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教育專家李玫瑾老師,受到了不少心理學家的攻擊,說她的育兒方式是有問題的,其中一個觀點被攻擊的最多,就是:孩子挨打了一定要打回去。
這個問題也是家長們問的最多的育兒問題之一了,李玫瑾老師的觀點是,孩子如果被欺負了一定要打回去。她還舉了一個自己家小孫女的例子,最後還告訴了小孫女下次遇到了這種事請,用什麼方法打回去。
這個觀點一時間收到了眾多家長的追捧。因為家長們對於這個問題其實也沒有太多的「主心骨」,李玫瑾老師說完,大家突然覺得有道理啊,就都當成了正解。
在對80、90後這批年輕爸媽的調查中,有接近50%的家長都選擇了讓孩子打回去,甚至有6%的家長選擇了幫孩子打回去。
但是卡爸其實並不贊成簡單直接的「打回去」,原因有三:
第一,別人打你,你就打回去,那不就是弘揚「以暴制暴」嗎?
很多家長都看不得自己家孩子吃虧,看見孩子被欺負,解決辦法就是,別人怎麼打你的,你就雙倍還回去。
其實聽到這種解決辦法的時候,我覺得有點恐怖,這跟電影裡面演的反派之間的恩怨報復有什麼區別呢?
小時候我們可能也都遇見過,因為自己「兄弟」在學校挨打了,然後找了一群小混混在學校門口等著報復打群架的壞孩子。
如果只是簡單的告訴孩子挨打了就要打回去,會不會有可能愈演愈烈,最後變成這種結果呢?
再說之前福建一所實驗小學發生的慘劇:女兒被欺負了,爸爸竟然闖到學校裡把欺負女兒的同學捅死。
從小受到教育都是「冤冤相報何時了」,但為什麼我們教育孩子的時候,卻又這麼簡單粗暴的告訴他要打回去呢?
第二,孩子需要的是內心強大,而不是虛張聲勢
那麼在被欺負的時候,我們到底應該告訴孩子做些什麼呢?
我的建議是,不向「受害者身份」認同,要找到正確的「心理社交地位」。
什麼是「受害者身份」呢?
就是不論你還不還手,都會覺得自己是無法拒絕傷害。
所以有受害者身份的人,情緒的遙控器是在對方手裡,只有對方停止對自己的攻擊,才能好。即使我還手了,打回去了,還是站在一個弱小的角度去還擊。
那麼什麼是&34;呢?
就是「你是班幹部所以我就要聽你的」,你就是比我強大,主動權是在你那裡。在社會中我們也能看到很多這樣的人,認為就應該對領導卑躬屈膝,領導讓幹什麼都是對的,我就是一個職員,我能怎麼辦?
所以心理社交地位和孩子的自尊自信程度是息息相關的。有些孩子受到欺負就會大聲的反抗,但是事情過後就馬上回復平靜,也不會耿耿於懷,甚至好幾天都過不去。
所以被欺負之後,到底是不是打回去,並不是最重要的,而是要教會孩子,不要認為被欺負了,對方就一定是強大的,自己就是弱小的,每個人都是平等的,不要在心裡就變得害怕恐懼。對方怎麼樣,是無法左右自己的情緒的。
第三,家長要更加關注孩子的感受,而不是甩一句「那你也打他啊」
還是接著上面的說,怎麼讓孩子心理上強大起來?
就是多用感受去引導他。
很多家長都會說一句話,「你怎麼這麼笨呢,他打你你就打回去啊,不會還手啊?」
孩子在被別人欺負了之後,告訴家長,又被家長訓一頓,想想這個孩子心理什麼感受?
以後這種事可能就不會跟家裡說了,被欺負就只能忍著,這時候如果沒有人幫他,就很有可能走上很危險的道路,要麼就是精神崩潰了,要麼就是過激的反抗。
所以家長們應該多去關心孩子的感受,多問一些開放性的問題,或者可以去「還原現場」。
千萬別說什麼「沒關心,沒放在心上。」就問問如果我們自己被人欺負了,又生氣又委屈,朋友來一句別放心上,難不難受?
多問問孩子的感受,比如,當時他打你,你是不是特別生氣,沒有想到他會那樣對你?
孩子的感受只有被父母看到,他的傷才能好起來,才能感受到父母對他的理解與愛。一個有父母無條件愛的孩子,才會更加有安全感,更加強大自信。
最後,是不是還手,由孩子來決定。
那麼被欺負了到底要不要還手!
最重要的是:父母不要替孩子做選擇。
首先,我們可以告訴他,如果被欺負了,可以大聲的表達自己的感受和立場「你打到我了,很疼!請你向我道歉!」
如果對方不道歉,我們可以加重語氣並表示如果還這樣的話,我會還擊或者告老師的!
如果對方還是沒有停下來,甚至變本加厲,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告訴孩子,如果你太生氣想還擊,或者已經動手了,我不會怪你的。如果你有點害怕,不敢還手,也沒有關係,還可以去告老師或者遠離他。
還不還手,一定是要孩子自己去決定的,不要總是和孩子講一些「君子動口不動手」,或者「以牙還牙」之類的大道理。
讓孩子從小知道心理的強大才是真正的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