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欺負了要不要打回去?是許多家長都在糾結的問題。前幾日,上海楊浦兩位家長因為孩子之間的矛盾,在校門口約架,結果打破頭進了醫院。今天,朋友圈又流傳著一條家長歇斯底裡地讓孩子「打回去」的視頻。
作為家長,誰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被欺負,但是一旦真的發生這樣的情況:
我們到底要不要教孩子打回去?
反擊是不是最好的解決方法呢?
怎樣可以幫助孩子不要成為被欺負的對象呢?
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成長環境與性格特徵,各種複雜的因素共同塑造了他的行為模式。當孩子面臨攻擊事件時,也往往會有不同的反應,我們先來看一個著名的實驗。
上世紀90年代,家庭心理學家傑拉德R. 帕特森和李察 A. 利特曼,做了一項兒童攻擊行為和行為強化的實驗。他們在幼兒園共記錄了2583次幼兒之間的攻擊事件(打人搶玩具等)。
實驗結果發現:
1.被攻擊不還手的孩子
80%的孩子在遭到攻擊的時候,沒有選擇反擊,而是會哭泣、退讓或者是任由攻擊者搶奪玩具。
演變結果:打人的孩子下次還會繼續攻擊別人,而被打的孩子行為得到了「負強化」,他們再遇到被攻擊的情況時,會退讓妥協。
2.被攻擊還手的孩子
選擇還手的孩子有兩種結果:
第一,反擊且成功
演變結果:打人的孩子後續會減少對他們的攻擊,或者更換攻擊目標,反擊成功的孩子會在下一次被攻擊的時候,繼續選擇反擊。
第二,反擊沒有成功
演變結果:下次還會被打人的孩子攻擊,並遭到更頻繁的攻擊(報復)。
3.尋求外力協助的孩子
被攻擊的孩子向老師或家長尋求幫助,在大人的介入下,打人的孩子會停止攻擊。
演變結果:一般都能讓打人孩子的攻擊行為得到收斂,他們或停止、或轉向他人。
這個實驗結果似乎與許多家長的心理預期相差不大,
「不還手,那不就是會繼續被欺負!」
但是,實驗中也有很多還手但失敗了的孩子,而還手失敗後,會遭受下一次更激烈的攻擊。
可見,教孩子還手,並不是一個絕對有效的方法。
即使是在同一個班的孩子,因為發育有快慢,在體格上也可能會有很大差異。當一個矮小瘦弱的孩子被一個高大強壯的孩子欺負,即使家長讓他去還擊,還擊成功的概率又有多大呢?
實際情況時,很多原本就會還擊的孩子,其實不太容易受到欺負,而那些受到欺負的孩子,家長教他「打回去」,他卻很難真的做到。
對於孩子遭受被欺負要不要還手的問題,中國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教授是這麼回答的:支持孩子打回去!
李玫瑾講授是用自己孫女的真實案例來說明這個問題的。
在李玫瑾教授的講述中,她的孫女在幼兒園的時候曾被同班的一個小男孩欺負,導致腦袋被撞傷。
所以,孫女受欺負之後,回去跟奶奶李玫瑾說,李教授就給孫女支了一招:如果他再這樣對你,你就用手拽他的耳朵,他一疼,自然就鬆手了。
為什麼這樣教導孫女呢?李玫瑾教授是這樣回答的:如果被欺負的孩子不還手,欺負別人的孩子會認為對方好欺負,就會一而再再而三的欺負對方。
長此以往,甚至有可能演變成嚴重的校園暴力。
許多家長以此認為,只要孩子受欺負了,就一定要讓孩子打回去,不惜以暴力的方式還擊,自家孩子也決不能吃虧。就像今天的視頻中,家長按住孩子瘋狂叫喊著「打回去」。
但事實上,李玫瑾教授孫女的事件中,有一些信息被許多人忽略了。
首先,孫女被欺負,回家跟奶奶說,其實是孩子在求助家長,在尋求外力協助。孩子顯然是在受到欺負之後,不知該怎麼處理,才選擇跟大人說。同時,這也從側面說明了家庭成員之間的溝通非常密切,孩子有問題會主動與大人溝通,大人在聽到後也沒有任何責備,或對事件定性,而是提出具體的應對方式。
其次,孫女被欺負之後,奶奶的回應,是針對如果他下次再這樣,可以有哪些具體的應對措施,並不是主張報複式的打回去。如果對方什麼都沒有做,就回頭打人,那和欺負人的人又有什麼區別呢?
