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受到欺負的時候,
家長要在他的身後成為他的依靠。
再堅強的父母,也有柔軟的地方。
最近秦昊因女兒被欺負落淚上了熱搜,
在新一期《婆婆和媽媽》中,
秦昊和伊能靜跟媽媽談起了孩子轉學後的情況,
談到米粒被一個男孩擠到牆角後,
秦昊說著說著就哭了:
說得我心那兒疼!
秦昊這一哭,戳中了萬千父母的心:
我們的心吶,也疼!
秦昊的落淚不僅僅是出於父親對女兒的心疼,
更多的應該是一種無力感。
女兒在幼兒園被欺負,
自己卻沒有第一時間保護她。
即便保護了這一次,未來遇到這種情況又該怎麼辦?
後面的訪談中,秦昊的反問更是戳中了萬千父母的心:
「如果你有一個女孩,在學校總受男生欺負。
你跟老師說,回來孩子也還是受欺負。
第二天跟老師說、跟家長說,回來還是受欺負。
那你該怎麼辦?
難道只能轉學嗎?」
是啊,如果孩子本身太善良,
無論孩子身在何處,
家長都會擔心孩子是否受欺負。
對此米粒奶奶的態度比較寬容:
只要管好自己的孩子,教好自己的孩子就好,
誰家的孩子還不是個寶呢?
道理上來講,的確如此。
但是現實的情況是,如果只靠家長管好自家孩子,
那麼社會上就不會有那麼多因管教不當造成的犯罪!
所以,伊能靜的想法最實際:
教育孩子確實是每個家長的義務,
當孩子在受到欺負的時候,
家長要在他的身後成為他的依靠,
這件事非常重要。
切斯特菲爾德說,世上人的本性都是一樣的,
但教育和習慣卻使它們的表現形式不盡相同。
不同家庭教育出的孩子,意識、行為都不相同。
同樣是推人一下,有人是挑釁,有人卻是在救人。
與其在孩子受傷後去與人協商,
不如就在源頭遏制住這種傷害。
和米粒奶奶一樣,
很多人覺得孩子之間的玩鬧是孩子的事,
家長沒有必要參與。
只是有一些孩子的玩鬧,具有攻擊性。
朋友帶著三歲的女兒去公園玩耍,
看到一群幾乎同齡的孩子在玩,
便帶女兒過去,詢問是否可以和他們玩兒。
結果得到的答覆讓她出乎意料:
一個較大的男孩說不行,
還對其他孩子說:不要跟她玩!
朋友問,為什麼不行呢?
那個小男孩說,我們不喜歡她!
其實這是他們第一次見面。
朋友說,在這之前,
她覺得所有孩子都是天真無害,
甚至善良到讓人心疼。
但是她從沒想過,
學齡前的孩子如果想欺負人,
大多不需要什麼理由。
一句不喜歡你就足夠了。
像秦昊女兒米粒遇到的情況,
第一次男孩碰到她了,她去找老師告狀。
隨後這個男孩就盯上她了,因為是她讓自己受到了批評。
這種情況在小學初中高中同樣存在,
你越告狀我就越要欺負你。
一部分學生把挑戰老師的權威當樂趣,
一部分純粹就是報復。
回想一下你的學生時代,
大概就能發現一兩個這樣的孩子。
有人說,那我讓孩子離壞學生遠一點不就得了?
可是現實是,品學兼優的學生,也有這種情況。
《少年的你》中的魏萊,長相甜美,品學兼優,
但是卻在班裡抱團欺凌,甚至逼死了一位同學。
然而她卻毫無悔改之心:死了一個人,家裡能得到幾十萬的賠償,不好麼?
很難想像,一個成績優秀的女生,
竟然把活生生的生命金錢化,
她到底經歷了怎樣的生活,才能冷漠至此?
2020年6月10日,杭州蕭山。
一對夫妻曝光了自己家孩子在學校的遭遇。
兒子小浩進入蕭山一所公立學校讀初一,
後來小浩告訴父母,自己遭遇校園欺凌,
被三名成績好的女孩欺負、毆打。
起初夫妻沒有在意,以為是孩子之間的打鬧,。
後來寒假開學,第一天孩子回來就說:
我寧願死,也不要再去學校了。
原來,那三名女孩又捉弄他,
還聲稱要弄死他。
經診斷:小浩患上情緒障礙了。
東野圭吾的《惡意》中寫到:有種惡意不需要理由,而且可以深刻到賠上自己以至對方於死地。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
你還會覺得孩子之間的「打鬧」無需大人插手麼?
家長們也要重視一點:如果孩子有異常表現,不要忽視!
可能這就是他們的求救信號!
