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學校被欺負了,我們該怎麼做?」
可能很多家長覺得孩子見得打打鬧鬧只是在開玩笑,「千萬不要還手,忍一忍就過去了」,沒必要把事情鬧得太大。
可是一味忍讓,真的能讓「施暴者」停手嗎?能讓孩子不再被欺負嗎?當然不能。一味的退讓只會助長「施暴者」的囂張氣焰,讓他們更加的變本加厲,覺得孩子好欺負。
中國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告訴家長:「孩子要有不傷人的教養,但也有不被傷害的氣場。」
「如果你的孩子,有一天跑過來跟你說『我同學欺負我,他們打我』,你會不會跟他說『打回去孩子,我支持你』呢?」李玫瑾教授堅定地回答:「打回去,我支持!」
遇到事情只會讓孩子進行自我反省,這反而是對不良行為的縱容,導致校園暴力事件的不斷發生。而教育孩子「打回去」並不是對暴力的縱容,而是用另一種方式減少暴力事件的發生,讓孩子少受傷害。
我們經常教育孩子在受到欺負是的時候,要去告訴老師。然後你呢?孩子受到的欺負減少了麼?並沒有。
「老師說打人是不對的,你不能這樣做。」
中國講究「先禮後兵」。孩子可以先和對方講道理,對方不聽,還在繼續欺負孩子的時候,就可以動手打回去了。
著名主持人金星曾說過: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禮讓三分;人若再犯,斬草除根。
為什麼被欺負了要打回去?
李玫瑾教授說到:被欺負的孩子如果不打回去,那些欺負別人的熊孩子就會一而再而三的欺負別人,因為好玩。
李玫瑾教授舉過一個例子:她的小孫女在上幼兒園的時候被男孩子欺負,額頭磕在椅子上腫了起來。李教授就教她的小孫女,如果下次再遇到這種情況,掙脫不掉,就揪住他的兩隻耳朵往兩邊拽,他感覺到疼了就會放下你了。
不論是大人孩子都是一樣的,對一件事一個人沒有敬畏之心,就會無法無天,沒有底線。只有在某人、某事上碰了釘子,感覺到了疼,他才會產生敬畏之心。
李玫瑾教授也給各位家長提了2個建議:
1、教會孩子不欺負他人,越比你弱的越不能欺負,這是教養問題。
2、家長應從小讓孩子進行體育鍛鍊,經常運動的孩子有爆發力。越有力量的孩子越不容易被人欺負。
光有這兩項可不行,孩子良好的性格習慣也是非常重要的。
6歲之前,家長捨得對孩子說不
孩子6歲之前是習慣、性格養成的最佳時機,在孩子6歲之前,一定要學會對孩子說「不」。有些性格問題6歲之前沒有得到解決,以後,家長就管不了了。
所以,為了避免孩子養成任性的性格,家長學會對孩子說「不」很重要。
適當的挫折教育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這就是說的通過一些體力勞動來對孩子進行意志的培養。
人只有忍受過體力之苦,才會承受住生活之難。所以孩子小的時候,要讓他適當吃一點體力之苦。
讓孩子學會自我保護
孩子的認識都是來日常活動和書籍,要教育孩子多看些好的、正面的書籍,讓孩子的思想受到薰陶。如果孩子受到不良思想的影響,就會帶壞他的品質,那是,家長就很難糾正了。
保護孩子是每一位家長的責任,但畢竟家長不能無時無刻的跟在孩子身邊,進行保護。所以,讓孩子學會如何保護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在這裡為各位家長朋友,推薦一套《孩子情商性格培養繪本》。這本書是家長的好幫手,架起家長與孩子之間自我保護意識培養的橋梁。
這本套主要作用是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性格品質,在危險面前可以臨危不亂。教會孩子怎樣保護自己,養成自我保護意識,培養自我保護能力。幫助孩子提高對危險的警覺,並在潛在危險中找到正確解決的辦法,保護自身安全。
這套繪本共10冊,用不同的小故事,從各方面培養孩子的情商、性格,保護他們健康成長。
人都說性格決定把命運。家長一定要抓住孩子性格培養的關鍵期,幫助他們形成健全人格,讓他們有力量走的更遠更快。
有需要的家長點擊下方連結購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