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為節目《婆婆和媽媽》的熱播,伊能靜一家備受熱議。
話題還登上了微博熱搜的第一名。
伊能靜告訴婆婆,女兒米粒到了一所新學校後,受到了班上同學的區別對待,大家都不跟她打招呼。這讓活潑乖巧的米粒很難過。
坐在一旁聽著女兒遭遇的秦昊,不禁開始黯然神傷起來。
後來,伊能靜又告訴婆婆,米粒因為太善良,在學校多次被一個小男孩欺負。
一旁的婆婆還沒有什麼反應,說「都是小孩子」,秦昊卻坐不住了。
他滿臉都是心疼,激動地給母親比劃著女兒被欺負時的情形。
說到傷心處,他忍不住掩面,當著母親、妻子甚至全國觀眾的面,失聲痛哭起來。
最後,他無奈地問道:
「你跟老師、跟家長都說了,孩子回來還受欺負,你能怎麼辦?難道只能轉學嗎?」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肉,父母都唯恐不能給他們提供最好的教育和保護。
孩子被人欺負了,父母一定會感同身受,比自己被人欺負了還要難過。
可是光難過沒用啊!
在《接納孩子》一書中,作者提到,衝突是孩子學習社會規則的寶貴機會。
家長可以利用這些機會,以示範和引導的手段,讓孩子鍛鍊表達自己、體貼對方、解決問題、致謝致歉、友好相處等方面的能力。
所以,在孩子被人欺負之後,家長應該以孩子自己的感受為主。
不要斤斤計較自己的孩子是否「挨欺負」了,更不要試圖去幫忙「討公道」。
我們應該教會孩子,如何去應對人生中的這些暴力和不公平。
因為我們不能庇護他們一輩子,他們的人生之路還得靠他們自己走下去。
粗暴地打回去並非良策
前不久,在江西某小區上演了讓人揪心的一幕。
一位年近花甲的奶奶,怒氣衝衝地拖著鄰家小女孩,在粗糙的水泥地面上前行了十幾米。
小女孩穿著的厚棉褲都被磨破了,也被嚇得不輕。
而老人這樣做,是想要為自己的孫子「報仇」。
原來,就在幾分鐘之前,這個小女孩把老人的孫子推進了小區冰冷的水池中。
見到孫子被欺負,她氣不過,抓住女孩就推搡起來,完全不顧自己的身份和形象。
老人自認為是愛護孫子,但其實這種行為弊端重重。
小孫子要是看到奶奶的暴力行為,很難保證他不會在潛移默化中學習和效仿。
以暴力來應對衝突,只會給他今後的生活增添更多的危險和不幸。
前段時間,兒子幼兒園裡的一個小女孩頻繁地咬傷其他小朋友。
當老師問她為什麼要咬人時,她說是從父母那裡學來的。
原來,小女孩的爸爸媽媽經常因為瑣事當著她的面爭吵,有時候還會動用「武力」。
每次媽媽打不過爸爸時,就會抓住爸爸的手臂瘋狂地咬他。
一直看著他們「戰爭」的女孩雖然有些害怕,卻早已在不知不覺間被他們的暴力行為「同化」。
父母應對分歧和衝突的錯誤方式,不僅會影響自己的人際關係,也會給孩子形成不好的示範,給他們的成長帶來隱患。
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曾說:
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每一次隨便的閒聊,每一個平常的舉動,每一個不經意的眼神,在不知不覺中,都可能對孩子產生重要的影響。
孩子和孩子在一起,難免會出現各種衝突和分歧,「被欺負」和「受委屈」的事情肯定少不了,畢竟他們的心智都還不健全。
一旦孩子「被欺負」,家長就絕不手軟地幫忙出頭,其實是在誤導孩子的三觀,必定會給他們的人生帶來更多障礙和麻煩。
把解決衝突的機會留給孩子
孩子之間產生爭吵和打鬧,其實是他們成長過程中的一種正常現象。
科學研究發現,尤其是3-7歲的孩子,他們的自我意識正處於高速發展時期,對身邊事物有很強的佔有欲,所以一定會有爭搶東西和贏取關注的表現。
他們不健全的情緒控制能力和尚未發育完全的語言表達能力,往往會促使他們一遇到事情就開始「發飆」,喜歡用「拳頭」去解決麻煩事,儘管他們並不強壯。
如果家長過分注重孩子在衝突中的「得失」,就是在給孩子強化用武力解決問題的有效性,這將對他們的未來發展起到極其不利的影響。
