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孩子在家裡面的時候表現的活潑開朗,甚至霸道蠻橫,但一到外面和別的小朋友玩耍時,就會突然像變了個人似的,表現得非常文靜、乖巧。不僅非常沉默,而且遇到別人欺負,也從來都不敢反抗,不管是比他大的,還是比他小的孩子打了他,他都不還手。家長往往戲稱這樣的孩子是「家裡的老虎」,但沒有哪個家長是能夠看著自家的孩子被人欺負而無動於衷的。
看到自家孩子被打,家長的心裡一定很不是滋味,擔心這樣一味地忍讓會讓孩子的性格變得懦弱,長大以後也會到處受人欺負,但也總不能教他還手吧,以牙還牙、以暴制暴是無法解決根本問題的。
很多家長都有類似的困惑,遇到類似的情況時,到底怎樣才是合理的解決方法呢?
這裡給出的第一個建議將是:家長不要過多參與。為什麼這麼說呢,這是因為在育兒過程中,直接教授經驗與讓孩子自己選擇用哪種方式處理問題,雖然大多時候表面上的結果一樣,但是內涵卻完全不同。小孩子很容易把成人的做法看成絕對正確的真理,會不假思索地遵守、模仿,這也就失去了獨立探索的機會。
孩子被打這件事也是一樣,家長最好不要唆使孩子「打回去」之類,而要把覺得怎麼做的機會留給孩子,這樣能夠讓他在生活實踐中學習、積累經驗。哪怕犯錯也沒有關係,犯錯是學習的好機會,它符合兒童的心理發展規律,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既然家長不能簡單粗暴地教孩子「打回去」,那如果孩子也不知道如何是好,這時該怎麼辦呢?接下來我們要介紹一種化解這種衝突的「三部曲」方式,即「斥責、制止、躲避或尋求幫助」。
斥責是指嚴厲告誡對方:你這種打人的行為是不對的。
制止則是指,家長可以教給孩子,面對別的小孩打過來的小巴掌或拳頭,可以迅速抓住對方的手腕或者用自己的胳膊格擋後再抓住,這樣對方就再次嘗試打人了。抓住對方的手腕後,也要告訴對方:打人是不對的。
躲避或尋求幫助是指當對方無法被制止時,為了避免受到更大的傷害,家長需要告訴孩子如何躲避,比如離開現場或者尋求大人的幫助。
採取這樣的解決方式可以在讓孩子保護自己的同時,也避免了矛盾的激化。孩子也能意識到自己力量的強大,不還手並不是軟弱可欺,更不是懦弱,而是懂禮貌、懂謙讓、懂得解決問題的行為。而且在這個過程中能夠提高他們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理解情緒,關注於解決問題
當孩子面對那些故意傷害別人的「壞孩子」時,家長要做的不僅是教保護孩子如何保護自己的身體免受傷害,更需要關注孩子的情緒、心靈是否受到了傷害。遇到故意打人的孩子時,精神上的傷害往往也是在所難免的。此時家長要做的是理解孩子的感受,跟孩子溝通,用啟發式的提問引導孩子說出內心的需求,在必要的時候,跟孩子一起想辦法解決問題。這樣,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會在這個過程中慢慢得到提高。
生活中的逆境和挫折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很好的老師,「被打」是大多數孩子在長大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的事情。在保證孩子安全並教會他們必要技能的前提下,家長不需要過多地參與,關注孩子的情緒,放手讓孩子在生活實踐中去積累經驗,從錯誤中學習,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