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小淼(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爸爸媽媽們轉發分享)
俗話說,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會有是非,成年人的世界裡,雖然大家的思想都已經成熟了,但還是少不了衝突和爭端。那麼在孩子的世界裡,即使他們天真無邪,但是依然避免不了欺負人和被欺負。
前段時間,在真人秀《婆婆和媽媽》中,秦昊跟老婆和媽媽談到了女兒在學校的問題,竟然難過的流下了眼淚。女兒米粒雖然是明星的小孩,但是在學校還是經常受到欺負,這讓父親秦昊倍感無力,想要保護女兒,但是又不知道自己到底該怎麼辦,無論是告訴老師,還是告訴對方的家長,都無法避免被欺負的「命運」,想到這裡,秦昊淚如雨下。
現在校園欺凌事件越來越多,社會上的各界人士對這樣的事情也多有關注,那麼到底是什麼樣的行為才算是校園欺凌行為呢?
很多人都認為校園欺凌一定就是暴力行為,一個孩子打了另一個孩子,或者說一群孩子毆打一個孩子,只有被打了,才算是被欺負。但是從嚴格意義上講,不只是身體上受到了傷害才叫做被欺凌,這其中還應該包括心理方面的欺辱。
同事家孩子今年上三年級,是一個很老實的小男孩,因為先天的原因,很小的時候就戴著一個厚厚的眼鏡,以前一直很喜歡去學校,可是在上個星期,忽然在家裡大哭大鬧,說什麼也不要去上學,讓同事很苦惱,開始只是以為他不愛學習貪玩,可是慢慢的卻發現根本不是這樣,孩子不僅作鬧不休,甚至還不喜歡與人交流,經常一個人坐著默默流淚,來了客人就馬上躲起來,同時這才引起重視。
可是他去學校跟老師談了一下,卻發現也沒什麼問題,孩子根本沒有挨打,可是那又是為什麼呢?後來問了同桌小姑娘才知道到底是怎麼回事,原來他因為戴著厚厚的眼鏡,經常被一些淘氣的小孩子們嘲笑,還給他取外號,說他是「四眼青蛙」,甚至還會抓青蛙然後塞到他的課桌裡,他被嚇了好幾次,這才是他不愛上學的真正原因。
所以說,校園欺凌不只是身體上的傷害,心理上的創傷更加的嚴重。那如果孩子真的在學校裡受到了欺凌,那麼作為家長應該做些什麼呢?
當自己的孩子在學校裡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每個家長都會很惱火,有的人很衝動,會直接衝到學校,有的則選擇息事寧人,那麼這些做法對孩子都有什麼影響呢?
有的家長心比較大,他們覺得孩子在學校裡,彼此之間磕磕碰碰都是很常見的,哪有舌頭不碰牙的呢?所以,他們會告訴孩子,這都無所謂,忍一時風平浪靜,不去搭理他們,自然也就不會有接下來的事情了。
可是他們不懂的是,很多孩子面對著一步步的退讓,只會更加的得寸進尺,甚至變本加厲的欺負對方。就像《悲傷逆流成河》中的易遙,她剛開始只是被唐小米欺負,但是她默不作聲,以為只要不理睬她就沒事了,可是沒想到最後竟然會變成全校的學生都欺負她。終於她受不了了,選擇用自殺的方式來結束這一切,有的時候,火星並不是亮著就會熄了,反而可能造成更大的災難。
和老師以及對方家長的溝通,是很多家長都會選擇的方法,家長在家裡教育,老師在學校教育,他們以為這樣就會避免孩子被欺負。可是這對於部分孩子來說是有用的,但是對於有的叛逆心理非常嚴重的孩子來說,卻沒有什麼太大的作用,因為這有可能勾起他們的叛逆心理,把這場校園性欺凌事件,發展成為校園外的欺凌事件,這樣的後果也是很嚴重的。
有人認為「困難」像彈簧,你強它就弱。當遇到暴力行為的時候,只有更加暴力才會解決問題。適當的回擊,是可以改善問題的,但是過分的回擊,不僅會「挖掘」出孩子的暴力傾向,甚至也有可能變成更惡劣的事件。
像曾經的馬加爵事件,他就是選用了更加暴力的方法,讓本應該可以和平解決的事情,變成了一場惡劣的刑事案件。
無論怎麼做,都是有利有弊的,那麼作為孩子的第一監護人,到底怎麼做才是最好的方法呢?
如果孩子遭受了欺負,作為家長,一定要讓孩子知道,不管經歷了什麼,爸媽永遠是最堅強的後盾,永遠在孩子的身後保護著他們,這樣他們就不會覺得孤獨,不會絕望。
同時父母也要對孩子多花些時間關注,看他們的行為和心理是否有異常,及時的寬慰他們,同時再輔助和教師以及對方的家長溝通,多管齊下,這樣對孩子的心理和身體,才不會產生不好的影響。
被欺凌並不是什麼可怕的事情,但是家長也不能掉以輕心,從心理上撫慰他們,從行動上關心他們,這樣才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