所以,除非孩子主動要求,家長最好不要介入孩子間的矛盾,嘗試著讓他們自己去處理應對衝突。
家長一定要相信,隨著孩子們年齡和閱歷的增長,這樣的衝突一定會越來越少,他們也會處理得更加嫻熟。
心理學家李雪也說過:
孩子之間發生衝突,若不存在病態性的以大欺小,或者在衝突中使用槍枝、刀具等危險物品,原則上是不應該幹預和評判的,除非孩子主動要求家長介入。
在節目《你好媽媽》中,演員霍思燕曾提到嗯哼在學校被同學欺負後,自己是如何反應和處理的。
她的做法也得到了網友的稱讚。
無意中聽到嗯哼在學校被同學打了之後,她特別震驚和生氣,差一點就對他說「那你就打回去啊」。
但是後來,她咽下了這口氣。
先是檢查孩子有沒有受傷,沒有,就安撫孩子的情緒。
當嗯哼放鬆下來,情緒平靜的時候,她再慢慢地問一些細節,這個時候孩子說的基本上就接近於事實了。
然後主動聯繫了嗯哼的老師,告知了相關情況,也不是要批評那個孩子,只是拜託老師多幫忙關注一下嗯哼。
在那之後,嗯哼不僅跟那個孩子成為了好朋友,而且也學會了如何與其他同學交往。
其實正如霍思燕所說的,大多數情況下,小男孩之間打打鬧鬧是很正常的,父母貿然幹預反而不利於他們的成長。
孩子間的衝突和打鬧,需要父母多給他們自己解決的機會。
父母該教會孩子如何去應對衝突,而不是一味地庇護。
告訴孩子如何正確地「打回去」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的教授李玫瑾曾在被問到「如果孩子被打,是否支持孩子打回去」時說,肯定支持孩子打回去。
但是這個「打回去」,是指用一定的技巧去回擊。
那麼,當孩子面對欺凌事件時,究竟如何正確地「打回去」呢?
1. 對暴力和欺壓行為要有力地抗議
作為家長一定要教會孩子,在遇到暴力和欺壓行為時要懂得大聲抗議,首先氣勢上不能輸。
教育學博士凱薩琳·迪皮諾在《藍芝士嘴,臭汗腳》一書中,講了很多「怎樣對付愛欺負人的傢伙」,其中有一個方法就是:
和他對話,要有力量,挺起腰板站直。
千萬不要小瞧「撂狠話」的威力,這既能給欺壓者施加一定的壓力,也能為自己爭取脫身的機會。
例如,孩子可以大聲說:
「你不能亂打人!」
「你這樣做是錯誤的!」
「你再欺負我,我就要還手了!」
口頭上的反擊不一定有用,但意義在於警告,在於威懾。
2. 事後要敢於尋求幫助
在電影《少年的你》中,最開始胡小蝶座位上被倒了紅墨水,她不敢聲張,默不作聲地坐了上去。
在衛生間裡,施暴者將廁紙往她身上、臉上扔,她麻木地靠牆站著,不敢反抗。
面對變本加厲的霸凌行為,最後她忍無可忍,選擇了跳樓輕生。
一味逃避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只會讓對方得寸進尺。
如果她不那麼懦弱,敢於在被欺負後去尋求家長及學校老師的幫助,事情也不會糟糕到如此地步。
受害者越步步退讓,施暴者越步步緊逼!所以在遭受霸凌後,孩子一定要及時尋求幫助,而不該默默地扛下所有苦難。
3. 要讓自己變得更強大
生活中,那些容易被人欺負的孩子,往往都內向、膽怯、自卑或成績差。
正是因為他們對自己的各種否定,才給了「壞人」可乘之機。
演員黃渤也曾說過:你弱的時候,壞人最多。
所以父母不僅要教孩子學會自我保護,更要讓他們變得強大起來。
上文提到的霍思燕就特意給嗯哼報了一些運動類的興趣班,比如橄欖球。目的是讓孩子多鍛鍊,自己的身體強壯了,其他小朋友自然不敢欺負。
體育運動不應該淪為家庭教育的「盲點」,讓孩子擁有一個強健的身體,比光有一個好的學習成績,重要得多。
不欺負人,是教養;而不被人欺負,是氣場。
在成長過程中,孩子會遇到各種各樣的考驗,總有一天他們會離開父母的懷抱。
而家長們能做的,就是在孩子還未長大的時候,賦予他們獨立面對未來的智慧和勇氣。
為人父母,不是要代替子女處理所有的麻煩,而是要教會他們如何恰當地處理危機。
這是比「打回去」,更明智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