暴力一般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美國兒童暴力問題全國性調查數據顯示:
20.4%的2-5歲兒童經歷過身體欺凌,
14.6%遭受過語言欺凌。
語言欺凌中,最常見的就是起綽號。
廣東省教育廳出臺校園欺凌治理方案:
明確規定給人起侮辱性綽號屬欺凌,
對於屢教不改或者情節惡劣的欺凌者可以給予留校察看、勒令退學、開除學籍等處分。
起綽號進入到校園欺凌治理方案中,
可見這曾經對孩子的傷害有多大。
可悲的是,
孩子在默默承受,
而家長們卻看不見。
起綽號這種行為,是欺凌之中最隱形,最簡單的方式,
也是欺凌者在試探你的邊界。
如果默默的接受了,那麼未來欺凌者將會更加得寸進尺。
所以,我們常常教育孩子要保護好自己,
保護好自己很宏觀,可以具體到,如果有人做了讓你不開心的事,
該反抗就反抗,該向大人反饋就反饋。
然後給足孩子支持,就像伊能靜說的那樣:
讓孩子知道,我永遠都站在她身後。
但是有時候,明明被欺負了,孩子自己卻不知道。
著名主持人王小騫有一天去接孩子放學,
女兒早早粉嫩的臉蛋上有一個分外顯眼的牙印,
老師詢問,她還不肯說,後來老師一再追問,
她才說是別的小朋友咬的。
後來孩子指著欺負她的小男孩說:
「他是在和我玩呢,玩著玩著就不知道該怎麼玩了,所以就咬了。」
早早還笑嘻嘻的對媽媽說:「我不告狀」。
後來王小騫告訴孩子:好孩子,心地善良!為人著想是好事,但是寶貝,除了替『肇事者』解釋和不打擾其他睡覺的小朋友,你也該知道讓自己免受傷害是底線,無論對方是出於善意還是惡意,下次再遇到類似情況,媽媽希望你可以第一時間推開他,可以大聲制止他,也可以尋求老師的幫助——這不是告密。
王小騫的做法很值得家長們學習。
每個家長都應該告訴孩子:不受傷害是底線。
我們不能低估孩子世界可能存在的殘酷性,
否則就會低估被欺凌者的絕望。
一位自稱是幼兒園老師的人曾發帖說:
當孩子在幼兒園受到欺負的時候,
作為老師肯定會第一時間阻止,
並且要求欺負人的小朋友道歉。
但是,如果遇到比較皮的孩子,
作為老師,權力範圍內能做的事情,
就是喊家長協調,繼續道歉。
然而被欺負的小朋友,得到一句對不起有什麼用呢?
依然無法改變被欺負的事實啊。
所以,不想被欺負最直接的方式,
就是用行動告訴施暴者,我不是好惹的。
你打回去,我也不能把你怎麼樣。
也去道歉就好了!
從家長的角度來看,這種說法太真實了。
打了別人,用嘴說一句對不起就好了,
那麼對不起就是欺負別人的通行證。
反正也是會被原諒的。
喜歡欺負別人的孩子,都是這麼慣大的。
有些家長性格溫和,自己就不喜歡暴力,
所以也會告訴孩子,不要在外面闖禍打架。
這就會造成一些乖孩子在被欺負時,
本想還擊,但是想到家長的叮囑,
還是算了,忍一時風平浪靜。
其實家長沒必要把打架這事兒妖魔化,
有時候打架也有好的方面。
國際兒童發展心理學機構給人們30條建議,
其中一條就是小小地打一架。
因為孩子在6歲前打架,
不會危及到生命,
但是會讓孩子知道,
原來人與人的相處中,
還有一個模式叫打架,
打架也不過如此。
打過一次架的孩子,
心裡能夠扛得住人與人之間的衝突。
當對方不友善的試探時,
孩子強勢的回應也會有效的阻止對方得寸進尺。
所以在欺負與被欺負這件事上,家長的態度要明確:
不惹事,但是也不怕事。
同時家長也要關注:自己家的孩子有沒有欺負別人?
一個有3萬6千名網友參與的校園欺凌的數據顯示:
關於欺凌,家長歸咎於法規不完善,年輕人強調家庭教育問題
從圖中可以看出,
20歲以下的人群更傾向於將欺凌行為發生的根本原因歸責於家長教育的問題,
而這部分人群,正是處於欺凌與被欺凌的高發階段。
或許正在被欺凌的孩子急切的期望欺凌者被管教。
所以,我們不僅要教會孩子如何保護自己,
同時也有義務和責任約束孩子的不正當行為,
告訴他們什麼是對與錯,該如何與人相處。
別忘了,不怕事的前面,是不惹事。
就像電影《一個母親的復仇》裡說的:
我花了20年教會我女兒如何保護自己,
而你卻一秒都沒有教過你兒子不要傷害他人。
這句話在校園欺凌中也適用!
泰曼·詹森說過,
成功的家教造就成功的孩子,
失敗的家教造就失敗的孩子。
重視對孩子的教育,是對孩子最大的負責。
不能否認的是,無論是欺凌者還是被欺凌者,
他們的家庭或是個人認知都是有問題的。
或是缺少管教,或是缺少關愛。
最深的源頭,都是源自孩子成長的原生家庭。
所以作為孩子人生領路人的父母,
關注孩子的成長環境,給予正確的指導,是責任也是義務!
然後時常提醒孩子:
面對欺凌,勇敢說不;父母永遠是你堅強的後盾。
也不要欺凌別人,恃強凌弱的惡人結局往往不會太好!