重要的要理解孩子,安撫孩子的情緒
    雖然小孩子之間發生矛盾是成長中經常會遇到的問題,但父母的態度與做法,也決定了孩子對這件事的態度,甚至可能影響他們未來的性格和人生。不久前,我還看到這樣一個新聞,「3歲兒子被同班小朋友欺負,媽媽抓著兒子的手打回去」,引起很多網友的熱議。
  • 孩子被欺負了,到底要不要教他還手?
    其實關於小朋友被欺負之後要不要還手,一直是一個家長們爭論不休的問題,向來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還手黨表示要是不還手自家娃從此之後就會被盯上,被不斷欺負。被攻擊不還手的孩子80% 的孩子都沒有反擊,任由玩具被搶,或者選擇默默走開。
  • 孩子被欺負,比打回去更重要的是......
    如果你孩子,在學校總被人欺負,你跟老師說,回來還是欺負,第二天跟老師跟家長說,還是欺負,難道只能轉學嗎?其實,這也是很多父母的困惑。孩子被欺負了,父母該怎麼辦?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說:「肯定要打回去,孩子不能欺負別人,這是家教問題。防止孩子被欺負,也是父母要教會的問題。」
  • 當孩子被欺負時,比起直接打回去,更有效的辦法是教他這樣做
    演員秦昊因為女兒被欺負而傷心落淚,還上了熱搜。這些都不難看出,孩子是父母的底線,一旦她們的孩子被欺負,多麼溫柔軟弱的媽媽都會和你拼命。「孩子又被欺負了,一邊心疼,一邊又很生氣!」這大概是很多大人的心態。
  • 孩子被欺負,比打回去更重要的是:教給孩子「自我保護能力」
    也有人覺得秦昊媽媽雖然話說得在理,但面對孩子被欺負,父母不能不管不顧。最後,秦昊向大家發出靈魂拷問:「如果你有女兒,在學校總受欺負。你跟老師說了,但孩子還是受欺負,你第二天又和對方家長了,可回來還受欺負。這時候你該怎麼辦?難道只能轉學嗎?」
  • 孩子被欺負不回手?家長該怎麼教育?比打回去更重要的是這5點
    ……孩子被打後該不該教孩子打回去,總是可以聽到很多不同的聲音。有的家長會像上面的爸爸一樣,教孩子打回去。他們認為被欺負不還手,孩子會越來越懦弱,要讓對方知道自己不好欺負。,父母反應很重要其實,孩子第一次被欺負後,第一時間一般都會去找照顧她的媽媽或奶奶,尋求幫助,這是孩子在嬰幼兒時期就會的本領。
  • 孩子被欺負?比教他打回去,更有效的是這麼做
    1.被人打了當然要教他打回去呀只有20%的孩子進行了反擊,他們有的反擊成功了、有的反擊失敗,也有向尋求老師和家長幫助的。結果發現,自己反擊成功的孩子,很少再被欺負;反擊失敗的孩子,之後還會被欺負,且更頻繁。而老師或家長的介入會讓攻擊者收斂自己的行為,或者轉移目標。
  • 孩子被打了,比起「打回去」更重要的是這些
    「孩子在幼兒園被別的小朋友打了,該不該教他打回去?」支持孩子「打回去」的媽媽,理據充分:並不是在意孩子一時吃虧,而是要讓孩子有捍衛自己權利的意識。否則孩子會在日後面對爭端時,都習慣退讓,更容易被欺負。而不支持孩子「還手」,更傾向於讓孩子跑開、報告老師的媽媽也有道理:當我們告訴孩子「打人不對」的時候,要如何同時告訴他「可以打回去」呢?這不是「以暴制暴」嗎?
  • 孩子容易被欺負怎麼辦?比「打回去」更重要的是這幾件事!
    1.安撫孩子受的傷這裡說的「受傷」並不只是外傷,更重要的是內傷。很多家長發現自己孩子被欺負了,往往自己的怒火先被點燃了,卻忽略了孩子委屈、難受的心情。調解無果,孩子的爸爸當場帶著孩子回到教室,找到了欺負兒子的同學,並告訴孩子:「爸爸在,敢不敢打回去?」「打回去」是中國家長們最常用的一個手法。因為教孩子打回去,太好用了——以暴制暴,孩子只要還手就不吃虧;別人先動手,我們是「正當防衛」佔著理;孩子學會了還手,以後也不會被人欺負。
  • 當孩子被欺負時,不能一味的教孩子打回去,說這些話更重要
    ,但是從來沒有教過孩子當被欺負時應該怎麼去應對、怎麼去反抗才能保護自己。不會出現有人來傷害孩子的事情,所以自然不會去教孩子在遇到被別人欺負的時候要怎麼做。心理學上也有說過喜歡欺凌別人的小朋友其實內心是非常自卑的,他就是在某一些方面得不到滿足,才會去找那些看著比較好欺負的人去下手。這種小孩子就是表面上的功夫,典型的欺軟怕硬,只要你比他還硬氣一點他也就什麼脾氣就沒有了。
  • 孩子被欺負後,父母第一步要告訴他「勇敢打回去」,第二步更重要
    米粒經常被班上的一個小男孩欺負,不僅霸佔米粒的位置,還把米粒逼到了角落裡。最後,秦昊忍不住掩面哭泣,並且說道:「當你有個孩子,在學校總被欺負,和老師、家長都說了,也還是被欺負,那你怎麼辦?但如何教孩子自我防禦並不只是在教授單純的技能,也不是教「打回去、把玩具搶回來」那麼簡單,它更關乎影響孩子一生的性格和意識塑造。父母的一句「沒關係」,很可能只會把孩子越推越遠!
