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寶小掌門」兒童學習app,這裡有金龜子、張騰嶽等七位央視主持人必背詩詞、成語、四大名著等大語文課程,更有少兒科普視頻和小學同步課程等你來學。
從孩子融入周圍群體開始,令父母頭痛的日子也隨之開始:打人、搶東西、被人推……幾乎每個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都會不可避免地經歷這些事情。
有一家幼兒園曾經做過小範圍的調查,發現:
超過90%的家長反映,自家孩子有和小夥伴起爭執或被欺負的經歷;60%的家長表示,如果自己孩子被欺負,他們會讓孩子「打回去」;25%的家長會告訴孩子打人是不對的,叫他們不要和對方玩了;而15%的家長表示不知該怎麼處理。
當孩子受欺負時,家長內心時常矛盾衝突:好想憤怒還擊,又覺得反擊不對;好生氣又怕打不過;想文明溝通又發現總被不文明對待......
那麼,家長到底該怎麼辦呢?
其實,得知孩子受委屈的本能反應是讓孩子回擊。
但如果只是孩子之間的一些小爭吵,家長完全可以讓孩子自行解決;如果是對方有主動意識欺負,應該找老師和對方家長進行溝通,找出解決的方法!
切記不可在孩子受委屈後,責罵對方小孩,或者教孩子打回去。這樣孩子難以與他人建立友好和諧的人際關係。
對於比較年幼的孩子來說,語言具有一定的震懾作用。
比起教孩子還手打回去,告訴孩子大聲說出「你不要再欺負我,不然我就打你了」這句話更有效果,孩子大聲說出這句話時,會引來其他小孩和老師的注意,可以及時制止不良行為的發生。鼓勵孩子迅速、準確地表明自己的立場,或者立刻報告老師,請求老師幫忙。
大多數老師是稱職而值得家長信賴的。孩子之間出現問題,家長可以和老師加強溝通工作,讓老師多關注孩子的活動。告訴孩子遭遇欺負時及時向老師匯報情況,同時也讓孩子學會謙讓、分享,不要動手打人。
很多時候孩子之間的打打鬧鬧,是因為他們年齡小,不能正確表達自己的感情和需要。適當情況下,家長應置身事外,關注但不幹涉,讓孩子獨立找出解決的辦法。
心理學家喬治·斯派維克曾說:從小習慣自己解決問題的孩子,長大後才能冷靜應對困難,並拿出好的決策。
很多家長在家長群裡都很熟悉,有的更是一起結伴接送孩子,因此,當孩子之間發生矛盾時,不能因為小小的誤會而讓關係變得緊張起來。
雙方家長不必太過較真,甚至可以採取不幹涉的態度,最好讓孩子自行解決。如果期間出現爭執,再進行適當幹預。
總之,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應從積極的角度出發,讓孩子從小就養成一種積極樂觀的處世態度和思維方式,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圖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