另外,奶奶的建議,本質上仍然是讓孩子自己去進行處理的。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與同伴產生摩擦和矛盾,真的是再正常不過了。孩子們總要學會自己來面對和處理問題,家長們的建議,往往也是為了幫助他們學會自己面對和處理問題,而不是什麼都由家長代勞。
這邊家長之間在約架受傷進醫院,那邊孩子已經手拉手一起玩耍了。
對於大部分孩子來說,面對攻擊時的選擇都是迴避與不反擊。上述的實驗過程也驗證了,約80%的孩子在面對攻擊行為時,都選擇不去進行反擊。
這是因為,許多孩子面對這樣的情況,其實並不知道如何去處理,不知道自己該怎麼辦。
有時,一些家長會從成年人的角度,理所當然地認為孩子應該要反擊,對於孩子的迴避行為進行埋怨,甚至訓斥:
孩子的性格各有不同,並不是每一個孩子生來就會主動反擊。尤其是許多家庭教育本身不主張暴力解決問題,但在孩子遭到攻擊時,卻又想讓孩子去反擊,反而更加讓孩子混亂和不知所措。
有時,被家長否定,比起被欺負更讓孩子感到難過。
主張孩子可以反擊,其實不能簡單等同於用暴力方式打回去。
那麼,當孩子真的被欺負時,身為家長的我們,能夠怎樣幫助孩子?更進一步說,如何避免讓孩子受到欺負呢?家長們的引導方式很重要。
第一,保持積極而密切的溝通
家庭成員之間的溝通,是解決許多問題的重要方式。積極而密切的溝通,是家長能夠及時接收到孩子求助信息的基礎。
有些家長會覺得孩子之間的小打小鬧沒什麼,不必過於在乎;也有些家長會覺得自己孩子受欺負了是天大的事,反應過激,介入過當。
家長可以從溝通中,儘可能去了解事件發生的始末,從而來判斷,孩子是否能夠自己來處理問題,如果可以,那麼家長可以不要立刻接入;如果是孩子自己無法解決的情況,那麼家長再進行適當介入。
同時,當孩子反映這些問題時,家長們也要肯定他們尋求幫助的行為,鼓勵他們在可能的情況下來面對和解決衝突。
第二,從日常中強化孩子的權利意識
孩子被攻擊的時候,往往會下意識地退讓,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不知道自己權利的界限在哪裡。
具體來說,他並沒有清楚地知道對於自己的東西,他有權利不給別人玩,自己的身體,他也有權利不讓別人隨意觸摸。
這就需要家長們,在日常生活中,就進行一定的引導,可以多傳遞自我權利的意識,只有讓孩子先懂得認知權利,他才能學習如何維權。
自我權利意識,很大程度上也來自於規則的教育和引導。
比如說,排隊是一種規則,先來後到也是一種規則。如果孩子在公園玩遊樂設施時,好不容易排隊輪到了他,剛剛開始玩,此時有別的孩子過來詢問,能不能讓他玩一下?許多家長第一反應都會是,那讓一讓吧,讓別人先玩一下也沒什麼。
但是,孩子原本遵守了排隊的規則,那輪到他了,他就可以享受玩的權利。謙讓雖然是傳統美德,但應當在權利與規則的基礎上弘揚與傳承。
第三,讓孩子從語言反擊開始
很多時候,孩子之間的矛盾與衝突,並不是充滿惡意的,但被攻擊時的退讓,會讓攻擊的一方「得寸進尺」。
很多孩子,已經接受了不應該使用暴力的價值觀,再讓他從行為上反擊,其實不一定能實現。此時,家長可以教孩子用語言進行翻譯,嚴肅的警告同樣能夠達到威懾的效果。尤其對於低齡段的孩子而言,言語上不讓步,就是捍衛自己權利的第一步,也會向對方傳遞出「我不好惹」的信號。
語言反擊一旦產生威懾效應,就會增強孩子的自信心。
當然,如果語言威懾沒有起到作用,那麼適時地出手反擊也可以被允許的,但要「打得過」才行,許多心理教育專家推薦的反擊行為,其實是——推。
推打人的孩子,或者遠離打人的孩子,讓他停止攻擊行為。
如果打不過,那麼逃跑也是英雄,保護好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第四,教會孩子尋求外力協助
在上面提到的實驗中,尋求外力協助,也是制止攻擊的一種方式。
家長們在平時就可以教導孩子,遇到問題要及時求助老師、求助父母,或者對方孩子的家長,都可以。
對孩子們來說,被欺負了本身就感到非常委屈,如果跟家長說了只能得到責備,久而久之就不會再尋求幫助。
一定要讓孩子知道的是,被欺負並不是他的錯,被欺負也別害怕,家人會和他在一起。
第五,教導孩子力量應該用在對的地方
我們教會孩子不受欺負的同時,其實更應去告訴那些欺負人的孩子,不應如此為之。
如果,我們有強於別人的力量,也絕不應該用在欺負人上面,而是更應用來保護自己和比自己弱小的人。
當孩子們心中有了正確的觀念,互相之間的許多矛盾都會自然會化解。
而這樣的觀念,是需要家長以言傳身教的方式來進行引導的。
如果家長自己在校門口約架,那孩子接收到的信息,就是遇到問題我們可以打一架。但結果呢?不過是打贏了進警局,打輸了進醫院,對解決問題並沒有什麼幫助。
孩子的世界與大人的世界有相同之處,但也有許多不同之處。有時,成為大人的我們可以已經忘記了自己孩童時代的種種想法,而一味地以大人的標準來判斷孩子之間的問題並不可取。
在陪伴他們成長的過程中,家長們也要面臨許多難題,和孩子一起去解決,成為他們堅實的依靠,才能讓他們更有勇氣和信心去,面對未知的未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