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校園暴力,孩子被欺負了,家長就要「打回去」?

2020-10-15 慧擇校國際升學

孩子被欺負了要不要打回去?是許多家長都在糾結的問題。前幾日,上海楊浦兩位家長因為孩子之間的矛盾,在校門口約架,結果打破頭進了醫院。今天,朋友圈又流傳著一條家長歇斯底裡地讓孩子「打回去」的視頻。


作為家長,誰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被欺負,但是一旦真的發生這樣的情況:

我們到底要不要教孩子打回去?

反擊是不是最好的解決方法呢?

怎樣可以幫助孩子不要成為被欺負的對象呢?



1

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成長環境與性格特徵,各種複雜的因素共同塑造了他的行為模式。當孩子面臨攻擊事件時,也往往會有不同的反應,我們先來看一個著名的實驗。


上世紀90年代,家庭心理學家傑拉德R. 帕特森和李察 A. 利特曼,做了一項兒童攻擊行為和行為強化的實驗。他們在幼兒園共記錄了2583次幼兒之間的攻擊事件(打人搶玩具等)。


實驗結果發現:


1.被攻擊不還手的孩子


80%的孩子在遭到攻擊的時候,沒有選擇反擊,而是會哭泣、退讓或者是任由攻擊者搶奪玩具。


演變結果:打人的孩子下次還會繼續攻擊別人,而被打的孩子行為得到了「負強化」,他們再遇到被攻擊的情況時,會退讓妥協。


2.被攻擊還手的孩子


選擇還手的孩子有兩種結果:


第一,反擊且成功


演變結果:打人的孩子後續會減少對他們的攻擊,或者更換攻擊目標,反擊成功的孩子會在下一次被攻擊的時候,繼續選擇反擊。


第二,反擊沒有成功


演變結果:下次還會被打人的孩子攻擊,並遭到更頻繁的攻擊(報復)。


3.尋求外力協助的孩子


被攻擊的孩子向老師或家長尋求幫助,在大人的介入下,打人的孩子會停止攻擊。


演變結果:一般都能讓打人孩子的攻擊行為得到收斂,他們或停止、或轉向他人。


這個實驗結果似乎與許多家長的心理預期相差不大,


「不還手,那不就是會繼續被欺負!」


但是,實驗中也有很多還手但失敗了的孩子,而還手失敗後,會遭受下一次更激烈的攻擊。


可見,教孩子還手,並不是一個絕對有效的方法。


即使是在同一個班的孩子,因為發育有快慢,在體格上也可能會有很大差異。當一個矮小瘦弱的孩子被一個高大強壯的孩子欺負,即使家長讓他去還擊,還擊成功的概率又有多大呢?


實際情況時,很多原本就會還擊的孩子,其實不太容易受到欺負,而那些受到欺負的孩子,家長教他「打回去」,他卻很難真的做到。


2


對於孩子遭受被欺負要不要還手的問題,中國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教授是這麼回答的:支持孩子打回去!


李玫瑾講授是用自己孫女的真實案例來說明這個問題的。


在李玫瑾教授的講述中,她的孫女在幼兒園的時候曾被同班的一個小男孩欺負,導致腦袋被撞傷。


所以,孫女受欺負之後,回去跟奶奶李玫瑾說,李教授就給孫女支了一招:如果他再這樣對你,你就用手拽他的耳朵,他一疼,自然就鬆手了。


為什麼這樣教導孫女呢?李玫瑾教授是這樣回答的:如果被欺負的孩子不還手,欺負別人的孩子會認為對方好欺負,就會一而再再而三的欺負對方。


長此以往,甚至有可能演變成嚴重的校園暴力。


許多家長以此認為,只要孩子受欺負了,就一定要讓孩子打回去,不惜以暴力的方式還擊,自家孩子也決不能吃虧。就像今天的視頻中,家長按住孩子瘋狂叫喊著「打回去」。


但事實上,李玫瑾教授孫女的事件中,有一些信息被許多人忽略了。


首先,孫女被欺負,回家跟奶奶說,其實是孩子在求助家長,在尋求外力協助。孩子顯然是在受到欺負之後,不知該怎麼處理,才選擇跟大人說。同時,這也從側面說明了家庭成員之間的溝通非常密切,孩子有問題會主動與大人溝通,大人在聽到後也沒有任何責備,或對事件定性,而是提出具體的應對方式。


其次,孫女被欺負之後,奶奶的回應,是針對如果他下次再這樣,可以有哪些具體的應對措施,並不是主張報複式的打回去。如果對方什麼都沒有做,就回頭打人,那和欺負人的人又有什麼區別呢?