  • 告訴孩子:被欺負要「打回去」有多重要?孩子還不還手區別很大
    爸爸說「別人打你,可以當場還回去」,孩子照做之後,再也沒有被同學欺負過小傑學習成績好,人又文靜,在四年級時被老師安排在一個調皮的同學旁邊學習。這時候小傑的爸爸問「是不是如果現在你去找他,打他一頓,就不覺得委屈了?」,小傑點點頭。爸爸接著說:「別人欺負你打你,你可以當場還手保護自己,但記住只限於當場,不能打頭。一旦告訴了老師,他跟你道了歉,你就只能原諒他」。
  • 秦昊談女兒被欺負瞬間崩潰:孩子被欺負,比打回去更重要的是……
    甚至還經常被一個小男孩欺負。起因是,有一次小男孩不小心撞到了女兒。女兒很聰明,立刻報告老師。老師隨即要求男孩道歉,事情很快解決了。卻沒想到,此事成了女兒被針對的導火索。從那以後,男孩每天都會有意無意撞米粒一下。一節舞蹈課上,那個小男孩故意侵佔了女兒的位置,還把女兒緊緊逼到牆壁角落裡去。
  • 被欺負會還手的孩子和默默承受的孩子,長大後,性格差別有點大
    ,還有些孩子只能默默承受,被同學打了也不會還手,那麼孩子面對這樣的事情如何正確的處理也是家長們應該重視的。長大後的亮亮依然沒有很大的改變,在領導眼裡也不會太重用,畢竟亮亮比起其他男生來說沒有什麼魄力,這些性格的形成也和他的從小生活有很大的關係。
  • 父母應該怎麼教育孩子?教他做人比教他學習更重要
    許多父母將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成績和課外活動上,例如,確保孩子學習,做功課,並按時準備足球練習或舞蹈課。但是,很多時候,我們忘記花時間和精力來培養孩子的成功和發展的另一個組成部分,即成為一個好人,這與好成績,獎項和獎盃同等重要,甚至可能更重要。
  • 秦昊因女兒被欺負落淚:父母這樣做,比教孩子「打回去」更重要
    一旁的婆婆還沒有什麼反應,說「都是小孩子」,秦昊卻坐不住了。他滿臉都是心疼,激動地給母親比劃著女兒被欺負時的情形。孩子被人欺負了,父母一定會感同身受,比自己被人欺負了還要難過。可是光難過沒用啊!在《接納孩子》一書中,作者提到,衝突是孩子學習社會規則的寶貴機會。
  • 孩子被欺負,只教他「打回去」不是辦法,你更應該做好這四點
    沒過幾天同學還來推搡他說要「教訓」一下愛打小報告的人。還有寶媽留言說:我家孩子5歲了,和8歲的表姐一起玩時候老是只有被欺負的份,被打後也不知道還手,於是下次還會被打1.穩定孩子情緒,做好安撫工作當孩子被欺負後,多數家長自己的情緒都無法控制,或是大聲呵斥自己的孩子沒用,不懂得還手,或是怒氣衝衝地帶著孩子去找欺負人的家長算帳,或是大聲聲討學校和班主任的監管不當等等,帶著這種爆發式情緒去處理問題,會給孩子帶來陰影,讓孩子覺得:我確實不行,難怪都欺負我,什麼都要靠父母替我出頭。
  • 孩子被欺負教他打回去?這樣做效果更好
    從孩子融入周圍群體開始,令父母頭痛的日子也隨之開始:打人、搶東西、被人推……幾乎每個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都會不可避免地經歷這些事情。;60%的家長表示,如果自己孩子被欺負,他們會讓孩子「打回去」;25%的家長會告訴孩子打人是不對的,叫他們不要和對方玩了;而15%的家長表示不知該怎麼處理。
  • 看起來怯生生的孩子,更易受欺負。不改變,教孩子打回去也沒用
    弟媳看到孩子沒什麼大礙,就一直站在遠處,心想看看孩子被打後會有什麼反應。沒想到侄子一點反抗的意識都沒有,不僅不會還手,還像個沒事人似的,被打完後還屁顛的跟在別人後面玩了。 看到侄子這番表現,弟媳本來有點不高興了,有點看在眼裡,急在心裡的感覺。誰知,不一會兒,那個孩子又推了一下侄子。這次侄子「哇」的一聲,直接哭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