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傷害他人是一種教養,而不被他人傷害更是一種氣場。」
編 輯:柔山
「我家孩子在學校總是被同學欺負,該怎麼辦?」類似這樣的問題正在困擾著家長,家長們的想法很單純,只要我的孩子不欺負別人,別人就不回來欺負自己。
這樣的想法原本沒有錯,不過也的確想的太單純了,或者說父母們低估了一些未成年人的「惡行」。
孩子上學被欺負,愈演愈烈的校園暴力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的李玫瑾教授,在一次講座上說道:當前世界都面臨著一個共同的問題,那就是校園暴力,尤其出現在孩子上小學後期到初中的階段。
這個階段是校園暴力的一個高發期,在我們的孩子進入校園的第一天,家長便不應稱他們為孩子,他們已經是一名學生了。
有些在學校欺負同學的人,;老師會找這個學生的家長到學校來,緊接著這位家長會去學校求情,給孩子個機會。
而且「求情」的話總歸是離不開:「我家孩子還小,不懂事,他還只是個孩子啊!」
是的,他是孩子,可被欺負的人就不是孩子了嗎?「孩子」這個詞並不是你可以作「惡」的理由,也不是給你一個人的保護傘。
往往有些未成年人的「惡行」,更叫人氣憤不已,又苦於拿他們沒辦法,受害的一方只能是有苦自愈、有傷自治。
為什麼小學到到初中的階段,孩子被欺負的情況變得越來越多、越發的嚴重呢?我們都知道他們正處在敏感的青春期,這的確是一方面的原因。
此外,還有一種原因是,那些欺負別人的學生認為自己的行為是一種「自我保護」,在他們的思想中,為了不受別人的欺負,我就要去欺負別人。
這樣子就沒人敢欺負到自己的頭上了,甚至還會「怕」自己,覺得自己非常有「實力」,他們對此還非常的享受。
那麼針對這些愈演愈烈的問題,家長該如何去做,才能切實的幫助到我們的孩子呢?一起聽聽李玫瑾教授給出家長的幾條建議。
孩子在學校被欺負怎麼辦?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這4個辦法更管用
◆ 教孩子認知權利的界限
心理學家:當孩子受到別人的欺負時,大多數的孩子會下意識的選擇退讓,而這裡面最大的問題是孩子並不清楚自己的權利界限。
所以家長們要在孩子小的時候,教育孩子認知自己權利的邊界、界限,讓孩子明白規則的意識,只有清楚地知道權利的界限在哪,才會更好的維護自己的權利。
◆ 言語警告
言語上的警告,是會起到一定震懾對方的作用,尤其是針對年紀還小的孩子,這一招還是比較適用的。
◆ 適時「還擊」
當言語上的震懾和警告不起作用,那麼適時的反擊也是可以的,「推」的動作是適合的反擊行為。
家長也要告訴孩子,當和別人發生肢體上的衝突時,自己身體哪些部位一定要保護好,也儘量不去上海對方的這些部位。
當然了,逃跑也並不可恥,而是一種戰術,畢竟危急時刻保護好自己才是硬道理。
◆ 適時向大人求助
有時候,藉助外力也是很有效的,所以家長們對於青春期的孩子,也要格外的關注一些。
培養孩子自我保護的能力很重要
剛才提到發生衝突時,要保護好自己的關鍵部位,這也是一種分寸感。
如果孩子只是被打,沒有還手的時候,家長要學會共情,接納孩子的不安情緒,安撫後再去慢慢了解孩子的內心想法。
讓孩子擁有自己的強大的氣場,所以,當孩子再遇到欺負的時候,要讓孩子明白,披好保護自己的「鎧甲」同時,也要把握住分寸。
不能被對方得逞,也儘量不傷害到他人,這種觀念可以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慢慢的灌輸,孩子也更容易理解。
優化孩子的處理方式是家長最應該做的
在遇到矛盾衝突的時候,不同的孩子會依據自身的性格特點、對方是什麼人,進而做出一些本能的反應。
而家長最應該做的是,根據孩子在矛盾衝突時做出的反應,去優化他們的處事方式或手段。
對於性格柔弱一些的孩子,家長需要在心理上給予孩子力量和支持;對於比較強悍的孩子,家長要讓他有界限、規則意識,並加以正確的引導。
讓孩子明白:我並不是一個受害者,而自己也沒那麼輕易就會受別人的欺負,我有權利去選擇接受與拒絕,這是自我的權利。
今日話題:你的孩子受了欺負,你會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