另外,奶奶的建議,本質上仍然是讓孩子自己去進行處理的。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與同伴產生摩擦和矛盾,真的是再正常不過了。孩子們總要學會自己來面對和處理問題,家長們的建議,往往也是為了幫助他們學會自己面對和處理問題,而不是什麼都由家長代勞。


這邊家長之間在約架受傷進醫院,那邊孩子已經手拉手一起玩耍了。



3


對於大部分孩子來說,面對攻擊時的選擇都是迴避與不反擊。上述的實驗過程也驗證了,約80%的孩子在面對攻擊行為時,都選擇不去進行反擊。


這是因為,許多孩子面對這樣的情況,其實並不知道如何去處理,不知道自己該怎麼辦。


有時,一些家長會從成年人的角度,理所當然地認為孩子應該要反擊,對於孩子的迴避行為進行埋怨,甚至訓斥:

  • 你打回去啊,光會哭有什麼用?
  • 他為什麼不欺負別人光欺負你?
  • 你還是不是男孩子?怎麼這麼沒用?


孩子的性格各有不同,並不是每一個孩子生來就會主動反擊。尤其是許多家庭教育本身不主張暴力解決問題,但在孩子遭到攻擊時,卻又想讓孩子去反擊,反而更加讓孩子混亂和不知所措。



有時,被家長否定,比起被欺負更讓孩子感到難過。


主張孩子可以反擊,其實不能簡單等同於用暴力方式打回去。


那麼,當孩子真的被欺負時,身為家長的我們,能夠怎樣幫助孩子?更進一步說,如何避免讓孩子受到欺負呢?家長們的引導方式很重要。


第一,保持積極而密切的溝通


家庭成員之間的溝通,是解決許多問題的重要方式。積極而密切的溝通,是家長能夠及時接收到孩子求助信息的基礎。


有些家長會覺得孩子之間的小打小鬧沒什麼,不必過於在乎;也有些家長會覺得自己孩子受欺負了是天大的事,反應過激,介入過當。



家長可以從溝通中,儘可能去了解事件發生的始末,從而來判斷,孩子是否能夠自己來處理問題,如果可以,那麼家長可以不要立刻接入;如果是孩子自己無法解決的情況,那麼家長再進行適當介入。


同時,當孩子反映這些問題時,家長們也要肯定他們尋求幫助的行為,鼓勵他們在可能的情況下來面對和解決衝突。


第二,從日常中強化孩子的權利意識


孩子被攻擊的時候,往往會下意識地退讓,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不知道自己權利的界限在哪裡。


具體來說,他並沒有清楚地知道對於自己的東西,他有權利不給別人玩,自己的身體,他也有權利不讓別人隨意觸摸。


這就需要家長們,在日常生活中,就進行一定的引導,可以多傳遞自我權利的意識,只有讓孩子先懂得認知權利,他才能學習如何維權。



自我權利意識,很大程度上也來自於規則的教育和引導。


比如說,排隊是一種規則,先來後到也是一種規則。如果孩子在公園玩遊樂設施時,好不容易排隊輪到了他,剛剛開始玩,此時有別的孩子過來詢問,能不能讓他玩一下?許多家長第一反應都會是,那讓一讓吧,讓別人先玩一下也沒什麼。


但是,孩子原本遵守了排隊的規則,那輪到他了,他就可以享受玩的權利。謙讓雖然是傳統美德,但應當在權利與規則的基礎上弘揚與傳承。


第三,讓孩子從語言反擊開始


很多時候,孩子之間的矛盾與衝突,並不是充滿惡意的,但被攻擊時的退讓,會讓攻擊的一方「得寸進尺」。


很多孩子,已經接受了不應該使用暴力的價值觀,再讓他從行為上反擊,其實不一定能實現。此時,家長可以教孩子用語言進行翻譯,嚴肅的警告同樣能夠達到威懾的效果。尤其對於低齡段的孩子而言,言語上不讓步,就是捍衛自己權利的第一步,也會向對方傳遞出「我不好惹」的信號。


語言反擊一旦產生威懾效應,就會增強孩子的自信心。


當然,如果語言威懾沒有起到作用,那麼適時地出手反擊也可以被允許的,但要「打得過」才行,許多心理教育專家推薦的反擊行為,其實是——推。


推打人的孩子,或者遠離打人的孩子,讓他停止攻擊行為。


如果打不過,那麼逃跑也是英雄,保護好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第四,教會孩子尋求外力協助


在上面提到的實驗中,尋求外力協助,也是制止攻擊的一種方式。


家長們在平時就可以教導孩子,遇到問題要及時求助老師、求助父母,或者對方孩子的家長,都可以。


對孩子們來說,被欺負了本身就感到非常委屈,如果跟家長說了只能得到責備,久而久之就不會再尋求幫助。


一定要讓孩子知道的是,被欺負並不是他的錯,被欺負也別害怕,家人會和他在一起。



第五,教導孩子力量應該用在對的地方


我們教會孩子不受欺負的同時,其實更應去告訴那些欺負人的孩子,不應如此為之。


如果,我們有強於別人的力量,也絕不應該用在欺負人上面,而是更應用來保護自己和比自己弱小的人。


當孩子們心中有了正確的觀念,互相之間的許多矛盾都會自然會化解。


而這樣的觀念,是需要家長以言傳身教的方式來進行引導的。


如果家長自己在校門口約架,那孩子接收到的信息,就是遇到問題我們可以打一架。但結果呢?不過是打贏了進警局,打輸了進醫院,對解決問題並沒有什麼幫助。


孩子的世界與大人的世界有相同之處,但也有許多不同之處。有時,成為大人的我們可以已經忘記了自己孩童時代的種種想法,而一味地以大人的標準來判斷孩子之間的問題並不可取。


在陪伴他們成長的過程中,家長們也要面臨許多難題,和孩子一起去解決,成為他們堅實的依靠,才能讓他們更有勇氣和信心去,面對未知的未來啊。

相關焦點

  • 「狠狠打回去!」家長怕孩子受欺負,其實是在助長孩子的暴力傾向
    現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家長這樣教育孩子:「別人打你的時候,你就狠狠給我打回去。」家長不想自己孩子受欺負的心理,促使很多家長把孩子的教育脫離了正確的軌道,最後自己的孩子是不受欺負了,但是也越來越暴力。結果導致孩子在遊樂場玩的時候,有孩子故意打我家大寶,但是孩子沒有還手,只是說:「你不能打人!」但是孩子的語言制止根本沒有產生效果,那個孩子又再次打了我家大寶,但是大寶也並沒有還手,自己白白挨了打。通過這件事情,我就開始反思我的教育方式。我們家長雖然都希望我們的孩子不要暴力蠻橫,但是也希望我們的孩子不能受欺負。我們不欺負人,但是也不能受欺負。
  • 校園暴力屢禁不止,孩子在學校被打,要不要教他打回去?
    現在學校都提倡素質教育,要求校風好,讓孩子不要打架。但是禁止了聽話的孩子,卻讓那些「調皮蛋」有機可趁。我孩子所在的班級老師開始也是要求不要打架,但是同學群裡經常看到這個孩子被誰欺負了,那個女同學臉被人劃傷了。不要打架,成了愛打人孩子的「護身符」校園暴力屢禁不止,被打要不要打回去?‍
  • 面對校園暴力,我告訴孩子:打回去!
    此時,我真的愣住了,不知道說什麼,更不知道十歲的孩子是怎樣每天忍氣吞聲的生活的。想起孩子每天放學回家頹廢的樣子,淚水止不住往下淌……第二天找到老師,老師說:「這個孩子不止一次的打班裡的同學,並且都是扇耳光。找來他家長,家長說,我就是告訴孩子,惹到你的人就打。現在九年義務教育,也沒有權力不讓人家孩子上學。」
  • 當你的孩子被欺負時,你會不會讓他勇敢「打回去」
    即便如此,也不是所有校園暴力案件都能浮出水面,不是所有的受害者都能及時受到社會關注。家長別只盯著孩子的學習成績,讓孩子的體魄「野蠻」起來,長得人高馬大的,就沒人敢欺負了。 2、建立自己的朋友圈。社交能力越強的孩子,往往越不容易被欺負。 3、家長要有擔當。不要一昧去和稀泥,只要自己的孩子沒錯,就要敢於替孩子討回公道。
  • 孩子面對校園暴力,最好的辦法就是打回去!
    三個小太妹心生不滿就把菜子給打了一頓,小百合趕過去卻發現菜子胳膊上插著一塊玻璃卻沒有血跡。於是在網上查到學校為了解決校園霸凌問題,專門設計了一種專門替孩子承受霸凌的機器人。這種機器人表面上跟人一樣,但是體內植入了容易被欺負的程序,再加上不會反抗,是完美的替罪羊。果然漸漸地菜子代替小百合成了小太妹欺負的對象。
  • 孩子受欺負了怎麼辦?除了教孩子「打回去」,這件事也要和孩子說
    隨著揭露校園暴力現象的影視作品越來越多,校園暴力也被越來越多人所重視,特別是有孩子的人群,更是擔心自己的孩子在學校也會受到欺負。部分父母也曾告訴過孩子受到欺負要懂得反擊,但是簡單的「打回去」是否真的能解決問題呢?
  • 孩子在學校被欺負,該不該「告老師」?公安大學教授:打回去
    校園,本是教育孩子長大成人,傳授孩子做人的道理,拓寬孩子眼界,感受同學、師生間的美好情誼的地方,而有的孩子卻把校園變成別人的煉獄。校園暴力的存在,讓許多原本在學校應該享受青春年少時光的孩子卻飽受煎熬。她以專業的角度出發表示,面對校園暴力,父母告老師沒有用,應支持孩子打回去,教會孩子應有的自保能力。
  • 秦昊自爆女兒被欺凌:孩子被欺負直接打回去?打回去也要講究方法
    所以作為家長,我們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讓他們清楚的意識到什麼是霸凌行為。應該怎么正確處理和同學之間的關係。從根源入手來解決問題,分析問題。2、要讓欺負人的孩子知道事情發展的後果每個家長都會害怕自己的孩子在學校受到欺負,我們當遇到孩子遭人欺負的時候應該怎麼做呢?
  • 孩子上學被欺負,是一種愈演愈烈的校園暴力,家長該如何幫助孩子
    孩子上學被欺負,愈演愈烈的校園暴力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的李玫瑾教授,在一次講座上說道:當前世界都面臨著一個共同的問題,那就是校園暴力,尤其出現在孩子上小學後期到初中的階段。這個階段是校園暴力的一個高發期,在我們的孩子進入校園的第一天,家長便不應稱他們為孩子,他們已經是一名學生了。有些在學校欺負同學的人,;老師會找這個學生的家長到學校來,緊接著這位家長會去學校求情,給孩子個機會。
  • 當孩子被欺負:「打回去」之前,請家長深思這三個問題
    這幾年,校園欺凌正走出校園,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頻繁上熱搜的校園暴力視頻,以及以《少年的你》為代表的電影電視劇作品,讓不少家長擔憂,自己的孩子是否正成為下一個受害者。之前在綜藝節目《婆婆和媽媽》中,秦昊、伊能靜夫婦就女兒米粒在幼兒園被欺負,也表達過擔憂,並上了熱搜,現場點評嘉賓的李玫瑾老師表示支持孩子「打回去」,因為不這麼做,孩子會一直受到欺負。
  • 拒絕「校園霸凌」!孩子被同學欺負,合格父母會教他「打回去」
    在學校裡,一些性格自卑、沉默寡言,身材瘦小的孩子,經常會成為壞孩子的欺負對象。這樣的「校園霸凌」會給孩子帶來難以磨滅的心理陰影,作為孩子的父母,最擔心的莫過於自己的孩子在學校裡受了欺負還默默忍受,一聲不吭。
  • 孩子被欺負怎麼辦?超半數家長表示「打回去」
    約60%的家長認為,如果自己的孩子受了欺負,他們會讓孩子「打回去」;有25%的家長會告訴孩子打人不對,下次不要和對方玩了;另有15%的家長則表示不知道怎麼處理。有一天,吳萍回家,看到小浩的脖子上有一道明顯的紅印子,問了半天,小浩才告訴媽媽,他在幼兒園跟其他小朋友爭搶滑梯,被打了。當時,小浩的爺爺高聲說道:「你應該打回去啊,你不還手,人家以後還要欺負你!」聽到這話,吳萍愣了一下。她想,不是應該教育孩子與同學和睦相處嗎?但轉念一想,孩子的爺爺說得好像也有道理,一味忍讓,可能會讓孩子更懦弱。
  • 孩子被打就要打回去?這位犯罪心理學教授的回答火了
    "孩子一定要有體育鍛鍊。有運動,就有爆發力。有爆發力,就不容易被欺負。"圖片來源:CCTV《開講啦》視頻截圖這一說法,一下激起千層浪!有人支持「打回去」有人覺得應該教孩子忍耐!「當然要打回去!不然以後還會被欺負,欺負別人的孩子也會繼續施暴。」80後李女士建議。
  • 孩子在學校被欺負怎麼辦?李玫瑾教授建議打回去,家長看一看
    而家長選擇的做法有這幾種,一是不當回事兒,二是讓孩子下次離「壞孩子」遠一點,三是找到學校與家長理論一番,四是讓孩子打回去。每一種選擇背後都會帶來一系列的問題,於是孩子被欺負這件事,如何處理一直成為了我的難題。
  • 孩子受欺負了,應該「打回去」嗎?如何教會孩子不被欺負?
    俗話說「打在兒身,疼在娘心」,孩子上學後家長難免擔心孩子被欺負。孩子受了欺負,要告訴孩子打回去嗎?這個話題也一直備受爭議。很多小孩子,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很缺乏。如何讓孩子不被欺負,如何讓孩子學會保護自己?這是很多家長關心的問題。
  • 孩子在學校被欺負了怎麼辦?李玫瑾教授:「打回去,我支持!」
    「如果你的孩子,有一天跑過來跟你說『我同學欺負我,他們打我』,你會不會跟他說『打回去孩子,我支持你』呢?」李玫瑾教授堅定地回答:「打回去,我支持!」遇到事情只會讓孩子進行自我反省,這反而是對不良行為的縱容,導致校園暴力事件的不斷發生。而教育孩子「打回去」並不是對暴力的縱容,而是用另一種方式減少暴力事件的發生,讓孩子少受傷害。我們經常教育孩子在受到欺負是的時候,要去告訴老師。然後你呢?孩子受到的欺負減少了麼?並沒有。
  • 女生遭遇校園暴力被欺凌,家長應該教育孩子勇於反抗
    #校園暴力不是個新話題,但讓人們始料未及的是,最近曝光的校園暴力事件裡,主角清一色都是女生。孩子上學時被一些壞學生欺負,被校園霸凌,這不是孩子的錯,但是家長應該教孩子勇於反抗,不能一直被對方欺負下去。看到這個視頻後,有的寶媽不僅不表示安慰,反而指責這個孩子:"為啥不反抗?她打你,你就打回去啊!"這也是多數人的心聲。
  • 父母要教會孩子對校園暴力說不
    網上經常會出現學校裡孩子被校園暴力的事件,每當看到這樣的消息,我就會非常氣憤:我們的孩子是去讀書的,而不是去被欺負的!,但卻離我們的孩子很近,在你不知道的角落,你的孩子可能正承受著校園暴力。相關數據統計,全世界每年有2.4億學生遭受校園暴力,而30%的學生不會反抗。堅決拒絕一切校園暴力!如果你的孩子正在忍受著這一切,請教會他如何反抗。反抗1: 告訴孩子,當你正在經受著校園暴力的時候,請勇敢的站起來大聲的呼救。
  • 14歲男孩被打,「打回去」反被打慘,多少家長誤解了打回去的含義
    如果你家孩子被別人打了你會怎麼做?「打回去」是很多父母經常會給孩子說的回答,每個孩子在家長心中都是寶,誰也不願意讓自己的孩子受欺負,家長們就認為打回去是一個簡單粗暴的處理方式,這樣對方就不會覺得自己是個好欺負的人,下次就不會打自己了,真的是這樣嗎?
  • 孩子在學校被欺負了,需要先告訴老師嗎?李玫瑾:堅決打回去
    孩子在學校被欺負了,需要先告訴老師嗎?李玫瑾:堅決打回去校園暴力在近幾年受到了很大的重視,有不少電影以此為題材,記錄了如今和之前在校園生活中存在的校園暴力。由於中國的傳統教育方式,可能導致許多受到校園暴力的孩子不敢去申訴不敢去控告,所以在之前的生活中我們鮮有聽聞校園暴力事件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